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2020年寒露

更新时间:2023-02-02 18:45:38 阅读: 评论:0

西师大版六年级英语书-长江有多长


2023年2月2日发(作者:人际测试)

寒露的由来与习俗

寒露的由来与习俗

寒露的由来与习俗

寒露的由来与习俗

寒露节气概述

寒露

每年的10月8日前后(10月8日〜9日),太阳移至黄经

19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的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此时期的气温比

“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史书记载“斗

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月令七十

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如果说“白露”节

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

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

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

遍地冷露”。

从气候学上知,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

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

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一派深秋景象。在正常年份,此时10C的

等温线,已南移到秦岭淮河一线,长城以北则普遍降到0C以下,首

都北京大部分年份,此时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

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经开始飘雪了。我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

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华北10月

份降水量一般只

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

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

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我国古代将寒露分

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

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

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

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

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寒露时节菊花已普遍开放

寒露节气的气候特点与农业寒露节气(资料图片)

寒露节气始于10月上旬末,10月下旬结束。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半球

继续南移,北半球阳光照射的角度开始明显倾斜,地面所接收的太阳

热量比夏季显著减少,冷空气的势力范围

所造成的影响,有时可以扩展到华南。在广东一带流传着这样的谚

语:“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指的就是天气变凉了,可不能像

以前那样赤脚趟水过河或下田了。可见,寒露期间,人们可以明显感

觉到季节的变化。更多的地区,更多的人们,开始用"寒"字来表达自

己对天气的感受了。

寒露期间天气气候有以下几个特点:

气温降得快

气温降得快是寒露节气的一个特点。一场较强的冷空气带来

的秋风、秋雨过后,温度下降8C、10C已较常见。不过,

风雨天气大多维持时间不长(华西地区除外),受冷高压的

控制,昼暖夜凉,白天往往秋高气爽。

平均气温分布差异大

10月份,我国平均气温分布的地域差别明显。在华南,平均

温度大多数地区在22C以上,海南更高,在25C以上,还没有走

出夏季;江淮、江南各地一般在15C-20C之间,东

北南部、华北、黄淮在8-16C之间,而此时西北的部分地区、东北

中北部的平均温度已经到了8C以下。青海省部分高原

地区平均温度甚至在0C以下了。

几种有危害的天气

1.雾和烟霾10月的气温下降明显,每当遇到秋雨,空气中丰

沛的水汽很快达到饱和,有时出现雨雾混合或者雨后大雾的情况。

特别是在夜间,更为多见。进入10月,在湿度比较

大的情况下,辽宁东南部、河北和山东的东部、皖南、湘西、鄂西、

四川盆地、重庆等地,可能形成成片的雾区,影响当地的交通运输和

交通安全。2004年北京10月8日,"寒露"

节气的当天早晨,迎接上班市民的便是一场大雾。北京部分

地区的能见度只有200米左右(水平能见度距离200-500米之间的

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距离50-200米之间的称为浓

雾)。

由于受到高压控制,大气层结稳定,在连日无风的情况下,聚集在城

市中的汽车尾气和工厂排出废气、粉尘不容易扩散,也会形成烟霾天

气,如果空气中湿度大还可形成雾、霾混合的天气。

2.华西秋雨

华西秋雨是我国华西地区(渭水和汉水流域、四川、贵州大部、云南

东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秋季多雨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降水

量秋季多于春季,仅次于夏季。以9到10

月最为集中。降水时间长,秋雨绵绵,降水强度一般不算大。

9-10月份总雨日一般都在20-30天。特别是在四川盆地,几乎大

多数年份都有。由于长时间的阴雨寡照,对秋季作物

的成熟和收晒有较大的影响。在寒露期间,华南东部有时也有这种对

秋收、秋种有影响的连阴雨天气。

“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趁天晴要抓紧采收棉花,遇降温早

的年份,还可以趁气温不算太低时把棉花收回来。

3.寒露风

寒露风是秋季冷空气入侵南方后,引起显著降温,造成晚稻瘪粒、空

壳减产,是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因这种低温冷害多出现在寒露期间,

故被称为"寒露风"。一般来说,寒露风对水稻危害的气象指标因水稻

品种和发育期而异,各地的标准

也不完全一样,通常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连续三天或以上,日平

均气温低于20C作为出现寒露风的标准;华南以连续三天或以

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2C作为标准。

南方稻区还要注意防御“寒露风”的危害。华北地区要抓紧播种小

麦,这时,若遇干旱少雨的天气应设法造墒抢墒播种,保证在霜降前

后播完,切不可被动等雨导致早茬种晚麦。寒露前后是长江流域直播

油菜的适宜播种期,品种安排上应先

播甘蓝型品种,后播白菜型品种。淮河以南的绿肥播种要抓紧扫尾,

已出苗的要清沟沥水,防止涝渍。华北平原的甘薯薯块膨大逐渐停

止,这时清晨的气温在10c以下或更低的机率逐渐增大,应根据天

气情况抓紧收获,争取在早霜前收完,否则在地里经受低温时间过

长,会因受冻而导致薯块“硬心”,降低食用、饲用和工业用价值,

也不能贮藏或作种用。

4.高原山区雪害

进入深秋,在青海与四川交界处以及四川西部,拔海高度较高的高原

山区,开始出现雪量大的情况,给当地交通、畜牧业带来较大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

5.热带气旋

寒露养生要点

1-顺应气候全面调整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从中医角度上

说,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

肺伤胃。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

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养生

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同时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

耗散精气津液。根据中医理论,24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有不同的

养生重点。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

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

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以确保体内的生理(阴阳)平衡。

在这节气里最容易诱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疾病。此时的气候实际

上是夏秋暑热与秋凉干燥的交替,最容易患上季节交

换的感冒发热,这些季节性的常见病都要充分防范,加以警惕。最应

警惕的是心脑血管病。另外,中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哮喘病

复发、肺炎等疾病也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安全。老年人合理地

安排好日常的起居生活,对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等水果此节气的养生,

在饮食上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

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

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多

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等水果。早餐应吃温食,

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

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

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汤水宜以

润肺生津、健脾益胃为主。此外还应重视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

防止干裂。

2-衣食住行合理安排

“寒露脚不露”

秋冬季交替时节,合理安排秋季衣食住行尽量与气候变化相适应对于

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衣秋季凉热交替,气温逐渐下降,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

凉气侵入体内。“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是一条很好养身之

道,这句谚语提醒大家: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

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一场秋雨

一场凉”,我们要随着天气转凉逐渐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要太多、太

快。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

粘膜耐寒力,对安度冬季有益。秋天早晚凉意甚浓要多穿些衣服。另

外,秋季腹泻多发季节应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多吃热饮热软食物

食秋季神经兴奋,食欲骤增,要防止过量饮食。要少吃辣味和生冷食

物多吃酸性和热饮和热软食物。不吃霉变和不洁

食物,避免感染肠道传染病。中秋之后天气干燥易出口渴咽干唇燥皮

肤干涩等“秋燥病”,应多吃水果,常喝开水绿豆汤、豆浆、牛奶等

满足肌体的需要提高抗燥病力。

深秋体内精气开始封藏,年老体弱之人可对症选择补品。

住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注意劳逸结合,防止房劳伤

肾。初秋白天气温高电扇不宜久吹;深秋寒气袭人,既要防止受寒感

冒,又要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条件许可情况下,居室

及其周围可种植一些绿叶花卉让环境充满生机又可净化空气促进身体

健康。

行秋天虽没有春天那样春光明媚,生机勃勃,但秋高气爽遍地金黄

另有一番动人景象。到公园湖滨郊野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

质。秋游也一种好的活动形式既可调节精

神又可强身健体。

寒露节气的各种习俗

登高的好时节

登高习俗

如果说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则露水增

多,且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

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北京人登高

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

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农事习俗

寒露时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

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寒露蜜桃属北方晚熟桃品

种,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蜜桃”寒露蜜桃

饮食习俗

“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

燥(肺)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寒露时节,应

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

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加体质;少食辛辣

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

寒露相关的诗词、歌谣及谚语

诗词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唐•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歌谣寒露时节

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小麦播种尚红火,晚稻收割抢时间。留种

地瓜怕冻害,大豆收割寒露天。黄烟花生也该收,晴朗天气忙摘棉。

贪青晚熟棉花地,药剂催熟莫怠慢。大棚黄瓜搞嫁接,保温保湿是关

键。紫红山楂摘下来,鲜红石榴酸又甜。果品卸完就管树,施肥喷药

把地翻。采集树种好时机,乡土种源是重点。畜禽喂养讲技术,怀孕

母畜细心管。越冬鱼种须育肥,起捕成鱼采藕芡。

农谚

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

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

吃了重阳糕,单衫打成包。

重阳无雨一冬干。

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

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

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品种更换,气

候转暖,寒露种上,也不算晚。

早麦补,晚麦耩,最好不要过霜降。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

时。寒露霜降麦归土。

寒露霜降,赶快抛上。

寒露前后看早麦。

要得苗儿壮,寒露到霜降。

小麦点在寒露口,点一碗,收三斗。

菊花开,麦出来。

秋分种蒜,寒露种麦。

夏至种豆,重阳种麦。

夏至两边豆,重阳两边麦。麦子难得倒针雨。

麦浇黄芽,谷浇老大。

麦浇苗,谷浇穗。

豆见豆,九十六。

白露谷,寒露豆。

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豆子寒露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豆子寒露动镰钩,骑着霜降收芋

头。寒露三日无青豆。

沤了豆子收麦,沤了麦子收豆。

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

霜。留种地瓜早收藏,着霜瓜块受冻伤。收瓜被雨冲,窖如烂泥

坑。

寒露前,六七天,催熟剂,快喷棉。

寒露不摘烟,霜打甭怨天。寒露不刨葱,必定心里空。九月不刨十

月空。

零星时间莫白过,有空就把饲草割。劳动间隙把草割,不愁攒个大草

垛。九月树种已成熟,抓紧采集莫延误。过了秋分寒露到,采集树种

要趁早;采收工具先备齐,选择树种标记号。优质壮龄作母树,病木

虫蛀不能要;当家树种要多采,乡土种源不可少。采种要选好天气,

风和日丽晾晒好;贮藏保管莫大意,阴雨连绵要防潮。树木栽培良种

化,好种才能出好苗;男女老少齐动手,绿化家园乐陶陶。九月九,

摘石榴。

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柿子红似火,摘下装筐箩。

皮红摘下来,赶快向外卖。寒露柿子红了皮。

摘了梨,别松气,施肥浇水和掘地。

摘了梨,快喷药,千方百计把叶保。

今年叶子保得好,明年果子产量高。

叶子护不好,明年果子少。

今年护好叶,明年结硕果。

光收不管,来年减产。

光收不管,杀鸡取卵。

寒露畜不闲,昼夜加班赶,抓紧种小麦,再晚大减产。

骡马驴,加夜草,劲头足,干活好。

晚上不加料,白天懒拉套。

晚上加了料,白天蹦又跳。

时到寒露天,捕成鱼,采藕芡。

寒露节到天气凉,相同鱼种要并塘。

捕捞成鱼上市卖,留得小苗莫伤害。

气象谚语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18:45: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89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2020年寒露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