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集外集》杂文集:《咬嚼未始“乏味”》
咬嚼未始“乏味”〔1〕
对于四日副刊上潜源先生的话再答几句:
一、原文云:想知道性别并非主张男女不平等。答曰:是的。但特别加上小巧
的人工,于无须区别的也多加区别者,又作别论。从前独将女人缠足穿耳,也可以
说不过是区别;现在禁止女人剪发,也不过是区别,偏要逼她头上多加些“丝苔”
而已。
二、原文云:却于她字没有讽过。答曰:那是译She〔2〕的,并非无风作
浪。即不然,我也并无遍讽一切的责任,也不觉得有要讽草头丝旁,必须从讽她字
开头的道理。
三、原文云:“常想”真是“传统思想的束缚”么?答曰:是的,因为“性意
识”强。这是严分男女的国度里必有的现象,一时颇不容易脱体的,所以正是传统
思想的束缚。
四、原文云:我可以反问:假如托尔斯泰有两兄弟,我们不要另想几个“非轻
靓艳丽”的字眼么?答曰:断然不必。我是主张连男女的姓也不要妄加分别的,这
回的辩难一半就为此。怎么忽然又忘了?
五、原文云:赞成用郭译Go……习见故也。答曰:“习见”和“是”毫无关
系。中国最习见的姓是“张王李赵”。《百家姓》的第一句是“赵钱孙李”,
“潜”字却似乎颇不习见,但谁能说“钱”是而“潜”非呢?
六、原文云:我比起三苏,是因为“三”字凑巧,不愿意,“不舒服”,马上
可以去掉。答曰:很感谢。我其实还有一个兄弟〔3〕,早死了。否则也要防因为
“四”字“凑巧”,比起“四凶”〔4〕,更加使人着急。
备考:咬嚼之乏味潜源
文无意义,其时并不想说什么。后来伏园先生在仲潜先生信后的附注中,把这
篇文字大为声张,说鲁迅先生所举的两点是翻译界堕落的现象,所以用二号字标
题,四号字标名;并反对在我以为“极为得体”的仲潜先生的“最无聊”三字的短
评。因此,我才写信给伏园先生。
在给伏园先生的信中,我说过:“气力要卖到大地方去,却不可从事吹
敲,”“记者先生用二号字标题,四号字标名,也是多事,”几句话。我的意思
是:鲁迅先生所举的两点是翻译界极小极小的事,用不着去声张做势;翻译界可论
的大事正多着呢,何不到那去卖气力?(鲁迅先生或者不承认自己声张,然伏园先生
却为之声张了。)就是这两点极小极小的事,我也不能迷信“名人说话不会错的”
而表示赞同,所以后面对于这两点加以些微非议。
在未入正文之先,我要说几句关于“滥调”的话。
实在,我的“滥调”的解释与普通一般的解释有点不同。在“滥调”二字旁,
我加了“”,表示它的意义是全属于字面的(literal)。即是指“无意义的论
调”或直指“无聊的论调”亦可。伏园先生与江震亚先生对于“滥调”二字似乎都
有误解,故顺便提及。
现在且把我对于鲁迅先生《咬嚼之余》一篇的意见说说。
先说第一点吧:鲁迅先生在《咬嚼之余》说,“我那篇开首说:‘以摆脱传统
思想之束缚……’……两位的通信似乎于这一点都没有看清楚。”于是我又把《咬
文嚼字》再看一遍。的确,我看清楚了。那篇开首明明写着“以摆脱传统思想的束
缚而来主张男女平等的男人,却……”,那面的意思即是:主张男女平等的男人,
即已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了,我在前次通信曾说过,“加些草头,女旁,丝旁”,
“来译外国女人的姓氏”,是因为我们想知道他或她的性别,然而知道性别并非主
张男女不平等。
(鲁迅先生对于此点没有非议。)那末,结论是,用“轻靓艳丽”的字眼译外国
女人名,既非主张男女不平等,则其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可知。糟就糟在我不该在
“想”字上面加个“常”字,于是鲁迅先生说,“‘常想’就是束缚。”“常想”
真是“束缚”吗?是“传统思想的束缚”吗?
他又说:“将翻译当作一种工具,或者图便利,爱折中的先生们是本来不在所
讽的范围之内的。”对于这里我自然没有话可说。但是反面“以摆脱传统思想束缚
的,而借翻译以主张男女平等,介绍世界文学”的先生们,用“轻靓艳丽”的字眼
译外国女人名,用郭译Go,用王译Wi,我也承认是对的,而“讽”为“吹
敲”,为“无聊”,理由上述。
正话说完了。鲁迅先生“末了”的话太客气了。
(一)我比起三苏,是因为“三”字凑巧,不愿意,“不舒服”,马上可以去
掉。(二)《呐喊》风行得很;讽刺旧社会是对的,“故意”讽刺已摆脱传统思想的
束缚的人们是不对。(三)鲁迅先生名是有的:《现代评论》有《鲁迅先生》,以前
的《晨报附刊》对于“鲁迅”这个名字,还经过许多滑稽的考据呢!
最后我要说几句好玩的话。伏园先生在我信后的附注中,指我为簇新青年,这
自然挖苦的成分多,真诚的成分少。假如我真是“簇新”,我要说用“她”字来代
表女性,是中国新文学界最堕落的现象,而加以“讽刺”呢。
因为非是不足以表现“主张男女平等”,非是不足以表现“摆脱传统思想的束
缚”!
二,一,一九二五,唐大。
一九二五年二月四日《京报副刊》。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二月十日《京报副刊》。
〔2〕She英语:她。
〔3〕指鲁迅的四弟周椿寿(1893—1898)。
〔4〕“四凶”传说是尧舜时代著名的坏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流
四凶族:浑敦、穷奇、蓜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
鲁迅杂文集总评
对于杂文写作,鲁迅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其中蕴含着他的严肃、崇
高而执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他说过,“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
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华盖集·题记》)鲁迅的杂
文,正是这样一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这种批评,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
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
足,”(《且介亭杂文·序言》)是“匕首和投枪”(《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
机》)。
特质
(一)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鲁迅因为感同身受着中国社会的“弱者”(无地位者,不被承认者、受压迫者)
的痛苦,而自觉地进行他的反抗(复仇),他以不断批判来体现自身(包括自己的文
学)的价值。他要求个体精神独立与自由,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
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并几乎在现实社会的一切方面都发现了这种奴役与压迫关系
的延续与再生产,他的批判性也就永无终结。
(二)在“反常规”的“多疑”思想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
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评论,在于他把自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
人的心灵与灵魂,还在于他同样违反“常规”的联想力。它能够把外观形式上离异
最远,似乎不可能有任何联系的人和事联结在一起,总是在“形”的巨大反差中发
现“神”的相通。
(三)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
勾画“个”与“类”统一的`类型形象(“社会相”、“共名”),可以说是鲁
迅杂文基本的艺术手段,也是他在进行论战时所采取的基本方法。鲁迅不是对某个
人作出全面评价,而是将某个人一时一地的言行作为一种典型现象来加以解剖,他
所采取的方法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只抓住具有普遍意义的某一点,而有意
排除了为这一点所不能包容的某人的其他个别性,特殊性,从中提炼出一种社会类
型。在这个意义上,读者不熟悉文章时代背景材料,反而是有助于对其实质性内容
的把握与理解的。
(四)鲁迅杂文的主观性
鲁迅宣称:我的杂文”不过是,将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一任它
怎样浅薄,怎样偏激,有时便都用笔写了下来……,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是
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这就是说,鲁迅杂文确是由某一外在客观人事引发的,但它
所关注与表现的,却是做着自己的主观反应。一切客观人事都是要通过鲁迅的主观
心灵的过滤、折射,才成为他的杂文题材。
(五)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1]
与思想的天马行空相适应,鲁迅杂文的语言也是自由无拘而极富创造力的。他
的杂文可以把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极致。另外,他的语言又是反规范的,仿
佛故意破坏语法规则,违反常规用法,制造一种不和谐的“拗体”,以打破语言对
思想的束缚,同时取得荒诞、奇骏的美学效果。
奴性
鲁迅杂文不但指出了奴性是我们民族世代相袭的固有的顽症,而且更加深刻地
概括出其奴性的特征,即卑怯与凶残。
有几种最为典型的表现:
其一:“羊”与“凶兽”的结合,“遇到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
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中国人稍有权力,大多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一
到大势已去,就温顺多了,满口中庸之道;待到倾败,沦为奴隶,则也处之泰然,
津津乐道于顺民的太平盛世。这种奴才,是中国”鹰犬塞途,干儿当道“的屈辱史
的产物。
其二,”诚于中而形于外“的叭儿。所谓”诚于中“,指他们做奴才做得心满
意足,能”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甚至”为了一点点
犒赏,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
“。这”形于外“和”相“,有不仅是指外貌,乃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倚徙华
洋之间,往来主奴之界“,而又怡然自得,沾沾自喜,奴才做得心满志得,嫣然如
梁启超所说的”心奴“。
其三,知识阶层的奴才。他们对于主子小骂大帮忙,竭力把奴性掩盖起来,以
清高的文人自居,不但自己津津有味地当奴才,还不忘”教育“无产者要辛辛苦
苦,诚诚实实地爬上去,以以争当候补奴才为人生正道。但是只要旧主子一倒台便
振振有词地投靠新的权门。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20:34: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94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