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小署

更新时间:2022-11-14 19:54:06 阅读: 评论:0

中考数学选择题秒杀技巧-蔗糖化学式


2022年11月14日发(作者:撼动的近义词)

二十四节气养生知识大全

二十四节气来历

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

气候的演变次序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隔半个月,分别在十二个月里

面。在月首的叫"节气",在月中的叫"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

候的意思。

这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

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署、大署、立秋、处署、白

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

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来划分一

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

小署、大署、处署、小寒、大寒、表示一年中最热、最冷的出现

时期。

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雨水、谷雨、小

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时期的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

节和农作物的生长现象。

二十四节气养生

养生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圣经”,也

是指导人们养生、保健的秘宝。这是因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

人的生命活动也必然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联。一年四季的变化随时影

响着人体,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不一,也必定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机

能不断地发生更替。因此,非常有必要依从二十四节气的要求,进行

养生与保健。

春光正好养生时

立春(2月4/5日):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

雨水(2月19/20日):这时春风遍吹,天气渐暖,冰雪融化,

空气湿润,雨水增多。

惊蛰(3月5/6日):天气转暖,春雷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

种冬眠动物苏醒过来及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大部分地区进入春

耕。

春分(3月20/21日):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大部分地

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4月4/5日):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

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人们在门口插上杨柳条,到郊外踏青,以及

祭扫坟墓。

谷雨(4月20/21日):天气较暖,雨量增加,是北方春耕作物

播种的好季节,因为有雨水滋润大地。

春日融融,是令人惊喜的美好时光,也是最适合重新开始的季节。

天气回暖,万物吐芽生发,潜伏在慵懒身躯里的灵魂已经蠢蠢欲动,

等待新生的能量,因此,养生显得十分重要。

第1招少发脾气,多微笑

尽量保持精神愉快,尤其要避免怒气。科学研究发现,快乐可以

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而怒气不仅伤肝,也是古代养生家最

忌讳的一种情绪:“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

透过发泄和转移,也可使怒气消除,保持精神愉快。新的科学研究显

示,主动想一些好玩的、有趣的事,会增加脑内啡分泌,使身心愉悦。

第2招享受清爽的绿色春蔬

春天肝气旺盛,相对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饮食上仍以

清淡为主。绿色蔬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蔬菜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恰巧可以补充冬季的摄取不足。譬如春天产的菠菜嫩极味美,亦有养

血功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春天不需要特别进补,“因为气候上升,

温补药反而加重身体内热,”体质较差的人,一般可选用莲子、芡实、

薏仁、花生、核桃、燕窝、猪肝等平性食物。具多醣类成分的银耳也

有防发炎功效,亦可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

此外,有过敏气喘体质的人,在春天要特别注意体质的调整,少吃一

些冰冷或寒性(如瓜果)的食物以免引发过敏。

第3招保暖工作不可少

尽管天气回暖,保暖工作还是很重要。春天因气候变化大,加上

阳光普照,常让人忽略初春的善变与寒冷,因此衣着最好慢慢减少。

此外,由于膝关节对冷较敏感,因此穿着裙装时,记得加双厚一点的

裤袜保暖。

第4招启动身体的引擎

冬季人体新陈代谢变慢,阳气下降,春暖花开之时,正好可以重

新补充身体的阳气。起早运动,舒筋活络也是养护肝脏的方法之一。

试试看最简单的呼吸调节法:静静坐下或站定,全神贯注在呼吸调节

中,慢慢地,一点一点用鼻子吸气、吐气,并重复数次。简单的深呼

吸可以排除体内积热,让身体重新获得能量。

第5招用五官体验新感受

春天,也适合打开人体的五官感受,体验全新的世界。旅游是一

个方法,找三五好友郊游踏青,让歇息已久的精神感官,在自然环境

中重新复苏。或者在书桌上布置一个有春天感觉的小环境,可以在靠

东方的桌角,布置一个小小的春天角落,工作累了看一看,便会有新

的力量和创意。在美国乡村,习惯在春天采集新鲜的柠檬,泡成一

大壶蜂蜜柠檬汁,做为净化身体的饮品。柠檬中的类黄酮可以帮助身

体减缓过敏反应,防止病毒入侵。具有理气解郁功效的玫瑰茶,可以

缓解胃部不适症状,且富含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及加速疾病痊愈。

也可以买一把甜香的水仙花、风信子回家,将春天的信息带入室内。

立春养生篇

二月四日是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开始之

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此刻“嫩

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而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

风吹又生”,而“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

出立春时节的自然特色。随着立春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

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人们按

旧历习俗开始“迎春”,我国的台湾还将立春这一天定为“农民节”

这是冬三月农闲后的最后一天休息。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

晚睡觉。农事活动由此开始,这时人们也走出门户踏青寻春,体会那

最细微的最神妙的春意。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着眼于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这是五

行学说,以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调达,有疏

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

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

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

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

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

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

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

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千金要

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冻半泮,

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春天在起居方面,

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免

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

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

酸收之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

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

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

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即“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

欲者,是本脏之神所好也,即补也。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

明确了这种关系,就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力理气的草

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

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春季养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

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

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为

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二要常开

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

御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雨水养生篇

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雨水,“斗指壬为雨水,

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不仅表示

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雪花纷飞,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失,而

春风拂面,冰雪融化,湿润的空气、温和的阳光和萧萧细雨的日子正

向我们走来。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诗人生动描述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需要雨

水的时候,它就来了,这春雨伴随着和风,当夜幕降临时悄悄地、无

声地、细细地下着滋润着万物。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雨拟人化,说

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在春天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

要雨水的时候,雨就下起来了。一个“好”字,不但赞美“雨”,同

时也赞美那些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及时雨的人。诗人盼望这样的“好

雨”,喜欢这样的“好雨”。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一年之计在于春,春

季如何看雨水。对农民来说,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

期,而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了新的希望。

根据雨水节气对自然界的影响,联系到养生篇中我着重强调雨水

节气“调养脾胃”的重要性。因为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明代医

家张景岳提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

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在

五行与五脏的关系中,五行中的土对应于五脏中的脾)《图书编·脏

气脏德》指出:“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可见,

脾胃健旺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基础。

春天之肝木何以与脾土相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中,以五

行的特性来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肝属木,木性可曲可直,条顺

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脾(胃)

属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

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其五脏在生理

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传变中,木旺

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说由于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

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两者皆肝木克脾土

也。《难经》称为“逆传”即肝病传脾。所以,春季养生中既要注意

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

中医学称脾胃为“水谷之海”,有益气化生营血之功。人体机能

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

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又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

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

而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则是元气之本。元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提

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的观点。在他的《脾胃论》中: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并指出:“内

伤脾胃,百病丛生”。说明脾胃虚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本草衍义总论》说:“夫善养生者养其内,不善养生者养其外。

养外者实外,以充快、悦泽、贪欲、姿情为务,殊不知外实则内虚也。

善养内者,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宜。”由此可知,

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历代医家、养生家都很重视脾胃的护养。

现代医学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调养脾胃的具体方法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饮食调节、药

物调养和起居劳逸调摄。

饮食调节:春季气候转暖,然而又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

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

水分。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之物,

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土。唐代养生学家孙思

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五行

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所以,春季饮食应少

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

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黄粥,以补肾。”(鲜

地黄150克,捣汁备用,粳米50克洗净,冰糖适量,同入锅中加适

量水,煮成粥后,将鲜地黄汁倒入粥内,文火煮20分钟即好。)二

曰防风粥,用以祛四肢之风。取防风一份,煎汤去汁煮粥。三曰紫苏

粥,取紫苏一份,炒至微黄,略有香气时,煎汁煮粥。”少吃生冷粘

杂食物,以防伤及脾胃。

药物调养:要考虑脾胃升降生化机能,用升发阳气之法,调补脾

胃。可选用沙参、西洋参、决名子、白菊花、首乌粉及补中益气汤等。

精神调摄:“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因此在精神调

摄方面要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

起居劳逸调摄: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

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

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惊蛰养生篇

惊蛰,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农历书中记载:“斗指丁为惊蛰,

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所谓斗即斗纲,也就是北斗

七星中的魁、衡、勺三颗星。它们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

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在阳历中,斗指丁时,

太阳黄经为345度。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

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

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但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

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惊

蛰时节,我国有些地区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

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

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

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主好年景。有些地

区忌讳惊蛰日前听到雷声,并总结出“惊蛰未到雷先鸣,大雨似蛟

龙”的气象规律。由此可知,节气的转换对农民朋友的重要。除此之

外,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无论你是从商的生意人还是医生或是其他的

职业,积累一定的物候知识,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有所帮助的。

惊蛰节气的养生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

的精神、起居、饮食的调养。而体质差异实际上是指体质养生中因人

养生的一个方面。由于人体禀赋于先天,受制于后天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对

稳定的某种特征,这种特征往往又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

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因此在养生中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中医所说的体质不同于人们常说的气质。气质是人体在后天因素

影响下所形成的精神面貌、性格、行为等心理功能方面的总和,也就

是“神”的特征,而体质是形与神的综合反映。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

内在联系。即体质可以包括气质,但气质不等于体质。

古罗马医生盖伦(公元129—公元200年)在体液学说的基础上

曾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性情急噪,动作迅猛的胆汁质型;性

情活跃,动作灵敏的多血质型;性情沉稳,动作迟缓的黏液质型;性

情脆弱,动作迟钝的抑郁质型。近代著名科学家巴普洛夫把人分为兴

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脆弱型等四种类型,与盖伦的分类基本相当。

上述四分法在西方医学界颇具影响。而我国早期的医学著作《灵

枢·阴阳二十五人》则根据人的形体、肤色、认识能力、情感反映、

意志强弱、性格静燥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体

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又根据经络气血在头面、四肢

所反映出的生理特征,将每一类再分为五类,即灵枢所称的“阴阳二

十五人”。

虽说中西医学对人的体质都有分类,但迄今为止,西方医学对人

体体质的各种分类学说,都无法直接指导临床治疗与养生康复,惟有

中医学可对人体体质进行有效的临床指导和养生康复的实践。

《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东西南北中五方由于地域环境气

候不同,居民生活习惯不同,所形成不同的体质,易患不同的病症,

因此治法随之而异。”朱丹溪的《格致余论》说:“凡人之形,长不

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薄不及

厚。而况肥人多湿,瘦人多火;白者肺气虚,黑者肾不足。形色既殊,

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也”。在《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

中又有:“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

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老伤者,中气必损”。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人体发病的主要原因,取决于体质的不同,也就

是说体质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如何改变不良的体质状

态,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

这里我要说的是,体质不是固定不变的,即使在同一环境中,只

要我们本着积极的生活态度,采取积极的养生措施,是可以纠正体质

上的偏颇,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惊蛰节气中向大家重点介绍常见的四种体质的养生方法。

一、阴虚体质:这种人的体质特点为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心

中时烦,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

养生方法:

1.精神调养阴虚体质的人性情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

火旺、火扰神明之故,应遵循“添澹虚无、精神内守”的养生法。加

强自我涵养,养成冷静、沉着的习惯。少参加争胜负的文娱活动,节

制性生活。

2.环境调摄阴虚者,畏热喜寒,寒冬易过,热夏难当。所以有

条件的人,每逢春夏季,可到海边、林区、山区去旅游,休假。住房

最好选择居室环境安静,坐北朝南的房子。

3.饮食调养其原则要保阴潜阳,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

蜂蜜、乳品、豆腐、鱼、蔬菜、甘蔗等。有条件的人可食用一些海参、

龟肉、蟹肉、银耳、雄鸭、冬虫夏草等,燥烈辛辣之品应少吃。

4.体育锻炼不宜过激活动,着重调养肝肾,太极拳是较为合适

的运动项目。

二、阳虚体质:这种人多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手足欠温,小

便清长,大便时稀,怕寒喜暖。

养生方法:

1.精神调养阳气不足的人常表现出情绪不佳,善恐或善悲。这

种人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多听音乐,多交朋友。

2.环境调摄阳虚体质的人,适应气候的能力差,冬季要避寒就

温,春夏要注意培补阳气。做到“无厌于日”,即在春夏季多晒太阳,

每次不得少于十五至二十分钟。这样可大大提高冬季的耐寒能力。

3.体育锻炼阳虚体质的人,春夏秋冬都应加强体育锻炼,可采

取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等项目。日光浴、空气浴是不可缺少

的强壮卫阳之法。

4.饮食调养多食壮阳食品,如羊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根

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特别是在夏日三伏时,每一伏吃一次“附子

粥”(附子10克,先煎30分钟,加入粳米150克同煮至熟)或羊肉

附子汤(附子15克,先煎30分钟,加入焯好的羊肉500克,同炖至

熟加适量食盐),配合天地旺阳之时,以壮人体阳气之功。

三、血瘀体质:凡是面色晦滞,口唇色暗,肌肤干燥,眼眶黑暗

者多为血瘀体质之人。

养生方法:

1.体育锻炼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交谊舞、太极拳、

保健按摩等能使身体各部都活跃起来的,是有助气血运行的运动项

目。

2.精神调养血瘀体质的人多有气郁之证,培养乐观情绪至关重

要。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经络气血的正常运行,有利于血瘀体质的

改变。反之,苦闷、忧郁会加重血瘀倾向。

3.饮食调养常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品,如桃仁、黑豆、油

菜、慈姑、醋等,经常煮食一些山楂粥和花生粥。也可选用一些活血

养血之药品(当归、川芎、丹参、地黄、地榆、五加皮)和肉类褒汤

饮用。

四、痰湿体质:形体肥胖,肌肉松弛,嗜食肥甘,神卷身重,是

痰湿体质人的明显特征。

养生方法:

1.环境调摄在阴雨季节,避免湿邪侵袭;不宜居住在阴冷潮湿

的环境里。

2.饮食调节应该多吃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食物,如白萝卜、

扁豆、包菜、蚕豆、洋葱、紫菜、海蜇、荸荠、白果、枇杷、大枣、

薏苡仁、红小豆等。少食肥甘厚味、饮料、酒类之品,且每餐不宜过

饱。

3.体育锻炼痰湿之人,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故应长期坚持

散步、慢跑、各种舞蹈、球类等活动,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松弛的

皮肤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的肌肉。

总之,无论你属于何种体质的人,只要坚持有目的的保健养生,

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延长自己的生命,成为一个健

康长寿的人。

春分养生篇

3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

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这时太

阳黄经为0度,太阳的位置在赤道上方。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

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南北半球昼夜相等。从这一天起,

太阳直射位置渐向北移,南北半球昼夜长短也随之而变,北半球昼长

夜短,南半球与之相反。春分一到,雨水明显增多,我国平均地温已

稳定通过10度,这是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温度。而春分节气后,

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

季生长阶段,此时也是早稻的播种期。各地农谚对春分有不同的说法:

山东有谚语“春分日植树木,是日晴,则万物不成”;湖北有“春分

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广东有谚语“春分在前,斗米斗

钱”。

欧阳修对春分也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南园春半踏青时,风

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无论南方北方,春分节

气都是春意融融的大好时节,我国的台湾省更是兰花盛开的时候。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

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斯大林有言:“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

平衡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我们为了求得这种“暂时平衡状态”的“生命的根本条件”,对保持

人体的阴阳平衡就成为养生的一条重要法则,这一法则无论在精神、

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摄上,还是在自我保健和药物的使用上都是至

关重要的。我们在养生中如何运用阴阳平衡规律,协调机体功能,达

到机体内外的平衡状态,使人体这一有机的整体始终保持一种相对平

静、平衡的状态是养生保健的根本。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是说人体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阴阳状况,使“内在运动”也就是脏

腑、气血、精气的生理运动,与“外在运动”即脑力、体力和体育运

动和谐一致,保持“供销”关系的平衡。避免不适当运动的出现而破

坏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加速人体某些器官的损伤和生理功能的失

调,进而引起疾病的发生,缩短人的生命。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的

生命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新陈代谢的不协调,可导致体内某些元素的

不平衡状态的出现,即有些元素的积累超量,有些元素的含量不足致

使早衰和疾病的发生。而一些非感染性疾病都与人体元素平衡失调有

关。如当前在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最大的心血管病和癌症的产生,都

与体内物质交换平衡失调密切相关,究其原因,无一不是阴阳失调之

故。平衡保健理论研究认为,在人生不同的年龄段里,根据不同的生

理特点,调整相应的饮食结构,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维持体内各种

元素的平衡,将会有益于我们人类健康。

《素问·骨空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传统

饮食养生与中医治疗均可概括为补虚、泻实两方面。如益气、养血、

滋阴、助阳、填精、生津为补虚;解表、清热、利水、泻下、祛寒、

去风、燥湿等方面则可视为泻实。中医养生实践证明,无论补或泻,

都应坚持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原则,科学地进行饮食保健,才能有

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

从立春节气到清明节气前后是草木生长萌芽期,人体血液也正处

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此时易发常见的非感染性

疾病有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在此节气的饮食调

养,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

食,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如在烹调鱼、虾、蟹

等寒性食物时,其原则必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止本

菜肴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韭菜、

大蒜、木瓜等助阳类菜肴时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以达到阴阳互补之

目的。在思想上要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起居方面

要坚持适当锻炼、定时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进行调养,方可达

到养生的最佳效果。

清明养生篇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农历书曰:“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

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清明节气,太阳

到达黄经15度,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已升到12度以上,此时

正是桃花初绽,杨柳泛青,凋零枯萎随风过的明朗清秀景致的再现。

清明时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作为中国人更是重视

“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宋代高菊涧的《清明》诗云:“南北山头

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墓

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各地清明虽都有祭祖之习俗,但其祭祖的方式各不相同。北方地

区常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猪狗”

的说法,而且从人们把清明称为“鬼节”的意义上看,插柳、戴柳似

有驱邪避煞、消灾解祸的作用,所以,民间还把清明称为“寒食节”。

也就是在清明这一天,有不动灶火,忌食热食,否则要遭到神的惩罚

的说法。我国台湾地区的祭祖方式更显不同,台湾县志记载:“清明,

祀其祖先,祭扫坟墓,必邀亲友同行;妇女驾车到山,祭毕,席地而

饮,薄暮而还”。这些古代旧时的遗风保留至今,说明人们对清明的

重视。

在农业生产中,清明作为重要的节气,更有“清明谷雨两相连,

浸种耕田莫拖延”“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在我们城市里也有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之说。由此可见,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清

明都是一个让人们值得重视的日子。

就中医养生来讲,清明也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节气。在这个节气中,

因为是高血压的易发期,我们围绕此病讲讲如何养生。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内,动脉压持

续增高而言,并可伤及血管、脑、心、肾等器官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综

合征。该病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和

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也较正常血压者高出3—5倍。中医对本病的

辨证要点,除观察血压变化外,还要对病人眩晕、头痛等全身症状进

行分析。病因多见年老体虚、情志失调、劳倦久病、饮食偏嗜等。其

病理主要为阴阳失调,本虚标实。常见证型有:阴虚阳亢证(头痛头

晕,耳鸣眼花,失眠多梦,腰膝酸软,面时潮红,四肢麻木);肝肾

阴虚证(头晕眼花,目涩而干,耳鸣耳聋,腰酸腿软,足跟痛);阴

阳两虚证(头目昏花,行走如坐舟船,面白少华,间有烘热,心悸气

短,腰膝酸软,夜尿频多,或有水肿)。患有高血压的人在进行养生

时,应针对阴阳失调,本虚标实的病理,以调和阴阳,扶助正气为大

法,采用综合调养的方法,如情志调摄。因为本病与情志因素关系密

切,在情志不遂,喜怒太过之时,常常影响肝木之疏泄、肾水之涵养。

现代医学研究亦表明,外界的不良刺激,长时间的精神紧张、焦

虑和烦躁等情绪波动,都可导致和加重高血压病的症状。因此,在调

摄过程中的情志方面,应当减轻和消除异常情志反应,移情易性,保

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太极拳作为首选锻炼方式;

避免参加带有竞赛性的活动,以免情绪激动;避免做负重性活动,以

免引起屏气,而引起血压升高等。饮食调摄方面,须定时定量,不暴

饮暴食。对形体肥胖者,须减少甜食,限制热量摄入,多食瓜果蔬菜。

对老年高血压者应特别强调低盐饮食,在降低摄盐的同时,还应增加

钾的摄入,如多食用蔬菜、水果类食品。

阴虚阳亢证,取野菊花5—10克,加水煮沸3—5分钟代茶饮。肝

肾阴虚证,可选食蜂乳。阴阳两虚证,可取枸杞、胡桃肉、黑芝麻各

20克水煎,每日一次与汤同服。

谷雨养生篇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5度。公历每年的四月二十日前后为

谷雨节气。谷雨,有“雨水生百谷”的意思,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

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

霜”,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在12度以上。谷雨后的气温回

升速度加快,从这一天起,雨量开始增多,其丰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

苗、新种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润,五谷得以很好地生长。池塘里的浮萍

开始孳生,桑树也张出了翠绿的新叶,正是养蚕人家开始忙碌的时候。

此时,春茶也在这时节的前后开始采收,长江以南地区,从丘陵到高

山,处处可见汗流满面的茶农们在辛勤地忙着采茶,茶农家里忙着制

茶,飘香四溢的茶香弥漫着山野村庄。谷雨后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到

繁忙时期。因此,抓住时机,精耕细作,注意天气变化,抢种抢栽,

不误农时对秋后收成至关重要。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此时我们在调摄

养生中不可脱离自然环境变化的轨迹,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内环境

(体内的生理变化)与外环境(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保持

正常的生理功能。《素问·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

时之法成”。这是说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

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协调是避免、

减少发生疾病的基础。因此在调摄养生时要考虑谷雨节气的因素,针

对其气候特点有选择地进行调养。

谷雨节气以后是神经痛的发病期,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等等。这里提醒朋友们一旦发病不要紧张,可根据不同的

病因,对症治疗。

就肋间神经痛而言,多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表现为一侧

或两侧胁肋疼痛。中医将其称为“胁痛”《灵枢·五邪》曰:“邪在

肝,则两胁中痛。”《素问·藏气法时论》又说:“肝病者,两胁下

痛引少腹。”从病因病机上讲,肝位于胁部,其脉分布于两胁,故肝

脏受病,往往出现胁痛的症状。且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喜调达,恶抑

郁。如遇情志郁结,肝气失于疏泄,络脉受阻,经气运行不畅,均可

发为胁痛。若肝气郁结日久,气滞产生血瘀或因跌扑闪挫,引起络脉

停瘀,也可导致血瘀胁痛。不论属于何种病因,其根本都与肝气不舒

有关,因此在治疗上都离不开疏肝行气,活血通络的原则。

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而言。多表

现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踝关节后外侧的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严

重者痛如刀割,活动时加重。本病属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痹有

闭阻不通的含义。其病因不外乎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致使该经气

血痹阻不畅所致。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感受风邪为

主的,疼痛呈游走性者,称为行痹;感受寒邪为主的,疼痛剧烈者,

称为痛痹;感受湿邪为主,表现酸楚、麻木、困重者,称为着;发病

急剧,伴有发热症状者,称为热痹。凡是患上坐骨神经痛者,都应根

据上述四型,辨证施治,以疏通经络气血的闭滞,祛风、散寒、化湿

使营卫调和而痹病得解。

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一定的部位出现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本

病多发生于面部一侧的额部、上颌或下颌部。疼痛常突然发作,呈闪

电样、刀割样难以忍受。该病的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女性患者较

多。其病因病机多为感受风寒之邪,客于面部经络,致使经络拘急收

引,气血运行受阻,而突然疼痛。《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入经

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

痛。”另有肝气郁结,郁而化火,饮食不节,食滞生热,肝胃之火上

冲于面以及素体阴虚,房劳伤精,致阴虚火旺而导致本病的发生。此

外,牙、口腔、耳鼻等疾病都能诱发本病。在施治过程中,要究其病

因、辩其病症。对感受风寒者,要以疏通气血为主;肝胃郁火者,以

泻肝胃之火;阴虚火旺者,应以滋阴降火之法。针刺对该病有较好的

治疗效果。

谷雨节气的气温虽以晴暖为主,但早晚仍有时冷时热之时,对早

出晚归的人更应加倍小心地呵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发生。

夏日当头时

立夏(5月5/6日):夏天开始,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渐旺,

田间工作日益繁忙。

小满(5月21/22日):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

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6月5/6日):芒种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宜开始秋

播,如晚谷、黍、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黄梅季节,连绵阴雨。

夏至(6月21/22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白天最长。从这一

天起,进入炎热季节,万物生长最旺盛,杂草害虫也迅速滋长。

小暑(7月7/8日):正值初伏前后,天气很热但尚未酷热,人

们忙于夏秋作物的工作。

大暑(7月23/24日):正值中伏前后,一年最炎热时期,喜温

作物迅速生长;雨水甚多。

夏热使人体腠理开泄,加之乘凉饮冷,每易损伤阳气。如何能做

到夏季养阳呢?

调精神: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

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阳的目

的。

巧运动:宜通过有益的文体活动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

气。运动要循序渐进,严格控制运动量,不要过度疲劳。

慎起居: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起居也应随之作适应性调节,

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舒展

人体阳气。

要午睡:中午人体散热量大,午饭后又昏昏欲睡,通过短暂午睡

小歇,可以避开中暑高峰,又可补充夜间睡眠不足。

勿贪凉:老年体弱者,阳气不足,如长时间对着电扇吹或久居空

调室内,反会感到头晕脑涨,四肢疲乏,精神困倦,更容易导致受凉

感冒等病症。

节饮食:夏季天气温热,应注意饮食调节,切勿极饥而后食,食

不可过饱。亦忌极渴而后饮,饮不宜过多。还须慎食瓜果冷饮,以免

伤脾胃阳气。

防中毒:盛夏细菌繁殖迅速,70%的食物中毒发生在夏季。老人

小孩胃肠功能薄弱,抵抗力差,发病后极易发生脱水而危及生命,故

应做好预防工作。

立夏养生篇

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

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

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

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

节气。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

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

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

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

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

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早在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

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

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清

晨当人们迎着初夏的霞光,漫步于乡村田野、海边沙滩时,你会从这

温和的阳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

万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忙种、

夏至、小暑、大署六个节气。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

夏(夏之初),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

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故应顺之。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

心脏的特别养护。《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

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在中医文献中对心

解释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心,是

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医

学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

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主血脉包括了主血、主脉两

方面。血指血液,脉指脉管,又称经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

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

跳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

动力。而血液运载的营养物质能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

肉皮毛以及整个全身都得到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心脏功

能正常则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

则会出现血流不畅,脉管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气血瘀

滞,血脉受阻而见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或促、

涩。

主神志,既是心主神明,有称心藏神。所谓的神,中医学对其有

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

涵概了人体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的姿态等;

而狭义的神,即心所主之神志,多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神的形成在藏象学中认为,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物

质基础,也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胚胎形成

之即,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神依赖于后天

水谷精气的充养,正如《灵枢·平人绝谷》中所说:“神者,水谷之

精气也。”心主神志得生理功也包含了两个方面。一,在正常情况下,

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其

二,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之中居于首要地位,五

脏六腑皆在心的统一指挥之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活动。

心的生理特性表现出:其一,心为阳脏而主阳气。也就是说心为

阳中之太阳,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

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医学实在易》称:“盖人与天地

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心脏的阳热之气,不

但维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心为火脏,烛

照万物”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审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

谢、汗液的调节等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其二,心与夏气

相通应。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

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心通于夏气,是

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

立夏节气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

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瘀

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

喜伤心。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具体

到膳食调养中,我们应以低脂、低盐、多维、清淡为主。

小满养生篇

“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

故名也。”这是说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

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太阳黄经为60度。

它是一个表示物候变化的节气。所谓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

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

此,他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萌芽、发叶、开花、

结果、叶黄、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是

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现象叫做物候。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物候学的国家,《诗经》记载:“四月秀

罗、五月鸣蜩、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西汉初期的《夏小正》是我

国最早的物候专著,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

天象及重要的政事、农事活动,如农耕、养蚕、养马等。此后,《吕

氏春秋》、《礼记》中都记载了有关物候的内容,并逐渐发展成一年

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后,三后为一节气。冬

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八个节气里共有二十四候,每一候都有一种

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意思是带

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法。为了

准确形容,人们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

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将其称之为这一候的花信风。

二十四番的花信风是:小寒三候梅山仙(一候梅花、二候山茶、

三候水仙);大寒三候瑞兰矾(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帆);

立春三候春桃望(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三候菜杏

李(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三候桃棣微(一候桃花、

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春分三候海梨兰(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

候木兰);清明三候桐麦柳(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

雨三候丹糜栋(一候牡丹花、二候酴糜花、三候栋花)。从中我们可

知在一年的花信风中,梅花最先见,栋花最后开。经过二十四番花信

风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

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

排农事。在民间有许多反映物候的谚语,如:“桃花开、燕子来,准

备谷种下田畈”。在此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夏季,自然界

的植物开始茂盛、丰腴,春作物也正值生长的旺盛期。南方地区平均

气温一般高于22度以上,处处呈现的是夏日夏景。正可谓“梅子金

黄杏子肥,榴花似火桃李坠,蜓立荷角作物旺,欣欣向荣见丰收”。

小满节气正值五月下旬,气温明显增高,如若贪凉卧睡必将引发

风湿症、湿性皮肤病等疾病。在小满节气的养生中,我们要特别提出

“未病先防”的养生观点。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

防止疾病的发生。在未病先防的养生中仍然强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和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病理观。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外界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并提出人类必须掌握自然规律,顺应

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体内外环境的协调,才能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中医学还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的因素。邪气

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人体的正气不足则是疾病发生的内在

原因和根据,但不否定外界致病因素在特殊情况下的主导作用。因此,

“治未病”应该从增强机体的正气和防止病邪的侵害这两方面入手。

由于小满节气是皮肤病的高发期,按未病先防的养生观,我们重

点讲讲“风疹”的防治。《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说:“邪气中

经,则身痒而瘾疹”。古代医家对此病早已有所认识。“风疹”的病

因病机不外乎三点:一,湿郁肌肤,复感风热或风寒,与湿相博,郁

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而发病;二,由于肠胃积热,复感风邪,内不得

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来;三,与身体素质有关,

吃鱼、虾、蟹等食物过敏导致脾胃不和,蕴湿生热,郁于肌肤发为本

病。风疹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发病迅速,皮肤上会突然出现大

小不等的皮疹,或成块成片,或呈丘疹样,此起彼伏,疏密不一,并

伴有皮肤异常瘙痒,随气候冷热而减轻或加剧。当我们了解了发病的

机理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加以预防和治疗。

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三型:(一)风热证其疹色红赤,痒

甚,遇热加重,脉见浮数,此为感受风热之邪;(二)风湿证皮疹

色白或微红,兼有身重,脉见浮缓,身受风湿之邪郁于肌肤:(三)

胃肠积热证疹色红赤,兼见脘腹疼痛,大便秘结或泄泻,脉多见数

风疹色红为热,腹痛便秘为腑气不通,胃肠积热之征。在治疗上应以

疏风祛湿,清泻血热为原则。

饮食调养上对各种类似的皮肤病人,均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

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

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藕、胡萝卜、西红柿、

西瓜、山药、蛇肉、鲫鱼、草鱼、鸭肉等;忌食高粱厚味,甘肥滋腻,

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酸涩辛辣、性属温热助火

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如生葱、生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茴

香、桂皮、韭菜、茄子、蘑菇、海鱼、虾、蟹各种海鲜发物、牛、羊、

狗、鹅肉类等。

芒种养生篇

芒种,六月六日,太阳黄经为75度。农历书记载:“斗指巳为

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就是说,芒

种节气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芒种也是

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

事种作都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

低。农谚“芒种忙忙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同一节气的气候特征也有差异。我国中部的

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

空气十分潮湿,天气异常湿热,各种衣物器具极易发霉,所以,在长

江中下游地区把这种天气叫做“黄梅天”。另外,我国的端午节多在

芒种日的前后,民间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说法。此话告

诉人们,端午节没过,御寒的衣服不要脱去,以免受寒。在我国的江

西省有谚语:“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

短短几句话,反应了夏天人们的通病——懒散。其原因是夏季气温升

高,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即热蒸湿

动,湿热弥漫空气,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所

以,暑令湿胜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因此,在芒

种节气里不但要搞好雨期的田间管理,更要注意增强体质,避免季节

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

芒种的养生重点要根据季节的气候特征,在精神调养上应该使自

己的精神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恼怒忧郁不可有,这样气机得以宣

畅,通泄得以自如。

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避开太阳直射,

注意防暑),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夏日

昼长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复疲劳,有利于健康。芒种过后,午时天

热,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换。为避免中暑,芒种后要常洗澡,这

样可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但须注意的一点,在出汗时不

要立即洗澡,中国有句老话,“汗出不见湿”,若“汗出见湿,乃生

痤疮。”

这里给朋友们介绍几种药浴的方法,所谓药浴就是在浴水中加入

药物的汤液或浸液,或直接用煎好的汤药,以蒸气沐浴方法或熏洗全

身或患病局部,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药浴的使用方法在我国由来已久。据载,自周朝开始流行就用香

汤浴洁身,宋明期间,这种香汤浴传入民间,便出现了专供人们洗芳

香浴的“香水行”,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人们择日选用不同的药浴

洁身、防病。如春节这天用五香汤沐浴,浴后令人遍体馨香,精神振

奋;农历的二月二,古人称之为“中和节”,民间曰为“龙抬头”的

这一天,多取枸杞煎汤沐浴,可令人肌肤光泽,不老不病;夏季常用

五枝汤洗浴,是为疏风气、驱瘴毒、滋血脉。到了清朝,药浴不仅作

为健身益寿的方法,而且广泛用于治疗和康复疾病。

在药浴的过程中,除了水本身的理化作用(主要是温热作用)外,

主要是药物对人体的影响。药物水溶液的有效成分,通过体表和呼吸

道粘膜进入体内,根据不同药物的组方,可起到舒通经络、活血化瘀、

祛风散寒、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等功效。

药浴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浸浴、熏浴、烫敷,作为保健养生

则以浸浴为主。

浸浴的具体方法,以五枝汤(桂枝、槐枝、桃枝、柳枝、麻枝)

为例:先将等量药物用纱布包好,加十倍于药物的清水,浸泡20分

钟,然后煎煮30分钟,再将药液到入浴水内,即可浸浴。有条件的

可每日一次,这种药浴方法适用全身浸浴液亦可用于局部泡洗。

女性中老年朋友可选择美容护肤方:绿豆、百合、冰片各10克,

滑石、白附子、白芷、白檀香、松香各30克研粗末,装纱布袋煎汤

浸浴,可使容颜、肌肤白润细腻,体香驱邪。

饮食调养方面,历代养生家都认为夏三月的饮食宜清补。《吕氏

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孙

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

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元代医家朱丹溪的《茹谈论》曰:“少

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从营养学角度看,饮食清

淡在养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蔬菜、豆类可为人体提供所必须的

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及大量的维生素,维生素又是

人体新陈代谢中不可缺少的,而且可预防疾病、防止衰老。瓜果蔬菜

中的维生素C,还是体内氧化还原的重要物质,它能促进细胞对氧的

吸收,在细胞间和一些激素的形成中是不可缺少的成分。除此之外,

维生素C还能抑制病变,促进抗体的形成,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对

老年朋友来说,多吃瓜果蔬菜,从中摄取的维生素C对血管有一定的

修补保养作用,还能把血管壁内沉积的胆固醇转移到肝脏变成胆汁

酸,这对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也有一定的作用。蔬菜中的纤维素对保

持人体大便通畅,减少毒素的吸收以及防止早衰,预防由便秘引起的

直肠癌的发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我们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告诫人们食勿过咸、过甜。

饮食过咸,体内钠离子过剩,年龄大者,活动量小,会使血压升高,

甚者可造成脑血管功能障碍。吃甜食过多,对人体健康也不利,随着

年龄的增长,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能力逐渐降低,宜引起中间产物

如蔗糖的积累,而蔗糖可导致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症,严重者还可诱

发糖尿病。由此可见,饮食是养生防病极其重要的一种手段。因此,

在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易外泄,耗气伤津之时,宜多吃具有祛

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饮食。老年人因机体功能减退,热天消化液分泌

减少,心脑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饮食宜清补为主,辅以清暑解热护

胃益脾和具有降压、降脂的食品。女士在月经期或产后期间,虽天气

渐热,也忌食生冷性凉之品以防由此引发其它疾病。

夏至养生篇

6月21日为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

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

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

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

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

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

家与亲人团聚畅饮。《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

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时

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

花。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

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

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

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

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

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跳,皆非所

宜。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

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

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

养。

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

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

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

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恢复疲劳之感。每日温

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

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因为,温水冲澡时

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

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

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

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

更不宜夜晚露宿。

运动调养也是养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

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

空气新鲜的地方,有条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

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

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

损阳气。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

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

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饮食调养,有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之说(五行的观

点),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根据五行(夏为火)、

五成(夏为长)、五脏(属心)、五味(宜苦)的相互关系,味苦之

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

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

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素问·臧气法时论》曰:心主夏,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

甘泻之”。就是说藏气好软,故以咸柔软也。从阴阳学角度看,夏月

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如《颐身集》所说:“夏季心旺肾衰,虽

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

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

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

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按中医学的脏与脏之间的关

系讲“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

肾必得心火以温暖”从中不难看出心、肾之间的重要关系。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

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

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

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小暑养生篇

七月七日小暑天。“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淤极

点,故名也”。太阳黄经为105度。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

时候,所以叫小暑。时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后,到处绿树浓阴,很多

地区的平均气温已接近30度,时有热浪袭人之感,暴雨也时常在小

暑节气光顾我国的大部分。由于这段时间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涝

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大署小暑,灌死老鼠”之说。更有“小暑

南风,大署旱”“小暑打雷,大署破圩”的经验总结。小暑若是吹南

风,则大署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

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

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包括台湾地区的小暑节气,正是台风来临之

际,《台湾府志》记载:“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台则常

连日夜,或数日而止。……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

小暑时节,正是萤火虫开始活跃的季节,芦苇下、草丛中都是萤

火虫的发祥地,只要有绿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见到那忽明忽暗

的点点白光,就像天上的星,闪闪移动,在徐徐的风中,伴随着人们

度过漫漫长夜。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都在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

理。正因为是忙季,我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

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荀子则进一步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

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

贵也”。《素问·保命全行论》亦云:“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

于人”。道教经典《太平经》也反复论及重命养身、乐生恶死的主张。

指出:“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所以要珍惜生

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为此提出了“自爱自好”的养生学

说,即“人欲去凶而远害,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

自养,乃可无凶害也”。说明,只有通过自我养护和积极锻炼,才能

得到长寿之躯。

时当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

养护和锻炼时,我们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

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灵枢·百

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

有密切关系,有其一定规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

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

不可有过激之处,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

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

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

腑皆摇”之说,然,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在情志方面,喜为

心之志,这“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

畅气血和缓。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则摄食

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气血不足,引起形体倦怠消瘦,正气虚弱,抵

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病症;过饱,会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功

能,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

之病。《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即饮食要有

节制之理。

夏季饮食不洁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元凶,如痢疾、寄生虫等

疾病,若进食腐败变质的有毒食物,还可导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

吐泻,重者出现昏迷或死亡。

饮食偏嗜是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只有饮食调节适当,才能

保证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饮食偏嗜有过寒过热之偏,五味之偏。多

食生冷寒凉,可损伤脾胃阳气,因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偏食辛温

燥热,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最终酿为痔疮;五

味之偏是说人的精神气血都由五味滋生,五味对应五脏,如酸入肝,

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若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脏腑机能偏

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损伤内脏而发生疾病。如偏食咸味,会使血脉凝

滞,面色无华;多食苦味,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多食辛味,会

使筋脉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会使皮肉坚厚皱缩,口唇干薄而

掀起;多食甘味的食物,则骨骼疼痛头发易脱落。重要的是由于嗜好

偏过,不但会导致营养不良,而且还能伤及脾胃以及其他脏腑,而致

脚气病、夜盲症和瘿瘤等疾病。所以我建议大家在食疗养生中,饮食

五味(酸、苦、甘、辛、咸)要适宜,平时饮食不偏食,病时饮食讲

禁忌。如《千金要方·养性序》所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

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

痰澼”,人在大饥大渴时,最容易过饮过食,急食暴饮。所以在饥渴

难耐之时,亦应缓缓进食,另外在没有食欲的情况下,也不能勉强进

食,过分强食,梁代医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指出:“不渴强

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

上述论点都说明了饮食有节,饮食清洁,饮食丰富的重要意义。

大暑养生篇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

天气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

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防暑

降温工作不容忽视。

大暑时节即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乡村田野蟋蟀

最多的季节,我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

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

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人们也常把夏季午

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

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

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晴天西边雨,道是

无晴还有晴。”

夏季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且暑气逼人,

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将养,而导致

疰夏、中暑等病。如果当你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

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多为中

暑先兆。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

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夏季预防中暑的方法:

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

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有条件的人,进入夏季后,宜常服用一

些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如鲜藿香叶、佩兰叶各10克,飞滑石、

炒麦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也可在暑热之季服用一些

仁丹、十滴水等。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

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

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治

疗时机。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

点防治。

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可内服外用并举,具体方法:内服温肾壮

阳的金匮肾气丸、左归丸等,每日二次,每次一丸,连服一个月。外

敷药可选用白介子20克、元胡15克、细心12克、甘遂10克,同研

细末,用姜汁调糊,分成六份,每次取一份摊在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

或塑料薄膜上,贴在后背的肺俞、心俞、膈俞穴上或贴在双侧的肺俞、

百劳、膏肓穴上,用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有灼痛感可提

前取下,局部微痒或有温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须注意的是,每个

伏天(夏季三个伏天)贴一次,每年三次,连续贴三年,可增强机体

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这种内、外结合的治疗可以

有效地根除或缓解症状。

暑天,运用饮食的营养作用养生益寿,是减少疾病,防止衰老的

有效保证。夏季的饮食调养是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夏令气

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黄帝内经》有

“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点。著名医

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

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

药粥对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是适宜的。所以,古人称“世

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医

药六书》赞:“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

可见粥养对人之重要。药粥虽说对人体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据每

人的不同体质、疾病,选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粥方可达到满意的效

果。

夏季养生,水也是人体内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寿之物。

俗话说“人是水浇成的”,这话不无道理。水约占人体重量的百分之

七十左右,传统的养生方法十分推崇饮用冷开水。实验结果也表明。

一杯普通的水烧开后,盖上盖子冷却到室温。这种冷开水在其烧开被

冷却过程中,氯气比一般自然水减少了1/2,水的表面张力、密度、

粘滞度、导电率等理化特性都发生了改变,很近似生物活性细胞中的

水,因此容易透过细胞而具有奇妙的生物活性。根据民间经验,实验

结果,每日清晨饮用一杯新鲜凉开水,几年之后,就会出现神奇的益

寿之功。日本医学家曾经对460名65岁以上的老人做过调查统计,

五年内坚持每天清晨喝一杯凉开水的人中,有82%的老人其面色红润,

精神饱满,牙齿不松,每日能步行10公里,在这些人中也从未得过

大病,由此说来水对人体之重要,是千真万确的。

除水之外,酒、汤、果汁等都可称为饮品。合理选用都能对人体

起到很好的强身健体的作用。

盛夏阳热下降,絪蕴熏蒸,水气上腾,湿气充斥,故在此季节,感受

湿邪者较多。在中医学中,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粘滞,易阻遏

气机,损伤阳气,食疗药膳以清热解暑为宜。

秋风送爽时

立秋(8月7/8日):秋天开始,气温逐渐下降;中部地区早稻

收割,晚稻开始移栽。

处暑(8月23/24日):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夏季

火热已经到了尽头。

白露(9月7/8日):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秋分(9月23/24日):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北方秋

收秋种。

寒露(10月8/9日):天气转凉,露水日多。

霜降(10月23/24日):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所以叫霜降。

南方仍可秋收秋种。

北京秋天短,有时不太明显,但从养生角度却很关键。因为由漫

长酷热转冷冬的短暂交替,正考验身体机能,要能储存能量安度寒冬,

就得从凉意甚浓的秋天保养起。

第1招:少辛增酸忌寒凉

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

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因为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

故多酸以强肝木”。从食物属性解释,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气。多

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过量。至于脾胃保健,多吃些易消化

的食物,少吃生菜色拉等凉性食物。就太阳能量来说,秋天阳气渐收,

阴气慢慢增加,不适合吃太多阴寒食物,菜最好过个火,烫一烫再吃。

尤其应避免瓜果,因为“秋瓜坏肚”,像是西瓜、香瓜易损脾胃阳气。

不妨适量吃苹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龙眼。

第2招:养阴补气

中医师不反对秋天进补,但了解自己是哪种体质很重要,因为

“补”的内容也各异。有时出现上呼吸道毛病,以为感冒,其实不然。

而是有些年纪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较少,容易眼睛干涩、干咳舌燥,并

没有出现红肿痛的发炎现象,中医称为“阴虚”,要适度服用养阴药,

以改善体质。如果属于过敏体质,着重“补气”,要偏向温补,忌吃

寒凉食物。

第3招:情绪保守,收敛元气

依照自然界律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

内收,为了贮存体内阳气,要早睡早起。《皇帝内经》记载:“秋三

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

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在秋主“收”的原则下,情绪要慢慢收

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

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

元气。

第4招:适当的运动

秋天不算太冷,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吸收

天地精华。尤其伸展动作,可维持身体灵活度,滋脾补筋,强化循环。

伸展具有“运化作用”,能收敛心神。运指呼吸,“运之始畅”,意

思是呼吸一旦舒畅开来;“化之始通”,从呼吸带动的循环系统、肠

胃消化到内分泌系统,一路顺畅,气血循环自然活络。要注意的是,

早晚较冷时,不要在外面运动。尤其老年人,容易受寒,需调整运动

方式。

第5招:穿明亮衣服

有种说法,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这是延伸自五行理论(“木火

土金水”对应“青赤黄白黑”再对应“肝心脾肺肾”)。秋天万物

枯败,充满萧瑟肃杀气氛,情绪容易受影响。五行中既然秋天对应白

色,代表清爽、明亮,表示要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让心情更愉

悦轻快,别人看起来也较有生气,不致死气沉沉。

立秋养生篇

大暑之后,时序到了立秋。秋是肃杀的季节,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

也。”这时太阳黄经为135度。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

气温由热逐渐下降。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

季节的开始。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高度不同,

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从其气候特点

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

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气象资料表明,这种

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

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

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

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此外,还有“七月秋

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

说法。也就是说,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

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

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

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

准备作战的季节。由此可见立秋日为何种天气是如此的重要。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

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

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

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

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整个

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循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

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

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

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具体地讲,把中医理论中,事物属性的五行(木、火、土、金、水)

分类归纳:如自然界中的五音(角、征、宫、商、羽);五味(酸、

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化(生、长、

化、收、藏);五气(风、暑、湿、燥、寒);五方(东、南、中、

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人体中的五脏(肝、心、

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五官(目、

舌、口、鼻、耳);五种形体(筋、脉、肉、皮毛、骨);五种情志

(怒、喜、思、悲、恐);五声(呼、笑、歌、哭、呻)。由此可见,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

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

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一、精神调养: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

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

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二、起居调养: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

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

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

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

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

感冒。

三、饮食调养;《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

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

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

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

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

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

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

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

胃生津。

四、运动调养: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

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

秋季养生功,即《道臧·玉轴经》所载“秋季吐纳健身法”,具体做

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

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

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

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

30次。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处暑养生篇

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

思义,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处,

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

“暑气至此而止矣”。全国各地也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夏

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

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

虎”的说法。这也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也可将此视

为夏天的回光返照。著有《清嘉錄》的顾铁卿在形容处暑时讲:“土

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

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这时太阳

黄经为150度,历书记载:“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

名也。”

从农业角度看,更有“谷到处暑黄”“家家场中打稻忙”的秋收

景象。另外,处暑后的绵绵秋雨时常会光顾我们,所以农民朋友要特

别注意气象预报,抓住每一个晴天,不失时机地做好秋收工作。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

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

地调整。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是人所

周之的。但历代医家和养生家对睡眠养生的重视就很少有人通晓,其

实,科学的摄生保健更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规律及方法。

中医的睡眠理论从唯物的形神统一出发,认为睡眠、清醒是人体

寤与寐之间阴阳动静统一的功能状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包

括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昼夜阴阳消长决定人体寤寐。由于天体日月的运转,自然界

处于阴阳消长变化之中,其表现为昼夜的交替出现,昼为阳,夜为阴。

而人体的阴阳之气也随着消长而变化,于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寤

属阳为阳气所主,寐属阴为阴气所主。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

人类活动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灵枢·营卫生会》言:

“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

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零枢·口问》对此又进一步

解释为:夜半“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白昼“阴气尽而阳气盛,

则寤矣”;

二、睡眠的生理基础是营卫运行;人的寤寐变化是以人体营气(营

气是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的气)、卫气(卫气是行于脉外,具有

保卫功能的气)的运行为基础,其中以卫气运行最为相关。《灵枢·卫

气行》曰:“卫气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夜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

阴二十五周”。而《灵枢·营卫生会》也有相同得说法:“卫气行于

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这里说的“起”指起床,止即入睡。由此可见,当卫气行于阴时则阳

气尽而阴气盛,故形静而入寐(人体进入相对静止状态而欲睡);行

于阳,则阴气尽而阳气盛,故形动而寤起(人体进入动态而睡醒)。

所以说人体的睡眠与清醒是受心神的指使,神静则寐,神动则寤;情

志过极则难寐。

现代医学研究将睡眠分为四期:①入睡期,②浅睡期,③中等深

度睡眠期,④深度睡眠期。当你进入①和②期时是在朦胧状态,易被

唤醒,③与④期则处于熟睡状态,一般地说熟睡时不易被叫醒。

秋季养生之所以强调保证睡眠时间,是因为睡眠有很好的养生作

用。马王堆出土的《十问》医书中说:“夫卧非徒生民之事也,举凫、

雁、粛霜(鷫鸘)、蛇檀(鳝)、鱼鳖、耎(蠕)动之徒,胥(须)

食而生者,胥卧而成也……。故一昔(夕)不卧,百日不复”,可见

不但人需要睡眠,任何生物都离不开睡眠。也就是说没有正常的睡眠,

就不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睡眠的作用包括五个方面:

一、消除疲劳

睡眠时,人提的精气神皆内守于五脏,若五脏安舒,则气血和调,

体温、血压、心率均相对下降,呼吸及内分泌也明显减少,使代谢率

降低,体力得以恢复;

二、保护大脑

大脑在睡眠状态中的耗氧量大大减少,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脑细胞

能量的储存,帮助恢复精力,提高脑力效率;

三、增强免疫

睡眠不但是智力、体力的再创造过程,还是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

睡眠中能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增强机体抵抗力,因此现代医学常把

睡眠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用来治疗顽固性疼痛及精神疾病;

四、促进发育

睡眠与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儿童的生长速度在睡眠状态下增

快,所以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是儿童身高增长的条件之一;

五、利于美容

睡眠对皮肤健美有很大的影响。这是由于在睡眠的过程中,皮肤

表面分泌和清除过程加强,毛细血管循环增多,加快了皮肤的再生,

使得皮肤因劳累过度所造成的颜面憔悴、皮肤出现的细碎皱纹在睡眠

中得以恢复。所以说,睡眠也是皮肤美容的基本保证。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老年朋友,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

阳具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家说:“少寐

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这

是符合养生学的观点的。另外,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还强调了子午觉

的重要性(即每天于子时、午时入睡),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

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侯气复。现代研究发现,

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

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

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即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

养生道理。

如果能正常地进入睡眠四期,你的大脑将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保

证第二天的最佳精神状态,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是秋季养生的重

要方法之一。

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

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

白露养生篇

每年的阳历9月7至9日为白露。白露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从

这一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成露而名。农历言:“斗指癸为白露,

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此时太阳黄经为165度,由于天

气已凉,空气中的水气每到夜晚常在树木花草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

鸟类也开始做过冬准备。《礼记·月令》篇记载这个节气的景象“盲

风至,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是说这个节气正是鸿雁南飞避

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

象征。

同为白露节气,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其景致也有所不同,北方已是

水汽凝结,而南方有些地区仍是花香四溢,曾有“白露时分桂飘香”

的说法。白露节气还有忌风雨的说法,如“白露日东北风,十个铃子

(棉桃)九个脓;白露日西北风,十个铃子九个空,”等等,在这条

条谚语中,不难看出农民朋友们对节气的重视。

白露节气已是真正的凉爽季节的开始,很多人在调养身体时一味

地强调海鲜肉类等营养品的进补,而忽略了季节性的易发病,给自己

和家人造成了机体的损伤,影响了学习和工作,在此我要提醒大家的

是,在白露节气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

是对于那些因体质过敏而引发的上述疾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

凡是因过敏引发的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

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最常见的有带鱼、螃蟹、虾类,

韭菜花、黄花、胡椒等,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现

代医学研究表明,高钠盐饮食能增加支气管的反应性;在很多地区内,

哮喘的发病率是与食盐的销售量而成正比,这说明哮喘病人不宜吃得

过咸。在食物的属性中,不同的饮食有其不同的“性”、“味”、“归

经”“升降沉浮”及“补泻”作用。不同的属性,其作用不同,适应

的人群也不同,因此,每个人都要随着节气的变化而随时调节饮食结

构。

饮食作为保健措施首先是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为目的,而饮食

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保健预防措施。合理安排饮

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人体的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如《内经》

所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即人体正气旺盛时,邪气就没有机

会侵袭肌体,自然也就会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现代医学研究证明,

如果体内缺少某些营养成分,就会导致疾病。如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的缺少就会引起肝功能障碍;缺少某种维生素就会引起夜盲症、脚气

病、口腔炎、坏血病、软骨病等;若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缺少钙质

会引起佝偻病,缺少磷脂会引起神经衰弱,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缺

铁会引起贫血,缺锌和钼会引起身体发育不良等。只有通过食物的全

面搭配,或有针对性地增加上述食物成分才能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中医前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用动物肝脏预防夜盲症,用海带预防

甲状腺肿,用谷皮、麦麸预防脚气病,用水果和蔬菜预防坏血病的记

载。

在秋季养生中特别是节气的变更时,我们不但要体现饮食的全面

调理和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些营养食物用来预防疾病,还应发挥某些食

物的特异性作用,使之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预防。如用葱白、生姜、

豆蔻、香菜可预防治疗感冒;用甜菜汁、樱桃汁可预防麻疹;白萝卜、

鲜橄榄煎汁可预防白喉;荔枝可预防口腔炎、胃炎引起的口臭症;红

萝卜煮粥可预防头晕等。当我们国人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的时候,国

际医学界也越来越重视食物对疾病的预防作用,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并

证实了很多食物都能预防和协助治疗各种疾病。如发现苦瓜、芦笋、

马齿苋等都有防癌抗癌的作用。另外,饮食习惯和饮食方法在疾病预

防中的作用也日益引起科学家们的关注。

《难经》记载:“人赖饮食以生,五谷之味,薰肤(滋养皮肤),

充身,泽毛。”这是两千年前古人对饮食营养作用的评述。可见饮食

的滋养不但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当食物中的营养素(中医称之为

“水谷精微”)转化为人体的组织和能量时,更是满足生命运动的物

质保证。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安身之本必资于饮食。不知食宜者,

不足以生存。”强调了食物属性是因人而异。

白露即为典型的秋季气候,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秋季的气候特点

——干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我们讲燥邪伤人,容易耗人

津液,而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

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

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

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对普通大众来说,简单实用的

药膳、食疗似乎更容易接受。

秋分养生篇

“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

也。”太阳黄经为180度,阳历时间为每年的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

按旧历说,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

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可以说秋分是一个相当特殊

的日子。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

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

平。”在天文学上,则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确切地

说,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

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

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

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

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

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

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

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

“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因为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

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

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

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肃杀之气,

收敛神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体质调养可选择我国古代民间九九重

阳(阴历重阳节)登高观景之习俗,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所

有的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这是养生中的养收之一法,也

是调节精神的一方良剂。

在饮食调养上,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方面作为出发点,将饮食分

为宜与忌。有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反之为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

宜忌,如对于那些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则应忌食大热峻

补之品;对发育中的儿童,如无特殊原因也不宜过分进补;对痰湿质

人应忌食油腻;木火质人应忌食辛辣;对患有皮肤病、哮喘的人应忌

食虾、蟹等海产品;对胃寒的人应忌食生冷食物等。不论是哪种人,

其实质都应防止实者更实、虚者更虚而导致阴阳失调。饮食调养方面

要体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

做到《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

数,饮食有节”。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方面,中医也是注重调和阴

阳的。在食与药的一体营养观中,强调同属天然产物的中药和食物,

某些性质,特别是补益或调养人体的阴阳气血之功能本来就是相通

的,有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本草、方剂典籍中不难发现

食药同用的例证,古代医者把乌鸡、羊肉、驴皮、葱、姜、枣等视为

阴阳气血之用,或调补胃气之用;而在大量的食谱和菜肴中,又不难

发现有很多药材配伍其中如,枸杞、淮山、黄芪、茯苓、丁香、豆蔻、

桂皮之类。当药食调配得当时,可提高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止疾病的功

效。

数千年来的饮食文化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是在素食的

基础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所谓全面膳食就是要求长期或经

常在饮食内容上尽量做到多样化,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食,

饮和食之间的合理搭配。主张食而不偏,量不可过。对于一味追求山

珍海味、鸡鸭鱼肉、美酒名茶、大吃大喝及过分孤苦清素的做法都是

不可取的。李时珍曾讲:“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这是告诉我们要

想延年益寿,就应该了解食物的性能和饮食的作用。

古代医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把食物的性能归纳为三大类,即寒

凉类、平性类、温热类。其中以常见的三百多中食物统计数字看,平

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

就其作用而言,寒凉性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作用,这类食物包括有西瓜、甜瓜、香蕉、甘蔗、芒果、枇杷、苹果、

梨、柿子、荸荠、菱角、桑葚、番茄、黄瓜、苦瓜、冬瓜、白萝卜、

丝瓜、莲藕、茭白、竹笋、慈姑、厥菜、马齿苋、芹菜、淡豆豉、海

藻、海带、螃蟹等等。

温热性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等作用,其中辣

椒、花椒、芥子、鳟鱼等为热性食物,樱桃、荔枝、龙眼、杏、石榴、

栗子、大枣、胡桃仁、大蒜、南瓜、生葱、姜、韭菜、小茴香、鳝鱼、

鲢鱼、淡菜、虾、海参、鸡肉、羊肉、鹿肉、火腿、鹅蛋等为温性食

物。

平性食物有李子、无花果、葡萄、白果、百合、莲子、花生、榛

子、黑芝麻、黑白木耳、黄花菜、洋葱、土豆、黑、赤、黄豆、扁豆、

豇豆、圆白菜、芋头、胡萝卜、白菜、香椿、青蒿、大头菜、海蜇、

黄鱼、鲤鱼、猪肉、猪蹄、牛肉、甲鱼、鹅肉、鹌鹑、鸡蛋、鹌鹑蛋、

鸽蛋、蜂蜜、牛奶等等。

我们在平日的饮食搭配上应根据食物的性质和作用合理调配,做

到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的辨证用膳,这也是避免机体早衰,

保证机体正气旺盛的重要条件之一。历代医家和养生家之所以重视养

护正气,是将其视为机体强壮的根本所在。

在二十四节气养生篇的最后一篇,为朋友们选择了《寿亲养老新

书》中关于如何保养正气的精辟之言作为结束语,书中讲到:“一者

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

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

少思虑,养心气……”。由此可见,此乃延年益寿之根本大法。

寒露养生篇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

小大寒。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

气。当初他们只是注意到在不同的气候中,同一时间太阳位置的高低

也不同,于是他们在地上立了一根竹竿,观察竹竿影子的长短变化,

取中午竹竿影子最短的那一天为夏至,取竹竿影子最长的那一天为冬

至,逐渐他们又发现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长短相等的时候,便又

定为春分秋分,由于二分二至相隔的时间太长,无法满足生产上的需

要,又陆续制定了其它的节气,秦代时已制定了立春、雨水、立夏、

小暑、立秋、处暑、白露、霜降,到了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全

部确定并和我们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完全相同。

根据中医理论,24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有不同的养生重点,

今天是寒露,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的开始,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应该

注意什么,又该有选择地摄取哪些食品来保养自己呢?

秋季养生(寒露)

寒露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列十七,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

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

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

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

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

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生理(阴阳)平衡。

祖国医学在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秋

季时节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

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也就时说,秋季养生不能

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自古秋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

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如

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

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古人云:“秋之

燥,宜食麻以润燥。”此时,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

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

药等以增加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

辛辣宜伤人体阴精。

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

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

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除此之外,秋季凉爽之时,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作相应的调整。

我在多年的临床诊疗中发现,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

加,分析原因和天气变冷、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因为人在睡眠

时,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

顺应阳气的舒达,为避免血栓的形成,我建议大家顺应节气,分时调

养,确保健康。

霜降养生篇

霜降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从每年的阳历十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当

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开始。此时天气渐冷、开始降霜。《月令七十

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每当霜

降时,我国南方地区就进入了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而黄河流域一般

多出现初霜。民间常有“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在我国少数民族

居集地云南更有“霜降无霜,碓头无糠”的说法。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了气候对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不同

的季节又该如何使自身这一有机的整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从而使人

与自然界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这种动态平衡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不外乎有二点。其一,指

机体自身各部分间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平衡;其二,指机体功能与自然

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相对平衡。而协调平衡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理论

之一。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由木、火、土、

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在这五种物质之间存

在着相生相克的“生克制化”关系,由此维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

人体生理的协调平衡。

霜降之时乃深秋之季,在五行中属金,五时中(春、夏、长夏、

秋、冬)为秋,在人体五脏中(肝、心、脾、肺、肾)属肺,根据中

医养生学的观点,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

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则应以平补为原则,在饮食进

补中当以食物的性味、归经加以区别。

秋季是易犯咳嗽的季节,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容易复发或加重的时

期。

冬挂冰凌时

立冬(11月7/8日):冬季开始,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作物收

割之后要收藏起来。

小雪(11月22/23日):气温下降,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北方已

进入封冻季节。

冬至(12月21/22日):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

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小寒(1月5/6日):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大部

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1月20/21日):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冬季,由于自然界阴盛阳衰,寒气袭人,极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所以冬季养生应从敛阴护阳出发,自觉地做到“七要”,就可以有效

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要尽量早睡晚起

冬季早睡晚起,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可使意志安静,人体潜伏

的阳气不受干扰,这是冬季保健必须首先要注意的。

要十分注意背部的保暖

背部是阳中之阳,风寒等邪气极易通过人体的背部侵入,引发疾

病。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冬日要注意保暖背部,避免阳气受到伤害。

要避寒就暖

冬天气候较冷,人们要注意尽量呆在温度适中的房间里,减少外

出次数。如要外出,就要穿上保暖衣服和鞋袜。

要谨慎对待洗澡

冬天洗澡,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伤风感冒,并诱发呼吸道疾病等。

因此应减少洗澡次数,老年人及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应注意。

要坚持洗脚

脚是人体之本,它与大脑、心脏都有密切的关系。冬季临睡前如

果坚持用热水洗脚,不仅可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还对消除疲劳、

改善睡眠大有裨益。

要严防病变

科学研究发现,冬至之前是阴寒最严重的阶段,重病患者往往会

病情加重。对此,要采取预防措施,譬如可以给重病患者有针对性地

服一些滋补药品,如人参、大枣、桂圆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要调节饮食

根据冬季天气寒冷的特点,膳食应以补为主,早晨可饮用牛奶、

豆浆、各类豆粥等,中午和晚上应选用热量高、蛋白多的羊肉、狗肉、

鱼、蛋等食品,同时还应多食用含有维生素B2的食物,以防皮肤干

粗、皲裂。要进行适宜的身体锻炼,冬季锻炼一定要注意掌握一个

“度”,不能透支身体的能量。各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现状,有选择

地进行慢跑、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习剑等适宜冬季锻炼的项目。

立冬养生篇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又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期。立冬

单从字面上可解释为:“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来临。早在《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确立了立

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这是

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它清晰准确地标志了四季转换的过

程。

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阳到

达黄经225度时开始。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

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度为冬季。但

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结束之意。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

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

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每逢这天,

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

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那么在实际生活中,立冬日我们到底该

注意些什么?怎样调养是我们今天的主要话题。

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

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

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

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

少。”这段经文精辟地论述了精神调养、起居调养和饮食调养的方法,

并根据自然界的变化引入人体冬季养生的原则,它告诉我们,冬天是

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

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

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

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

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的得以潜藏。

起居调养强调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

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正

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因此,

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而衣着的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

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中医认为:

“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

于温暖,失去她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

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

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

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

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

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

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这

里须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

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

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

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

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

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

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

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

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

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小雪养生篇

小雪,望文生义,表示降雪开始的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

产物。民间曾有:十月立冬小雪涨,斗指己,斯时天已积阴,寒未深

而雪未大,故名小雪。这时的黄河以北地区已到了北风吹,雪花飘的

孟冬,此时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初雪,虽雪量有限,但还是提示我们

到了御寒保暖的季节。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的,此

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朋友更容易加

重病情,所以在这个节气里我要着重和患有抑郁症的朋友们讲讲如何

在光照少的日子里学会调养自己。

用中医病因学的观点“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也就是说,致疾病

发生的原因不外乎三种:即内因(七情过激所伤)、外因(六淫侵袭

所伤)、不内外因(房室、金刀、跌扑损伤、中毒)。抑郁症的发生

多由内因即七情过激所致,七情包括了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种情志的变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出现七情变化,这种变化

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也是人体正常的

生理现象,一般情况下并不会致病。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

情志刺激下,才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使脏腑气血功能发生紊乱,

导致疾病的发生,正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

肾”。说明,人的精神状态反映和体现了人的精神心理活动,而精神

心理活动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可以说是产

生精神疾病的关键。因此,中医认为精神活动与抑郁症的关系十分密

切,把抑郁症的病因归结为七情所致不无道理,那么调神养生对患有

抑郁症的朋友就显得格外重要。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清

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古人从内外两个方面说

明,对外,要顺应自然界变化和避免邪气的侵袭;对内,要谨守虚无,

心神宁静。即思想清净,畅达情志,使精气神内守而不失散,保持人

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也是“静者寿,躁者夭”的最好说明。

另外,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季节变化对抑郁症患者有直接影响,

因为与抑郁症相关的神经递质中,脑内5-羟色胺系统与季节变化密

切相关。春夏季,5-羟色胺系统功能最强,秋冬季节最弱,当日照时

间减少,引起了抑郁症患者脑内5-羟色胺的缺少,随之出现失眠、

烦躁、悲观、厌世等一系列症状。

综观中西医学的观点,为避免冬季给抑郁症朋友带来的不利因素,

我建议大家变被动为主动,不妨用管子的愉悦调神法“凡人之生也,

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调节自己

的心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

多晒太阳以保持脑内5-羟色胺的稳定,多听音乐让那美妙的旋律为

你增添生活中的乐趣。清代医学家吴尚说过:“七情之病,看花解闷,

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除此之外的饮食调养也不容忽视,医

学大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说:“食能祛邪而安脏腑,

悦神,爽志,以资气血”。

大雪养生篇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

也。”(这里十一月是指农历),这是古人对大雪的解释。大雪节气常

在十二月七日前后到来,此时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北方则呈

现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观。有句农谚:“大雪冬至雪花飞,搞好副业多

积肥”,人们盼着在大雪节气中看到“瑞雪兆丰年”的好兆头,可见

大雪节气的到来,预示着来年的吉祥与否。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说到

进补,很多人只是狭义地去理解,认为所谓的“补”就是吃点营养价

值高的食品,用点壮阳的补药,其实,这只是进补的一个方面,而进

补则是养生学的一个分支内容。谈到养生,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何为

养?何为生?所谓的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所谓的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养精神、调饮

食、练形体、慎房事、适温寒等综合调养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在运

用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两点:

1.养宜适度: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不可太过,不可不及。

若过分谨慎,则会导致调养失度,不知所措。稍有劳作则怕耗气伤神,

稍有寒暑之异便闭门不出,食之惟恐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状态,

都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不但有损健康,更无法“尽终天年”。

2.养勿过偏:综合调养要适中。有人把“补”当作养,于是饮食

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强调安逸,静养惟一;此外,还以补益药

物为辅助。虽说食补、药补、静养都在养生范畴之中,但用之太过反

而会影响健康。正如有些人食补太过则会出现营养过剩,过分静养只

逸不劳则会出现动静失调,若药补太过则会发生阴阳的偏盛偏衰,使

机体新陈代谢产生失调而事与愿违。

所以,在进行调养时应采取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

神供养的方法,力求“……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

冬至养生篇

冬至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冬至的日

期是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它的由来和历法有着直接

的关系。古有:“斗指戊,斯时阴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日短”、“日短至”之说,这段经文

从阴阳学观点阐述了冬至的到来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

候,从天文学角度说明了昼夜长短变化的依据,明确指出:冬至这一

天的白天是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过了

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渐渐长起来。俗话说:吃

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早在汉代曾把冬至作为公定节日,文武百官

皆可放假一天。在我国台湾则有“冬至过大年”的说法,他们把这一

天比做过年一样重要。每逢“冬至节”家家户户搓汤圆,而且把冬至

的汤圆分成红、白两种,按老辈人的说法:不吃金丸(红汤圆)、银

丸(白汤圆),不长一岁。冬至之备受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

分为九九八十一天。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

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

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时间的季节变

化,也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三九是天气最冷、地面积蓄热

量最少的日子,所以也有“冷在三九”的说法。在我国长江流域更

有:天虽寒,独有腊梅来争妍的迷人景观。

如此重要的节气,我想把养生的重点放在中老年朋友身上,尤其

是中年人,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肩负着社会、家庭的重担,加上

新世纪的快节奏与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使人经常处于紧张繁忙的

状态之中,长此以往,若不注意保养自己,必然影响身心健康。《灵

枢·天年》云:“人生……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

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

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

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寥寥数语概括了中年人的生理、心理特

点,又指出人到中年是生命历程的转折点,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

虽然如此并不可怕,《景岳全书·中兴论》曰:“人于中年左右,当

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书中告诉我们,人到中年

若能科学地运用养生之道,调理得当,是可以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

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年养生的关键:

一、静神少虑(即“壮不竞时,精神灭想”)要求中年人

1.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

2.注意合理用脑,有意识地发展心智,培养良好的性格,寻找事

业的精神支柱;

3.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工作、学习之余多听音乐,它会给你带

来无穷的快乐;

4.注意仪容仪表,不同的场合装束要得体,心态年轻化,以振奋

精神,增添生活乐趣。

二、劳而勿过(《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即“养性之道,常

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1.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2.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生活节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3.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适当运动,有句谚语“冬天动一动,少闹一

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说明冬季锻炼的重要性。

三、节欲保精(《养性延命录》:“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

1.欲不可纵。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节制房事,不可因房事不节,

劳倦内伤,损伤肾气。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五脏六腑皆旺,抗

病能力强,身体健壮则人能长寿。反之,肾精匮乏,则五脏虚衰,多

病早夭。《泰定养生主论》曰:“三十者,八日一施泄;四十者,十

六日一施泄,其人弱者,更宜慎之,人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施泄。……

能保持始终者,祛疾延年,老当益壮”,这说明严格而有规律地节制

性生活,是健康长寿的必要保证。

2.养血固精。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以“男子贵在清心寡欲以养其

精,女子应平心定志以养其血”也就是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用,

来说明节欲保精的重要性,而东汉医家张仲景则以“凡寡欲而得之男

女,贵而寿,多欲而得之男女,浊而夭”阐述了节欲保精不但有利健

康,而且是优生优育的首要保证。

那么老年朋友的生理变化又是怎样的呢。《灵枢·天年》篇:“六

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

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这种脏腑气血精神等

生理机能的自然衰退也会影响到心理的变化,表现出常有的孤独垂

暮、忧郁多疑、烦躁宜怒等心态,正是这种生理、心理上的稳定性、

自控性降低,使老年朋友更容易发生疾病且不易恢复。所以,保健养

生方面应提倡精神摄养、饮食调养为主;顺时奉养、起居护养、药物

相助为辅的方法。

一、(精神摄养(知足谦和,老而不怠)

保持“谦和辞让,敬人持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心态,

即处世要豁达宽宏、谦让和善,生活知足无嗜欲,做到人老心不老,

热爱生活,保持自信,勤于用脑。宋代医家陈直在《寿亲养老新书》

中载诗一首:“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

心生还是病生时”。诗中告诫我们,只有进行自身心理保健,才可杜

绝情志疾病。

二、饮食调养(审慎调食)

1.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2.食宜清淡针对老年人脾胃虚弱的特点,不宜吃浓浊、肥腻和

过咸食品。用现代营养学观点,老年人的饮食应“三多三少”即蛋白

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3.食宜温热熟软老年人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故宜食温热之

品保护脾肾。由于年老齿松脱落,咀嚼困难,故宜食熟软之品。

4.食宜少缓“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谷气长存”。

主张老年人少量多餐,以保证所需营养又不伤脾胃。

三、顺时奉养(顺四时而适寒暑)

告诫老年人要“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

慎无懈怠”也就是说,天地、四时、万物对人的生命活动都会有影响,

要想在自然界中求得自身平衡,首先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四时气候

变化,懂得“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只有这样才能老当益壮,

益寿延年。

四、起居护养(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老年之人若能合

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

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五、药物相助(固先天之本,护后天之气)

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是先天禀赋的强盛和后天营养的充足。由

于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除进行其他方面得调养外,有些药物是可以

帮助其强身健身的。药物养生应以固先天之本,护后天之气为主。所

谓“先天之本”即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气充盛,机体代谢能

力强,人的衰老速度缓慢;所谓“后天之气”指脾胃为后天之气,又

是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都靠脾胃供给。所以,

老年人的药物养生应以固护脾、肾为重点。用药原则应遵循:多补少

泻;药宜平和,药量宜小;注重脾肾,兼顾五脏;分类论补,调整阴

阳;掌握时令,观察规律;多以丸散膏丹,少用水煎汤剂;药食并举,

因势利导。如此用药方能补偏救弊,防病延年。

小寒养生篇

每年的一月五日前后是小寒节气。民间有句谚语:小寒大寒,

冷成冰团。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

在气象记录中,小寒却比大寒冷,可以说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

节气。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节气内。

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

二候集解》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按当时的情况延续

至今而已。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时兴用“九九消

寒图”来避寒,如今各种药膳火锅成了全国百姓消寒壮热的美味佳

肴。正因如此,很多人忽略了合理进补的问题,特别是青年人,自恃

体强而暴饮暴食,饥饱寒热无度,最终引来无穷后患。

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

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说明饮食物对人体的作

用。小雪节气虽已数九寒天,人们大补特补无可非议,但进补当中不

可无章无法,应本着“因人施膳”的原则,了解饮食宜忌的含义,元

代《饮食须知》强调:“饮食,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纵

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所以我提醒诸位在进补时

不要被“五味之所伤”,青年人更应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补。

一般说来,青年人机体代谢旺盛,所需蛋白质和热量较老年人多,

而热量主要来源于碳水化合物、脂肪。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粮食之

中,故青年人应保证足够的饭量,注意粗细粮的比例搭配,并摄入适

量的脂肪,在选用药膳进补时应考虑这一因素。但年轻人有年轻人的

特点,往往有些人因过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而招来不速之客

——“青春痘”,学名痤疮,它给年轻人带来无尽的烦恼。

这里向年轻朋友简单谈几句痤疮的病因和预防。痤疮是一种毛囊

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究其病因和内分泌功能障碍有关,而皮脂腺

活动是受内分泌和精神因素影响的。青少年时期由于体内雄性激素水

平增高,皮脂分泌增多,导致皮脂淤积,形成毛囊口角化栓塞,增多

的皮脂不能及时排除,因而形成了痤疮。为避免痛苦发生,首先要注

意个人卫生,温水洗脸常洗澡,少吃油腻辛辣寒凉食品,多吃水果蔬

菜,避免便秘发生,禁止用手挤捏,否则痤疮消退疤痕依在。在治疗

上中医将其分为四型:肺经风热,脾胃湿热,冲任不调,热结血瘀型。

方药分别用[枇杷清肺饮]加减,[龙胆泻肝汤]加减,[加味逍遥散]

加减,[四物汤]加减。总之,得了痤疮要及时请大夫诊治,切不可自

行处理。

说到进补,自古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人们

在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

理进补即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养生目的。在冬令进补时应食补、药补相结合,

以温补为宜。

常用补药有人参、黄芪、阿胶、冬虫夏草、首乌、枸杞、当归等;

食补要根据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结合食物之性来选择羊肉、狗肉、

猪肉、鸡肉、鸭肉、鳝鱼、甲鱼、鲅鱼和海虾等,其它食物如核桃仁、

大枣、龙眼肉、芝麻、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

大寒养生篇

“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气象记录中虽不像大雪到

冬至、小寒期间那样酷冷,但仍处于寒冷时期。按我国的风俗,特别

是在农村,每到“大寒”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

年货。清代《真州竹枝词引》记载:“腌肉鸡鱼鸭,曰,年肴,煮以

迎岁……”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季的大忙之后,进入了“冬三月”

的农闲季节,而随着大寒的到来冬季农闲接近尾声,在准备腌鱼、腊

肉之时,已经隐隐可以感受到大地回春的景致,此刻人们的身、心状

态也应随着节气的变化而加以调整。

《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神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

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吕氏

春秋·尽数》提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

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辩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

安乎形,而寿长焉”。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

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其防御外邪的

侵袭。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

黄丸”。这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总结,也说明了人们对身体调养的

重视,借此之节气,重笔女士调养之法。

《素问·上古天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

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

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

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经文阐述了女

子生长、发育、衰老的规律,并认识到肾气、天癸在性功能的成熟与

衰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前人认为,女子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如

月经、妊娠、产育、哺乳都与血的关系十分密切,《校注妇人良方》

曰:“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男子则化为精,

在妇人上为乳汁,下为血海”。可见女子“以血为本,以血为用”不

无道理。而血的充盈主要取决于肝、脾、肾的功能旺盛,肝为藏血之

脏,脾为生血之源,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精能生血,

血能化精,精血同源,是为“月经之本”,而精血充足,经、孕、产、

乳才会正常。妇女的另一特点是情绪易于波动,每遇思、恋、憎、爱、

妒、忧情绪往往不能自制。《校注妇人良方》指出:“积想在心,思

虑过度,多致劳损。…盖忧愁思虑则伤心,而血逆竭,神色失散,月

经先闭。……若五脏伤遍则死,自能改易心志,用药扶持,庶可保生”,

由此可见,情志因素对妇女的影响极大。这里告戒大家在“经前”和

“经期”都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过度。否则,会引起脏腑功能

失调,气血运行逆乱,加重“经期”不适,导致月经失调、闭经等症。

另外,月经期应适当活动有利于气血条畅。

更年期的妇女(45~50岁进入更年期)生理机能由旺盛转为衰

退乃至丧失,按中医理论,由于肾气渐衰,冲任二脉虚惫,导致阴阳

失调而症见头昏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或抑郁焦虑,月经紊乱,

烘热汗出等症状,轻重因人而异。如果调摄适当,就能避免或减轻症

状,缩短反应时间。所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变化,解除不必

要的心理负担,排除紧张恐惧、消极焦虑的心理障碍,避免不良的精

神刺激,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选择适当的方式怡情养性,保持乐观情

是平安度过更年期的关键。这也是历代医家对妇女养生所提出“疏肝

解郁,调畅气机的”的原因。

对妇女养生中饮食调养的重点应放在固护脾肾,调养肝血上。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19:54: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96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浑沌之死
下一篇:不要是什么字
标签:小署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