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第1页共7页
《五柳先生传》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高清课堂:陶渊明自传——《五柳先生传》ppt2】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
著名诗人、文学家,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他年少时
颇有壮志,博学能闻,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
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
园诗人,写出了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优秀诗篇。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
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其生平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二十
九岁以前为居家读书时期;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为时仕时隐时期;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士族,又称世族、高门
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世族豪门形成了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基于官职
的高下或财富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一代雄豪曹操也未能摆脱对豪门的依赖。东晋末年,风气
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
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
追逐名利,社会上充满了虚伪和欺诈,这就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高清课堂:陶渊明自传——《五柳先生传》ppt10—12】
1.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2.不详:不知道。
3.不求甚解:文中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4.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5.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文中指旧交、旧友。
6.造饮辄
.
(zhé)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就。
7.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8.曾不吝
.
(lìn)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吝情,舍不得。去
留,意思是去,离开。
9.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
10.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第2页共7页
11.箪
.
(dān)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
经常是空的。
12.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13.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14.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15.黔
.
(qián)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1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
..
(jí)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愁的样
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17.其言兹若人之俦
.
(chóu)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辈、同类。
18.衔觞
.
(shāng)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觞,酒杯。
19.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
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重点虚词
1.以、焉:用,介词;语气助词。(因以
.
为号焉
.
)
2.因:表示顺承关系,于是、就,连词。(宅边有五柳树,因
.
以为号焉)
3.欤(yú):常用来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相当于“呢”,语气词。(无怀氏之民欤
.
)
4.或:有时。(或
.
置酒而招之)
5.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曾不
..
吝情去留)
古今异义
1.造
古义:往、到。(造
.
饮辄尽,期在必醉)
今义:制造、创造。
2.赞
古义: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赞
.
曰:黔娄之妻有言)
今义:赞美、夸赞。
一词多义
1.言
动词,说话。(闲静少言
.
)
名词,说过的话。(黔娄之妻有言
.
)
2.其
代词,他。(亲旧知其
.
如此)
代词,这。(其
.
言兹若人之俦乎)
3.志
名词,志向。(以乐其志
.
)
名词,志趣。(颇示己志
.
)
4.得
动词,有。(家贫不能常得
.
)
名词,所得。(忘怀得
.
失,以此自终)
词类活用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第3页共7页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详:详细,形容词,这里是“详细地知道”的意思。(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
.
其姓字)
2.形容词用作名词
亲旧:在这里是“亲戚朋友”的意思。(亲旧
..
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重点句式
省略句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省略主语“先生”。)
2.因以为号焉。(省略了“之”,应为“因以之为号焉”。)
成语
不求甚解
考题例析
(2012浙江嘉兴)综合性学习
汉字作为民族文化的承载工具,横竖撇捺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一起走近汉字,完成以下任
务。
【汉字起源】
“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以下义项:
①摘②开采③搜集④选取⑤精神;神色
结合字形和义项,你认为“采”的本意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字风采】
请任选一句,说说下列诗句中的“采”包含着怎样的情味。
(1)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关雎》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我选_______句,“采”包含的情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字传承】
5月31日,首届中国汉字文化节盛大开幕。下面是小记者的采访片段,请在横线上补写出恰当
的内容。
小记者:闻教授,您好!我是校报小记者,请您谈谈汉字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闻教授:好的。总的来说,电脑等现代技术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习惯,“提笔忘字”
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汉字的丰富内涵正逐渐流失,由汉字传承的中华文化有衰败倾向。
小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教授:也不能完全这么说。汉字历史悠久,字形优美,内涵丰富,有很强的生命力,越来越
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而且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热也不断升温。本次活动,正是为搭建交流平台,引
发公众思考,推动中华文化发展而举办的。
小记者:哦!我明白了。建议本次活动增设一条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教授:拟得不错,很切合本次活动的主题。
解析:【汉字起源】本意:①摘理由:用手在树上采摘果实或叶子♂
【汉字风采】(1)自由愉悦;天真美好;轻松悠闲(2)悠闲自在;回归自然;向往自由(写出其
中1点即可)
【汉字传承】那是否意味着我们古老的汉字将逐渐消失,中华文化会由此走向衰败?
示例:弘扬汉字文化,传承华夏文明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第4页共7页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本文通过对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特点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抱朴守真、不追求荣华富贵
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情感。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于平淡之中表现深刻的内容。
对平平淡淡的生活细节的叙述,生动地刻画了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他的
卓然不群的人格和高洁的精神。
2.刻画人物虚实结合,重在写意传神。
文章开头一段有意隐去五柳先生的真实姓名,以虚写代纪实;下面又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
几个侧面,用写意的笔法,描绘其神情风貌,寥寥数笔就传出了五柳先生高雅脱俗、率真放达、安贫乐
道的神韵。
3.语言流畅自然,精练准确。
作者笔端带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远离官场后安于贫困、诗酒自娱、悠然自得的乐趣。
【高清课堂:陶渊明自传——《五柳先生传》ppt13】多用否定句。例如“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
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
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突出了他对高洁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
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把握重点
1.“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不
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2.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
“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这与他
“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追求一种求知的满足和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这与读书
不认真决无关系。
3.“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原句是评价谁的?作者在这里使用这句
话,有什么深意?
穿的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和瓜瓢常是空的,可他却安然自若。评价的是颜回,他箪瓢屡
空而“不改其乐”,说明其安贫乐道。与先贤相比,以先贤自况,表明其安贫乐道。
4.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
五柳先生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缛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第5页共7页
人。
5.从表达方式看,本文既有叙述,又有议论。想想全文哪段属于叙述?哪段属于议论?
本文共两段,第一段是叙述,第二段是议论。
6.“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
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7.【高清课堂:陶渊明自传——《五柳先生传》ppt17—20】这是我们学的第一篇人物传记,你觉
得传记应具备哪些要素?这篇传记对你有什么启发?
传记是用来记载生平事迹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所以与此相关的内容都要写清。如籍贯、
姓名、思想、性格、爱好、生活情况,还有生卒年代、主要经历和事迹等,这些都要真实。
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
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
该做到心明眼亮。
8.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本文是否可以看做是陶渊明的自传?交代人物为什么“不
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
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平的,叫自传。本文是陶
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但就内容而言,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相同,实际就是作者本人的自传。
作者托言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门第观念盛行,作者
有愤于此,故借此以示叛逆,表明其厌恶之意。
9.【高清课堂:陶渊明自传——《五柳先生传》ppt16】陶渊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从哪些
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籍贯姓字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有隐者风范)
志趣:好读书(能书中求乐);性嗜酒(率真放达);常著文
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穿:短褐穿结吃:箪瓢屡空(安贫乐道)
人物态度:“欣然忘食”“不吝情去留”“晏如也”“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自得其
乐)
精神风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可见,“五柳先生”是一个自得其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的隐士。
在线阅读
电子课文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
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
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参考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
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第6页共7页
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
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
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
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
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
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
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拓展阅读
《归去来兮辞》原文和译文
原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
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
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
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
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
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
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
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
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
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
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
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
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
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
耕耘田亩。有的人驾着篷布小车,有的人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蜿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
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我羡慕万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
行将罢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
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外出,或者将手杖插在田边去除草培
苗。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
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五柳先生传》赏析
邱子钊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第7页共7页
陶渊明历来都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的很多杰出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他赞美劳动的
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闲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理想社会。语言朴素,自然优美,一反六朝时代
追求华丽堆砌的文风,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他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五
柳先生传》是他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
况……时人谓之实录。”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
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
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
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但为什么看中
五柳树呢?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他的房屋
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他的志趣。
对他的名字作了介绍之后,接着写他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最突出的地
方。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他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他就无须奔忙,不用
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他有三大志趣,
一是读书,一是饮酒,一是写文章,可见他的志趣是高雅的。他虽然隐姓埋名,但与道家说的“形同槁
木,心如死灰”并不一样。不过,他“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什么不求甚解?这就与他的“不慕荣利”
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
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有什么“会意”呢?
没写。我们从陶渊明所写的《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诗作中可以想见。他从书中得到哲理,得到启示,
对当时的混乱、丑恶的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但只能“会意”,不能言传,
因而“闲静少言”,只是不说,不是不知。这使我们隐隐地感到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也隐隐地
感到那个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二个志趣──饮酒。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但读书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说明他内
心并非一潭死水,而是有波澜的。内心的波澜没有表现出来,却找到了一个使波澜平静的方法,这就是
嗜酒。“嗜”字说明不是一般的小饮,而是“期在必醉”。尽管“家贫”,也没有改变这一嗜好,就因
为在醉乡中可以使心灵的波澜得到平静。这是他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三个志趣──著文章。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
求官得禄。这一点也说明了他内心的确有“会意”,有话要说的,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写文章给自己看。
“闲静少言”而又“常著文章自娱”,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他实际上是有痛苦的,但能从读书、饮酒、
写文章当中得到解脱。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
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
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表明作者也很欣赏道家所鼓吹的无
为而治的古代社会,但全文主要精神仍然是儒家的“独善其身”。全文不足二百字,语言洗练,于平淡
之中表现深刻的内容,这就是陶渊明诗文的一大特色。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06:25: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25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