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口旋转钻天然气井——巴一井
从抗战大后方,到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陪都”,1937年的重庆烽
火连天。
巴县(今巴南区)烟坡虽地处远郊山野,因为“冒油”,而引起
外界屡屡关注。据《中国石油钻井》记载,早在“九一八”事变以后,
四川的石油就被当局作为国防需要计划勘探开发。1935年5月,国
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派出地质人员,先后调查巴县石油沟、蓬溪县蓬莱
镇以及达县等地的石油地质,确定钻探井位。秋,派专人远赴德国订
购新式钻机。1936年,资源委员会成立四川油矿勘探处,任命王檠
为处长。向德国购置的4台旋转钻机,于同年4月开始分批启运。
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等原因,导致钻机运输工作困难重重。遭日机轰炸,
部分机件失踪,东拼西凑,总算配成两套钻机,一台运到巴县石油沟,
一台运往达县石梯坎,后来调往甘肃玉门(另两套等购配齐全,运输
工作至1938年方告完毕)。
修公路,挖地基,平院坝,铺草房。石油沟1936年的清静,就
这么被打乱了。进沟的人越来越多,车子拉来的“铁砣砣”,如同庞
然大物。还有一些外国人,人们这才晓得,眼前所有的一切,都是冲
着“冒油”的石油沟来的。炊烟袅袅的乡间,从此人头攒动,热闹非
凡。
1937年10月28日,风轻云淡,秋高气爽。这个平常又特殊的
日子,在一个叫王显文的工程师的组织下,巴县石油沟第一号井(巴
1井)开始钻探。轰隆隆,随着柴油机一声响彻山谷的轰鸣,掀开了中
国近代油气钻井史上使用旋转钻机的历史篇章……
“巴1井钻石油那阵,我只有8岁嘎。”今年78岁的巴南区安
澜镇石油沟村后坝人娄成林扳着手指算。他的父亲娄树清,是当地手
艺出众的木匠。被吆喝到井场做木工活,修工棚和工人住的房子。起
早摸黑,差不多半年。得病。井队不要了。回去,没多久就去世
了。娄成林说:“娃儿家,只晓得稀奇,看到石油沟打出油来了,气
来了,管子接起来就燃,硬是新鲜。”井口背面岩壁处,有一个一米
多宽的方形石洞,黑漆漆的,神秘,阴森。娄成林上前,笑呵呵指着
说:“这是当年放喷的‘口袋’,天然气带着泥浆呼呼冲出来,那场面,
凶得很,吓人。”
同是石油沟村后坝人的81岁的李永芬则是在巴1井嫁给丈夫熊
定全的。那时熊定全不到20岁,也在巴1井做活路,起先“平地基”,
后来“打杂”。“井是和洋人一起打的。”李永芬对自己新婚丈夫的经
历记忆犹新:“井打完了,他就抬氧气瓶子(在井口直接灌气),抬一
伙,到发电房发电,一直到那些人撤走。”李还记得“那时候,石油
沟岩坎上有碉堡,老乡赶场不准过,解放后,士兵都还背着枪呢”。
后来,熊定全在基建队干到1981年退休。
鉴于技术条件和战乱等多种因素,巴1井的钻探坡坡坎坎,起伏
跌荡,其困难和遭遇超出想像。《中国石油钻井》记载了其曲折过程:
刚开钻,使用德国造的鱼尾钻头。由于对所钻地层的紫红色页岩不适
应,平均日进尺只有0.44米,钻砂岩平均日进尺仅0.03米。如同老
牛拉破车。比当时在自贡自流井一带老式顿钻速度还慢。当局大为恼
火。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心急如焚,又摸不着头脑。不到10个月,用
光所有鱼尾钻头,被迫使用德制取心钻头。如此这般瞎折腾,直到
1938年8月底,才改用美国制造的牙轮钻头,始有好转。1939年5
月,钻达井深1202.67米。11月25日,钻至井深1402.2米嘉陵江
统第五组地层。其时,钻机已超负荷运转,在石炭系地层获得日产天
然气1.5×104立方米工业性气流而完钻——中国首次使用旋转式钻
机,钻成当时最深的第一口天然气井。
巴1井的成功钻探,让国民政府当局喜出望外,极大鼓舞了国人
士气。除了政治和人文影响,巴1井在钻井技术层面,也作了可喜的
摸索。
首先是普通钻井液的选用。四川油矿勘探处钻巴1井时,对于钻
井液质量的选用、配制以及性能控制,都很粗糙。“系以附近田间粘
土,用泥浆枪喷射,使之分散,沙粒等即沉至泥浆池底”。质量很差。
加重钻井液的采用,其后始于玉门老君庙油矿。
此外,1942年12月21日,巴县飞仙关岩第2井(巴2井)开
钻。在钻进过程中,因柴油机泵损坏,而大胆改用巴1井所产天然气
作燃料,这是中国直接利用天然气作内燃机动力燃料的一次尝试,并
获得成功——是为后话。
从1937年至1949年,12年间四川油矿勘探处共完成5口井
的钻探。其中最深井进尺1402米。仅在巴1井、隆2井钻成2口天
然气生产井,并以此找到石油沟、圣灯山两个气田。
以“石油”闻名的石油沟,在中国钻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巴1
井,打出了当时储量蔚为可观的天然气(以及凝析油),这份大自然
的馈赠,让我们始料未及的同时,又意味深长……
巴1井的档案,安静地躺在四川局川东钻探公司档案馆一个被人
遗忘的角落里。
厚厚的卷宗里,共38条目。其中“凝析油生产情况及其他地质
情况整理报告”资料,完成于1955年12月。纸张发黄,字迹模糊,
透出一丝陈旧久远的气息。其摘自王檠原稿《十年来四川钻探石油工
作纪要》(1946年8月)一文明确记录,巴1井“第一次试气时发
现凝析油的情况,并说到每半年排水时放出汽油756—1100公升”。
相关资料还就巴1井天然气生产利用情况作了注解:从1940年到
1948年,前后8年间,直接利用套管头压力灌气入氧气瓶。每日约
生产80个大气压的天然气150瓶,供应抗日战争期间的重庆南岸海
棠至土桥,海棠溪到南温泉段公共汽车,以及南岸汽车轮渡等燃料。
某种程度上讲,这一非常时期获得的宝贵燃气资源,至少保证了半个
“陪都”的正常秩序。
解放后,巴1井1950年恢复生产,每日产气130大气压200
多瓶,供应重庆市区及南岸公共汽车。1951年前仍旧用油稠口袋降
压,该年底依照台湾办法使用减压器减压,实现完全自动化的同时,
提高了安全系数。相关技术人员还用所产天然气进行天然气灯、天然
气炉法及天然气接触炭黑试验,均取得一定成效。1952年,巴1井
职工因集中参加四川石油勘探工作,而停工。
此外,除了完成于1962年3月的巴1井“井史”,其他条目几
乎都是空白或残缺不全。至此,巴1井如同岁月长河中的一粒沙子,
淹没于历史长卷。而石油沟气田同一构造的“巴字号”井,却雨后春
笋般冒出来,一度沸腾了那片神奇的土地……
多年以后。巴1井产气线索追踪到1990年,当时的川东钻探公
司有关部门请石油沟村后坝的老乡熊灯康守井。熊当时“在井场边的
岩壁底下住”,守井的报酬:每月两度电费,井场坝种庄稼,用井口
的天然气生火煮饭。那时,每天“将就煮得好两个人的饭,估计还不
到1方气的样子”。后来,熊灯康搬进巴1井残存的最后三间土房子,
直接用管子从井口接拢灶台。“恁么多年,井口一直都是敞起的,老
远就闻得到气味道,落雨,还冒‘泡泡’。”春风秋雨,拂晓残阳。和
比自己年纪还大的老井相依为命,熊灯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
几年,半夜起来捉强盗。”熊指着而今栽满树木的井场坝,说“到处
堆起钻杆”。
2005年,川局在四川油气田范围内大规模开展老井安全隐患整
治。摸底排查中,巴1井成“整治”对象。同年腊月,施工人员修了
个三五米见方的正方形“盒子”,围盖住井口,切断气管线,和外界
完全隔离。
2007年6月12日,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以报告文学《部长
与国家》(描写原石油部部长余秋里)等作品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何
建明,出席重庆市委宣传部为其《国色重庆》举行首发仪式及新闻发
布会,百忙中抽空到重庆大庆村,为将于2009年出版的新作《百年
石油》(暂定名)收集创作素材。偶然得知烟坡的史实,大喜。次日,
欣然驱车前往。娄成林老人带着作家何建明,踩着泥泞路,走进石油
沟,走近巴1井。实地察看,照相,向老乡了解情况,做采访。“石
油沟真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有灵气和味道。”走得气喘吁吁的何
建明一边赞叹,一边惋惜:“知道的人太少,作为在油气勘探史上独
一无二的一口井,眼前的境况,实在有些凄凉”。作家何建明表示:
“找机会向重庆市政府建议,在巴1井建一个石油工业纪念场所,地
企双方共建更好,最起码要保护起来,让世人记住,石油沟巴1井独
一无二的地位和分量!”
还原岁月沉淀后的历史本真,弥足珍贵。找寻着“石油”的足印,
如风往事由远而近。
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的历史坐标,巴1井悄然矗立在石
油沟的山谷当中。那个十余米高的三角形铁支架,锈迹斑斑,经风经
雨——如同一块独特的碑,默默标榜并坚守着巴1井曾经的无限风
光。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04:44: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21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