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2016
1/7
竹石的意思|竹石的诗意及释义|古诗《竹
石》的意思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具体是
什么意思呢?以下是留学为您整理的竹石古诗及释义。供您
参考!
《竹石》作者是清朝文学家郑板桥。其古诗全文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前言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
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
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
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
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
征表露无遗。
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后二句
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
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
“千磨万击”、“东南西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这首诗借
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
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
★精品文档★
2016
2/7
刻。
注释
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坚韧: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
翻译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
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
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
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
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
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
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
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
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
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
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
★精品文档★
2016
3/7
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
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
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
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
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
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
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
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
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
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
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
对它无可奈何。
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
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
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
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
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
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
★精品文档★
2016
4/7
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
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
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
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
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
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
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
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
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
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
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
绝”,画擅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
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
门古板桥。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14岁继母
郝夫人卒。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
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
才,26岁开始教馆。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
★精品文档★
2016
5/7
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39岁1731
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
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
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
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
助,纳饶氏。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
兼暑朝城县。52岁妾饶氏生子。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
任七年。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73岁4月作《竹石图》,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1765
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
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
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
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
氏云:“人各有体”。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
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七品
官,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
“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对下层民众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着浓
★精品文档★
2016
6/7
重的兴趣,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着这种清
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茶是郑板桥创作的伴侣,“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
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
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
静”。
郑板桥的艺术成就,是他一生最光辉最绚烂的部分,他
的作品富有思想性、创造性、战斗性,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
完美的艺术形式较好地统一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
格--板桥风格。他的作品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遗
产,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文
学家艺术家的重视。
郑板桥是一位充满个性的艺术家,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他一生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他在文
学艺术上的伟大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突出地
位。近年来,文化界、学术界对郑板桥的介绍不断普及,对
他的研究不顾深入,电视台插出了反映他生平和趣事的电视
剧,出版界推出了《郑板桥全集》、《郑板桥评传》等一大批
有价值的著作。郑板桥是扬州人民的骄傲,这位在扬州的土
地上成长和成名的艺术家,正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形象受到
人们的日益重视。
★精品文档★
2016
7/7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17:14: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88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