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论证过程

更新时间:2022-11-14 17:45:52 阅读: 评论:0

经济学人百度网盘-2尺


2022年11月14日发(作者:日语四级)

1

议论文----论证过程

考点解读:

议论文一般是按照“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轮)“解决问题”(结论)的思路来安

排论证过程的。考生就要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整理文章的论证过程。因而,考生在叙述的过程中药注

意逻辑顺序。

答题示例1:首先提出“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绪的培养”

的观点,然后指出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最后举

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因童年受到良好的传统读书教育而医生勤奋读书的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

点。

答题示例2:首先提出“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的观点;然后展开分析,具体阐明匠人和

大师的区别;最后又举出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等人的事例具体论证,有力地

佐证前面提出的论点。

注意:一定要按照“首先”“然后”“最后”的逻辑顺序来叙述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这不仅能使

自己的思路明确、条理清晰,而且能给阅卷教师一个极好的印象,这是获得高分的一个基础。

小试牛刀:练习一

阅读下面的短文,概括这一部分的论证思路

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倘若你想把一切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你也必

将永远被关在真理的门外;倘若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有人说:“若不

让错误出生,便不会有真理降世。”这是有道理的。奠定电磁学实验基础的法拉第,正是由于不怕

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经过近十年的艰辛努力,才终于使磁铁产生了电流,开拓了电磁学的新领域。

欧立希也以惊人的毅力,在失败了数百次之后,才成功地制成了药品坤凡纳明。无怪德国物理学家

普朗克在获取诺贝尔奖金时深有感受地说:“回顾„„最后通向发现(量子论)的漫长曲折的道路,

我对歌德的话记忆犹新。他说,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当然,这绝不是说不要努力

去防止和减少错误,或者说可以对错误持满不在乎的态度,而是说不要因为惧怕错误而畏首畏尾,

缩手缩脚。这也怕那也怕,是成就不了事业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练习二

概括这段文字的论证过程

贝多芬曾说,只有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才能成就卓越。江苏女孩吴晶从小双目失明,

站在这样的“人生起跑线”上,她却乐观自信,在艰难中磨练自己,最终不仅成了杰出的残疾运动

员,还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今年初,美国的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都同意接收她

入学。吴晶虽然“输在起跑线上”,但同样“跑”出了精彩的人生。再如,浙江的滕头村在创业发

展之初,“起跑”时也大不如人,但坚持不懈的努力却使它成为闻名中外、富甲一方的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典型。所以,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充满自信,不言放弃,才能将“起跑

线上的输”最终转变为“终点上的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三

说说这段文字怎样证明观点的?

嫉妒不但害人,而且损己。从心理上来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

疮痍。他们往往把旁人的成功视作自己的失败,把旁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痛苦,整天处于一种极不舒

畅、极不安宁的景况之中难以解脱,无来由的恨是他们唯一的心理活动。试问,这样的人生尚有何乐

趣可言?更有甚者,读者熟知的“三国”故事,其中就有周瑜因妒而气死自己的例子。虽然这种极端

并不多见,但嫉妒伤身确是事实。至于由嫉妒引起的不良行为,诸如造谣、诬陷和打击,更是可能触犯

刑律,其下场难道不是十分可悲的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中考演练:

阅历与读书(2014年河南卷)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

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

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

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

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

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

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

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

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

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

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

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

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

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

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

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

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

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

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

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

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

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

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问题:请简要分析第3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舌尖”上的争议(2014年乐山卷)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

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

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

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

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

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

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

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

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

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

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

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

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

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

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

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

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

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

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

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5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①②段,说说“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哪两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慎独(2014年赤峰卷)

曾彦彦

①何谓“慎独”?《大学》有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也有表述:莫见乎

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两部儒家典籍都不约而同提及的一个君子品行——慎独,它究竟

是什么意思呢?

②依我看,“正其心”是慎独,“诚其意”是慎独,表里如一,毋自欺也,就是慎独。

③慎独是一种气度,是杨震面临重金时,那铿锵有力的“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

知者!如此话语,坚定得无力可撼,这是对生活的彻悟,更是对人生的真诚。

④慎独是一种信念,是许衡面对满树香梨时泰然自若的感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即使梨子再怎

么好吃,也不能吃,因为它不是自己的,虽然这梨树种在路旁,看似无主,但依旧,我心有主,因

为有主,所以心正,因为心正,所以知君子有所为亦有所不为。

⑤慎独是一种哲学。因为慎独,所以身修,因为身修,所以家齐,因为家齐,所以国治,因为国治,

才终得以平天下。尧舜者,慎其独也,虽无人在旁,亦恪守礼教,不逾矩,终得以天下仁,桀纣者,

凡事依照个人喜恶而定,率天下以暴,终难免亡国。

⑥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⑦然小人反是,“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

6

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品行低下的人,独自一人时常做坏事,见到品行好的人便竭力掩饰,

那又有什么用呢?素养、品行的高低是一种由内及外体现出来的东西,无法表里如一的小人们,平

日里散漫惯了,又怎能伪装成功呢?倒是更让人觉虚伪与造作,而毫无益处。

⑧有人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何必要在独处时过分克制呢?可是,要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

天下。一个人,连自己都管不了,又怎能管好别人,怎能有所作为?

⑨所以,不要为自己找借口开脱,要想有所为,必先做到慎独。

⑩做到表里如一,毋自欺也,做到克己复礼,诚意处世,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那么,离慎独的境

界,也就不远了,离君子之道,也就不远了,离成功,也就不远了。因为——

⑪慎其独也,方能成其大业。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6月6日24版)

1.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17:45: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89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论证过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