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蒙娜丽莎的作者

更新时间:2022-11-14 16:37:44 阅读: 评论:0

初三英语零基础逆袭法-违背的近义词


2022年11月14日发(作者:possible)

透过《蒙娜丽莎》中看文艺复兴

说到《蒙娜丽莎》,就不得不想起其伟大的创作者达·芬奇,由此便联系到

了他所在的国家和所处的时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时

代,才酝酿出了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创作出一幅绝世的作品。

在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社会生活

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在中世纪早期即使最杰出作家和作品,也都具有盲目的宗

教信仰的特点,当时人们的行为、思想及文化活动都需要服从于宗教这一准则。

艺术也不可避免地蒙上浓厚的宗教色彩。当时宗教教义是艺术创作中的主题,几

乎完全表现宗教信仰,成为宗教教条的插画。

在经历了封建教会势力1000年统治后,人们开始挣脱精神上的束缚与奴设,

被禁锢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起人们的重视。个人价值的确立,肯定了现实生活的

积极意义,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与宗教神权文化相对

立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远承古典的遗绪,同时扬弃中世纪那种文

化,恢复对人性的赞美。

同时,这一时期的画家开始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对艺术作品的创新,由于人们

的思想从长期的宗教桎梏中解放出来,发扬了勇于探索、富于进取的精神对人体

进行解剖,画下不少的解剖图。科学的透视法的发明使画家们可以在平面上如实

地再现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油画材料、油画技巧

的改进使欧洲绘画写实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开始体现远小近大的自然规律。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创造了许多歌颂生活和自然、

歌颂爱情、歌颂英雄人物的画幅和雕塑,这些作品抛弃了中世纪的神秘主义,具

有清晰、简朴和真诚的美的感染力。在粉碎中世纪精神枷锁的过程中,人们不仅

发现了世界,也发现了自己。这在他们的生活和文化追求及文学艺术诸多方面都

有所反映。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不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最杰出的

代表人物,而且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意大利是欧洲

资本主义最早萌芽的地区,同时它又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所

以它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是在这样

一个背景环境下诞生出来的。

《蒙娜丽莎》(1503—1506)画高77厘米,宽53厘米,是达·芬奇的一副人物肖

像名作,现藏于“金色监狱”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及整个

世界美术史上最优秀的肖像画之一,据称画中描绘的主人公是佛罗伦萨一个名叫

佛郎西斯科·戴列·热贡多的银行家的妻子。达·芬奇用冼练的笔触,朴素的衣

饰,沉稳的色调,刻画出了一位庄严神圣,温柔,坚定,具有理想化的形象,反

映了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妇女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对生

活,以及对于未来的希望及信心。

画中的人物背景,达芬奇是采用“空气透视法”处理的。肖像后面,群山叠

嶂、山峦起伏,遍布湖溪,显得十分宁静、幽美,诗一般的风景更加烘托出作

品中女主人公的心境和情感。这种自然风光选择并不是无目的性的,实际上这是

达·芬奇追求回归自然思想的体现,也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追求自然的体现。

背景左面与右面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从而使画面产生动感,使得人物与景色相互

变化达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构图效果,并能够把观众的视觉集中在肖像人物

上。另外,平淡的群山弥漫在物色之中,并不压迫人物,背景曲曲折折的小路把

观众视线引向远方,,但这种吸引力很适度,亦不会削弱观众对人物的注意。

人物的肖像表现上,达·芬奇采用“薄雾法”。人物朦胧,仿佛蒙了面纱,

面部若隐若使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一种神秘感。颜色处理上从浅到深,把光影明暗

对造型的作用力提高到新的高度;在着色时,根据人物形体特征,逐步加强明暗

层次,出色地运用了“明暗转移法”,即通过独特的光影变化及逐渐过渡法使人

物肌肤层次丰富,给人圆润柔和的感觉,人物衣饰上众多的横向皱褶也有效地反

衬出了其圆润光滑的肌肤。从而凸现了人物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她那优美端

庄,发自内心的微笑猛然看去给人一种柔和温馨的感觉;当走近画像时,她又仿

佛是在嘲讽她的微笑使人浮想联翩,令人遐思不已。她脸上挂着一丝淡淡的微笑,

嘴角微翘,双眉舒展,仪态安详,流露出内心的愉悦,作品中人物内心刻画

上特别精彩。蒙娜丽莎的手被认为是美术史上画得最美的手,精确、丰满、柔嫩,

展示出女主人公温柔的一面,也显示了她的身份和地位,画面的背景山峦起伏,

遍布湖溪,显得十分宁静、幽美,诗一般的风景更加烘托出人物的心境和情感,

通过对这位美丽妇女的出色描绘,达·芬奇创造出了理想中的完美女性形象。这

种绘画技法的形成与达·芬奇非常重视光影与明暗对造型的作用有关,他认为绘

画就应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而这种凹凸感就要靠光影与明暗来体现。为此,

他孜孜不倦的研究光和影,在明暗的处理上,他主张由明到暗,采取逐步过渡

的手法,切忌有截然的分界,这样来处理绘画的明暗,就可使画面上产生丰富

的层次,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蒙娜丽莎》

就是运用这种方法,这对以明暗作为主要造型手段的西洋传统绘画来讲是个重

要的发展。

这幅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著作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人们从

各个不同的方面对它进行深入研究,从外形、色彩、画工、到画面中人物的衣着、

动作、表情、神态,再到进一步的画面整体神态、气质、气韵等都不放过,人们

研究的方向从绘画学到历史学,从心理学到科学,各种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入点,

古往今来能有几幅画会得到这么长时间,这么广范围的重视和研究?

时光流逝倏忽500余年,人们对这幅画又有了新的解释。2006年,加拿大

全国研究委员研究小组宣称,该组织2004年接受法国卢浮宫美术馆之邀,对《蒙

娜丽莎》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激光扫描技术绘制出该作品的三维图像,发现当初

蒙娜丽莎穿着一件很薄的孕妇装,头发梳成一个小圆髻,双手紧紧抓着椅子把手,

而不是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她靠在椅背上,这一发现解释了长期以来的种种争议。

因为在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只有品行不端的女人才会卷发披肩,而作为这个有地

位、有身份的上流社会女性的蒙娜丽莎,不会如此离经叛道,而这幅作品的初稿

所描绘的情景很可能是蒙娜丽莎的真实状态。达·芬奇自1503年开始创作这幅

作品,一直到死都没有最后完成定稿,不断地改进着……因此有可能是在漫长的

创作过程中,按照自己的理想,改变了蒙娜丽莎的发型和其他细节。时光悄悄的

流逝,《蒙娜丽莎》身上留印了太多的“年轮”。例如,那映照在她脸上的黄昏时

分的落日晚霞,身背后那层层悠远莫测的地质地貌,还有那远离真实微笑片刻之

遥的恒久笑容——个永远不会降临的未来瞬间。

纵观《蒙娜丽莎》神秘微笑以及她所带给后人的思考,其有趣话题和深远影

响仍在学术界热议着,并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具视觉符号意义的杰作。在漫长黑

暗的中世纪,人们深受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双重统治压迫,他们的身心受到极

大摧残,肉身被称为“灵魂的牢狱”、“罪恶欲念的根源”。中世纪绘画中描绘的

人物形象,多数是哀愁悲苦,痛楚无助的神态。而大师是以人而非神的态度关注

人性,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包括人在内的一切自然对象。他主张“人是神圣的”,

“人体是自然界中最美好的”。因此说蒙娜丽莎的微笑,从深层次说是歌颂了生

命,赞美了人性。这是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理念,这微笑是人性觉醒的一个标志。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继承了希腊古典主义庄重典雅、均衡、稳定和富于理想

化、理性化的表现规范,进一步突破了希腊古典主义艺术在人本特质上的局限性,

将真实生活中的人物情感与艺术创作中的写实技巧紧密地凝结一体,并表现出思

想解放的时代特色和科学精神。《蒙娜丽莎》的微笑因神秘而美丽,又因美丽而

变得更加充满魅力。

《蒙娜丽莎》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

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念;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交会对人们思

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摒弃作为神学和经验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

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继承了希腊古典主义庄重、典雅、均衡、稳定和富

有理想化、理性化的表现规范,但他又进一步突破了希腊古典艺术在人本特质上

的局限,为使后来的艺术更进一步走向现实,走向客观,走向更深层、更微妙的

表现树立了楷模。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16:37: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86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subject怎么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