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否定之否定的生活例子

更新时间:2022-11-15 07:41:26 阅读: 评论:0

高中教育机构-834338


2022年11月15日发(作者:吉他和弦大全)

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考

我之前没有接触过哲学内容,偶然的一次机会让我看到了否定之否

定一词,就觉得很深奥很好奇。于是就仔细研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概论一书对他的介绍,这时,我才发现我早已被哲学的巨大魅力深

深折服。下面是我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理解和思考。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肯定

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

物的方面;否定的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

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辨证的否定是这样一种否定,它是通过事物

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

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否定之否定原理来自黑格尔的“正-反-合”三阶

段论:“正”态事物由于内部矛盾的发展,会过渡到反面,成为“反”

阶段,这是第一个否定;由反阶段再过渡到它的反面,是为否定之否

定。经过否定之否定后,事物虽然回到“正”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否定之否定后的状态并不是原有的肯定的状态,而是一种更上层楼后

的“扬弃”。用列宁的话说:仿佛是旧东西在高级基础上的回复,是

“内容的前进、形式的复归”。例如,种子到果实再到种子,是一个

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又如中国的民间谚语,“物极必反”是第一否定,

“否极泰来”则是否定之否定。再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原

始社会是公有制,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是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

社会又将是公有制(不是原始社会的物质匮乏的公有制,而是经奴隶、

封建和资本主义发展后,物质极大丰富的公有制),这也是一个否定

之否定的过程。

其次是我对“批判”的一些观点。对一件事情为什么有的人持肯定意

见也有的持否定意见呢?另外,即使是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人也会产生

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为什么呢?这即是哲学上的辨证思想了。辩证

法这个概念已经蕴含着否定的含义,即通过否定达到肯定。我们对周

边发生的事情或者现象能提出自己批判性见解那代表着我们还在理

性的思考,即使这种批判带着个人主义色彩,毕竟那也是我们自己的

一种想法,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就在于人能理性的思考。同时我

觉得辩证思考是一种尊重客观事实的思维方式,是关于社会和自然的

对抗的普遍解释原则。当然,作为普遍解释原则的辩证法决不停留在

对表层的解释上,而是要求对现实的内在联系作以批判性反思。

拿身边的例子来说吧,从小到大,我们都以教科书为我们学习的依

据,老师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小的时候我

们对教科书很是崇拜,认为它就是圣言,绝对没有错的,如果老师有

和书上讲的不一样的东西,我们便会认为是老师讲错了。上大学来,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知识层次的加深及知识面的扩广,才知道教科书也

是人编的,其中的内容并不是圣言,里面的东西也不一定全对,才明

白所谓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辨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它是发展的环节,标志着就

事物向新事物的改变,由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其二,它又是联系的环

节。它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相统一

的辨证否定,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总之,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的辨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

而是经历了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

程。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

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任何事情我们都要用辨证方法去思考,

用批判的眼光去看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事情的另一个侧面,

这样就可以更全面更客观更准确的看待事情。从而做出更合理的选

择。

否定之否定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发展的曲折性和前

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

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

上学否定观。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理解,可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改善,我相

信通过老师课堂上的讲解我会对此理解的更全面一些。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07:41: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29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氯化铝化学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