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思想与构建和谐生态环境】中庸和谐什么意思
一、中庸思想概述
宋代黎立武在《中庸指归》中断言:“《中庸》者,群经之统会枢
要也。”中庸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思维和人们的处世行为。关于“中”
的涵义,一般认为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东汉郑玄释《礼记中
庸》篇名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用,就是实践。如果说“中”是世界观,那么“庸”就是在把握了度――中
这个世界观的核心之后,所需要践行的方法论。
“中”是中,“庸”是用,“中庸”即是用中。因此中庸是不急不缓,不
骄不馁,它不是折中调和的路线,而是在不偏不倚中寻求恒常之道。
它要求在现实中能够做到始终,无过无不及,始终合乎“中”的原则。
“中庸”强调在天地的发展化育中以人为本的中庸之道――“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中庸”重视万事万物中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强调在矛盾
的对立统一中遵循天地万物规律而生生不息,在平衡、有序、适度、
和谐中获得生命的延伸和文明的延续。
二、中庸之道所体现的环境和谐发展思想
(一)作为改造对象的“天”
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
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措施。俗话说毁树容易种树难,
生态平衡的建立是千百年来历史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
句话即包含着体用的道理、天人的思想。夫教修乎道,道率于性,性
命于天,可见道之大原出于天者矣。即遵循天理之本然。《中庸》指
出:“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这是说要效法自然界的运动规律,顺应
沙土变化的机理,也就是要人们遵循客观规律,研究事物之结构、机
理,以便在和谐的良性循环中运动发展。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敬畏
自然,既不是敬而远之,也不是不讲科学盲目前行。遵循自然规律,
顺应自然的发展,这是我们推进环境环保科学化的前提,必须始终坚
持。
(二)作为改造主体的“人”
中庸思想强调理想人格的修炼,要求人们在待人处事、治国理政
等社会实践中时时处处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不偏不
倚,无过无不及,从而实现人格的完善、人与人的协调和整个社会的
文明与和谐。
“执其两端,用其于民”,就是我们看问题做事情,要坚持全面的
观点,达到“中和”的状态,不能只从自然中掠夺资源,还要懂得保护
自然。“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中就是指人要随着事物、环
境、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使之适应事物的发展,而非一成不变静止地
看问题。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精神,“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我
们构建和谐生态环境要充分运用“中庸之道”的思想。“喜、怒、哀、乐
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
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无情无欲称为中,有情有欲但有所节制称为和。
作为自然界中有思想、能思考的人类,我们要有意识的节制自己的私
欲,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加节制的向自然伸出双手。
(三)天人合一理论
儒家思想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
环境中加以考虑,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中庸之道追求天人合
一、中正和谐的理想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
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
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由真
诚而能领悟自己的生长兴衰规律,进而领悟人之生长兴衰规律,进而
领悟万物之生长兴衰规律,进而领悟天道造化,领悟天道造化则成大
道。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文明的发展,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有
意无意地破坏着自然,而只有顺应自然规律,“赞天地之化育”才能够
达到与自然共生共荣,即“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中庸思想不是把
天、地、人孤立起来考虑,而是把三者放在一个大系统中作整体的把
握,强调天人的协调,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生物(人)与环境(天)相统一的思想。
因此,“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与可持续发展观是有着相一致的地方,
把“天人合一”的主要思想推广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理论与实践中,必然
是具有可行性的。
三、中庸思想对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的启示意义
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就是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有“敬畏之
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杀鸡取
卵,只满足于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要走与自然和谐的发展道路。还要学会统筹兼顾,妥善处理人类群体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中庸思想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在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中庸和谐发展的思想的同时要发
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践行中庸“致中和”思想。正确处理人与
自然的发展,建立生态的和谐。中庸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中正平和,
对于指引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具有启迪意义,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将产生深远影响。通过我们
共同的努力构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的和谐生态环境,从而走向具有生态文化意义的“诗意的栖居”。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19:03: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93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