居里夫人的化学史
关键词:居里夫人;人物介绍;化学史
居里夫人因研究放射性现象,发觉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又被人们称誉为
“镭的母亲”。
作为杰出的科学家、成功女性的先驱,居里夫人拥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
响。她一生两度荣获诺贝尔奖:1903年,因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莱尔在
放射性上的发觉和研究,一起取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成功分离镭元素
取得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一个取得诺贝尔奖的女性,而且是世界上
到目前为止仅有的两名在不同领域取得诺贝尔奖的学者之一。能够说,居里夫人不
可是近代化学史,而且也是世界近代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勇
气和毅力谱写了卓越非凡的人一辈子篇章。
1、科学之路始于足下
玛丽-居里于1867年11月7日在华沙诞生,是家里5个小孩中最小的一个。父
亲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对小孩们的学习十分关切和细致,并知道在学校之外如何指
导他们。
波兰华沙当时处于沙皇俄国的统治下,而这种统治极其残酷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学
校和学生的思想控制和政治迫害。父亲相当怀疑在这种校园环境中孩子们学习到的
知识是否有用;并且十分担忧这种环境对孩子们的道德品质的不良影响。由于父亲
的言传身教,玛丽-居里从少年时代起就喜爱诗歌,并且能够背诵一些波兰爱国诗
人的大段诗篇。
进入中学时,玛丽·居里对学习数学和物理的自我感觉良好,成绩颇佳。这在某
种程度上得益于父亲的教诲。因为她碰到疑难问题即可向父亲求教。父亲喜爱自然
科学而且在学校也教授这种课程;他常常向小孩们讲解大自然的奇异及其奥妙。令
父亲遗憾的是,他没有自己的实验室,无法让小孩们亲自动手去触及物质世界的变
幻。他寄希望于小孩们,以后通过自己的尽力去进行科学实验和探讨自然。
1891年11月,玛丽·居里24岁,来到法国入学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终于实
现了连年来魂牵梦绕的夙愿。她在学校周围租了一间很小的顶层阁楼,过着清苦的
生活。她常常只食用用酒精灯烹煮的简单食物,为了负担昂贵的学费,还不能不利
用课余的时刻为学校打零工。在他人看来,玛丽的4年学生生活未免过于艰苦,但
她却自得其乐,天天都过得充实和愉快。她把白天的时刻别离用于课堂、实验室和
图书馆,晚上则一个人蜗居在阁楼陋室中刻苦钻研直至深夜。科学奥妙犹如一个新
的世界渐渐地展此刻自己的眼前,因此也就能够够自由地学习和把握它们。由此她
也充分体会到自由与独立精神弥足宝贵。
玛丽·居里孜孜不倦的尽力终于取得了回报。1893年7月,物理学毕业考试成绩
名列第一;次年,数学毕业考试成绩名列第二。她以优良成绩取得了双学士学位(物
理学和数学)。巴黎大学教授、闻名物理学家李普曼也向玛丽开放了他的实验室,
使她有机遇取得更多的知识和实验研究体会。至此,这时的玛丽已经有信信心对自
己说:“我终于达到了有能力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
二、奇迹是如此产生的
1894-1897年,玛丽·居里的家庭生活和科学生涯有了全新的开始。第一,从1894
年开始她和法国青年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pierrecarie,1859-1906)从相识、相
知到相爱。由于相同的献身科学的追求与决心,两人彼其间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并于1895年7月举行了婚礼。
当时,皮埃尔-居里刚获得博士学位,并受聘在巴黎物理和化学学校任教。时年
36岁的他,已是国内外颇有名气的物理学家。他在晶体压电现象研究、直接称量
最微小量的精密天平研究及对物体的磁性与温度关系研究等方面颇有造诣。结婚之
后,玛丽·居里也获准与他一路在实验室工作,要紧从事淬火钢的磁性研究。
1897年9月,居里夫妇的爱情结晶一一大女儿艾莱娜出生了。居里夫妇俩在以
科研事业为重的前提下,妥善地处理好家事,合理地节约开支,有节制地探亲访友
和社交活动,以确保把宝贵的时间尽多地用在科研工作上。当然,他们也不是“苦
行僧”和“工作狂”,在工作之余或周末,也常经常使用散步和骑自行车去郊外野
游作为要紧的消遣方式,使自己的大脑在紧张的科学研究以后得以充分地放松,紧
张的心情得以减缓。正是这种看似安静却又紧张有序并完全符合他俩心愿的生活方
式和工作节拍,才使得他俩能够完成一生中的伟大事业。这种科学研究事业始于
1897年,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从未中断过。从此,发生在玛丽·居里身上的
奇迹也就开始展现了。
探索放射性
1897年末,玛丽·居里正为博士论文做预备。那时,法国工业大学教授、物理学
家亨利·贝克莱尔(henribecquerel,1852-1908)正在从事稀有金属铀盐的实验研
究;这是一种颇成心思的实验,它引发了玛丽·居里的关注。因为就在1896年,亨
利·贝克莱尔发觉了一个独特现象:把铀盐放在用黑纸包的极为周密的照相底片上,
在暗处放上几天,结果底片上会显出一个影像来,并跟在日光照射铀盐的情形下所
取得的影像相近。可见,这种显影是由于铀射线穿过黑纸造成的。这种铀射线能够
像x射线一样使验电器放电,把验电器周围的空气变成导电体。据此,亨利·贝克
莱尔坚信:铀盐能够自发地发射出一种性质独特的射线,这确实是“放射性”的发
觉。
玛丽·居里和她的丈夫对这种新发觉的射线产生极大爱好,并决心对它的性质加
以研究。尤其是那个独特现象那时仍是个全新的课题,尚无人问津。玛丽·居里灵
敏地意识到,探讨铀盐放射性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科学隐秘是值得一试的。玛丽·居
里开始着手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的选题。
作为研究这种铀盐新射线的关键,首先是对它做精确的定量测定。而铀盐辐射的
射线在空气中产生的传导性是最适合于计量的现象,该现象名为“电离作用”;先
前发觉的x射线也有这种现象。为了测量铀盐通过空气离子化而产生的极为微弱的
电流,玛丽·居里没有象贝克莱尔那样利用一样的验电器(它偏重于定性显示),而是
利用皮埃尔·居里和雅克·居里兄弟俩发明的高灵敏的验电器,这也是皮埃尔·里原先
研究晶体压电现象时的功效。这种验电器是利用电离作用而引发的微小电流所含有
的电量,在一极灵敏的静电计中,与一压电石英结晶所取得的电量相平稳,从而计
量出极微小的电流。
玛丽·居里的实验结果证明了铀盐的放射性是能够准确地测量的,而且这种放射
性是铀元素的原子特性之一,其放射性的强度只与化合物中所含铀的数量成正比,
并非受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阻碍,也不受外界的光和热的阻碍。紧接着,玛丽-居
里开始研究:是不是
还存在一些其他的也具有放射性性质的物质。于是,她把当时已知的所有元素(约
80种左右),无论是纯元素还是其化合物,全部分析研究了一遍。结果,她发现只
有钍的化合物能放射出与铀相类似的射线;钍的放射性强度与铀处于同—水平,而
且放射性也是钍元素的特性。据此,玛丽·居里建议用“放射性”那个新名称来表
征铀、钍等物质所显示的新性质。而具有放射性的元素顺理成章地被称之谓“放射
性元素”。随后,这一名称便普遍地利用开来,它预示着人们对元素的熟悉又进入
到了一个崭新的科学领域。
钋和镭的发现
玛丽·居里的研究步伐继续在向前迈进。她除分析各类化合物外(主若是盐和氧化
物),还分析了很多矿物,发觉它们中有几种含有铀和钍的矿物也有着放射性(例如:
沥青铀矿和辉铜矿)。但它们的放射性似乎不很正常,因为其放射性的强度比纯铀
或纯钍所具有的放射性还要强,她通过细心的观看取得了一个比发觉钍的放射性意
义更为重大的结果。她发觉沥青铀矿和辉铜矿的放射性比推算出来的矿石中含铀量
或含钍量的放射性要强4-5倍。她在实验记录本上写到:“这两种铀矿石的放射性
比铀或钍本身的放射性要强得多。那个事实令人确信,这些矿石中可能含有一种比
铀或钍的放射性还要强得多的新元素”。可是,沥青铀矿和辉铜矿的成份早已被分
析过,除铀和钍之外,并未发觉其他具有放射性的元素。据此,玛丽·居里作出科
学假设:这种新元素在这两种矿石中—定含量极低,但其放射性极强。
玛丽·居里想尽快地证明这种假设,但她意识到这谈何容易。因为若要把这种放
射性元素找到并提掏出来,第一需要大量的沥青铀矿,而且还需要把这些大量的矿
物分解,然后进行无数次的分离和提纯分析。如此或许能取得少量的新元素。能够
想象,如此的研究工作将需要何等繁重的劳动和付出多大的艰苦尽力。玛丽·居里
尽管深知自己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可是她却毫不犹豫地以献身科学的精神投入了
这—艰巨的科研工作。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受到了感染,毅然临时搁置了自己的
晶体研究工作,同她一道去寻觅那个新元素。他不仅对各类矿物提取液的浓缩物和
分离出来的样品进行放射性测量,而且也参加了繁重的对沥青铀矿石的化学处置工
作。
寻找放射性新元素的研究工作实际上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要确证在沥青铀矿中究
竟有没有新的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如果证实新元素的确存在,那么第二步则是把它
(或他们)以纯元素的形式分离出来。在实施第一步研究工作时,居里夫妇并不了解
这种未知元素的任何化学性质,只是知道它的放射性极强。于是他们俩紧紧抓住这
条惟一的线索不放,穷追不舍。
他们先是想方设法对从波希米亚的矿石产区圣约阿希姆斯塔尔运来一些铀沥青
矿石进行分析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是以放射性现象为依据的新化学分析法:先用普
通的化学分析法将铀沥青矿石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分离出来,然后再在合适的条件
下,用皮埃尔发明的精密、灵敏的验电器(或计电器)精确地测量各个组成部分的放
射性。用这种新方法,他们了解到这种未知放射性元素在一部分物质中浓度在增强。
不久,他们发现未知的放射性元素主要集中在两种不同的化合物中,即分别富集在
含铋的化合物和含钡的化合物中。因此,他们认识到在铀沥青矿石里,至少有两种
未知的新放射性元素。
1898年7月,玛丽·居里宣布了其中一种新元素的存在,并命名它为“钋”,以
表示对自己祖国波兰的怀念(钋原文名为polorium,与波兰pologne一词近似)。
同年12月,居里夫妇又宣布了“镭”的发觉,并命名为radium(含义是“射线”)。
寻找与发现新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在迅速地推进,并取得了冷人鼓舞的成果。
但是,玛丽·居里清醒地意识到,他们的研究工作尚未完成,他们只是利用放射性
的特性从铋盐和钡盐两种化合物中发觉了含量微乎其微的新元素钋和镭。此刻第二
步的工作是要把它们以纯元素的形式分离出来。因为关于居里夫妇来讲,钋和镭这
两种新的放射性元素的存在是确信无疑的,可是要让化学家们普遍认可,则必需把
这两种新元素分离和提掏出来。
镭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的工作举步维艰,遇到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主要有资金
缺乏、场地太小和人手不足等。铀沥青是一种昂贵的矿石,居里夫妇无力购买足够
用作实验材料之用的这种矿石。但他们获悉,奥地利政府在沥青铀矿石产地,将铀
矿石提炼完铀之后的矿渣视作废弃物。而玛丽·居里推测这种矿渣中—定含有镭和
一部份钋。多亏维也纳科学院的从中帮忙和奥地利政府的网开一面,1899年,居
里夫妇用极低价的钱购得了好几吨的这种矿渣,解决了实验材料供给难题。
但另一个似乎更严重的是实验研究场所问题,又摆在他们面前。他俩当时所在的
巴黎物理和化学学校,并未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实验场地。幸好校长准许他们使用先
前作为解剖教学用房的一间废弃的木棚。木棚顶上有一个很大的玻璃天窗,看上去
似乎很亮堂,但留有多处裂痕,—下雨就会漏水。棚内夏天闷热潮湿,冬季阴冷难
忍。尽管能够生炉子取暖,但也只是火炉旁有点热气罢了。木棚里只有一张破旧的
松木桌和几个炉台、汽灯。一切必备的仪器装置都得由自己掏钱去购买。令人难忍
的是在做化学实验时,常会产生有毒气体,刺鼻呛人,他们不能不把这种实验移到
院子里去做。即便如此棚内仍旧有毒气进来。居里夫妇确实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
干着属于国际一流水平的科学实验工作,奇迹正是如此一步一步地在制造当中。
就是在这个勉强凑合的实验室里,玛丽·居里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几乎在没有帮手
的情形下两年。他俩起初一同做化学分析,研究所取得慢慢增多的放射性提炼
物质。后来为了提高效率他们不能不分头进行,皮埃尔要紧研究镭的放射性,而玛
丽偏重做化学分析,以便提取纯净的镭盐。实践告知他们,提取镭元素比提取钋元
素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因此他们便集中力量先提取镭元素。
居里夫人要处理的实验材料(即经粉碎的铀沥青矿渣)一次多达20公斤。结果木
棚子里到处堆放着装满液体和沉淀物的大容器。无论是搬动它们,往里面倒水,还
是用大铁棒搅动一口大铁锅里的沸腾的铀沥青矿渣,都得费好大劲。尤其是那搅动
矿渣的动作一搅就是几个钟头,到傍晚工作结束,人已像散了架似的,简直把人给
累趴下了。
玛丽·居里从矿渣中提炼出含有镭的钡化合物(其成份是氧化钡)以后,再利用分步
结晶法进行分离、提取。最后镭元素全数集中到最难于溶解的化合物中,现在必需
进行周密的操作方式以实现最终的结晶和分离。由于木棚子里尘埃、烟煤甚多,极
易阻碍结晶的纯净度,要完成这种周密操作,其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1902年,居里夫妇正式宣布提炼出来了0.1克的极为纯净的氯化镭,分离出来
的物质终于显示出镭元素应具有的性质,含镭丰硕的化合物全数能自行发光,且具
有不同于其他元素的独特光谱,第一次测定镭的原子量为225。至此,镭元素的发
觉及其性质被正式确信。
4年的艰苦卓越的奋斗终于有了光辉的成果。后来玛丽回顾自己在这所阴冷潮湿
的实验室中度过的艰苦岁月时,认为这是她一生中“最美好和最欢乐的年代”。
1903年玛丽·居里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并取得博士学位。
也就在这一年的年末,玛丽和皮埃尔和贝克莱尔因发觉放射性和放射性元素而一起
取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成为第一名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由于先前长期在
极为恶劣的条件下工作,致使身心疲惫,体力透支,以致居里夫妇都未能在昔时前
去瑞典斯德哥尔摩去领奖和发演出说。1904年,随着二女儿艾娃诞生,通过近一
年半的休养生息,直到1905年躯体状况有所好转,他们才去瑞典首都,由皮埃尔
作了同意诺贝尔奖的答辞。他俩所做出的科学奉献开始受到世界的关注。
3、独自高举火炬,领跑放射化学的征程
1906年,正当居里夫妇准备告别已使用多年并给他们以无限激情和怀念的那座
木棚实验室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他们头上。皮埃尔·居里因车祸被夺去了生命。
丈夫的英年早逝,不到40岁的玛丽·居里失去了人一辈子旅途上最亲热的伴侣和科
学研究事业上最好的战友。这一繁重冲击一度让玛丽的精神几乎处于崩溃状态,感
觉自己完全丧失了面对以后的勇气和精力。但最后她仍是把自己的悲痛深埋在内
心,因为皮埃尔生前曾说过的那句话——“即便我不在了,你也必需继续干下去!”
一—始终铭刻在她的心中,永久也可不能忘记。
玛丽·居里从头振作起来,一边抚育两个年幼的女儿和照顾年老的公公,一边去
巴黎大学代替丈夫皮埃尔的物理讲座工作。同时继续进行放射性元素性质的研究及
进一步提炼纯镭的工作,她决心要用加倍的尽力来完成自己和丈夫两人未尽的事
业。
1907年,玛丽·居里对镭的原子量做第二次测定,结果更为精准(那时测得的原子
量是。1910年,终于提炼出了纯净的金属镭,并确信采纳原子量226。这种提炼
和测定了镭的进程十分周密,操作要专门细心,稍有不慎,就有丧失镭元素的可能。
至此玛丽·居里终于见到了这种新奇而美好的白色金属镭。至于钋元素,玛丽·居里
—直未能将它提炼分离出来,缘故是在原矿中它的含量比镭还要少,她寄希望于后
人的尽力来早日实现钋元素的分离和提纯。
与此同时,居里夫人还十分关注对镭的测量方法如何严格把关,它必须建立在可
靠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作为实验和科学研究的标准加以使用。此外,还有一个更
加重要且紧迫的现实原因,那就是镭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日益迫切。一个崭新的医
疗方法一一镭疗法,首先在法国诞生。这种治疗方法对某些疾病具有特殊的疗效,
尤其是在治癌方面。若想用镭治疗获得成功,必须在用量上准确无误。因此镭的度
量在工业上、医药上、科研上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如何控制镭使用量及射线的
纯净程度都是必须解决的大事。
1910年,居里夫人在布鲁塞尔放射学会理事会上提出了建立镭的正式标准的建
议,这是科学研究和医疗技术上的需要。为此,她负责制备了20毫克金属镭作为
基本测定标准,并把它存放在巴黎国际度量衡中心。在这次会议上还制订了放射性
的新单位,为了纪念皮埃尔·居里,一致决定把放射性单位取名“居里”。1居里等
于1克镭处于平稳时,氡所放出或取得的辐射量(氡原称镭射气,它是由镭产生的
独特气体,镭所具有的强烈放射性大部份是由它产生的)。期间居里夫人还测定了
镭的各类性质,完成了她的名著《论放射性》。
为了表彰居里夫人在发明放射性元素钋、镭和提炼分离镭以及发展镭的应用等方
面的杰出贡献,瑞典科学院再次授予她1911年度诺贝尔奖(化学奖)。1911年12
月11日,居里夫人在颁奖典礼上作了讲演,题为“镭和化学中的新概念”。
居里夫人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由此获得的荣誉也是很多的,但是对此她
看得相当淡薄。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赞誉她的思想境界:“在所有的名人中,居里夫
人是少有的不为荣誉倾倒的人。”
不仅如此,居里夫妇也是两位不索取任何物质报酬的科学家。当他们把镭提炼
和分离出来后,人们从中看到了庞大的商机和利益,众多公司投资人争相索取制取
镭的秘密,乃至不吝用重金向他们购买专利权。他俩明知:镭疗法和镭工业将获利
不菲,但他们自动舍弃从镭发觉中应得的利益,也就等于是舍弃了大量财富。
有一些朋友曾好心好意地提醒居里夫妇:“若是你们保留本该属于你们的权益的
话,你们早就有足够的财力创建一座设备精巧而齐全的镭研所了”。玛丽-居里回答
说:“此话不假,咱们困难重重,以致无法顺利地进行研究。只是我仍然坚信皮埃
尔和我的行为和决定是完全正确的。无疑人类需要注重自己实利的人,他们拼命地
在工作在谋求自身的利益,这与人类的普遍利益是并行不悖的。可是人类毕竟也不
可缺少具有理想主义信念的人,他们追求光明正大的高贵境遇,无心去顾及自身的
物质利益。可是我感觉一个完善的社会应该为这些理想主义者的研究经费和个人一
辈子活提供必要的保证,让他们无后顾之忧,能潜心于自己的科学研究事业。”她
的这种肺腑之言值得咱们现今的社会与人们的深刻反思。
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使居里夫人的血液和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的损害,以致
得了不治之症(恶性白血病)。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寿终正寝,人类失去了_
一名超级杰出而又值得仰慕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独立高举了二十八年
(1906-1934)的放射科学的火炬,后人已经继续把它高举起来了…。
参考文献:
[1][法]玛丽·居里.居里夫人自传[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2]袁翰青,应礼文.化学重要史实[m].北京:人民教育出社.1989:379-395.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1:36: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40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