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第1页,总6页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一、单选题
1
.下列各图中能较长时间看到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的是()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⑤
C
.①②③④
D
.②④⑤
2
.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装置①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氨
B
.装置②中
X
若为苯,可用于吸收氨气,并防止倒吸
C
.装置③可用于制备氢氧化亚铁并观察其颜色
D
.装置④可验证
HCl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3
.制取
Fe(OH)
2并使之能久存,可采取的操作有:①加入一些植物油,②溶解
FeSO
4
配成溶液,③把蒸馏水加热煮沸并封存冷却,④加入少量铁屑,⑤加入少量
CCl
4,⑥
向
FeSO
4溶液中滴入足量氨水,⑦把盛有氨水的滴管伸入
FeSO
4溶液中再挤出氨水。其
中必须进行的操作及其正确顺序是
A
.③②⑤⑥④
B
.③②④①⑦
C
.③②④⑤⑦
D
.②④①⑦⑤
4
.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A
.图
1
所示装置可干燥、收集氨气,并吸收多余的氨
B
.图
2
所示装置可萃取碘水中的碘
试卷第2页,总6页
C
.图
3
所示装置可证明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了乙烯
D
.图
4
所示装置可制备
Fe(OH)
2并能较长时间观察其颜色
5
.利用下列装置(部分仪器已省略),能顺利完成对应实验的是
A
.制硝基苯
B
.制氢氧化亚铁
C
.实验室制乙烯
D
.石油的蒸馏
6
.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BCD
实验室制备
Fe(OH)
2实验室制氯气分离胶体和溶液油、水分离
A
.
AB
.
BC
.
CD
.
D
7
.某同学欲利用如图装置制取能较长时间存在的
Fe(OH)
2,其中实验所用溶液现配现
用且蒸馏水先加热煮沸。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
X
可以是稀硫酸或稀硝酸或稀盐酸
B
.实验开始时应先关闭止水夹
a
、打开
b
,再向烧瓶中加入
X
试卷第3页,总6页
C
.反应一段时间后可在烧瓶中观察到白色沉淀
D
.反应结束后若关闭
b
及分液漏斗活塞,则
Fe(OH)
2可较长时间存在
8
.下列实验符合操作要求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
I
可用于制备氢气并检验其可燃性
B
.
II
可用于除去
CO
2中的
HCl
C
.Ⅲ可用于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
NaOH
溶液
D
.
IV
可用于制备氢氧化亚铁并长时间保存
9
.用下列各实验装置进行相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用图甲装置证明
SO
2与
NaOH
溶液发生了反应
试卷第4页,总6页
B
.用图乙装置检验某混合气体是否由
SO
2和
CO
2混合而成
C
.用图丙装置制备
Fe(OH)
2并能较长时间观察其颜色
D
.用图丁装置干燥、收集氯化氢,并吸收多余的氯化氢
10
.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用图
1
装置蒸发
CuCl
2溶液获得无水
CuCl
2
B
.用图
2
装置可证明非金属强弱:
Cl
>
C
>
Si
C
.用图
3
装置制备少量白色的
Fe(OH)
2沉淀
D
.用图
4
装置进行已知浓度的
NaOH
溶液测定未知浓度的盐酸
二、综合题
11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探究过渡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I
、铁及其化合物
(
1
)向
FeSO
4溶液中滴加
NaOH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但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
红褐色,为顺利看到较长时间的白色沉淀,设计了图①装置:①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
药品;②打开止水夹
K
;③在试管
b
出口收集气体并验纯;④关闭止水夹
K
。以上操作
正确的顺序是:
___
。
(
2
)某实验小组称量
3.60g
草酸亚铁晶体
(FeC
2
O
4·
2H
2
O)
加热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
试卷第5页,总6页
如图②所示:
①请写出
AB
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
。②
C
点成分为:
___
。
(
3
)向
FeCl
3溶液中加入过量
Na
2
SO
3溶液,设计实验证明两者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并
且为可逆反应。
(
简要说明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仪器和药品自选
)___
。
II
、铜及其化合物
向
2ml0.2mol
·
L-1Na
2
SO
3溶液中滴加
0.2mol
·
L-1CuSO
4溶液,发现溶液变绿,继续滴
加产生棕黄色沉淀,经检验,棕黄色沉淀中不含
SO
4
2-,含有
Cu+、
Cu2+和
SO
3
2-。
已知:
Cu+Cu
+
Cu2+,
Cu2+CuI↓(
白色
)
+
I
2。
(
4
)用稀硫酸证实沉淀中含有
Cu+的实验现象是
___
。
(
5
)向洗净的棕黄色沉淀中加入足量
KI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向上层清液中加入
淀粉溶液并没有变蓝的现象出现,请结合离子反应方程式解释不变蓝的原因
___
。
12
.
Ⅰ.(1)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組的学生欲制取、收集氨气
,
并探究氨气的有关性质,
请你参与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①要收集较纯的干燥氨气,使用的收集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乙两小组的学生用相同容积的圆底烧瓶各收集一瓶干燥氨气
,
进行实验
,
结果都
产生了喷泉
,
说明氨气
_____________
溶于水。
(2)
某兴趣小组为验证
SO
2和
Cl
2的漂白性
,
设计了如下方案
,
请你参与回答下列问题
(
尾气处理装置未画出
)。
①如图甲所示,向品红溶液中通入
SO
2
,
同学们发现品红溶液褪色了
,
停止通气体
,
加热
试管
,
发现溶液又变为红色,说明
SO
2的漂白是
___________________(
填
“
可恢复的
”
或
“
不可恢复的
”)。
②如图乙所示
,
将干燥的
Cl
2和
SO
2按其体积比
1:1
混合
,
通入石蕊溶液中
,
发现石蕊溶
液变红
,
但不褪色
,
试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
某小组同学为了获取在
Fe(OH)
2制备过程中,沉淀颜色的改变与氧气有关的实验证
据,用图
1
所示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
(
夹持装置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
试卷第6页,总6页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1)Ⅰ
向瓶中加入饱和
FeSO
4溶液,按图
1
所示连接装置
;
(2)
打开磁力搅拌器,立即加入
10%NaOH
溶液
;
(3)
采集瓶内空气中
O
2含量和溶液中
O
2含量
(DO
)的数据
。
实验现象:生成白色絮状沉淀,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一段时间后部分变为红褐色
。
实验数据:
(解释与结论)
(1)
搅拌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生成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红褐色沉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到“在
Fe(OH)
2制备过程中,沉淀颜色改变与氧气有关”的
结论,其实验证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参考答案
1
.
B
【解析】
【分析】
因为
Fe
(
OH
)
2
在空气中很容易被氧化为红褐色的
Fe
(
OH
)
3
,即发生
4Fe
(
OH
)
2
+
O
2+
2H
2
O
=
4Fe
(
OH
)
3
。因此要较长时间看到
Fe
(
OH
)
2
白色沉淀,就要排除装置中的氧气或空气。据
此解答。
【详解】
①、②原理一样,都是先用产生的氢气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并使生成的
Fe
(
OH
)
2
处在氢
气的保护中;③由于空气中的氧气,能迅速将
Fe
(
OH
)
2
氧化,因而不能较长时间看到白色
沉淀;④中将胶头滴管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可以看见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但不能较长时
间保持;⑤中液面加苯阻止了空气进入能较长时间看到白色沉淀;
答案选
B
。
2
.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氯化铵分解成
NH
3、
HCl
,
NH
3、
HCl
遇冷重新生成氯化铵固体,容易堵塞导管,故
A
错
误;
B
.苯的密度比水小,应在上层,故
B
错误;
C
.氢氧化亚铁容易被氧气氧化成氢氧化铁,胶头滴管应深入液面一下,硫酸亚铁液面上有
一层植物油,隔绝空气,故
C
错误;
D
.
HCl
溶于水,造成烧瓶内压强减小,气球会膨胀,故
D
正确。
答案选
D
。
3
.
B
【解析】
【分析】
制取
Fe(OH)
2的试剂可选用亚铁盐和可溶性碱。由于氢氧化亚铁极易被氧气氧化,所以制取
Fe(OH)
2的关键就是如何隔绝氧气,氢氧化亚铁的制取通常采取以下措施:用煮沸并冷却的
蒸馏水配制
FeSO
4溶液;在
FeSO
4溶液中加入铁屑防氧化;在盛放
FeSO
4溶液的试管里滴入
植物油,防止氧气溶入;将胶头滴管伸入
FeSO
4溶液液面下挤出氨水。
【详解】
氢氧化亚铁不稳定,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反应方程式为:
4Fe(OH)
2
+O
2
+2H
2
O=4Fe(OH)
3,所以,③把蒸馏水加热煮沸,赶出溶解在水里的氧气,并密
封冷却;②用冷却的蒸馏水溶解
FeSO
4并配成溶液;
FeSO
4中
Fe
为
+2
价,具有强的还原性,
极易被氧化为
+3
价,加入铁粉后,会与
+3
价的铁反应使之成为亚铁离子后,所以④加入少
量铁屑;植物油密度比水小浮在上层,①加入一些植物油,防止空气中氧气进入;⑦把盛有
氨水的胶头滴管伸入
FeSO
4溶液中后再挤出氨水。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③②④①⑦,故合理选
项是
B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氢氧化亚铁沉淀的制备,
Fe(OH)
2易氧化,故配制的关键是防止
Fe(OH)
2被
氧化。
4
.
A
【解析】
【详解】
A
、氨气用碱石灰干燥,再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多余的氨气用水吸收,倒放的漏斗可防止
倒吸,正确;
B
、乙醇与水互溶,不能萃取碘水中的碘,错误;
C
、挥发的乙醇也会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证明生成了乙烯,错误;
D
、制备氢氧化亚铁时铁作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错误;
答案选
A
。
5
.
C
【解析】
【详解】
A.
制硝基苯时应采用水浴加热,故
A
错误;
B.
制氢氧化亚铁时,为防止氢氧化亚铁被空气氧化,应将滴管伸入溶液中,故
B
错误;
C.
实验室制乙烯需要加热到
170
℃,装置符合要求,故
C
正确;
D.
做石油的蒸馏实验时应选用蒸馏烧瓶,故
D
错误;
答案为
C
。
6
.
D
【解析】
【详解】
A.
氢氧化亚铁易被氧气氧化,制备氢氧化亚铁时,把胶头滴管伸入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氢
氧化钠,并要用苯封住液面,故不选
A
;
B.
二氧化锰与浓盐酸需要加热才能反应放出氯气,故不选
B
;
C.
要用渗析法分离胶体和溶液,故不选
C
;
D.
油、水是互不相溶的液体,用分液漏斗分离油和水的混合物,故选
D
。
7
.
D
【解析】
【详解】
A.
稀硝酸会将铁氧化为
+3
价的铁离子,故
A
错误;
B.
实验开始时,应先打开
a
、
b
,利用生成的氢气将装置中空气排出,然后关闭
a
,利用压
强差将烧瓶中生成的亚铁离子排入到锥形瓶中反应生成
Fe(OH)
2,故
B
错误;
C.
反应一段时间后可在锥形瓶中观察到白色沉淀,故
C
错误;
D.
由于装置中的空气及溶液中氧气已经被除去,故
Fe(OH)
2可较长时间存在,故
D
正确,
故选
D
。
【点睛】
解题时要注意硝酸的强氧化性,在分析实验装置时应注意题干中信息,如长时间保存,要考
虑是否变质的问题。
8
.
B
【解析】
【详解】
A
.装置
I
可用于制备氢气,但不能立即点燃氢气,应先验纯再点燃,否则可能发生爆炸,
A
不正确;
B
.装置
II
中往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通入混合气体,
HCl
可被吸收并生成
CO
2,
CO
2不会被
饱和碳酸氢钠吸收,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
正确;
C
.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固体来配制溶液,而应在烧杯中溶解固体,
C
不正确;
D
.在硫酸亚铁溶液中直接滴加
NaOH
溶液,生成的氢氧化亚铁会被氧化,无法达到实验目
的,
D
不正确;
故选
B
。
9
.
C
【解析】
【详解】
A.
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烧杯中导管内液面上升,说明锥形瓶中压强减
小,并不能说明发生了反应,故A错误;
2和
CO
2都可以与石灰水反应使之变浑浊,若二氧化硫反应完了,就无法使品红褪色,
故B错误;
C.
铁作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亚铁离子,与溶液中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上
层煤油隔绝了空气,防止
Fe(OH)
2被氧化,故
C
正确
;
D.
干燥管在使用时气体应该从大口进入,且不能用碱石灰作干燥剂,故
D
错误;
故选
C
。
10
.
C
【解析】
【详解】
A.
铜离子易水解,为抑制铜离子水解,在氯化氢气流中蒸发
CuCl
2溶液获得无水
CuCl
2,故
A
错误;
B.
盐酸是无氧酸,盐酸酸性大于碳酸,不能证明非金属性
Cl
>
C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
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杂质氯化氢,氯化氢与硅酸钠反应生成硅酸沉淀,不能证明非金属性
C
>
Si
,故
B
错误;
C.
阳极铁失电子生成亚铁离子,阴极水得电子生成氢气和氢氧根离子,用图
3
装置制备少
量白色的
Fe(OH)
2沉淀,故
C
正确;
D.
氢氧化钠应该盛放在碱式滴定管中,故
D
错误。
答案选
C
。
11
.①②③④
FeC
2
O
4
FeO+CO
↑
+CO
2↑
Fe
3
O
4取反应后的溶液分成两份,
一份滴加
KSCN
溶液,变血红色;另一份加
K
3
[Fe(CN)
6
]
溶液,产生特征蓝色沉淀即可说明;
有暗红色不溶物生成
I
2
+SO
3
2-+H
2
O=2I-+SO
4
2-+2H+
【解析】
【分析】
(1)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②打开止水夹
K
;③在试管
b
出口收集气体并验纯;④
关闭止水夹
K
;
(2)
由图像计算可知
A
点结晶水已完全失去,继续加热草酸亚铁开始分解产生铁的氧化物,
根据铁元素质量守恒可计算
B
点固体成分为
FeO
;
FeO
不稳定,在空气中加热变为
Fe
3
O
4;
(3)
利用
Fe2+的生成说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利用
Fe3+不足却有剩余说明为可逆反应;
(4)
注意沉淀本身有
Cu2+的干扰;
(5)
碘被
Na
2
SO
3还原为
I-。
【详解】
(1)
为顺利看到较长时间的白色沉淀,操作正确的顺序是:①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
②打开止水夹
K
;③在试管
b
出口收集气体并验纯;④关闭止水夹
K
;
答案为①②③④;
(2)
由图像计算可知
A
点结晶水已完全失去,继续加热草酸亚铁开始分解产生铁的氧化物,
根据铁元素质量守恒可计算
B
点固体成分为
FeO
;①
AB
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
2
O
4
FeO+CO
↑
+CO
2↑;
②
FeO
不稳定,在空气中加热变为
Fe
3
O
4,故
C
点成分为
Fe
3
O
4;
(3)
利用
Fe2+的生成说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利用
Fe3+不足却有剩余说明为可逆反应;答案
为取反应后的溶液分成两份,一份滴加
KSCN
溶液,变血红色;另一份加
K
3
[Fe(CN)
6
]
溶液,
产生特征蓝色沉淀即可说明;
(4)
注意沉淀本身有
Cu2+的干扰;用稀硫酸证实沉淀中含有
Cu+的实验现象是有暗红色不溶
物生成;
(5)
碘被
Na
2
SO
3还原为
I-,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I
2
+SO
3
2-+H
2
O=2I-+SO
4
2-+2H+。
12
.向下排空气法极易可恢复的
SO
2
+Cl
2
+2H
2
O=H
2
SO
4
+2HCl
使沉淀与氧
气充分反应
Fe2++2OH-=Fe(OH)
2
↓Fe(OH)
3瓶内空气中、溶液中
O
2含量均降
低,沉淀颜色改变
【解析】
【分析】
Ⅰ.(
1
)①由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所以不能采用排水法收集,只能用向下排空
气法的收集;
②氨气溶于水,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导致溶液进入烧瓶产生喷泉
,
由此说明
NH
3
极易溶解于水;
(2)
①向品红溶液中通入
SO
2
,
同学们发现品红溶液褪色了
,
停止通气体
,
加热试管
,
发
现溶液又变为红色,说明
SO
2的漂白是可恢复的;
②将干燥的
Cl
2和
SO
2按其体积比
1:1
混合
,
通入石蕊溶液中
,
它们与水反应生成
HCl
和
H
2
SO
4
,
产物都没有漂白性
;
Ⅱ.(1)
搅拌可以使沉淀与氧气充分反应;
(2)
生成的白色沉淀是
Fe(OH)
2
,
以此写出离子方程式
;
(3)Fe(OH)
2被氧化生成
Fe(OH)
3是红褐色沉淀
;
(4)
由图
2
和图
3
可知
,
瓶内空气中、溶液中
O
2含量均降低,同时沉淀颜色改变,说明“在
Fe(OH)
2制备过程中,沉淀颜色改变与氧气有关”。
【详解】
Ⅰ.(
1
)①由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所以不能采用排水法收集,只能用向下排空
气法的收集;
故本题答案为:向下排空气法;
②产生喷泉的原理是氨气迅速溶解在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
导致溶液进入烧瓶产生喷泉现象,说明
NH
3极易溶解于水;
故本题答案为:极易;
(2)
①向品红溶液中通入
SO
2
,
同学们发现品红溶液褪色了
,
停止通气体
,
加热试管
,
发
现溶液又变为红色,说明
SO
2的漂白是可恢复的;
故本题答案为:可恢复的;
②将干燥的
Cl
2和
SO
2按其体积比
1:1
混合
,
通入石蕊溶液中
,
它们与水反应生成
HCl
和
H
2
SO
4
,
化学方程式为
:SO
2
+Cl
2
+2H
2
O=H
2
SO
4
+2HCl;
故本题答案为:
SO
2
+Cl
2
+2H
2
O=H
2
SO
4
+2HCl;
Ⅱ.(1)
搅拌可以使沉淀与氧气充分反应;
故本题答案为:使沉淀与氧气充分反应;
(2)
生成的白色沉淀是
Fe(OH)
2,离子方程式是
Fe2++2OH-=Fe(OH)
2
↓;
故本题答案为:
Fe2++2OH-=Fe(OH)
2
↓;
(3)Fe(OH)
2被氧化生成
Fe(OH)
3是红褐色沉淀,所以红褐色沉淀是
Fe(OH)
3
;
故本题答案为:
Fe(OH)
3
;
(4)
由图
2
和图
3
可知
,
瓶内空气中、溶液中
O
2含量均降低,此时沉淀颜色发生改变,说
明“在
Fe(OH)
2制备过程中,沉淀颜色改变与氧气有关”。
故本题答案为:瓶内空气中、溶液中
O
2含量均降低,沉淀颜色改变。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02:54: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8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