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望天门山课件

更新时间:2023-02-02 18:17:04 阅读: 评论:0

高中数学模型解题-海地属于哪个洲


2023年2月2日发(作者:员工转正申请范文)

望天门山望天门山ppt望天门山课件

王寨小学课时设计

《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

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授课教师:王玲湘与评析:江海英(徽州区岩寺小学)

师:同学们《赶海》唱得非常动听,我想请同学背首诗怎么样?

谁会背杜甫的《绝句》?(许多学生表示不会背,最后一名女生完整

背出。)师:真不错。咱们学了古诗就要记住它。

师:咱们做个游戏,刚才咱们唱了《赶海》,我们现在把诗的词

填到旋律中去。谁能用《绝句》的词来唱唱《赶海》?会吗?

生:不会。

师:那你来唱《赶海》,我来唱《绝句》。(学生唱一句《赶海》,

老师唱一句《绝句》)

师:有意思吗?我们会不会唱《让我们荡起双浆》?(师生一起

唱。)

师:用这首歌咱们来填填词,我们一起把《绝句》的词填到这首

歌里面,老师开头,你们慢慢跟着哼。(师生一起唱)

师:有意思吧!好!,我们下课再来。

[有新意!不但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拉近了师生距离,还让学

生明白了古诗不但能吟诵还能唱。]

一、导入。

1.引出课题,板书课堂,理解课题。

师:咱们先来认一个字,有点难度,因为是甲骨文。知道什么是

甲骨文吗?生:古代人创造的字。

师:刻在龟甲上的。看清楚了,这是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

“天”,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师:再看这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门”)生:门。

师:对,你看左边一扇右边一扇。(指导学生观察。)

师:再加一个字,(教师板书:山)读一读。生:天门山。

师:咱们汉字是表意的,就这“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

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生:很高的。

师:你关注了“天”字,那你说的这个山可以叫“天山”。生:

很大的山。师:“门”那该是??看看门的形状??生:面对面的。

师:左边一座,右边一座。那就是?..生:天门山。

师: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

了《望天门山》。(教师板书:望)

师:什么叫“望”?生:看。

师:怎样看才叫“望”?生:向上看。

师:还有吗?生:从高往下看。

师:那叫俯视。向远处看就是望。

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师:一块儿读课题。(学生读课题。)

师: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学生再读课题。)

[通过出示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题,

还使学生体会到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

师: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拿出你们的课文

纸,自由读几遍。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

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读自己的。(学生自读诗句,教

师巡视。)

2.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

师:读几遍了?生:两遍、三遍。

师:谁能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

师:响亮、大声地读,咱们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是不是读准了。

[对读的学生和听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人都有事可做。]

师:比较流畅,再读读这词。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是翘舌音,“此”是平舌音。(学生跟老师学读“中

断”、“至此回”)

3.初步指导读诗。

师:谁再来读读这首诗?我们要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节奏读清

楚了没有。(请一名女同学读)

师:听出她的停顿了吗?你给了大家很好的提示这叫“二二二一”,

老师还有给你提个建议,读得再慢一点,你跟着老师的手势来。(学

生看老师的手势读古诗第一句。)

师:我们一起看老师的手势读后三句,感受一下诗的节奏。注意

不要跑到老师手势的前面。(全班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诗句。

[用手势语这种无声的语言指导学生读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师:有味道吧。诗歌读起来就有歌的味道,唱歌时,我们有时要

重唱,今天我们读诗就来叠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句,老师依你们

的节奏读后三个字,把握好节奏,我们一起来。(师生合作读诗)

师:咱们换一下,老师读一句,你们依着老师的节奏来,老师读

一句,你们重复后面三个字。(师生合作读诗)

[以这种游戏的形式,将诗的读法教给了学生。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好。]

4.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师: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不信,我们静静地默读一边遍,

这《望天门山》一句一景,是连环画。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

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学生默读诗,边读遍

圈。)(指名汇报)

生:楚江、碧水、青山、孤帆。

师:有没有补充?生:天门、日边。

师:这叫读得细致,找得清楚。瞧,诗中就是写了这些景物,“天

门、青山”写的都是天门山,“楚江、碧水”写的都是楚江,前三句

从不同视角反复写了天门山、楚江,最后一句写了远处的“孤帆、日”,

现在我们都是李白,让我们一起乘着小船去“望天门山”。

三、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

师:什么叫“中断”?生:就是断掉了。

师:那“中”呢?生:中间断了。

师:就是从中间断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断”的小篆写法。(教

师板书“断”的小篆写法)

师:中间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都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

就这个“断”字,你知道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生:劈开的。

师:用刀给劈开的。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那把利斧,那把刀

是什么?生:江水。

师:楚江开,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开”(板书)一双大手把门

栓给拉开,如果天门山就是一扇门,那么你觉得大手是谁的?生:是

楚江。

师:楚江是大手,楚江是利斧。“断”和“开”让我们仿佛看到

了怎样的景象?闭上眼睛想一想。(老师读第一句诗,学生想象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生:有两座山相对出,楚江水从中间流出来。

师:把它冲开了。你看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楚江把山都冲开

了,你们感觉楚江怎么样?生:凶。

师:换个词“汹涌”。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

[通过让学生理解关键词、想象画面,使学生对诗句有了深刻的理

解,此时指导朗读,水到渠成。]

2.学习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李白坐在船上又看到了??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回”字非常有意思,它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里就是一个旋

转的漩涡,它在字典里面有三种意思。(教师翻开字典。)谁给大家

读一读?

生:一回旋,二回转改变方向,三返回。

师:“回”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由。(指名说)生:

一回旋。

师:你认为水中间有漩涡,对吗?有不同理解吗?

生:我觉得是二,因为我觉得“碧水东流至此回”“东流”就是

往回走。师:你是凭感觉走。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师:没有了。那我们把这个字再送回去,你们再读读这句诗。(学

生再读本句。)碧水之西向东流,流的时候碰上了??生:天门山。

师:于是,它不得不折向北流。那是第几种意思?生:第二种。

师:对,是流到这儿改变方向。你们知道天门山相聚有多远吗?

老师告诉你们,据记载这两山相聚数公里,也就是江面宽十几里,这

么宽的江面,这么汹涌浩荡的江水。这天门山硬生生地让它们掉了个

头,你觉得天门山怎么样?生1:雄伟。生2:天门山很宽阔。

师:很有力量的意思吗?真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这样的力量,

这样的气势,谁愿来读。(指名读。)

师:那是浩荡的水,那是山和水在较量,要读好那个“回”字。

(再指名读)师:是水和山在较量。一起读。(全班齐读本句。)

师:同学们,山是险峻的山,水是浩荡的水,水冲山开,山阻水

回,形成了这样的状景。再读。(学生齐读一二两句。)

[本环节对于“回”的处理非常好,将三种意思都告诉学生,让他

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答案,还要说明原因。这样,学生自然而然

地将字带入诗句中去理解,不仅理解了字意,同时也明白了诗句的意

思。]

3.学习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真好。李白顺流而下,这船离青山近了,他又望见??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连点三个学生回答)

师:有味道!什么叫相对呢?(教师利用绘画帮助学生理解。)

师:这两两相对的山,是不是像?..生:门。

师:这比喻多好,多么形象啊!山都立在这儿,为什么是“相对

出”呢?你们坐过船、坐过车没有?你想想车在路上开,两边的树、

两边的景怎么样?同学讨论讨论。

生:树一棵一棵地往后去。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情绪的描述,赞美了大自

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全诗从“望”字着眼,

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三、四写行船的感受。学习《望天门山》一

是让学生感受天门山的雄奇壮丽,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二是让学生

感受诗人的凌云壮志、逸兴满怀和积极向上。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28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14人。男生聪明好动但

学习不够踏实,女生学习踏实,好胜心强,喜欢学习语文。其中有6

人学习优秀,12人学习困难。

五年级的学生在认知上感性大于理性,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读

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不断

地朗读和想象中,说说古诗所描绘的意境,进而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关键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流露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天门山风光图片及资料,海浪拍击岩石声音的录音。教

师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李白的.

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师:在上课前,首先来欣赏几句名诗。

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古诗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指名一组学生开火车读)

师:这些诗句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诗句都是写长江。

师:通过读这些诗,长江在你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生:我感到了长江之水的惆怅;

生:我领略了“浪花淘尽英雄”的本色;

生:读完后,我感觉到长江磅礴的气势。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跟长江有关的诗歌。(师板书课题:望

天门山)(生齐读。)

3、谁理解了这题目的意思?(指名说)

生:看天门山。

师:“看”和“望”有什么区别?(让学生理解:向远处看就叫

“望”。)师:同学们可能要觉得奇怪了——刚刚老师明明是说跟

长江有关的诗,现在怎么变成山了?(停了停)别急,请听老师细细

说来: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

西南的长江两岸,(课件出示:安徽省地理图)在江北的叫西梁

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的时候,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

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志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

过东西梁山,也就是我们诗题中的“天门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

这首诗。(课件出示课题)这首诗既描写了天门山的高耸险峻,也描

写了长江的汹涌奔腾。

二、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1、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注意要

求:自由反复地读,读准字音,读通。准备好了吗?(生答:准备好

了。)好,开始吧。(课件出示诗歌,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齐读。(预设评价:读得不错,如果能把每个字音

咬准就更好了;读得真不错,每个字音都读得很准。)

3、师:想把它读得更有味道吗?

生:想。

师:那首先得弄明白这首诗的意思。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人小组

合作学习,听清要求:

先找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利用

工具书或书中的注释,结合插图,理解诗歌的意思,并互相说一说。

记住了吗?(生:记住了)那好,开始吧。

(生合作学习)

4、你们读懂了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吗?(指名说)(随机板书:

楚江、碧水、青山、孤帆)

师:嗯,找得很准,看来同学们很用心地去读了这首诗,那能读

懂它吗?生:能。

师: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指名说)

师:这只是我们对这首诗的粗浅认识,后人对这首诗又有怎样的

评价呢?我们来看看吧。

5、课件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这首诗意境雄奇壮阔,孕大含深;气势汹涌奔腾,吞吐山河;色

调热烈醒目,催人奋发;构图粗野苍劲,风格豪迈超俗,狂放不已,

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学生自由轻读,老师指名读。)

师:评价里说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从诗里的哪些词

句可以看出?生: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特别是这个“开”字,让你想象到什么?(板书:开)

生:让我想象到江水排山倒海的气势。(板书:吞吐山河)

师:你能读出这种吞吐山河的气势吗?(指名读)

师:还有吗?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也可以看出。

师:特别是这句里的哪个字?

生:就是这个“回”字。

师:怎么说?(板书:回)

生:水一到这里就打旋涡,在这一带回旋。

师:大家一起来想象一下,长江水一到天门山这个位置,水道突

然收紧了,水就——

生:变得更急了。

师:水从上面冲下来,下面是一马平川,前面的水面宽阔了,水

自然就——生:缓了。

师: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缓的水,自然就——

生:回过来。

师:所以一个“回”字,其实是在写“急”。(板书:急流回荡)

你能读出这种急流回荡的气势吗?(指名读)

师:谁能把前两句连起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还有地方可以看出这种气势吗?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出。(板书:出)

师:是呀,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这是何等

的壮观啊!

东西梁山对峙,沿岸都是高耸的山峰,险峻的重岭,(师手指插

图)能看得出气

势吗?

师:这里面有个字把静止不动的山写活了,是──生:能。

师: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下这种气势──(教师板书:雄山对峙)

师:谁能来读一读这句?(指名读)

师:还有吗?(如果没有学生说,师就引导)“孤帆一片日边来”

是表现雄壮、磅礴

的气势,还是表现温柔、平静的感觉呢?

预设1:

生:温柔、平静的。因为“日”给人温暖的感觉。

师:从“日边来”,让人感觉江水是从天而来,“水从天来”这

气势温柔吗?生:不温柔,很雄壮。

预设2:

生:雄壮。

师:为什么给你这样的感觉?

生:从“日边来”,让人感觉江水是从天而来,“水从天来”这

气势当然雄壮啦!

(板书:江水天来)

师:你能读读这句吗?(生读)

6、师: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吞吐山河、急流回荡、雄山对峙、

江水天来”的磅

礴奔放的气势,(师手指板书)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吧。

课件出示诗歌。(指名读,齐读)

7、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老师也很想来读一读,我来试试好吗?(生:

好)

但老师有个请求,就是我在读的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

诗歌描写的画面,看看

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课件播放音乐,师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

8、师小结:从诗歌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雄壮)(板

书:雄壮)

你想说些什么?

9、这么狂放豪迈、充满激情的诗歌,想不想永远把它留在心里?

(生:想)那就给

你们两分钟时间把它背下来吧。(生自由背,指名背)

三、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

祖国河山,揭露社会

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色彩瑰丽,大胆

想象,被称为“诗仙”。同学们,长江水的汹涌奔腾,天门山的高耸

对峙,深深地吸引了李白,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

外一首诗《天门山》、一篇文章《天门山铭》。

(课件出示:《天门山》、《天门山铭》)师与学生一起读。

2、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

璨的明星,还有很多

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

读。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歌?(学生交流展示搜集到

的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歌。)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歌,也想来展示展示,可

以吗?(课件出示描写祖国风光的诗。)

四、布置作业。

将《望天门山》这首诗描写的画面画出来。

内容仅供参考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18:17: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88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清水的故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