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3-02-02 18:37:33 阅读: 评论:0

适合小学生看的科学纪录片-三点水一个夕


2023年2月2日发(作者:高顺台词)

1/9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附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小楷

(kǎi)彷

徨(fáng)污秽

(huì)深恶

痛绝(wù)

B.哽

住(gěn)选聘

(pìn)元勋

(xūn)气冲斗

牛(dǒu)

C.无垠

(yín)赫

然(hè)涉

猎(shè)鲜

为人知(xiǎn)

D.挚

友(zhì)衰

微(shuāi)惩

罚(chéng)锲

而不舍(qì)

2、字词积累——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阴蔽烂漫泼泼洒洒

B.沉寂心绪各得其所

C.花辨信服暴怒无常

D.紧密慈怜不知所错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家长强逼本该享受快乐童年的幼儿到早教机构上提高班,这种揠苗助长

....

的做法不可取。

B.神舟飞船发射基地的广大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却因工作的机密而鲜为人知

....

C.《中国诗词大会》影响巨大,上海复旦附中武亦姝现场的不俗表现至今让人

记忆犹新

....

D.朱主任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

....

地向上级领导

请教。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小张告诉小王,睡前看电视时间太长或玩手机时间太长,都会导致他难以入

睡。

B.文明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市民的一举一动往往可以显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

高低。

C.学校组织防震逃生演练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师生熟知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

2/9

散方法。

D.5月3日至4日,中美就经贸问题举行了磋商,达成了就有关问题保持密切

沟通。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个真理。

B.这个可爱的小姑娘长得很像她爸爸。

C.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D.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外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兴起育家风、传家教宣传活动,凝聚起万千家庭的向善力

量。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

代,一代代不间断地传递、延续。________。

①从而使一个人在进入复杂的社会后,拥有辨别、筛选、取舍的能力

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素养、为人处

世及生活习惯

③关系到整个家族对外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

④这其实是给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⑤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族或者这个家族的走向

A.①⑤④②③B.②①⑤④③

C.⑤③②④①D.④⑤③①②

7、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2)__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4)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5)《泊秦淮》中,表明诗人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

示愤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贾生》中,诗人借对汉文帝的嘲讽来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

民生的社会现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

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与友期

行(

_____

)(2)去后乃

至(

_____

(3)相委而去

______

)(4)下车引

之(

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

.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

.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5

.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拔掉心底的篱笆

①我小时候学习成绩不错,但不知从哪儿听来的;一个人如果学习成绩优秀,

那么他在体育方面多半会很差。另外,我常常感冒,这让我更加确信我是个体质

弱的人,不适合竞技类的运动项目。

②有一次学校举办运动会,我很想报名田径比赛,但你知道,我是不会报的。

③那天体育老师找到我:你怎么没报项目?我把心底的担忧倒了出来。体

育老师的话,刷新了我小时候的“常识”:你错了,人都会感冒,不时地感冒一

次,恰恰证明你的免疫系统是敏感且运转正常的,反倒可能说明你体质好;跑步

是可以练出来的,也许你在耐劳方面出色,来试试吧!

④你完全能想象我当时有多高兴,猛然发现自己的先天条件并无缺陷,甚至

有优势,那些被我看得比山还重的束缚,仅仅是因为过去的我孤陋寡闻。我最终

4/9

报名参加了长度最长的长跑比赛,拿了第三名。

⑤高二时,学校文理分科。从小到大,我的数学成绩没有语文成绩好,虽然

也不低,师长们多年来在耳边不停提醒我:你数学需要提高啊!你偏科啦!我

渐渐也承认了这个现实:我脑子不灵,于是我报了文科班,但依旧对数学这一科

怕得要死。分科之后,教我们数学的是当地名声赫赫的泰斗级老师。

⑥有一次他问我:你成绩那么好?为什么不把数学也兼顾一下呢?我说:老

师,我从小数学就偏科,我不擅长学数学。

⑦他接下来的一番话刷新了我读高中时的“常识”:你错了,咱们现在学的

内容跟以前的知识并没太大联系,从前学得不好,现在可能学得好;你刚刚的表

达不准确,什么叫“我不擅长数学”?数学领域分为代数、几何,等好多部分,

涉及的能力有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我看你的逻辑能力就很强,

可能擅长数学中的一部分。

⑧我听到这话别提多高兴,感觉整个人都解放了:原来,“科学表明”,我

在数学领域不但不是废物,而且非常“有戏”。那学期的考试,数学满分值150,

我拿了142分。

⑨参加工作后,一位读者朋友过了不惑之年,想学外语,但恐于年龄大学不

成,问我怎么办。说实话,我没法盲目地激励他。众所周知,人岁数一大,大脑

会退化。后来,我偶然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中老年人计算速

度及注意力方面确实下降了,但脑细胞丝毫没减少,在模式识别、逻辑推理方面

不降反增,年纪大了也不存在“舌头变硬学发音会吃力”这一说。我赶紧把这喜

讯告诉他,他像我小时候一样欢喜,如今已经学有小成了。

⑩人的很多恐惧和心理障碍,都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抑或是早年间被别人

在脑海里围起来的篱笆。你经历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可能发现很多自己

以前觉得是问题的地方其实都不是问题。另一个方面,可能这世上从来就不存在

什么难以逾越的篱笆,有时候,脚下的障碍其实是一排娇弱的花。

(摘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拔掉心底的篱笆”含义的理解

2.请梳理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2、你要做什么呢

5/9

王安忆

①在我学琴的时候,一个唱歌的朋友带我去见一个拉琴的朋友。路上,他告

诉我,那朋友琴拉得很漂亮,因为成分不好,屡次上调不成,投考文工团也终因

政审不合格而不成。

②真倒霉啊!我叹息。此时,我亦在农村,亦在投考文工团。成分尚说得过

去,问题则是业务能否及格了。

③我懵里懵懂地跟着唱歌的朋友拐进一条弄堂,走上一弯木楼梯,来到他家。

他引我们走进一间亭子间,让我拉琴给他听。他很认真地看着我拉琴,听我拉完

一支曲子,给我讲了些什么。讲的什么我全忘了。

④后来,他拉给我看,拉得很认真,拉完一支曲子,又给我讲了些什么。讲

的什么,我也全忘了。

⑤最后,他帮助我处理了两支曲子,以应付招考。他讲了许多,我都记不得

了。

⑥“每天练四个小时才好。”他对我说——这个,我记得的,他正伏在桌上

帮我修改谱子。我不响。停了一会,我说:“我并不喜欢拉琴。”“那么,你喜

欢做什么呢?”他回过头来看了我一眼,微笑着说,“你要做什么呢?”我不响。

过后,我们告别了,走下了木楼梯。

⑦那样的年龄,莫名其妙地有着一肚子莫名其妙的情感,找不到出口,也是

难受的事。于是,便写一些见不得人的诗,写一只娃娃,写隔壁的男孩子……一

切都写尽写完了,却还要写。实在没什么可写的了,忽然想起了那个人的那一句

话:

⑧“你要做什么呢!”

⑨很多日子过去了,很多悲欢成了往事。终于考上了文工团,自己明白不是

拉琴的料,又不知自己究竟是做什么的料。无聊的时候,东想西想,偶尔会想起

这个人,他微笑着对我说:

⑩“你要做什么呢?”

⑾后来,不知不觉地写起小说,被叫做“作家”。深感终于找到了与之合适

的事情,终于有些事情可以做做。每日早起晚睡,煞有介事地写来写去,写完许

多白纸和墨水。忙得很欢,心中不再有空处去乱拽情感来排解了。倒是充实。

6/9

⑿然而,眼看着偌多的劳动者为社会创造切实可见的物质财富,科学家实践

着新的技木革命,运动员赢得锃亮的金牌,让全世界抬头仰望五星红旗升起……

看到自己忙来忙去为了一张白纸,真觉得空洞得可以,不着天又不着地。忽又茫

然起来,想洗手不干。胡思乱想起来,有时候又会想起那位萍水相逢的朋友,他

微笑着转过头对我说:

⒀“你要做什么呢?”

⒁是呀,我要做什么呢?一个人总必须要做点什么,否则就更加空洞了。也

只有这样了。只有这样做下去,既然一个人总要做点什么。不做什么,会平添烦

恼。无事生非嘛!

⒂多少悲欢变成往事,往事又过去。淡了的淡了,忘了的忘了,不愿想的就

不去想,不愿忘的就写下采。可是有一种东西是你没想而又没忘的,它像是被记

忆的筛子误留下的一颗小小的微粒,躲在记忆的角落。

⒃我再记不起那是一条什么马路,一弯什么样的楼梯,一间什么样的亭子间。

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工作,现在怎样,还好吗?我只记得他对我说过

这样一句话:

⒄“你要做什么呢?”

⒅是啊。我要做什么呢?我总要做点什么吧!

(选自《广州日报》2017年6月1日,有删改)

1.“你要做什么呢”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请从结构上分析其作用。

2.阅读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那样的年龄,莫名其妙地有着一肚子莫名其妙的情感,找不到出口,也是难

受的事。于是,使写一些见不得人的诗,写一只娃娃,写隔壁的男孩子……

(1)“莫名其妙”在一个句子中出现两次,请分析妙处。

(2)“写一些见不得人的诗”,如何理解“见不得人”?

3.文中—再写到拉琴的朋友教给我的—些技巧,我都“忘了”“记不得了”,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关于写小说这件事,文章⑾⑿两段有看似矛盾的描述,请结合加点词语谈谈

作者产生不同感受的原因。

5.“你要做什么呢?”作者不断问自己,也在问每一个读者,结合文章和自己

7/9

的生活,说说你从中悟到了什么?

四、写作题(40分)

家,多么温馨的名字,每个人都有父母,都来自不同的家。爷爷、奶奶、爸爸、

妈妈和我组成了一个家庭。这是一个充满关爱、充满亲情的家,家中乐趣多多。

请以《家庭趣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不少于500字。

8/9

参考答案:

C

B

D

B

B

C

(1)独坐幽篁里(2)谁家玉笛暗飞声(3)双袖龙钟泪不干(4)惟解漫

天作雪飞(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6)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1

.约定才离开拉,牵拉

2

.(1)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2)友

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3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

.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

.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

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

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1.(1)呼应标题(点题);(2)线索分明,脉络清晰;(3)回环往复,层层推进。

2.(1)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

以理解。前者强调原因复杂,后者强调情感复杂,两次重复,表达了迷惘的青春

期难以排遗又无法言说的复杂情感。(2)此处的“见不得人”是不能让人看见

或知道的意思,表明自己当时的写作很幼稚,羞于让人看。

3.(1)用“忘了”“记不得了”和“只记得”形成对比;(2)突出“你要做什么

呢”这句话在我心中的分量以及对我的影响。

9/9

4.觉得充实,是因为终于找到了与之合适的事情,终于有些事情可以做做,心

中不再有空处。觉得空洞,是因为跟那些创造财富做出大贡献的人相比,自己的

写作似乎看不到明显的价值,于是产生自我怀疑。所以两处并不矛盾。

5.(1)人应该有所作为,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不能无所事事;(2)根据个人

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合适的职业;(3)人生应该有清晰的目标,并为目标而努力;

(4)不管处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要乐观面对生活,做出一番事情来。(言之有理

即可)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18:37: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89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骆润法
下一篇:分手后爱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