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角声满天秋色里

更新时间:2022-11-15 03:49:23 阅读: 评论:0

辅导班招生广告语-maymay


2022年11月15日发(作者:我最喜欢的玩具二年级作文100字)

读李贺《雁门太守行》

——兼探李贺身世经历对此诗的影响

李运生

李贺是中唐著名诗人,与盛唐的李白、晚唐的李商隐并称“三李”,与诗

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并称“诗鬼”,但是我们现在读到的李贺诗作,

数量却与其名声远不相称。由此可见,李贺之盛名,显然不因数量而得,而以

其诗作之质,人们看重李贺之诗,在质而不在数。

以《雁门太守行》为例,来看李贺诗歌。

这是一首写边塞战争之诗,作者浓墨重彩,以超凡脱俗之笔,别出心裁地

选用角度,表现场面恢宏,战斗惨烈,歌颂了边关将士可歌可泣的为国捐躯精

神。

黑云压城,表面写天色阴沉、乌云翻滚,实际却以自然之景,衬托敌人大

兵压境,敌我力量悬殊,守城危如累卵。“城欲摧”的局势如此危急,我方将

士的士气心情如何呢?“甲光向日金鳞开”!我方将士,并没有被人的气势吓

破胆,仍然是摩拳擦掌、士气高涨,在偶尔射破乌云的阳光照射之下,盔甲闪

闪,耀眼发光,金甲明亮而坚固,象征将士们意志坚强,阵容严明,金鳞闪耀,

说明将士们奋勇争先,在强敌面前不但毫无惧色,反而斗志倍增。这样,以写

景来记事,黑色配以亮金,既鬼而诡,彰显诗人高超技艺,实在不同凡俗。

接下来的“角声满天秋色里”,貌似风轻云淡的写景,实则危机四伏、云

诡波谲、杀气腾腾。在古代,角声是边塞少数民族特有之声,后来演化而成的

号角声,使用范围很大,但在此处,明显指敌人进攻的号角声,号角吹响,与

古代汉民族的以鼓声鼓舞士气、以鼓声表示击鼓进军类似。此句不细品味,可

能给人以诗情画意的错觉,以为是写边塞秋色一片、角声满天的独有风光,但

实则是借写边塞风景与角声,来写敌人排山倒海的进攻,敌人的角号连天,一

定是伴随着喊杀一片,也一定是短兵相接、血肉飞溅。但作者只以满天角声、

满天秋色的轻松笔调轻淡点明,冷静淡然,更彰显写实的凝重,这实在是比现

代任何高明的现实主义作家都高明的写法。如此的惨烈的战斗,没有像像《国

殇》里对战斗的直接描写,其艺术效果上给人带来的震撼却毫未减逊,反而给

读者增添了更多涵咏回旋的余地,而一下句直接就进入了战斗的结果是“塞上

燕脂凝夜紫”,写的是血雨腥风、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却用胭脂作喻,试图

减淡满地尸体给人带来的视觉眩晕和心里反呕,让夜色掩映凝固的血块,似乎

胭脂凝紫,边塞紫土,倒是边塞特有风物。战场上的战士都牺牲殆尽时,一株

美丽的黄色菊花,在炮火的废墟上,坚强骄傲地屹立!

短短四句,写出尽了战争的残酷,但战争并未结束。尽管敌强我弱、我方

伤亡巨大,我方友军仍不顾险阻、火速驰援,“红旗半卷临易水”。红旗半卷,

战马衔枚而行,一为突袭疾行,行军迅厉,二为减少被敌人发现的目标;易水

显然不一定是真正的行军之地,但在诗歌之中,为了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显

然有借荆轲易水送别的悲壮,衬托援军驰援的悲壮和凶多吉少。“霜重鼓寒声

不起”,就是对这次驰援结果委婉又直接的交待。“击鼓进军”“一鼓作气”,

鼓声,在古代战斗中的意义实在非凡,大凡是战鼓咚咚、鼓声震天,一般预示

着战斗的大获全胜。而此场驰援,则是鼓声不起,原因是“霜重鼓寒”,写出

了驰援时的边塞苦寒、自然条件的极端恶劣,但作者更是在暗示,显然是说此

次行动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的失利。失利的原因,一则是自然条件恶劣,

另一方面显然更与敌人力量的强大,双方势力悬殊有关。

在首战几近全军覆没,驰援仍然失利的危急情况下,幸存的将士们又当如

何呢?是归敌投降、苟全性命,还是血战到底、流尽最后一滴血?将士的选择

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黑云压城、角声连天、燕脂凝紫、

霜寒鼓重……再大的困难和阻隔都不会让英雄屈服,再大牺牲都不会让英雄把

吓倒,再大的打击都不会让英雄投降,因为在英雄的心中,装满了崇高的理想,

坚强的意志,伟大的情怀,那不是宁死不屈,报为君知遇恩,全为国捐躯之志!

玉龙宝剑在手,浩气长存于胸,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不在于存活时间

的长度,而在于灵魂屹立的高度,短暂的个人生命,在历史时间的维度里,延

展成永恒的长度,在广袤的国土空间里,拓宽为无垠的宽度和高度。

好个英勇献身,好个为国捐躯,好一群战神战魂,好一位诗鬼李贺,有此

诗一首,诗鬼称号,当之无愧!

我实在感慨,一个从未上过战场、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一个二十来岁的

年轻人,竟然写出如此成功的边塞战斗诗,我不由地深深怀疑,这首诗,是不

是诗人对自身际历的真实写照、心声的流露?

诗人李贺生于中唐,这时的大唐,在被安史之乱折腾得神颠意乱之后,藩

镇割据、宦官专权成为政治生活的常态,唐王室被黑云压城,盛唐气象不再,

社会暗淡无光,百姓置身水深火热,个人对前途困惑迷茫,此时的文人,已不

再有初唐文人的激越昂扬,也不再有盛唐文人的傲岸自信。

我想,作为才高情重多愁善感的李贺,理应也是如此。毕竟,他李贺家族

是唐王朝的皇室宗族后裔!无论怎样,他们也算是皇家宗亲,纵然在李贺一代,

他们已与皇室关系疏远,家道也渐趋中落。然而,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别说

早已与皇帝关系扯不上关系的皇族远亲,就连皇帝直亲甚至皇帝本人,也要看

着藩镇的眼色,受着太监的奚落生活,而且,武皇则天时期,李皇子孙已被毫

不留情地大量杀戮,而今,唐朝国颓行至此,李贺,哪还能沾到什么皇族的恩

泽呢?恐怕,情思深重多愁善感的李贺,每念及此,就会有一团浓重的黑云萦

绕心头,无论如何也难以释怀吧。因为,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

点,是极度的在意、十分的自豪,他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

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

其实,怀抱利器的李贺,就算没有他皇族的恩泽照顾,也完全有能力凭自

己的才华,通过当时盛行的科举考试,来个进士及第、金榜题名,为自己博取

一官半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然而,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为了孝道避讳,他应

避父讳不举进士!纵然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

那知坚都相草草”,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而落第!李贺靠科举

考进士晋身仕途的道路,竟因此而被活生生地切断。这对才高八斗、抱负远大,

一心渴望通过科举仕途改变命运、实现理想的知识分子李贺,该是多么沉重的

打击啊!李贺的科举仕途命运,又怎不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呢?

然而李贺决不甘心,“甲光向日金鳞开”,他要抓住一切的机会,展示自

己的不屈的斗志,向命运抗争,与身边和周遭小人作顽强斗争,纵然对手力量

强大,却依然在“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展豪情,这才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

风貌。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十五岁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起名,十八岁

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写《雁门太守行》拜谒韩愈,深受韩愈器重。然而,“角

声满天秋色里”斗争的结果,却是“塞上胭脂凝夜紫”:为父守孝服丧,错过

礼部科举考试,21岁再次试图参加科举,却被诋毁:“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

士。”不得不悲愤离开考试贡院,真正是心血淋漓,泪湿尘土,尘泥变色。他

的失利,让欣赏他的韩愈大为不满,专门写作《讳辨》为他声援呐喊,然而,

最终并未能改变李贺与科举无缘的结局。实在是“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

声不起。”

虽然后来的李贺经宗人推荐,任了个从九品的奉礼郎,“牢落长安”3年,

却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

笃。元和八年(81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

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

僧)也曾写过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但结果大约

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友,同年十

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元和九年(81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

“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

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

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

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

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

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03:49: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18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绵羊的英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