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知北游思想评述
庄子知北游是庄子中的一篇,《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
思想家庄周的毕生精华之作,《知北游》是《庄子·外篇》
中的最后一篇,也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篇,对于了解《庄子》
的哲学思想体系也较为重要。它比较系统的阐述了庄子的生
死观和庄子眼下的道德观念。本篇是“外篇”的最后一篇,以篇
首的三个字作为篇名。“知”是一寓托的人名,“北游”指向北方游
历。在传统的哲学体系中,北方被叫做“玄”,“玄”指昏暗、幽
远,因此北方就是所谓不可知的地方。篇文认为“道”是不可知的,
因此开篇便预示了主题。本篇内容主要是在讨论“道”,一方面指
出了宇宙的本原和本性,另一方面也论述了人对于宇宙和外在事
物应取的认识与态度。《知北游》在“外篇”中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也较为重要。篇文所说的
“道”,是指对于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性的基本认识。篇文认
为宇宙万物源于“气”,包括人的生死也是出于气的聚散。这
是很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先兆。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
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
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
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
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
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
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
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
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
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
可,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
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
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
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
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
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
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
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
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
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
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
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
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作者借知与黄帝之间的对话阐发了庄子眼中的生死观等问题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在这里,如果
我们把气换成物质的话,这句话就成了,人之生,物质之聚
也,聚而为生,散而为死,这不暗合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
观么,物质第一,精神只是第二,但如若认为气是精神的话,
则很难认为精神和精神能够相互为徒的,那么只有认为原文
这里的气应该是现代意义上的物质。后一句是其所美者,这
里的其是什么呢?其是代词,那么应该是上文的道。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
道之华而乱之首也。道和德不能兼顾,德和仁也不能兼顾,仁
和义也不能兼顾,他们只能有一个存在,难道庄子心目中的
“道德”是残缺的”道德”?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最后,
庄子用礼是道的精华但是是祸乱的开始来阐明庄子心目中”
道德,通天下一气也,那气是啥,前文我认为气是庄子眼下
朦胧的物质,那么通天下一气也,可以理解成,天下都是有
(物质)气构成的,看来庄子可以算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了么?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
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
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
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沈浮,终身不故;
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惽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
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顺应人生之势,天地大美是一种无是非、无差异的齐一醇和之美,
天地万物的生息消长相嬗替,开始和终结宛若一环,不见其规律,
却达一种真正的大和之境。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是因为庄子眼中的圣人,能够明了天地之间的大美,而通达
事物之中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至人不作为,大圣人不行动,
因为他们只观察天地之间的变化罢了“天地的大美,四时的序
列,万物的荣枯,那都是由于“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的
本根——道——自然的伟力所致,人在宇宙本根面前,只有虔敬
才是本分。天地是硕大无朋的大熔炉,而造化则是技艺高超的大
匠人,它们陶熔浇铸了宇宙万物,万物的生息繁衍、生死荣枯都
是这熔炉和大匠的驱遣,生死存亡浑浑然一体归入大化的熔炉之
中。不必强自己所不能,一切得失都是顺应,于是生之欢乐、死
之悲哀都会在这大顺应、大过程之中消融——如此,则真正摆脱
了人生倒悬之苦矣。
齧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
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
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言未卒,齧缺睡寐。被衣大说,行歌而
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
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
齧缺回答被衣的话很有名,,身形如同骷髅一样,而内心如同燃
烧过的灰烬一样,没有任何对外界的需求,
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
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
“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
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行
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又
胡可得而有邪?
舜与丞的对话更值得玩味问丞,道可以得到而拥有吗?
、丞反问说,你的身体也并非你所拥有,你怎么能说拥有道
呢?舜回答道,如果我的身体不是我所有的,那么我拥有啥
丞回答到,那是天地把你委型到这个世界上,生命并非你所
有的。你的饮食行动坐卧都是天地之间的气的变化,因而你
不能说真正拥有你的身体。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聃曰:
“汝齐戒,疏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
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
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
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
也。邀于此者,四肢彊。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
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
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
人以断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
所保也。渊渊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
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
道与!
这一段庄子借孔子和老子的对话试图证明有形的东西是产生
与无形之中,而精神也是来自与道之中,没有道的存在,天
就不能变高,地也不能变广,日月没有了道的存在就会失去
自己的运行规律,万物也不会发展的昌盛,
皆往资而不匮,说明万物的到了道的滋润,就会不匮乏,因
而才能德行前进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01:10: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10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