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第二人称作用摭谈
摘要:分析近年语文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不难发现,第二人称作
用的分析试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然而,由于出题的角度多变,阅读材料不断
变换,这就使不少学生面临第二人称作用题时,或茫然无知,一筹莫展,或听
凭感觉,任意作答。因此,简单地归纳其规律,以便指导学生准确解答类似试
题。
【例】2000年全国卷《长城》(18分)(⑤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⑥但
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
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jì】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
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qī
n山势高峻,高险】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
地衰老了。⑦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
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4分)【(1)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
抒发感情;(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
直接向长城抒怀。】
【例】1993年.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6-30题.(20分)
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青菜你紧紧依靠土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水的恩
泽。„„
30、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1分)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2分)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用其它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举一例简
要说明)(3分)
【答案】第一问:第二人称;第二问:作用——①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②在本文中起
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问:〔例〕“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
(分析略)
评分标准:人称1分;作用2分,答出一点得1分;第三问举例恰当得1分,对例子分析得
当酌情给1—2分。
所选例句不限,〔例〕“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作用可
从如下两个角度去说①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②在本文中起到拟人化的作用。只要符合
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例】2002北京《一片树叶》
20、最后一段⑨“你”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
2014太原市试题:选文的“你”和前文的“你”各指什么?运用第二人称有什么作用?
【答案】②—⑧中的“你”指的是“嫩芽”(第②段),第⑨段则指的是“读者”。②—⑧
中的“你”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的位置,表达了对树叶的喜爱赞美之情。第⑨
段运用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全文用“你”,把树叶拟人化,拉近了距
离,便于交流,便于抒情。
【例】2006辽宁《杨柳》
⑤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
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
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
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
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
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
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
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
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
了觉得非常可爱。
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
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
【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
为鲜明,(2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分)
【例子】2004《痛哭和珍》(石评梅)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B.
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
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答案】答案B、D。
中考语文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
者,以亲身阅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的写法,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
感。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
于次要地位。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1.“我”是见证人。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一面》中,
通过我的眼睛和感受来突出鲁迅先生精神的伟大和对作者的影响。
2.“我”是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
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
人”的身份来叙述。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特殊性记叙文(小说)中,“我”的作用可以从多个角度
来分析,如《最后一课》中的“我”——小弗郎士,《故乡》中的“我”等等。分析时,要
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所包
含的深刻内涵。
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有利于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其次是
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
“我”以外的其他人物的思想。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拉近彼此距离,读起
来给人一种亲切感。便于抒情。
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
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
读者。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作者站,这便是第三人
称的叙述。作者可置身事外,叙述一切作者想要叙述的事件;也可以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
来看待、讲述故事,让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的叙
述那样亲切自然,如《皇帝的新装》。
总之,要理解记叙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
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细
腻,情感也更为动人,更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亲和力和亲切感;同时由于“我”的叙事视
角,又使作品情节的叙述杂而不乱,故事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而给读者营
造了一个故事性与可读性都很浓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1:31: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40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