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蝉》教学设计
语文《蝉》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
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2、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
介绍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
方面介绍蝉的。
教学难点:
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
的好处。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蝉》。
回忆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蝉这种动物的?
(课文是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和蝉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
的。)
二、自主学习第二部分,了解蝉的发声器官和叫的时间长的知识,
感受它对音乐的喜爱。
1、作者通过哪些内容向我们说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呢?让我们
继续学习课文。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把相关的句子划下
来。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交流。
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从哪儿感受到蝉非常喜欢音乐?
预设第三自然段。
1、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
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
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
那么只有缩小内的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2、师引导:从这些话你读出了什么?
3、师引导:把大家的理解可以归纳成这样一段话,
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装有响
板。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师引导:请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原文,看看这两段在写法上有
什么区别。
4、师引导:你发现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
①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装有响板。
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②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还不满足,
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为了满足对
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
小内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引导学生体会第一段是客观地介绍,第二段用了拟人的方法。
5、(比较点)在这篇课文中,你更喜欢哪种描写?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
预设
(1)让读者更爱看,吸引读者。
(2)感觉蝉像人一样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情感,为了音乐,
把自己的内部器官都缩小了,更能说明它太爱音乐了。
师引导:也就是说这样写突出了蝉喜爱音乐的特点。
(3)感受到作者对蝉充满喜爱。
6、总结:拟人手法的运用有哪些好处呢?进行归纳整理。
7、让我们体会着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评读——练习——指名读
师引导:你还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蝉非常喜爱音乐呢?
第四至七自然段。
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
不离我的耳畔。
1、学生抓两个月之久和不离耳畔体会蝉在夏天无时无刻不在唱
歌,叫的时间很长。
2、你很会抓重点词语体会,那么长的时间,蝉的歌声却不离我
的耳畔,它可真喜欢音乐啊!
3、请大家带着体会,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
4、其他同学,你从哪儿感受到蝉喜欢音乐呢?
出示。
我通常都看见它们扒在柔枝上,……无论在饮水和行动时,它们
从未停止过歌唱。
蝉在行动和饮水的时候都在唱歌,一般的动物在喝水时是不会发
出叫声的,可是蝉无时无刻不在唱歌,足以看出它多么爱音乐。—
—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句子。
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蝉对音乐的喜爱?
出示:所以我想,蝉这样兴高采烈地不停地歌唱,不过是想用这
种强硬的方法,*他人去听而已。
预设:它喜欢音乐,也想让别人欣赏它唱歌,从强硬和*可以感
受到它爱音乐,别人不听也不成。
6、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蝉》是一篇科普散文,科普散文就是:
通过各种拟人(板书:拟人)化手段赋予无生命意义的物或无人性价
值的动物植物以人性、人情(板书:人性、人情),从而将原本深奥
的科学(板书:科学)生动(板书:生动)的表现出来。你愿意试试吗?
虽然这对大家来说是个挑战,但老师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开动
你们的脑筋,一定会写得精彩。
四、以读代讲,自主学习蝉是没有听觉的。
1、师引导:蝉非常喜欢音乐,可是它却没有听觉。这个特点,
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
2、全班交流。
师引导:作者是怎样知道蝉是没有听觉的呢?
预设:第十自然段: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
扔石子,而蝉却仍然镇静地继续发声,好像没事人儿一样。
1、一般的昆虫,你只要靠近它或发出声响,它就很快飞走了,
可是你在蝉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扔石子它一点反应也没有,
和原来一样。
2、师引导:谁来读一读,让大家听出蝉什么也听不到。
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师引导:作者还用方法证明蝉是没有听觉的呢?
学生回答:做试验。
1、谁来读一读那次试验,其他同学注意听:你从他的朗读中听
出了什么?
我听出土铳的声音特别大,像霹雷一样,但是蝉却没有任何的变
化。并且还做了两次,足以说明蝉是没有听觉的。
2、师引导:土铳的声音那么大,而蝉却没有丝毫改变,让我们
一起再来读一读。
3、既然拍手吹哨子这么大的声音蝉都没什么反应,还有必要用
土铳做两次实验吗?为什么?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五、法布尔简介。
1、通过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了解了?
2、教师可补充介绍:法布尔从小就喜欢观察昆虫,由于家境贫
困,读中学的法布尔辍学了,但是,凭着自己的努力,他获得了自
然科学博士学位,为了研究昆虫,他放弃了做大学老师,即使食不
果腹,法布尔依然乐此不疲地研究着昆虫。在他57岁时,终于有了
自己的第一个实验室——一个土地贫瘠,乱石成堆的地方,法布尔
给他取名为荒石园。经过法布尔的精心种植,荒石园变成了有鲜花、
野草和各种各样昆虫的美丽家园。他在实验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把劳动成果一卷又一卷地写进了《昆虫记》。法布尔曾说:我希望
等我死了以后能够埋葬在荒石园,也希望我的灵魂能够继续研究我
的昆虫朋友们。
语文《蝉》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教学难点:
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
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古诗。
诵读欣赏(一)蝉
蝉
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
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
(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
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
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语文《蝉》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散文温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
3、体会生命的意义,无论生命多么短暂,我们也要尊重和爱惜
生命。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找关键词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手段:
学生充分预习,教师PPT课件展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导入语:(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
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
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
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亲爱的同学们,生命对于芸芸众生来说都只有一次,虽然我们没
有办法增加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我们可以
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的硕果,让生命变
得有意义。同学们,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
习小思的《蝉》,他会告诉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在我们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猜一个谜语。“一肚子没学问,
开口闭口知道,瞧瞧这小家伙,实在真是骄傲。有翅没有毛,飞得
没多高;一到大热天,多在树上叫。”说出你猜的依据。(蝉)
我们接着再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点。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散文温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重点)
3、体会蝉生命意义,。
请同学们带着我们的学习目标齐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文中的生字
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
1、朗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字音、字形。(零落、收敛、颤动、聒
聒、宽恕、知知不休)(学生读完课文,教师展示PPT课件,让学生
齐读。)
2、听读课文。(在注意字音字形的基础上。)
(文章中的蝉的形象是什么样的?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可
以从文章中找,也可以自己提炼总结。)——()的蝉
(学生独立思考,抽学生回答。4-5人)
预设答案:(烦人、知知不休、小小、叫声响亮、聒噪、生命力
顽强、执着)的蝉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采用抓关键词和关键句的方法理解课
文。)
1、抓关键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
聒!”
(1)“宽恕”一词是什么意思?——宽容饶恕。作者宽恕了谁?—
—蝉。作者对蝉一直都是以宽恕的态度来对待的吗?不是,那么,作
者之前对蝉的态度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先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能够体现作者对蝉的态度的
词。用笔勾画出来——和同学讨论一下作者为何对蝉是这样一种态
度。)
预设答案:烦字体现了作者对蝉的态度。原因:因为蝉——知知
不休,它的声音听了让人觉得烦。知知不休:形容蝉的鸣叫声无休
无止,很是恼人。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写到了一只病蝉,这只病蝉是什么样的?作
者为何要写病蝉?作者对病蝉的态度是怎样的?
病蝉:翅收敛了;微微颤动;没有声响;那么小
原因:写病蝉的微小、病弱,是为了刻意表现蝉的微不足道。
轻视、厌烦。
3、作者那么讨厌、那么轻视蝉,是什么促使作者改变了对蝉的
态度呢?
朋友的话。
文中的哪些话体现出作者对蝉有了新的认识?请同学们勾画出来,
分享一下。
“它等了十七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十七年说明了什么?等待的时间长。十七年就为等一个夏天说明
了蝉的什么精神。顽强和执着的精神。而“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
就完结了。”体现出作者对蝉的什么情感?怜爱和崇敬。
4、听了朋友的话,作者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最终他明白了,
蝉等待十七年只为一个夏天是因为“那就是蝉的生命意义。”同学
们,蝉的生命意义是什么?
“那”指示代词(远指)“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
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着。”
不管生命多么短暂,都应该积极面对,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好
好地生活。
5、文章仅仅是在写蝉吗?蝉即使生命如此短暂,他都能好好的活,
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作者是通过写蝉对生命的执着来写人。揭
示主题:告诉我们,不管生命是短暂还是长久,都要积极地面对,
热情地投入,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更加精彩。)
(五)写作手法——欲扬先抑
作者之前对蝉的态度是烦,后来是宽恕了蝉。从作者态度的转变,
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他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写蝉的?
先扬后抑(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是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
相反的贬义处落笔。
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
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小结
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这样细小事物
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
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
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篇短文,我们懂得了。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应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活。
(七)作业布置
1、完成《状元导练》相关练习。
2、积累三句有关“生命”的句子。
三年级的语文上册期末试卷
三年级的语文上册期末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50分)
1、我会看拼音,写词语。(12分)
kuānrónɡyìyuànwēixiǎnzīshi
nǎonùhénɡkuàpǔsùpǔtōnɡ
shénɡsuǒxīnshǎnɡzīrùnsuíbiàn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出。(6分)
铅锤(cuíchuí)宿舍(shěshè)
作坊(zuōzuò)前爪(zhuǎzhǎo)
相处(chǔchù)祖宗(zōnɡzhōnɡ)
3、用多音字组词。(6分)
cānliánɡɡěi
参量给
shēnliànɡjǐ
4、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4分)
风尘扑扑()美观竖固()
相题并论()大显神危()
5、照样子各写出两个词语。(6分)
静悄悄:
舒舒服服:
又唱又跳:
6、把成语补充完整,再写出两个自己喜欢的含有意思相反或相
对的词的成语。(4分)
千里之行,。,更进一步。
7、读句子,写出加点词语的反义词,再用这两个词中自己喜欢
的一个写一句话。(3分)
“你敢碰我吗?”铁罐傲慢地问。()
8、按要求写句子。(4分)
(1)写出自己熟悉的一句《三字经》。
(2)写出对自己有影响的一句孔子的名言。
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5分)
(1)北宋画家张择端的画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热闹场面。(1分)
(2)《掌声》这篇课文讲了“英子”因为同学们的掌声而改变
了生活的态度,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3)写出《富饶的西沙群岛》或《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自己最
喜欢的一句话。(2分)
二、阅读与思考(30分)
1、把诗句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5分)
(1),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出
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绘的是在不同气候下呈
现的不同丰姿。
(2)的《望天门山》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
秀丽神奇的景色。
(3)请你写出在本学期积累的一个写景的古诗名句。
2、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9分)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
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
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
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
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
润万物的雨露……(选自《盘古开天地》)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横线在文中划出来。(2分)
(2)你知道文中省略号的作用吗?(2分)
(3)请你发挥想像,仿照这段文字的写法,把下面的句子补充
完整。(4分)
他的牙齿变成了
他的头发变成了
他的变成了
……
(4)《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你还读过别的神话故事
吗?写出一个你最喜欢的神话故事的名字。(1分)
3、读短文回答问题。(16分)
我爱花城
我刚到花城,便陶醉在花的海洋里……
春天,那昂立枝头的木棉花,色彩鲜艳,给人以坚定、朴实、凝
重的感觉。
怪不得市民们选它为市花呢。
夏天,花城是白兰花的天地。我漫步在白兰花盛开的树下,陶醉
在白兰花浓
郁的清香里。吸引我的不仅是它狭长的枝叶和洁白无暇的花朵,
还有它清幽、淡雅的香味。
继白兰花之后,最美的要数凤凰花了。它的花似红云,像彩霞,
一枝枝,一
片片,开满了枝头,看上去一片火红,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秋风飒飒,菊花成了花中的姣姣者。当我走进菊花园中,不禁眼
花缭乱,目
不暇接。瞧,菊花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还有黑里透红、
白里掺黄的……色彩各异,五彩缤纷。菊花的姿态更美——有的彬
彬有礼,有的盛气凌人,有的羞羞答答,有的昂首怒放,有的倒挂
枝头,有的一枝独秀,有的千朵成群,有的孤芳自赏……真是千姿
百态啊!
一阵北风过后,百花凋零。这时,在每家的阳台上,放着一盆盆
盛开的.水仙
花。它亭亭玉立,碧绿的叶子衬托着白黄色的小花,散发着芬芳,
十分惹人喜爱。
啊,我爱花城,我爱花城一年四季的花,我更爱把花城打扮得如
此绚丽的人
们。
(1)认真读短文,然后填空。(5分)
这篇短文是按顺序写的,它分别从四个不同季节写了花城的美丽。
其中写了春天开;夏天开白兰花和凤凰花;秋天开;冬天开。
(2)哪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用横线在文中划出来。(2
分)
(3)在文中找出两个自己喜欢的成语抄写下来。(2分)
(4)请你分别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下面几种花的特点。
(3分)
木棉花:凤凰花:菊花:
(5)读句子,用加点的词语再写一句话。(4分)
菊花的姿态更美——有的彬彬有礼,有的盛气凌人……
吸引我的不仅是它狭长的枝叶和洁白无暇的花朵,还有它清幽、
淡雅的香味。
三、习作(20分)
有许多时候,我们想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交流,现在就把你最想
表达的写下来吧!可以写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人,让你快乐的事,自
己喜欢的景或物……自己编一个吸引人的题目,把句子写通顺,试
着用一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初一语文上册练习册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练习册答案
第1课在山的那边
一、1.2.略
3.⑴将“发达”改为“发展”⑵将“附和”改为“赞成”
二、1.“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山”指的是重重困难。隐含
的道理是: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2.⑴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山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
写出山也在冷冷嘲笑我痴心妄想、幼稚可笑,表达我看不到海的失
望、沮丧的心情。
⑵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大海比喻理想,群山比喻重重困难,
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生动形象地说明历尽千辛万苦,艰苦奋斗才
会实现理想。
4.黄山位于皖南地区,面积千余平方公里,多为花岗岩山峰。
(原文以注意抓主要信息,如方圆一百二十公里与面积千余平方公
里相比,以后者为重要。)
三、1.(1)烈士暮年,壮心不已。(2)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2.冰心《飞鸟集》
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1.略
2.莫顿?亨特美我在父亲的引导下,克服困难爬下悬崖的故事在
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
困难,一个一个地战胜小困难,终将战胜大的困难,赢得最后胜利。
3.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参考答案第1页
4.⑴把“基本上”删去(或将“根除”改为“消除”)
⑵在“朗诵”后加“表演”
二、1.57年前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费城我和小伙伴们、父亲
天气闷热而且大家玩弹子游戏玩厌了
我困在悬崖上,伙伴们走光了
在爸爸的引导下,我一小步一小步地爬下悬崖
2.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交代事情的起因。
3.略(运用记叙、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第3课短文两篇
一、1.略
2.小思香港《承教小记》席慕容画家作家《幻思——席慕容散文
赏析》《七里香》《有一首歌》等
3.先抑后扬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4.⑴删掉“我们选”⑵删去“原因”或“等原因造成的”
二、1.⑴秋天一到,蝉就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但这短暂的生
命完成了生命的'延续,因而那烦人的鸣声是可以原谅的。这是作者
心灵受到震动,思想转变,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敬意。⑵比起贝壳的
生命,人的生命更长、空间更多,应该尽可能把事情做得更精致、
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这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意义、高
质量。
2.不能换。“小心翼翼”是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意思。这
里指极度害怕的我十分小心地从悬崖往下爬;“一丝不苟”是办事
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的意思,这里指上苍精心给贝壳制
造出精致的居所。
语文上册第26课《三峡》导学案
新人教版语文上册第26课《三峡》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三峡》导学案新人教版
26《三峡》
1、正确、熟练朗读、背诵课文;记住一些重点文言词、句。
2、能描述三峡壮美的景色;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
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试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注音)
阙嶂曦襄溯?属引郦巘
2、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把握停顿和节奏。
划分句间停顿:
⑴、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
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⑷、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
泪沾裳!”
5、自主译文,圈画疑点、难词难句。
课堂探究
6、小组讨论交流疑点、难点,疏通文意。
(1)解释重点词语:
自;阙;嶂;曦;襄;沿;溯;或;虽;以;疾;湍;漱;良;
肃;属引;
(2)译句:
①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09:29: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34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