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xx
选自《语文修养与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xx,语言学家。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篇《回乡偶书》(其一)已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
初等文化水平的人大都能背诵,但对“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往往拿不
准,或有不同的看法。这里谈点个人的意见。
“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有三种读音:
1.读suō,同“蓑”。《说文〃衣部》:
“衰,草雨衣”。经传古籍多作“蓑”,本是以草编成的雨衣,南方多用棕榈毛
制作,俗称“蓑衣”。
“衰”字这一音义,现代口语里已不用了,完全为“蓑”字所替代。
2.读cuī。常用的意义有二:
一是指旧时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后来又写作“缞”。《广韵〃灰
韵》:
“缞,长六寸博四寸,亦作衰。”一是用于“等衰”,即由大到小依一定等级递
减的意思,如《左传〃桓公二年》: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乡臵侧室,丈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
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引申为减退。《广韵〃支韵》:
“衰,小也,减也,杀也。”这些用法多见于古典诗文,现在也很少用了。
3.读shuāi。衰微、衰落、衰弱等的意思。《论语〃微子》:
“xx,xx之衰!”《xx〃脂韵》:
“衰,微也。”这也是现代常用的音义。
2/4
那么,“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又是什么?读shuāi,还是读cuī?
此处“衰”字的意义很明白,是指鬓毛减少,疏落,而不是衰老的意思。再从整
首绝句的韵脚来看,与“衰”字相押的是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和末句“笑
问客从何处来”的“来”。此三字在“诗韵”即“平水韵”中属同一灰韵,它们的韵腹
(主元音)和韵尾本相同,大抵都是ai,唯韵头(介音)开合有别。宋元以后,由于
语音发生演变,北京话和其他许多北方话原灰韵的开口(即《广韵》的哈韵)字,
如“该、开、、孩、皑、哀、胎、台、来、哉、猜、才、鳃”等,其韵母变读为-
ai;而合口(即《广韵》的灰韵)字,如“瑰、盔、灰、回、桅、摧、衰、堆、颓、
雷、杯、裴、胚、梅”等,其韵母则变读-ui或-ei。
因此,无论从字的意义或全诗的用韵来看,这句诗中的“衰”字自然当读为
cuī。不仅我们在课堂上这样讲读,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的中学语文课本初中第
一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的《唐诗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4月第1版,68页)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
1983年12月第1版,52页)也都注读cuī。
有人说,“衰”念cuī,虽与“回”字同韵,但与“来”字韵腹不同,不能相押。
这是现代读音的不同,如上所说,是语音演变的结果。而在贺知章所处的唐代
无疑是同韵相押的。这种古代诗韵本来很谐和,由于历史发展,变得不相押,
是很普遍的现象。例如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三:
“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碾渦深没马,藤蔓曲藏蛇。词赋工无益,山林
迹未赊。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韵脚“花、家”和“蛇、赊”,在唐韵里本同
属麻韵,今普通话和一些方言里也分化为不同的韵母了。
有人说,把“鬓毛衰”的“衰”读作shuāi或读同“揣”(chuāi),这首绝句就押韵
了。这种主张显然有问题,既不符合字义,也背离古韵及其演变规律。因为古
诗韵“平水韵”的灰韵合口字,今普通话没有读-uai韵母的,况且灰韵属蟹摄一等
韵,无知、照系声母,因而不可能有演变为卷舌声母的字。只有止摄脂韵合口
字,今有读-uai韵母的,如“揣、衰(~老)、帅、率(~领)”等。而这首诗押的是
灰韵,而不是脂韵,而且还有“回”字,普通话也不念huái。
3/4
有人说,用方言念这首诗的韵脚“回、衰、来”就押韵了,因为方言里保存
较多的古音,比如山西平遥话。但我国方言复杂,发展不平衡,各地方言所保
持的古音成分也颇不一致。读起古诗来究竟该按哪种方言呢?如用你的平遥家乡
话,读贺知章这首《回乡偶书》,是和谐了。但读杜甫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
山林十首》之三就不见得押韵了,因为平遥方言里“花、家”和“赊、蛇”韵腹也不
一致,属于不同的韵(参看侯精一、温端政主编《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山
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然而,南方某些方言区的人读来又相谐了。又如李
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韵脚“原”和“昏”在
平水韵中属元韵,自然相押,而现代南北许多方言(包括普通话和平遥话),二字
韵母都不同了。主张用方言读古诗的先生又如何改读才相押呢?所以,我们赞同
国家教委的决定:
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在各级各类学校里提倡学习普通话。特别是语文教
学,无论念课文(包括古今散文)、朗诵古代诗歌都应该用普通话。凡遇有韵而读
来不相押的地方,可以告诉学生:
这是古今音的不同。诗歌韵文的时代越古,现在读来不相押的地方也越
多,不足为奇。由此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至于个人喜欢用自己
的方言读古诗,闭门高声吟诵,那是个人的爱好和自由,旁人听不懂无关紧
要;犹如我们国家推行简化字,你个人习书法,喜欢写写繁体,也悉听尊便,
但不能强求别人跟你去学平遥家乡话。
阅读指要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什么音?作者从“意义”和“韵脚”两方面判断,
“衰”字在整首诗中应该作“疏落”而不是“衰老”的意思,应该读cuī,而不是读
shuāi。作者进一步指出,这首诗的三个韵脚字现在的读音不完全押韵,是因
为语言发生了历史演变,这在语音发展史上是普遍的现象。
有些人说,用方言念这首诗的韵脚就押韵了,因为方言里保存较多的古
音。作者认为这种主张不可取,因为我国方言复杂,各地方言保持的古音成分
也颇不一致,有时一首古诗用这个方言区的语言读是和谐押韵的,而用另一个
4/4
方言区的语言就不见得押韵了。所以作者主张今天朗读古代诗歌都应该用普通
话,凡遇到有韵而读来不相押的地方,知道是古今音的不同就可以了,不必硬
要用方言去改变字的读音。
另有人认为:
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有人主张读shuāi,
也有人主张读cuī,说这样读才押韵。到底应当怎么读?“乡音无改鬓毛衰”的
“衰”应当读shuāi,理由如下:
一、“衰”读cuī的音,在古代汉语中,一是表示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
二是表示由大到小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如衰序(按一定比数递减的次序)。
在现代汉语中“衰”读cuī的音要写作“缞”,只表示“丧服”的意思。这样的意思当
然与“鬓毛衰”的意思不相吻合。
二、“衰”读shuāi,基本意思是衰老、衰落、衰残、衰败等,人老时鬓发疏
落变白,也是一种衰残的现象,古代称作“衰白”,疏落变白的鬓发古诗文中称
作“衰鬓”,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剑南诗稿》)
三、在现代汉语中,“衰”与“回”“来”不押韵,但在上古音韵中,
“回”“衰”“来”属于同一个韵部(微部)。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02:05: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13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