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融化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2-11-15 03:59:43 阅读: 评论:0

双线结构法的范文800字-生僻唯美成语


2022年11月15日发(作者:元素周期表51)

1

它会融化吗?

——《甜甜的泥土》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随着江苏省“五严”规定的出台,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得到了严格的控制,

学生的学习负担明显减轻,学生学习轻松了,学生脸上的笑容灿烂起来了。我们

老师颇感欣慰的同时又深感担忧,减负不等于降低教学质量,教学时间少了,学

生学习时间少了,师生交流的时间少了,如何在减负的背景下增效,这是我们每

一个老师要面对的新课题。语文学科较之以其他学科,学生的重视程度低,学习

效果显现慢,课后又缺少有效督促学生的抓手。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要增效,

我觉得最最紧要的就是抓好课堂,实实在在的提高45分钟的效率。

【案例描述】

课堂片段

师:《甜甜的泥土》是一篇小小说,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生:亲妈和小亮。

师:这篇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生:写了亲妈给小亮送奶糖、小亮和同学吃奶

糖、小亮埋奶糖、最后奶糖融化的故事。

师:小说的每一个部分都紧紧围绕奶糖来写,这是一包什么样的奶糖?生:充满

母爱的奶糖。

师:可“一夜之间地温回升,冰雪消融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大地。”,

这么一包充满爱的奶糖,怎么就融化掉了呢?(学生讨论交流)

生一:地温回升,冰雪消融,糖浸泡在雪水中就融化了。

生二:这不太可能,夜里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怎么可能地温回升呢?何况

白天都没有融化,夜里怎么可能融化呢?

生三:有可能的,这个故事发生在立春,已经是春天了,气温当然会回升了。

生四:糖不可能化掉。地温回升、冰雪消融是需要吸收热量的,糖又怎么可能融

化呢?

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作者写错了。

学生:各执己见,议论纷纷。

师: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老师备课时只预设了一个答案,你们说得有理有据,

都有道理。难道是作者写错了?本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啊?

生:(七嘴八舌的)小说。(有生做明白状)

生:小说是虚构的。

2

师:是啊,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经过了作者的再创造,进行了艺术

加工。作者这样设置结尾的用意何在呢?为何将“充满母爱这包奶糖融化成了糖

浆渗入大地”呢?

生:就是说爱渗入了大地。师:“爱渗入大地”要表达什么意思?

生:大地厚实宽广,是说爱无处不在。师:说得太好了,爱无处不在!本

文表达的爱仅仅是母爱吗?生:不是。还有老师、传达室老人。

„„

【案例分析】

这是一片充满温情的小小说,文中虽有让人心酸之处,但艺术性的结尾带给

人们人生的亮色,让人们对这个充满温情的社会充满憧憬和希望。

我是喜欢这个的结尾的,但我却一直怕教这篇课文,尤其是文章结尾,想启

发学生自己想出结尾的深意,但每次都以不如意告终,最终都是我把含义说给学

生听,这样的结局总让我如鲠在喉。

这次备《甜甜的泥土》的思路与以前没有什么差别:读文章——解决生字词

——梳理结构——分析人物——剖析结尾深刻含义。

就在上课前,听到了实习老师听课后的感概:《甜甜的泥土》写得太假了!

一个学生怎么会把糖埋在雪里?更假的是糖埋在雪里怎么会融化?

这番话让我心中一动:实习生这么想,我的学生也会这么想,为什么我就没

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的环节,为什么我每次教到这儿的答案都是唯一的——

气温回升,冰雪消融,糖自然融化了。我的教学程式太单一,备课是为我自己教

学而备,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即便心里想到要考虑学生的需要,也没有真正

落实到教学行动上。我当机立断,这节课就来变革一下,换种思路,换个角度,

是不是学生学得更为有效呢?

我将这课的教学思路立即变更为:简要概括文章情节,了解这是一包充满

“爱”的奶糖——抛出问题:充满“爱”的糖会融化吗?讨论明确深意:爱无处

不在——“爱”体现在哪些人身上,爱是如何体现的——归结主旨:无处不在的

爱温暖了小亮那颗受伤的心,也温暖了人们前行的路。

调整教学思路后的这节课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很兴奋,思维很活跃,急

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与以往我教学《甜甜的泥土》时的课堂氛围大不一样。这样

的不同令我深思。

首先,本课的教学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一定要尊重学生,教学要实现真正的

3

民主,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想学什么,学生已会的

我们无需耗时来教,把学生不会的想学的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节约了有限的课

堂教学时间,其实就是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其次,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它不应是教师把

咀嚼过的文本喂给学生,而应是学生在品读文本的时候老师给予适时的引导。所

以应培养学生对文本质疑的好习惯。学贵有疑,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探索

答案,而主动学习恰恰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之一。尤其是学生从他们理解的角

度提出来的问题有时候实效比老师的提问要大得多,因为这样学生有了阅读期

待,有了阅读思考探索的兴趣,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也实实在

在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第三,抓住能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兴趣的问题展开教学,能很大程度的激发学

生学习的热情,消除学生由于单一教学形成的倦怠感,杜绝语文课上的惰思现象,

把语文课上的旁观者变为主人。比如“糖会在冰雪中融化吗?”是一个学生感兴

趣的话题,学生讨论热烈,讨论出的结论比老师预设的丰富得多。经过这样研讨

的话题学生还要回家复习吗?当然无需了。因为这是学生自己想弄明白的问题,

这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是自己想出来的问题,印象深刻,这不就是“效”的

体现吗?在期中考试中,恰巧考到了《甜甜的泥土》语段阅读,而语文备课组并

未将这课作为复习的重点,别的班级这段阅读的得分率较低,而我所教的这个班

这段阅读的得分尤其高。事实告诉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不是不能实现的

神话,而神话的缔造者恰恰就是我们语文老师自己。抓住学生有兴趣的关键点教

学,“牵一发而动全身”,连带其他的教学环节都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语

文教学效益不是一节课的心血来潮,而应体现在每一个课的“用心”准备上。

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是一定要遵循一个固定的模式,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生动起

来、活泼起来、灵动起来是我们要不懈追求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语文

老师智慧地运用多种教学技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

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

出相应的变动。”我们的语文课堂潜伏着许多有价值的生成点,我们语文老师要

尊重学生,学会倾听,练就一双“慧眼”,及时捕捉住一些好的教学契机,让我

们的语文课堂时时充满鲜活、亮丽的色彩。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03:59: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18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disgusted
下一篇:发现什么
标签:融化的意思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