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与杜甫合称大李杜(小李杜则是李商隐、杜牧)。中国
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
二、主题思想:
抒发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愤慨,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三、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
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具有比兴的意味。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
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
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
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习题练习:
1.根据原文填空:
(1)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停投拔顾
(2)《行路难》中通过描写美酒佳肴来表现朋友对诗人深情厚谊的诗句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
万钱
(3)《行路难》中诗人从正面写“行路难”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行路难》中运用典故表现自己希望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的诗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
2
2
边。
(5)《行路难》中表现诗人坚定信念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巧用历史典故;
2)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3.陶渊明的《饮酒》与李白这首《行路难》,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
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饮酒》中陶渊明归隐田园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具有宁静闲适自得的心态,做到了心灵安逸、远
离世俗烦恼。《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4.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比喻),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五、课堂设计亮点: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巧妙的切入
本节课重点运用了“选点精析法”切入文本教学。这种方法要求师生集中目力,努力对文
本中的某一个点——如课文的精美处、深厚处、丰满处、奇妙处、疑难处进行足够的咀嚼品味,进而读通读
透全文。本课以“感受诗中的美句”和“理解诗中的难句”为切入点来组织教学,通过吟读、联读、译读、背读、
吟诵等多种形式朗读,又辅以独具创意的两个微型讲座,自然巧妙地引领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来回穿梭,反复地品读
美句和难句。整个课堂教学思路简约而不失精致,简化而不失精彩,显得极具组合之美、层次之美、层进之美。
2、精致的对话
语文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行对话教学,对话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
激发每一个学生潜在的灵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我对学生的发言总是迅速判断,及时点评,指向明确,内涵丰富。
这一来一去的对话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3、诗意的讲析
讲析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法,其意义在于深入文本,解决难点,凸显美点,解析规律,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拓展语
文知识的宽度。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关键之处要有教师的讲析;疑难之处要有教师的讲析;生僻之处
要有教师的讲析。整节课上,充满了诗意的、简洁生动的、精美实在的讲析,收到的效果很好。
4、丰富的积累
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地有所积累,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占
有时间,以进行既有形式也有内容地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活动。要让学生真正地有所积
3
3
累,需要老师分板块、设话题、作示范。
本课中,学生的积累主要有:在知晓关键词语的意义后,学生完成了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感知;在多次的朗读
演练中,学生领会了朗读的必要知识——节奏的把握和情感抑扬的处理;在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中,学生实现了对
诗歌美句的欣赏和对难句的理解;在聆听课文的微型讲座之中,学生进一步积累了“警句”和“用典”的知识;
课文联读无疑是一个亮点,两首诗的联读,由此及彼,加深了学生对警句与典故的理解,扩大了学习视野,丰富了知识
积累。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09:55: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35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