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5篇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5篇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1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
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
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文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
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
“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
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一个“独”字,充分
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一
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简洁概括,人与
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然后,作者叙及在湖心
亭的奇遇。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
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作
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
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
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
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
湖的奇景是因为游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
相映成趣。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1、是日更定是:这。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炉火拿:撑,划。毳:鸟的
细毛
3、雾淞沆砀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白:指酒杯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客此。及下船客此:在此地客居;及:等到
二、翻译句子
1、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
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译文: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
他们)道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不要说相公痴
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译文:大雪下了三天,
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
样的人?
三、回答问题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
答: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文中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
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
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的“强”和“拉”
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答:“强”表现作者的喜悦豪爽心情;“拉”表现客喜悦心
情。
4、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包含了作者痴迷山水之乐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
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四、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
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
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
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
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
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
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
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
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
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
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
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2
湖心亭看雪
作者:张岱
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
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船,拥毳
(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
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
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líng)人,客此。及下
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
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
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
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
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
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
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
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
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
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
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湖心亭看雪①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
俱绝。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
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⑩饮三大
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
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
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
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
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
(1628-1644)。
3.【是日更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
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
时。定,完了,结束。
4.【挐(ráo)】即“桡”,撑(船)。
5.【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6.【雾凇沆砀】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
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
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自注:“齐寒甚,
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7.【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
一,全;都。
8.【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
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9.【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
得,哪能。更,还。
10.【强(qiǎng)饮】尽力地喝。强:痛快。强饮:痛
快的喝。
11.【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12.【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3.【舟子】船夫。
14.【喃】象声词。
15.【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16.【更】还。
17.【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
独特个性;傻,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通假字
1.余挐一小舟:挐(ráo)通“桡”,持引申为撑、划。
一词多义
1.是: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
2.一: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3.更: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
更约2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
4.白:一白(白色)
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词类活用
客:原义为“客人”,此处为“做客”。“客此”即“客居于此”,
名词作动词。
古今异义
1.余:古义:我例:余住西湖
今义:剩下
问题
翻译句子
湖上影子,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
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两三粒人影
罢了。
问题:“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
试分析其中妙处。
回答:意境是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银白世界。
文章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
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
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
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
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
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
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
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
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
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
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
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
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
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
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
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
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
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
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
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
的感受。“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
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
趣。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3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挐一作:余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
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
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
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
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
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
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
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
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
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
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
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
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
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
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
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
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
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
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
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
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
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
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18、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
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19、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20、及:等到。
21、舟子:船夫。
22、喃喃:低声嘟哝。
23、莫:不要。
24、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
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25、更:还。
26、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
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
一样的微小。
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余:古义:我。(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
杯。(例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与“非”
相对)
一词多义
是:1.是日更定:这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更: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白:1.上下一白:白色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1.见余大喜:非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
余: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通假字
挐:通“桡”,撑(船)、划
相关习题: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如何理解?
答:“独”字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
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
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不是他的知音,
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的心情。
2.作者写及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
用明朝崇祯的年号,有何意义?
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
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
答: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他痴迷于天人
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赏析
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
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开放在深山石
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
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
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
西湖。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
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
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
“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
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
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
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
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
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
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
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诗仅
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张岱则写“大
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两者机杼不
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如果说,《江雪》中
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
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凌
晨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
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
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
的孤怀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
寒江雪”的“独”字互参。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
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
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
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请看作者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
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
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
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
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
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
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
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
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
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
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
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
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
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
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
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
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
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客此。
“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
外之笔,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
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
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之夭矫善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作者妙在不发一
语,而“尽得风流”。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
知己之乐,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
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
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
人之不可多得。“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强饮”者,
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饮罢
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
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言外有后约难
期之慨。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
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
不怆神!文章做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算得神完意足、毫发
无憾了。但作者意犹未尽,复笔写了这样几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读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绝!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
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
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
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
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
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
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痴字表明
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
亦口吻如生。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
到二百字。光是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然,它
所流露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调,我们不应盲目欣赏,
而必须批判地对待和历史地分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4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
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
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
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
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一上一下一下一
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
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
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
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
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一人!”拉着
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
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一我驾船的
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
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
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
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评述,
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
生平,繁华一靡一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
黍熟黄梁,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
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
之由。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洁
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清纱笼罩
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
张岱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
者仅一二百字,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
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
页)。《湖心亭看雪》,堪称张岱也是晚明诗化小品文的代表作,
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他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浅的笔
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
之一二。
【赏析一】
《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
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文章第一段,“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用语朴素,平实,意蕴却很深远。第一
句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
故国,不着痕迹地引一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
“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作者
虽未具体描写雪景,但这个“绝”字,让人看到的却是“千树
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
然寒意。这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
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第二段重点写湖中雪景。“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
鸟声俱绝。”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
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
气质。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
如此生动,形象。“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
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上下一白”中的这
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
象。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的
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
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
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
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
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第三段写湖心亭上的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
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在深更
半夜,“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双方的又惊又
喜是不难想像的,但作者并不曾有一言半语,只写道“见余,
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
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笔墨
简炼,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作者也
因这异外的惊喜才“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
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
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也正因为这样的“兴致”和“感
觉”,才有末句的“问其姓氏”。可作者在此并未写出他们的“姓
氏”,只一句“是金陵人,客此”,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
际上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在意
外相逢的惊喜、“酒逢知已千杯少”的欢娱过后,才知他们是
他乡游子,所面临的现实将是各奔西东。今生今世也许相会
无期,顿时,作者“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怅惆与失意荡漾心中。
本段虽是平实叙述,表达感情的词语全部弃之不同,却把作
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一漓尽致。
末段“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
公者!’”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不仅碰到了两位“知
己”,而且有“舟子”陪伴。那么作者为何说“独往湖心亭看雪”
呢?舟子的喃喃之语揭开了谜底。原来他们虽然同行,却并
不同心,由于志趣不同,“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始终不理解。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
比较,似贬实褒,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这个小小的
尾声,如轻舟荡浆,使人感到文情摇曳,余味无穷。
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
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而全文
仅一百多字,笔墨精炼含蓄令人惊叹。!
【赏析二】
“崇祯”是明朝的年号,开篇就敷上了一层怀旧的色*彩。
“十二月”,正是寒冬时节,为后文“大雪”埋下伏笔。“大雪三
日”,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湖中人鸟声俱绝”
不从视觉写雪之大,而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与鸟
俱噤声不出,“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从听觉和心理的角度表现了大雪的威严,也为后文遇见金陵
客的意外与惊奇作了铺垫。“是日”即三日之后,“更定”即黎
明破晓之时。他所以一定要在大雪三日之后、黎明破晓之时,
“独往湖心亭看雪”,必是既不欲见人,又不欲人见。“拿一小
舟”之“一”看似累赘,实际却与后文的“独”、“惟”及几个“一”
字互为呼应,创造了一种清灵纯净的意境。“拥毳衣炉火”,
以御寒之物衬雪地之寒,也表现了作者的特立独行、任性*
风雅。“雾凇沆砀”写湖中水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地间
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使四
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一态的融合美,
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图。若只说“天、云、山、水,
上下一白”则显得缺少生命的活气与远近高低的层次。天、云
是上面的,山、水是下面的,“上下一白”浑茫难辨,足见其
大;“湖上影子”依稀可辨,足见其小。相形之下,大者更大,
小者更小。作者在由面到点的观察景物的同时,似也蕴含有
渺然人生如同沧海一粟之感慨。“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句话中的几个“一”字,虽与“上
下一白”的“一”字用法不同,却巧妙地将一个微观而丰富的世
界置于宏观而简洁的背景之中,共同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
同时,作者精心锤炼的“痕”、“点”、“芥”、“粒”这几个量词
也是极富形象性*和层次感的:有远近、有高低、有浓淡、
有疏密、有大小。随着视线的移动,景物也渐渐变化,由大
到小,由小到微小,衬托出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
出一个微妙而灵动的意境。“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实则
以意观景,并非以眼所见。因作者自己就在船上,以眼而察
则不可能达到这种远观的视觉效果,以意观之,则虚实相生,
有一种“心游万仞、精鹜八极”的超脱与空灵。“到亭上,有两
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
人”,且是两人,酒炉已沸,可见早就来了。“见余,大喜”,
此处妙在作者对自己见到他们的惊奇避而不谈,而从对方的
角度写出雪中相逢、巧遇知己的惊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的感叹表现了他们相互之间的赏识,有一种人生难得一知音
的感慨。欣喜之余,“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的“强饮”,
是说本不能饮,但在此时、对此景、逢此人,不得不饮。为
了不辜负自然的美景,为了不辜负知己的盛情,勉力而为,
痛饮三大杯。至此,读者方在冷色*调的景中感受到了一点
暖色*调的情。临别问起对方姓氏(先饮后问,性*情中人),
才知是金陵人客居于此,原来和作者一样,同是异乡人,也
是有着相同性*情志趣的清雅脱俗之人。及下船,舟子喃喃
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此处写得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我们似乎能够看见舟子那喃喃自语、大惑不解的
神情,令人回味。这是对全文的绝妙点染,“更有”并非减损
作者的“痴”,而是以同调来作陪衬,更加突出作者的“痴”。
“痴”在一般世俗上的意义,并非一个褒义词,但古往今来的
文人墨客常会把“痴”理解成一种执着专注的追求达到了浑然
忘我的那种最高境界,例如“如一醉如痴”、“不痴不迷不成
才”、“天道酬痴”等等。舟子的话并非有意要说给作者听,而
是如前面金陵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叹一样,纯属有感
而发,脱口而出。这两句话都用了一个“更”字,表达了一种
由衷的感叹,只不过金陵客的感叹是由于惊喜若狂,而舟子
的感叹是由于百思不解。
文中人物虽不多,但形象各异。煮酒的童子默默无声,
显然已深谙自己主人的性*情与志趣,早就见怪不怪,甚至
很可能已经受到了一些感染和熏陶。舟子则直人快语,过惯
了凡夫俗子的现实生活,他整日的操心劳力可能就只是为了
自己或者一家人的柴米油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本没
有那份闲情逸致,所以他对这些“怪异”的行为是百思不得其
解。张岱与金陵客在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方面虽可谓志同道
合,但在性*格气质方面却有一些差异。金陵客赏雪,是二
人结伴同行,而且还带上了好酒,谈诗论文的同时,“一樽还
酹江雪”,何等洒脱快乐、旷达豪放!足见此二人胸襟开阔、
心情开朗,与其说是来赏雪,不如说是来享受自然,享受生
活,享受那种无拘无碍的君子之交。意外地见到“我”这个不
速之客,他们是“大喜”、强邀,热情爽朗,坦荡真诚。他们
对“我”一见如故,完全接纳,是一种很容易与人沟通的性*
格类型。相形之下,张岱虽然表现出了一种值得称道的风雅
不俗的情怀,但也流露出了他的清高自傲、我行我素,缺少
一点海纳百川的胸怀。你看,别人盛情相邀,他却“强饮三大
白而别”,这个“而”字,表前后两个动作的承接,酒一喝完,
马上作别,似有些敷衍之意。临行才想起问人姓氏,并不久
留,转身而去。个性*倒也鲜明,只可惜不易接近,令人费
解——难道张岱是一个孤僻的人吗?抑或是在他的眼中,金
陵客不配成为他的知己深交?
只要多加了解,我们就会发现年少时的张岱其实是个十
分喜爱热闹繁华的人,他原是一个大家子弟,一直过着富贵
豪华的生活。他在他的《自为墓志铭》中这样写道:“蜀人张
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
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
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明亡以后,他才“避
迹山居”。明亡之时,张岱“年至五十”,所谓“繁华一靡一丽,
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自序),痴人
说梦,遂有《陶庵梦忆》,内中皆为忆旧之文,可谓对他过
去繁华生活的片断记录,心绪是颇多感慨,但着眼处尽是人
世的美好、故国乡土的可爱,洋溢着人生情趣,抒写着率真
性*灵。崇祯五年于湖心亭看雪的张岱三十又五,那时的他
生活经历、思想情感都已非常丰富。他知识广博,著述浩繁,
爱好享乐,又怎会是孤僻之人?
那么,是他认为金陵客不配成为他的知己深交吗?应该
也不是。这是一篇小品文,小品盛行于晚明,标示着明朝万
历以后文学趣味的变迁,也是明代文学的一大特色*。大抵
言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之“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与抱负,是小品文
所极力要摆脱的。是以,小品文所留心与描写的风景,是一
个艺术与美感的世界。明代小品所代表的美感趣味,就是要
摆脱古文以“政治”作为人生唯一追求指标的立场,而强调以
“艺术”来一经营生活的可能。即换一个角度看世界的态度,
指出政治不是人唯一之寄托的美学要求。因此,“明月清风”
式的生活就是明人崇尚的生活态度,而“人无癖不可交”、“只
可与雅者言,难以为俗人道者哉”逐渐成为了明代士人的生活
美学信仰。因此,尽管我们在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之时,
无一例外地会想起柳宗元的《江雪》,然而细心体会就能发
觉,柳宗元所追求的“境”虽与张岱并无二致——天地之间如
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人鸟绝迹,但二者所
传达的“情”却是方圆殊趣。置身“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的世界,“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形象显得过于孤独,
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恰恰是由于诗人借山水来
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
恼,而张岱在大雪三日更定之时出行看雪,大概与古文人的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一个性*质的。如果说柳宗元是
因失意于政治才“寄情”于山水,那么张岱则是因“痴情”于山
水而无意于政治。是故前者钓雪显得孤寂凄苦,而后者赏雪
倍觉洒脱愉悦。从这种意义上说,假如时空可以移植,让张
岱与柳宗元在湖心亭相遇,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张岱是不会以
柳宗元为知交的,因为他们骨子里的志趣与追求是大相径庭
的。但是,从文中所叙来看,应该说金陵客那种清雅不俗的
情怀与志趣已经和张岱达到了一种惊人的契合,若说张岱认
为金陵客不配成为他的知己深交,实在没有足够的理由。
与金陵客偶遇对酌,作者的兴致看来并不很高,笔者私
下揣度,原因应当有三。概括而言,即“雅”、“狂”、“痴”三
字。
一谓“雅”。“雅”者,免“俗”也。什么叫“俗”?如美学家
朱光潜所言:“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地求温饱,不能以‘无所
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张岱是个文人,更是
一名雅士,曾自言“夺利争名,甘居人后”,然而“观场游戏”,
却无论如何都不肯“让人先”的,甚至下棋赌|博,都不懂得计
较胜负,然而“啜茶尝水”,却“能辨渑、淄”。秉持这种性*
情志趣的人,总是不能为一般人所理解的,在人群中自然是
落落寡合,对此,张岱倒也达观:“自且不解,安望人解?”
这种清雅不俗之人,天地之间能有几个?故此,当他在“上下
一白”的茫茫天地之间,与二位更早出行赏雪的雅客不期而遇
之时,心中不禁暗自将他们引为知己,询问之下方知他们原
来也是客居于此,同在异乡为异客,人生漂浮不定,萍水相
逢,后会无期。可叹知音难觅,一如镜花水月,今日虽能偶
得,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聚少散多,得而复失更加
令人惆怅。如此想来,纵然有美酒助兴,也难有热烈的情绪。
二谓“狂”。张岱曾在其《金山夜戏》中自述少年“狂行”:
崇祯二年中秋次日途经镇江,日暮时分至北固山,因见“月光
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遂“大惊喜”,
半夜划船至金山寺佛殿,“盛张灯火”而唱剧,“锣鼓喧阗,一
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
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
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
是怪,是鬼。”惊吵众人,吓煞寺僧,世人不敢为,而竟敢为
之,不但为之,且著文述之,且这种“狂行”在其文中比比皆
是。正是出于这种“狂”意,他才会特地选择大雪三日之后、
黎明破晓之时,而且在他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湖中人鸟声俱
绝”的情形下,才出门看雪的。此时的他可能有一种“举世皆
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与自赏,万万没有想到还
会与人“狭路相逢”,并且不止一个,并且比自己来得更早,
并且还不忘带全了炉酒童子,还有那一派主人声口的“湖中焉
得更有此人”的感叹,直搅得分辨不清谁才是看雪的正家了。
这多少会让张岱在意外的发现“吾道不孤”的欣慰之余产生一
点点挫折感和失落感,因而有些扫兴。张岱的这种“狂”,在
某种意义上凸显了我国古代文人所谓的“清高”之气,这种“清
高”之气,还须得我们抛却今人世俗的眼光来欣赏方能谙此中
三昧。如张岱之行者,古人中并不鲜见。李白的“仰天大笑出
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有才者的狂傲,刘禹锡的“山不在
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是有德者的自许,唐一人祖咏的《终南望馀雪》,是他在长
安科举应试所作,按规定应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
律,可他只写下四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
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问其原因,祖咏答曰:“意尽。”他
这样做,是冒了落第的危险,这种把人生前途低置于个人诗
学思想之下的行为无疑是“狂”到了极致。苏东坡在《记承天
寺夜游》一文中感叹道:何处无好景致?只是我和张怀民这
样的人不可多得罢了!这大约也是略带一些“狂”情的自视吧。
三谓“痴”。前面说到张岱“痴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
而山水之中,他又尤“痴”西湖。大雪铺天盖地,西湖万籁俱
寂,黎明破晓时分,尚要冒寒乘舟去湖心亭看雪,个中“痴意”
又有几人能够体会?
不论是作为曾经的世家公子,还是后来的隐居文人,张
岱对于西湖的钟情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除了在诸如《陶庵
梦忆》之类的集子里经常提到之外,他还有专门记录掌故逸
闻的《西湖梦寻》。从那些诗文中,我们可以略略体会张岱
对于西湖的复杂情怀。譬如他在《西湖梦寻》的总记中曾将
西湖和鉴湖、湘湖做了比较,且一概用女人来比喻,他说湘
湖就像待字未嫁的处子,腼腆羞涩。鉴湖则是名门闺秀,虽
然令人钦敬,却不可以狎一弄亲近。西湖呢,“若西湖则为曲
中名妓,声色*俱丽,然倚门献笑,人人得而媟亵之矣。人
人得而媟亵,故人人得而艳羡;人人得而艳羡,故人人得而
轻慢。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
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
西湖果然美丽,然则是风尘女子的美丽,纵使国色*天香,
也须逢场作戏,所以谁都可以亲之近之,也就谁都可以轻之
弃之,繁华的时候门庭若市,冷清的时候阒无一人。
在此书的《自序》中,他劈头就说“余生不辰,阔别西湖
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
一日别余也”,又说:“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
有,其梦也真。”足见他对于西湖的情怀,倾慕有加,怜爱有
余,难得却又难舍,魂牵梦萦,几欲生死相许。
由于这种深情而又伤感的心态,对西湖的欣赏,张岱以
为,“雪巘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
雨色*涳蒙,何逊晴光滟潋。深情领略,是在解人。”西湖于
他,不论冬春,不论日夜,不论晴雨,都是美的,而这种种
的美,都是由于他的深情领略。所以他一直以为唯有自己才
是西湖真正的知己,是他心中这位西子眼里唯一的情一人,
“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西湖》),唯有他最能深刻领会
她的性*情、她的韵味、她的美丽、她的哀怨、她的快乐、
她的寂寥……所以,他才会总要等到游客散尽之时,才纵舟
西湖,“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伴着那“拍人”的“香气”,进
入那“甚惬”的“清梦”(《西湖七月半》);所以,他才会唯愿与
西湖相约于无人的雪后清晨,与她独处,和她对话,再无外
人能够介入他们心灵的默契与情感的温馨。
我想,在这种心境之下,意外地遇见金陵客,他的兴致
是无论如何好不起来了的。
了解了这些背景,才可能理解他的特立独行、他的寡言
少语、他冒寒看雪的强烈的冲动、他偶遇外人的淡淡的落寞。
在文中,我们看到了旷达与痴情共同酿成的纯美的意境。虽
有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但我们若错将《湖心亭看雪》
当作一篇山水游记来欣赏,而对作者的心灵语言不予解读,
等闲视之,恐怕我们倒是唐突了名士和名士的佳作了。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5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朝张岱的代表作。
作者出身官僚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
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
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湖心亭看雪》以
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
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
情雅致。
原文
湖心亭看雪⑴
崇祯(chóng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舟,
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sōng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
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
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湖畔。连下了三天的大
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大
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毛衣,带着火炉,独
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云朵、山峦
和湖水,上上下下一片白色。湖面上倒映着的影子,只有(隐
约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
舟,以及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
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
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像你这样(有闲情雅
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了三大杯就告别
了。(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古代旧时对
士人的尊称)痴迷,还有和相公一样痴迷的人呢!”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00:37: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09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