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爱国的内容⼗分⼴泛,热爱祖国的⼭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为祖国捐躯,
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的伟⼤的民族精神。下⾯是分享的
描写热爱祖国的古诗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篇⼀】描写热爱祖国的古诗精选
出塞
清代:徐锡麟
军歌应唱⼤⼑环,誓灭胡奴出⽟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裹⼫还。
赏析
“拼将热⾎洒疆场”,这是⼀⾸边塞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带察看形势,⼀
路⾛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七⾔诗。
“军歌应唱⼤⼑环,誓灭胡奴出⽟关。”,这开篇的两句,诗⼈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了⾃⼰内⼼的⼀种愿望,⽽且这
两句,也是⾮常好理解;对于出征的⼠兵来说,应该要⾼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有要决⼼,⼀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门
关去。其实这更多的是诗⼈⼀种内⼼的表现,由于当时的满族从关外,⼊主中原,使得很多的⽂⼈,都有这着这样的⼀种抱
负,但是徐锡麟这⾸诗,则是显得更为独特,也更加的霸⽓。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步深化出征战⼠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度。“只
解”是说⼼中所存的念头,排除了其他的种种想法。古⼈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很崇尚为国⽽死,为朋友⽽死,为公⽽死,为义
⽽死,等等,其中尤以为国捐躯被看作⽆上光荣的事,尤其是战场上为国牺牲,更是⾼于⼀切的莫⼤荣幸。这句诗正好体现了
上述内容,强调了“为国”⼆字。
末句,总领全诗,从反⾯讲,为国牺牲、战死沙场,既然是⼈⽣的荣幸之事,那么,对于⼫体归葬的问题,就不必考虑
了。“徐锡麟把东汉时期马援“马⾰裹⼫”的思想⼜作了更进⼀步的发挥,他⽤了“何须”两个字,认定了只要为国牺牲不问其它;
⾄于⼫体归葬故⼟的问题,并不重要,所以才说“何须……还!”
这⾸诗抒发了作者义⽆反顾的⾰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概,把⼀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
尽致。在写下了这⾸诗的⼀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
剖了,两⼿两⾜断了,全⾝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尔后,慷慨就义,他⽤⽣命实现了⾃⼰的理想。这⾸诗感情豪放激
扬,语⽓慷慨悲壮,英⽓逼⼈,最后⼀句“何须马⾰裹⼫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
诗中难得的⼀⾸好诗。
【篇⼆】描写热爱祖国的古诗精选
⾦错⼑⾏
宋代:陆游
黄⾦错⼑⽩⽟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功未⽴,提⼑独⽴顾⼋荒。
京华结交尽奇⼠,意⽓相期共⽣死。
千年史册耻⽆名,⼀⽚丹⼼报天⼦。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晓雪⽟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
赏析
这⾸诗在描绘具体形象时着墨不多,却起到了重要的点染作⽤。
“黄⾦错⼑⽩⽟装”⼀句,描绘宝⼑外观之美。黄⾦装饰的⼑⾝,⽩⽟镶嵌的⼑柄,⾦⽟相映,华美⽆⽐。“夜穿窗扉出光
芒”⼀句,描绘宝⼑内质之佳。它在⿊夜中光芒四射,竟可穿透窗户,确实不凡。这两句,从诗歌意脉上说,是托物起兴,通
过对宝⼑的描绘和赞美,⾃然引出下⾯的提⼑⼈形象。⽽从内在意蕴上说,⼜对提⼑⼈的⾝份和志趣起着⼀种映衬作⽤,实质
暗⽰了宝⼑⽆⽤武之地,英雄⽆报国之门。
“丈夫五⼗功未⽴,提⼑独⽴顾⼋荒。”这⾥有三层意思:“提⼑独⽴”写提⼑⼈的动作,显出其急欲上阵杀敌;“顾⼋荒”写提
⼑⼈的神态,既有英雄⽆⽤武之地的落寞惆怅,更顾盼⾃雄的豪迈⽓概;“丈夫五⼗功未⽴”则慷慨直陈,向天浩叹,更显出了
提⼑⼈的胸怀⼤志。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晓雪⽟嶙峋。”写终南⼭顶⼭⽯嶙峋、⽩雪耀眼,虽只是略施点染,但雪光与⼑光相辉映,却为爱
国志⼠之“⼀⽚丹⼼”⼤⼤增⾊,最终还是突出了诗中抒情主⼈公的凛然不可屈服的形象。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诗⼈在诗的最后发出了“岂有堂堂中国空⽆⼈”的时代⾳。引⽤战国时“楚
虽三戾,亡秦必楚”的楚车民谣作⽐,⽤反诘句表明:汉族⼈民定有英雄⼈物能赶⾛⼥真统治者收复中原。楚民谣虽仅⼋字,
但深刻说明民⼼不会死、民⼒可回天这⼀道理。陆游虽⽣活于国⼒衰微偏安江左的南宋,但基于对民⼼、民⼒的正确认识,在
述志时他坚信中国有⼈,定能完成北伐事业,其爱国精神感⼈⾄深。
这是⼀⾸七⾔歌⾏。歌⾏体诗往往转韵,此诗在⽤韵上是四句⼀转,与诗⼈情感表达的流泻起伏变化相适应,读起来抑扬
顿挫。
陆游⽣活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南宋国势衰微,恢复⼤业屡屡受挫,抗⾦志⼠切齿扼腕。陆游年轻时就⽴下了报国志
向,但⽆由请缨。他在年将五⼗时获得供职抗⾦前线的机会,亲⾃投⾝到⽕热的军旅⽣活中去,⼤⼤激发了⼼中蓄积已久的报
国热忱。于是他借⾦错⼑来述怀⾔志,抒发了誓死抗⾦、“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这种光鉴⽇⽉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
浩然正⽓的体现,永远具有⿎舞⼈⼼、催⼈奋起的巨⼤⼒量。
这是⼀⾸托物寄兴之作,在结构上具有由物及⼈、层层拓展的特点。全诗分三层意思:
第⼀层从开头到“提⼑独⽴顾⼋荒”,从赋咏⾦错⼑⼊⼿,引出提⼑⼈渴望杀敌⽴功的形象。
第⼆层从“京华结交尽奇⼠”到“⼀⽚丹⼼报天⼦”,从提⼑⼈推扩到“奇⼠”群体形象,抒发其共同的报国丹⼼。
第三层从“尔来从军天汉滨”到结束,联系眼前从军经历,揭明全诗题旨,表达了“中国”必胜的豪情壮志。
“丈夫五⼗功未⽴”,这⾥的“丈夫”,是⼀个爱国壮⼠的形象。孟⼦说:“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丈
夫。”(《孟⼦·滕⽂公下》)这段话有助于理解“丈夫”的涵义。诗句中所说的“功”,不能仅仅理解为陆游个⼈的功名,⽽是指恢
复祖国河⼭的抗⾦⼤业。“⼀⽚丹⼼报天⼦”⼀句,似乎有忠君⾊彩,但在那时的历史条件下,“天⼦”与国家社稷难以分开,“报
天⼦”即是报效国家,其积极意义仍应肯定。
“京华结交尽奇⼠,意⽓相期共⽣死。”意即怀抱报国丹⼼的并⾮只有⾃⼰,当时朝廷中已经形成⼀个爱国志⼠群体。隆兴
初年,朝中抗战派势⼒抬头,⽼将张浚重被起⽤,准备北伐,陆游也受到张浚的推许。这些爱国志⼠义结⽣死,同仇敌忾,是
抗⾦复国的中流砥柱。
最后两句却变化了句式,先⽤叹词“呜呼”提唱,末句则⽤⼀⽓赶下的九字反诘句,读起来显得铿锵有⼒,仿佛掷地有⾦⽯
之声。
这⾸诗题为“⾦错⼑⾏”,但并不是⼀⾸咏物诗,它不以铺陈描绘宝⼑为宗旨,⽽只不过是借宝⼑来述怀抱、⾔志向。因
此,诗中多议论和直抒胸臆的句⼦,以⽓势、⾻⼒来感染读者、激励读者。诗中⽆论是“丈夫五⼗功未⽴”的喟叹,还是“意⽓相
期共⽣死;的表⽩,⽆论是“⼀⽚丹⼼报天⼦”的誓词,还是“岂有堂堂中国空⽆⼈”的宣告,⽆不是以诗⼈的民族⾃豪感和正义
必胜的⾃信⼼为底蕴,因此决⾮粗豪叫嚣之作可⽐,读来⼤声鞺鞳,⽓势夺⼈。长于议论,同时⼜富于充沛的感情,是此诗艺
术上成功的⾸要原因。
【篇三】描写热爱祖国的古诗精选
漫感
清代:龚⾃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箫⼀剑平⽣意,负尽狂名⼗五年。
赏析
这是⼀⾸充满强烈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抒发了忧⼼国事,尤其是对东南沿海地区遭遇列强侵凌的深重忧患,表达了不畏
宵⼩之徒的嘲笑,愿以⽂才武略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两句,感慨⽴功边塞之志不能如愿,只得借诗把闲散于东南的满腔幽恨抒发出来。
由“绝域从军”即⼀向关注的西北边疆局势遥遥说起,实指那种“⽓寒西北何⼈剑”的经世雄⼼,可是现实中哪⾥能寻得这样⼀个
舞台。早在⼗年前,他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纵使⽂章惊海内,纸上苍⽣⽽已!似春⽔、⼲卿甚事”(《⾦缕曲·癸⾣秋出都述怀
有赋》),如今不也还是落得“幽恨满词笺”的结局么?那么所谓“幽恨”⼜何指?诗⼈尝⾃陈:“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
味”(《湘⽉·壬申夏泛⾈西湖》),或者⼤展雄才,或者远避尘嚣,这是他平⽣⼼事之不可割分的两个层⾯。于是有下⽂“负尽
狂名”的情极之语,郁勃苍凉,令⼈耸然动容。
“⼀箫⼀剑平⽣意,负尽狂名⼗五年。”后两句直抒胸臆。诗⼈在《⼰亥杂诗》中曾有“少年击剑更吹箫,剑⽓箫⼼⼀例
消”的愤慨,正可作这两句的注脚。⽴志⾰新的诗⼈,本想以“剑”与“箫”这⼀武⼀⽂来实现改⾰社会的愿望,⽽今写了⼀些满纸
幽恨的词章,丝毫⽆助于补偏救弊,岂不是徒具狂名!
全诗意境雄浑,感情奔放,有强烈的感⼈⼒量。
【篇四】描写热爱祖国的古诗精选
对酒
近现代:秋瑾
不惜千⾦买宝⼑,貂裘换酒也堪豪。
⼀腔热⾎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赏析
秋瑾的⼩诗“对酒”作于1905年,即光绪三⼗⼀年。庚⼦事变,⼋国联军⼊侵,国事板荡,中华民族濒临灭绝的危险,⽽满
清王朝腐败不堪,鉴湖⼥侠愤然⽽起,她本出⾝书⾹门第,却不愿做娇花弱柳,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途径于1904年变卖掉⾃⼰
的全部⾸饰⾐物东去⽇本留学。她说:“⼈⽣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报负,宁能⽶盐琐屑终其⾝乎?”在⽇本她以⾼价购得⼀
柄宝⼑,并学习剑击和射击技术。秋⼥侠是近代⼀位奇⼥⼦,击剑,舞⼑,豪饮,赋诗,俱能来得,尽显⼱帼豪⽓。1905年
从⽇本回国,⾛访好友吴芝瑛,以所购宝⼑相⽰,纵情豪饮,酒酣⽿热,拔⼑起舞。
第⼀句以不吝惜千两黄⾦去购买锋利的宝⼑起兴,“千⾦”本是珍贵的钱财器物,⽽诗⼈却毫不可惜地⽤来换取别⼈看来价
值根本不⾜相当的东西。表现了诗⼈意欲投⾝反帝反封建的⽃争,甚⾄不惜流⾎牺牲,表现出诗⼈的性格的豪爽。
第⼆句与⾸句呼应,诗⼈愿意⽤名贵的貂裘去换酒喝,这些贵重的东西都毫不犹豫地舍弃,诗⼈以⼀⼥⼦⽽作如此语,显
⽰出诗⼈仗义疏财,不计较个⼈得失的豪爽性格。
第吴芝瑛久知秋瑾有光复志,虑其事泄贾祸,屡⽰珍重。⾯对好友的提醒,这就有了本诗的第三,第四句,秋⼥侠的回
答。借⽤周朝的忠⾂苌弘鲜⾎化碧的典故阐明:⼈的⽣命是⾮常宝贵的,蛮强的热⾎也不能⽩⽩的流淌,应当为了崇⾼的⾰命
事业抛头颅,洒热⾎,只有这样这辈⼦算是没有⽩活。同时抒发诗⼈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豪迈情感。
全诗句句铿锵有⼒,字字掷地有声,借对酒所感抒发⾰命豪情,表达了诗⼈决⼼为⾰命奉献⼀切的豪情壮志,充分表现了
诗⼈的英雄⽓概。
【篇五】描写热爱祖国的古诗精选
就义诗
明代:杨继盛
浩⽓还太虚,丹⼼照千古。
⽣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赏析
杨继盛,明代爱国将领,曾任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杨继盛坚决主张抗击北⽅鞑靼的⼊侵,反对妥协误国。先是上
疏朝廷,弹劾⼤将军仇鸾误国,后⼜上疏弹劾*相严嵩,造毒刑,被杀害,死时年仅四⼗岁。
杨继盛舍⾝取义的⾼尚精神和⽓节,感动了京城百姓,深得民⼼,在押解他去会审的途中,观看的百姓充满了街道,以致
道路阻塞不能通⾏,⼈们不仅齐声叹息,⽽且为之流下了热泪。他死了以后,他的朋友王世贞、王遴冒死备下棺材装殓了他,
京城百姓流着泪交相传诵他的弹劾严嵩疏和就义诗。杨继盛死后七年,严嵩罢官;后⼗年,严嵩削籍为民,抄没家产,严世藩
伏诛;后⼗⼀年,明穆宗即位,为杨继盛平反,谥忠愍。所以杨继盛⼜被称为“杨忠愍”。
这⾸诗便是他临刑前作,前⼆句说⾃⼰虽然死了,但浩⽓仍留天地之间,光耀千古,后两句感慨⾃⼰壮志未酬⾝先死,不
禁万分遗憾,但死后若有忠魂在,⼀定还要补报国家,以偿夙愿。整⾸诗寥寥⼆⼗字,⼀⽚忠贞报国之⼼,凛然可睹,千载以
下读之,也省事为之感动。
诗⼈在诗中表⽰,⾃⼰报国之⼼不但⾄死不变,即使死后也不会改变。诗的⼤意说:⾃⼰虽死,浩然正⽓回归太空,还存
留在天地之间,⼀颗耿耿丹⼼,永远照耀着千秋万代。这⼀辈⼦还没有来得及报效国家,死后也要留作忠魂来弥补。
这⾸诗是杨继盛临刑前所作,原诗没有题⽬,诗题是后⼈代拟的。作者为揭发*相严嵩被处死,诗中表现了忠⼼报国,⾄
死不变的决⼼。全诗⼀⽓呵成,如吐肝胆,如露⼼胸,如闻忠诚之灵魂在呼喊,感⼈肺腑。
本文发布于:2022-11-11 21:04: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