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南岸较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沿
川黔边界流至四川省合江县与习水河相汇合后注入长江[1,2]。全长444km,
流域面积18932.2km2,涉及云、贵、川3省的4个地级(13个县级)行
政单位。流域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接壤地带(104°45′~106°51′E,
27°20′~28°50′N)[1],过渡型的生境特征、温润的气候条件和较少的人为
干扰为多种珍稀生物提供了避难所。据部分保护区资料统计,全流域共
有珍稀保护动植物70余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I、Ⅱ、Ⅲ级)共
有38种,国家I级保护动物5种,Ⅱ级保护动物27种[1]。赤水河是长江
上游唯一一条干流未建坝的一级支流,其干流和多数二级支流至今仍
然保持与长江的自然沟通,因而成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及多种水生生
物的重要栖息地或产卵场[1]。赤水河分布的112种鱼类中有15种为该
流域所特有,占流域鱼类总数的13.4%[1]。河流两岸酒厂星罗棋布,分布
有茅台、习酒、郎酒等,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国酒茅台品质的必要
条件。另外,该流域是三峡库区上游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之一,因此,
保护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赤水河流域生态学研究现状
1.1以赤水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研究
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珍稀、特有、濒危物种较多,据收集到的资
料,截止到2006年底,流域内已建成11个自然保护区[1]。各保护区都开
展了相应的物种本底调查,积累了相关的本底资料。2006年,中科院水
生生物研究所开始进行赤水河水域生态与水生生物的专题调查工作。
该专题研究把赤水河流域的水域生态作为一个整体,将通过对水生生
物及其生境的综合调查,摸清水生生物种类、分布现状,并探讨赤水河
流域鱼类环境容纳量和保护潜力等问题。
流域内关于生态学基础科学问题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针
对一些特殊物种或群落开展研究,如:高山姬鼠(大方县农田害鼠的优
势种群)、贵州疣螈(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福建柏(国家二级保护树
种)等[3-5]。
1.2以赤水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研究
1.2.1农业生态研究
从全流域看,人均粮食产量达到386公斤,基本实现粮食自给。但是
云南镇雄县、贵州大方县、四川古蔺县人均粮食产量在300公斤以下[1],
不能解决粮食自给问题。这三县是流域内绝对贫困农村人口集中分布
的区域。人地矛盾严重,因此,该区是农业生态研究最为亟需的区域。目
前,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一些地方经济作物(如:马铃薯、玉米、核
桃、甘蓝等)的栽培、增产技术以及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另
外,毕节地区农科所正在该区进行野生中药材的开发和培育研究,如:
种植金银花、川芎、独活和草乌等;毕节学院陈永祥等正在就流域特有
鱼类裂腹鱼的人工驯养与规模化繁育技术进行研究[6]。
1.2.2旅游生态研究
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珍稀、特有、濒危物种较多[1],已建成多个自
然保护区。典型的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具有较高的旅游
价值。独特的喀斯特环境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红色文
化、历史文化景观,许多旅游资源就品位与等级而言在全世界、全国占
有不可替代的地位[7]。关于赤水河流域旅游生态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7,8],而对于旅游资源的生态学保护方面的研究
较少,尤其是旅游活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及旅游地环境承载力的评估
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部分学者已经意识到流域内旅游资源保护研
究相对比较缺乏的现状,开始关注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的影响[9]。
2.赤水河流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现状
2003年,长江全面施行禁渔制度,涉及赤水河江段及其主要支流,
这一制度的施行有助于减缓赤水河流域渔业资源的衰退。为减轻因三
峡工程建设对鱼类资源带来的不利影响,2005年4月国务院正式下文
建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河全河段及部
分支流共628.23km均被划为保护区范围[10]。2006年11月长江上游珍
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和环境综合调查工作启动,标志着
保护区工作正式拉开帷幕。由于赤水河流域具有特殊的生态环境,2008
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WideFundforNature)正式启动了与云、
贵、川等省联合保护赤水河流域的生态项目。
流域内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中上游地区,大部分处于贵州境
内[1]。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区,碳酸盐类岩石大量出露,植被破坏,土地
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易发生“石漠化”,不利于农业发展。近年来,喀斯
特地区的生态恢复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自2000年到2006年,
贵州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1669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
657万亩、荒山造林1012万亩[11]。退耕还林工程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
恢复植被的生态学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恢
复理论的探索和思考,相关的研究主要依靠经验来进行,而对于流域生
态环境的退化规律和恢复演替机制的研究还罕见报道。这些研究对于
同区或相似区域的退耕还林模式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然而,各种恢复模
式和配套技术的科学意义还有待长期的监测来验证。已有研究证明,部
分人工林在造林初期效果良好,但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人工林土壤肥
力会大幅下降[12]。
3.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以往对赤水河流域的生态学研究较少,且一直以单独的
行政单位或自然保护区专项为主,系统的调查研究很少,因此,在流域
的开发和保护中仍有许多重要课题需要研究与解决。如:尽快进行全流
域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摸底调查,构建赤水河流域的完整的知识系
统;紧紧抓住国内政策优势,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探
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等。
参考文献
[1]《赤水河保护与发展调查》专家组.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社会
经济发展报告[C].2007.
[2]王忠锁,姜鲁光,黄明杰等.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和对
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2).
[3]杨再学,金星,龙贵兴.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季节消长动态初步研究
[J].贵州农业科学,2000,28(5).
[4]胡思玉,王延斌.贵州疣螈野外繁殖体的初步调查[J].毕节师专
学报,1995(2).
[5]陈坤浩,骆强,刘此昌.大方福建柏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J].
生态学杂志,2007,26(5).
[6]陈永祥,肖玲远,严太明等.野生和养殖裂腹鱼血液学指标的比较
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9,33(5).
[7]毛文洁,周云超,毛志中.赤水河下游常绿阔叶林区生态环境和旅
游资源[J].贵州环保科技,2001(1).
[8]徐燕,殷红梅.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与旅游开发研
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2).
[9]张燕,金道超.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土壤甲螨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J].蛛形学报,2008,17(1).
[10]宜宾公众网.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N].2008.
[11]中国绿色时报.农民欢迎政府满意多方共赢———贵州省实施退
耕还林工程记事[N].国家林业局.
[12]庞学勇,刘世全,刘庆.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地有机物和养分
库的退化与调控[J].土壤学报,2004,41(1).
[13]范光先,吕云怀.赤水河中上游地区生态与环境评价信息系统
建立的必要性[J].酿酒,2005.7,32(4).
[14]吴刚,蔡庆华.流域生态学研究内容的整体表述[J].生态学报.
1998,18(6).
赤水河流域生态学研究与生态保护现状调查
毕节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梁琴
[摘要]本文在综述当前赤水河流域生态学研究现状、保护政策以及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对该流域今后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出了建
议,为构建完整的赤水河流域生态学知识系统打下基础,同时为赤水河流域的整体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赤水河流域生态学研究现状
高校理科研究
490——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20:30: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94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