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说
课稿及课件
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
讲读课文。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丽
景象。课文构造清晰,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挨次和大
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概磅礴景象,使
人读后不禁发出感慨“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还介绍了
观潮的人数之多,热忱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
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经过研究课文体会大自然
给我们带来的奇异感受,激发学生喜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
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经过重点语句段体会
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
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熟悉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
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经过进修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受到
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我的阅读感受与他人相同。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
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
大潮的景象。
二、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奇怪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
本领有限,对文字描述的景象难以构成深切体会,所以我采纳
创设情境法进展教学。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丽景象,让学
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述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
最常常的练习,由于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理解课文资料,体会
的思想感情,还能够培育语感。所以,我还将采纳以读代讲法
进展教学,组织学生进展朗读竞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
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概读出来。
三、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研究和进展的主体,教师
是学生研究的组织者和合,教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学问,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研究过
程中发觉研究的欢快。所以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
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
“奇”在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我对钱塘江大
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所以我还将采纳合
作沟通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相互沟通自我的独特感受,议一
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四、说教学步伐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四年级#导语“同学们,昔日我们来进修《观潮》这一
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质疑课题,甚么是观,甚么是潮?师
生相同后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
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发问“读到这儿,你有甚么要问
的?”学生会质疑“为甚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
儿?”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再联合课后的资料袋说说钱
塘江大潮组成的启事。{意图:让学生主动参加进修活动中来,
激起进修新学问的欲望,为下一步的进修做好铺垫。}过渡语
“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出格的地形而组成的,
那它毕竟是甚么样的呢,我们一齐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我们
先把课文的障碍——生字清撤除。”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
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争论这篇文章是按什么挨次来介绍钱塘江大
潮的,重点写了哪一局部?{意图:小组之间相互争论沟通,
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觉问题,共同解
决问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构造非常清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就能够
明白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挨次来写的,教师
就根据这个挨次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其次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
了什么?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象?
联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甚么?这么多人都来看潮
水申明白甚么?他们此刻是怎样的心情?假如你也在场会是甚
么心情?
2、播放潮来时录象,师生之间沟通感受后再回到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想一想又是按什么挨次描述潮来
时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详细描述的?引导学生体会是
按由远及近的挨次和声、形变化的特点来描述潮水来势汹涌的。
指导朗读3、4自然段,特别是第四自然段。指名让学生读,
小组齐读,竞赛读,看谁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概
读出来。
再播放潮来时录象,请学生当讲解员,按照挨次和声形变
化介绍潮来时的景象。评一评,哪位讲解员讲解得。
3、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
潮水西去后有什么变化?人们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境?你要发
出怎样的感慨?{意图:利用影像资料进展直观教学,给学生
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较的。第一次播放
录象让学生有初步映像,在这个根底上结合课文研究,使学生
很快地把刚刚看到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
课文资料。其次次播放录象,让学生不看书,直接对比画面做
现场讲解,利用孩子好胜的心里,进取调动孩子的思维,使课
堂气氛活起来。}4、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
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答复上来。)
(四)回忆课文,加深印象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我最喜爱的地方,并
赐予时间让学生展现自我。这样既稳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
步激发了学生研究的进取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昔日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
既熬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本领,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本领。
五、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行缺少的局部,它是教师细心设计的结
晶,是课堂教学的精华,不仅仅能够表达主要资料,并且能使
学生抓住板书资料把握整个课堂教学资料,起到牵一发而动全
身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正是表达了这一点,具有代表性,一
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观潮
潮来前安静
声: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形:一条白线横贯江面两丈水墙
潮头过后安静涨水
六、说效果
经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得
意,读中展现;经过自我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
经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加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
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仅读懂得了课文,并且
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件
教学目标
1.熟悉“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
了解“覆盖、人声沸腾、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设想画面,能联系高低文或联合糊口实际体
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丽,激发喜爱祖国大好河山
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奇妙壮丽,能够依据语言描写设想画面。
教学难点
设想课文描画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怎样既活泼又有
层次地描绘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了解“覆盖、
人声沸腾、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构造。
教具预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
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昔日就让我们
一起随着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课件出示2)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
(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欣赏钱塘江大潮。)
(课件出示3)2.沟通自学字词的状况。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盐、屹、昂、顿、鼎、沸、贯、
浩、崩、震、霎、余”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示4)
字音难点:“崩”在本课读(bēnɡ),避开读成(pēnɡ),
“震”“霎”为翘舌音,留意读精确。
(2)书写“潮、据、堤、阔、笼、罩、盼、滚、顿、逐、
渐、犹、崩、震、余”(课件出示5)
字形难点:“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的上半部不要错写
成“雨”。“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了解词义。(课件出示6、7、8)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丽景象。本课是指钱
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丽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
述钱塘江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宽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
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
多半发生在剧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大的
意味。
人声鼎沸:形容很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吵闹,像开
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似乎,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
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观察。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
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
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暴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描述风浪大,叫声
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
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课件出示9)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
观”。
其次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观潮的时间、地点及
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听到的声音和看
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课件出示10)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其次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四、合作相同,回响反映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连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进修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重点词句
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丽,指导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喜爱祖国大好
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具预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13)
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
霎时矗立仰头东望人声鼎沸
教师:这些词语是描写钱塘江大潮降临场面的成语,让我
们依据它们想象一下画面吧!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14)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板书:潮来前:风
平浪静人山人海)
(研究第2自然段段,体会:安静、人山人海)
2.深入研究课文3、4自然段,感受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丽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
请你仔细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
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爱的、感受
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沟通,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
表现出来。
(3)全班沟通,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似乎闷雷滚动。
立刻人声鼎沸,有人告知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
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
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
腾起来。(课件出示15)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消沉的)“轰隆隆”
这个响声,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重点体会:人声沸腾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刚的排场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人声沸腾,人
们说话的声音就似乎开了锅的水一样。(课件出示16)
教师总结:潮来时的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课文中
找出来吧!
学生答复,教师板书。(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
越大——山崩地裂)(课件出示17)
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
看到白线消失时,人群有什么反响?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
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课件出示18)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
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重点
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同学们,这时你
们的心情怎么样?
指导朗读:带着感动的感情读。
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甚么?
面对这么壮丽的潮水,你另有甚么样的心情?惊讶、欣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
江心瀑布横。(课件出示19)
③比拟句子(课件出示20)
ɑ浪潮越来越近,如同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海潮越来越近,好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海潮越来越近,好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
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争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丽。)
(板书:外形: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指导朗读:多精彩的语句呀!我们来竞赛,看谁把宏伟的
气概给读出来了。要读出潮水越来越有气概的样子。
个人预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终齐读。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降临时,另外一位作家
这样写到:(课件出示21)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
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
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
撕咬搏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
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
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5)播放视频。(课件出示22)(快看,钱塘江大潮来
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设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美?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
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
有外国人,有普一般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元首,有胆大的人,
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
奶奶,他们看到了这宏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美?(教
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管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丽景
象后,无不发出赞美。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
一读。
(7)同学们,是根据什么挨次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
(板书:挨次: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进修第5自然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
语)(板书: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安静)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
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丽天下无。(板书:天下奇观)
4.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把钱塘江大潮写得宏伟、壮丽,有声有色,
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爱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刚读
句子的时候,把挨次给打乱了。写观潮的挨次是怎样的呢?现
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是用哪
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登记来。(学生每人
一张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似乎闷雷滚
动。立刻人声鼎沸,有人告知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
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
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一条白
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似乎大地都被震得抖动起
来。(课件出示23)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登记词,
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是按什么
挨次描写潮水的。
(由远及近地观看,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转变来描
写潮水的变化。)(课件出示24)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
子)。
④画线的局部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
(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
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概。(课件出示25)(假如不会背,
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三、内化语言,拓展延长。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丽的景象,我们应当让更多的人知
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
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
更多的人。(课件出示26)(放视频)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当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局部
进展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参加本人的一
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学问,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
员分工合作进展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察。
4.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识的景点根据挨次来介绍。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17:14: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86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