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澄怀观道

更新时间:2022-11-14 21:27:58 阅读: 评论:0

哈尔滨数学-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


2022年11月14日发(作者:dnf图片)

解析南朝画论中的山水之“道”南朝诗人山水派开

创者

纵观中国艺术,书法成熟最早,然后是人物画在唐朝达到成熟

期,山水画要晚一些在五代宋初达到高峰,而第一篇山水画论早在

南朝就产生了,中国历代画论也多是山水画论,这些画论正规精深,

涵盖了山水画审美功能的方方面面,也是众多山水爱好者的理论

支持和精神源泉。中国绘画自古以来一直受到道家哲学思想的影

响,鲁迅曾有言:“中国根底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

刃而解。”“人们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而不憎道士。懂此理

者,懂中国大半。”

虽说道家思想与道教并不是一回事,但道教是以庄子思想为

依托的,道家思想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山水画的兴起直接根源

是玄学,也就是庄子与易经之学。东汉末年豪强混战,社会危机重

重,统治中国的儒家思想开始动摇,无为而治的庄子治国思想便适

应当时的社会需要,道乃上下与天地同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六朝

的玄学家们认为山水与道相通,士人隐居山林,以庄子为精神支柱

来慰藉心灵。玄学家利用种种形式鼓吹玄学,通过诗歌把玄学的

哲理内容表达出来,开创“玄学诗”,再到山水诗、山水画论,都体现

着道家的思想真谛。南朝时山水审美独立意识的发现和山水绘画

美学理论的建构,都受到了道家美学思想的重要影响,产生了山水

画美学的三个重要命题“澄怀观道”、“明神降之”、“气韵生动”。

一南朝宋宗炳的《画山水序》

文献记载山水画萌芽于晋代,顾恺之《论画》第一句说:“凡画,

人最难,次山水。”他的另一篇《画云台山记》便是山水构思的文

稿,顾恺之与其父都是当时的道教徒,《画云台山记》是为道教的

故事内容服务的。这时期有众多的山水画论,尤其以宗炳为重,与

顾恺之同时期的宗炳写了一篇很好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画

山水序》不单是画论更是玄论,也是最早把山水画与庄子之道联

系在一起的,导致中国画重精神和理性的价值意义,在画史上影响

最大。

南朝宋宗炳(375―443),字少文,祖上是做官的,但他一直不愿

做官,好山水爱远游,“每游山水,往辄忘归”。他居住的江陵一带,有

很多名山大川,直到“老疾俱至”才停止游历,他把山水画下来贴到

墙上,躺在床上观看,谓之“卧游”。

《画山水序》是我国最早的山水画论,主要阐述用山水画的

形式把哲理内容“道”表达出来而作山水画,观山水画也是为了观

道、体道。中国人一直主张和大自然和睦相处,适应自然、顺应自

然,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认为“道”是

最崇高的,在天地形成之前就有道,天地消失之后,道仍然存在,道

是总统世界上万世万物的。

宗炳对儒、道、释皆有研究,他在《画山水序》中屡次提到“圣

人含道映物”,“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等等。“道”是古人哲

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即今之“真理”、“原理”,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总

法则。儒道仙佛各言其“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各家的“道”

内容不一样,宗炳是个虔诚的佛徒,又是个地道的隐士,《明佛论》

中他明确指出:

“且已坟典已逸,俗儒所编,专在治迹,言有出于世表,或散于史

策,或绝灭于坑焚。若老子、庄周之道,松乔列真之术,信可以洗心

养身。”

“洗心”和他的“澄怀”是一致的,就是要胸无尘浊杂念,和庄子

强调的“斋以静心”是一致的,所以宗炳虽然“家贫无以相赡,颇营稼

樯”,他也象庄子拒绝楚王礼聘一样绝不去做官,而是“迹拟巢由”,

全力去“澄怀观道”和“洗心养身”。道来自自然,又在物上有反映,就

是宗炳说的“道映物”。老子说:“道也,万物之奥。”道先天地生,本来

就存在,但不为人知,圣人从自然万物中发现,总结了道,方为人知。

也可以说道发自圣人,这叫“圣人含道”。

圣人之道在物上有体现,贤者品味由圣人之道所体现之物象

而得“道”,这叫贤者“味象”、“味道”。“味象”要澄怀,有污浊之心是不

行的,叫“澄怀味象”、“澄怀味道”,贤者及次于贤者的人,游于山水,

观于物还不能发现总结出道,但学习了圣人之道,经其指点再去观

察物,二者结合就通了。宗炳认为山水画是用来体现圣人之道

的,“圣人含道映物”,“山水以形媚道”,画山水或观山水和游览真山

水一样,而且能更好地品味圣人之道,所以宗炳鼓吹山水画的功能,

决非为了消遣,而是要调动一种最好的形式,通过游览或“卧游”山

水,以便体现和学习圣人之道。

庄子之“道”是形而上的,是抽象的,老子说“道”像水一样,“上善

若水,水善利于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理解水也可

以理解“道”了,宗炳顺水而游,迹满天下,游水已可以得道了,“道之

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还要游山,宗炳见“嵩山之秀,玄牝之灵”,

人为美是不可比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去游览山水不能深刻

地理解圣人这些“道”。

宗炳认为山水画之所以能使人精神得以超脱于尘浊之外,也

是因为感通于画上的山水之神,“嵩山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一

图”,写山水要写山水之神,神是无形的,形质就是神的寄托体,画了

山水的形,得到的这种美,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改变人的灵魂,开阔

人的心胸。要“以形写形”就要认真观察真实的山水,闭门造车是出

不了优秀作品的,所以“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

明代董其昌《画旨》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

尘浊……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明代李日华、清朝周亮工的一

些画论观点皆与宗炳的“澄怀”、“神超”一脉相承。山水画传神理

论的出现同样也是受了玄学的影响。“得意忘象”、“寄言出意”、

“得画忘筌”,乃是魏晋玄学认识论和方法的中心议题,也是士大夫

们观察思考问题的独特方式。

《画山水序》对后世画坛影响最大的乃是道家庄子思想的浸

入,后世论画者几乎都是以道家思想为艺术精神,古代山水画家大

多未有脱离道家思想影响。

二南朝宋王微的《叙画》

和宗炳同时期的王微也写了一篇画论即《叙画》,也含有道家

思想。

王微(415―453),字景玄,早年做过官,但他说“素无宦情”,曾

“常住门屋一间,寻书玩古,如此者十余年”(《宋书・王微传》),他临

死时“遗令薄葬,不设需鼓挽之属”,很象《庄子・列御寇》中记

载:“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吾莽具

岂不备邪?何以加此!’”王微虽不像宗炳那样称“众圣庄老”,但他也

称赞“庄生纵漭之极”。

文艺在汉以前被视为“雕虫小技”,绘画是“猥役”,王微在《叙画》

中第一句便指出,图画非止艺行,成当《易》象同体,提高了绘画的

功能地位。王微与宗炳同为南朝宋期间人,王微的《叙画》略晚于

宗炳的《画山水序》,在王微的《叙画》中指出“望秋云,神飞扬,临

春风,思浩荡”,“以明神降之”,“拟太虚之体”,都体现了道家思想。“太

虚”在《庄子・知北游》中说:“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道

家崇尚自然,反璞归真,主张为道是从,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人

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道家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思想以及

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对应现实的各种挑战都具有启示作用。

王微思想中是儒道并存的,他既要把画比附于儒家经典,又要

怡乐情性,因其“不好诣人,能忘荣以避权右”。庄子思想的“齐生死”

与“逍遥游”解决了在乱世中如何全生避害的难题,后期王微以由

半官半隐变成全隐,道家思想占了上风,因而他的画更多是为了

“自喻适志”,同“欣欣然而乐与”(庄子语)。老子的学说以隐匿声迹、

不求闻达为宗旨,他认“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

姓自然归于“正”,以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这些都是人类生存

智慧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

庄子最追求个人精神自由,其《逍遥游》超越“物”的束缚,“天

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给人无限的满足,使人从生活

的困顿、人生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自由,庄子“以天下为

尘浊”,情愿以隐居的方式“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后世文人士大夫

十分推崇庄子的这种思想,尤其是“终生不仕”而“无为有国者所羁”,

是庄子的隐士志趣所向,也是“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恣

纵不傥”(《庄子・天下》)的境界所在。社会动乱之中,“退居而闲

游江海”(《庄子・天道》),隐逸于山林成为文人士大夫们向往追求

的生活方式。山水画到了王微时候,才真正脱离附属于人物画的

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

三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

还有一位必须要提的那就是南朝齐的谢赫。谢赫(约459―约

532)是个有名的肖像画家,他的《古画品录》在绘画史上是一个重

大贡献。他提出的“六法”是中国画学上较早又较系统的绘画要

旨,“六法”即“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

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摹写”。《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

占据中国画论重要地位,“六法”又以“气韵”一法最为重要,最能体

现中国艺术的精神,影响也最大。

谢赫所说的“韵”和顾恺之说的“传神之神”,皆是魏晋玄学风气

下的人伦鉴识的概念,“韵”指一个人的形体中显现出清远、高雅等

某种情调和令人敬慕的气质。“气”亦如之,玄学风气下的人伦鉴识

中常以风、气、骨论人,大多是形容一个人由有力强健的骨骼而形

成的具有清刚之美的形体,以及和这种形体所相应的精神、性格、

情调的显露。

“气”代表一种阳刚美,“韵”代表一种阴柔美,“气韵”代表两种极

致美的统一。“气韵”表现在山水上,根源仍在玄学,由玄学的认识论

和方法论“得意忘象”、“得意忘言”必然发展到重神忘形。唐以后,

山水画占画坛主流,重要画家大多都是隐士和具有隐士思想的人,

作画多是自娱,宗炳把庄子贯穿到画论中,古代山水画家大抵都未

有脱离道家思想的影响。谢赫《古画品录》以及姚最《续画品录》

是这个时代比较先进的理论著作。

四南朝梁《山水松石格》

《山水松石格》相传是梁元帝萧绎所作,从山水画的总体论

到山水画的细部,凡风格精神、笔墨色彩、构图布置,都有极为精

确的说明。文章中的“格高而思逸”也含有道家思想。每逢战乱社

会动荡不安时,庄子玄学思想便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和处世之道,

山水画成了战乱中部分对政治失望之山林之士的精神寄托。五代

战乱频频,山水画飞速发展,宋初山水画成熟并达到高峰,这一时期

出现了“五代四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北宋四家”――

李成、范宽、郭熙、王诜。到了“元四家”――黄公望、吴镇、王

蒙、倪瓒时,隐逸成了一种社会普遍现象。凡属山林之士,多少都

具有一些道家思想,在他们不得志时往往遁迹山林怡乐情性。

北宋山水画家兼理论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道出了前人

画山水的意图: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

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锁此

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从这里正可以看出道学之士的山林性格。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21:27: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00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觉字组词
标签:澄怀观道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