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教案
【精华】《荷花淀》教案4篇
《荷花淀》教案篇1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之一。选自孙犁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
事》。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里,一个关系
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
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教学目的:
1、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
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3、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
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
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
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
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
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
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
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
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
“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
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
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
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
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D�D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
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
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
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
《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
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
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三、分析景物描写特色:
1、提问: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
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
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
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这是一副纯美的
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
《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2、提问:作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呢?
让学生找出描写段落:
明确:首先,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第1段和第3段。
第1段开头3句点明了时间、空间和劳动对象,语言简练、动听、优美,
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第3段通过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内院外的基本色调:洁白、银
白、透明。水生嫂身子下面编成了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
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
劳动场面诗化了。
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①描写了芦苇、荷花,这与后文的荷花淀伏击
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②正因为白洋淀如此美丽可爱,所以人民热爱她,决不容许
日寇来侵犯。这都为以后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其次,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
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严阵以待,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
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出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
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里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
的思想感情。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
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
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
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
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
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四、分析情节结构:
提问:作者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他精选
三个生活片断来抒写对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赞美之情。请快速概括这三个生活
片段的内容。
夫妻话别探夫遇险助夫杀敌
五、布置作业:
文中对话描写的特点。
《荷花淀》教案篇2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
写法。
2.了解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和��乐
观主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难点:通过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三、教学时数:
课内自读课文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语:
今天我们来讲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这是一篇以战争为题材的小
说。那么同样是描写战争。它与以往的战争有哪些不同?大家知道,以往的战争给
我们展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残酷场面,而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场战争
却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一起走进被称为“诗体小说”的孙犁
代表作《荷花淀》。
四.作家作品:
孙犁(1913�D�D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
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
《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
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
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它与赵
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和以周立波为代表的湖南作家群“茶子花
派”并称。
五、题目解说:荷花淀,在这里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主要是一个文化
概念-――――
六、情节梳理:
1、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
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
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2、标题:①夫妻话别②、探夫遇敌③助夫杀敌故事情节:
3、夫妻话别(开端)探夫遇敌(发展)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
声)
课文赏析
(一)人物角色分析:
1.分角色朗读6�D�D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
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
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
呢”?
明: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
(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
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
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
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
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
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
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
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
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
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
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
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
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
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
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
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
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2.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
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D�D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D�D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
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D�D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
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D�D可见她探夫心切,不
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D�D有什么看头
啊!”�D�D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
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
前的嘱咐有关。
建议让学生仿写改写这段对话,如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
或者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
(二)、归结主题:
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
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
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
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
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第二课时
总结写作特点:
一、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通过写景表现人物的感情,充满诗情画意。
第一部分第一层,是一幅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情景相生
人情美: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像坐
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物��牵动着情思
──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这一景物为后面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因为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美好
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毅然送
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
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
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
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
写(第二部分第三层):
作者驰骋想象,几笔勾画,把景物写得逼真、传神、充满寓意。��不仅
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着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
伏击战,写出了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的信念,洋溢着歌颂人
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
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二、生动的细节描写
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揉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和诗情画意。
如: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
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当战��斗打响以
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是向着外面,她们才趴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
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
(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也是聚精会神),为下文议
论战士们“横样子”伏笔。这个细��节,使紧张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起到
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重写��奇袭、巧遇,是故事的高潮。
打捞战利品,也有许多细节描写。
如:“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的拿手戏。”这里,把打��捞战
利品和日常生活摸鱼揉合在一起。又如,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把纸
盒顺手丢在女人船上”,几个青年妇女又把掉在水里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
一丢过去,又丢过来,渲染了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表现出了夫妻之间相亲相
爱,相互戏谑的情感。
三、简洁而传神的对话
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了故事情节。
水生和妻子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微妙心理活动和人物的精神面貌)��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他们几个呢?”──侧面打听
“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流露出她的温情和忧虑,•表��明了
她对丈夫的关心、体贴,也表现了她细心、稳重的性格。
当她得知淀里的斗争形势变了,丈夫报名参军后,她低着头说:��“你
总是很积极的。”这一句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本来“你总是”��这种口气多
半用于责难,可这里却用于对丈夫的称赞,写出了她对丈��夫的依依不舍,也写
出了她识大局、明大义,积极支持丈夫参军的崇��高品格。
从水生嫂的言语中流露出依恋丈夫的感情,为下文伏击埋下一笔,��是
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看望丈夫的思想基础。
几个妇女商量去马庄探望丈夫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
巧:来得不巧,巧遇敌人,巧逢亲人,无巧不成书。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
啊!”
这段对话,把她们羞涩和想去探望丈夫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了。��“哪
里就碰得那么巧,”反映出侥幸心理,促成她们归途遇敌,躲进��荷花淀,无意
把敌人引进埋伏圈,为歼灭敌人创造了条件,这段对话��对情节发展起作用。
中心思想:本文描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逐步由普通��
劳动者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
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五个女人的对话表现了什么样的心理?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D�D
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D�D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
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D�D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
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D�D可见她探夫心切,不
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D�D有什么看头
啊!”�D�D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
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
前的嘱咐有关。
《荷花淀》教案篇3
教学设想:
《荷花淀》是传统名篇,被赞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主题美、景物美
和细节美,作品中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但是,作品所反
映的时空背景离现代的学生毕竟较为久远了,如何在一教时内让学生走入文本,品
味人物语言?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因为文字的静默无声天然使学生与文本之
间产生隔阂,而朗读的声情并茂本身就有利于沟通。因此,本课将把朗读作为探究
人物的主要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构筑起来的诗意的语
文世界。
教学目标:
1.朗读个性化的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通过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心灵。
3.尊重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
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定向
昨天请大家阅读了一篇小说《荷花淀》,大家都读过了吗?给你留下什么
深刻的印象呢?
引导学生畅谈,如果学生能谈到人物对话的精彩就直接定向研读。如果学
生没有谈到的,就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人公。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人物,有多把钥
匙,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今天我们就锁住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语言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文中有很多处人物对话。那么,把
握人物语言的最便捷最有效方法是什么?结合语境,诵读品味,比较揣摩。
二、学生自由诵读,选取对话语段,分组揣摩。
三、交流鉴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尝试演读。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自己所选取的对话语段,找一句自己认为最传神,最
动人的话,何大家交流自己的赏析和感受。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注意对话中的神态细节描写
2、设计语言变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揣摩
3、引导学生将语言鉴赏深入到人物思想和形象鉴赏上
4、组织学生演读
(一)夫妻话别
具体语言鉴赏点:
1、怎么了,你?(你怎么了?)倒装句式急切,关心
2、你总是很积极的。(低着头说/斜着眼说;就你积极)心态真
诚,羞涩、无奈、自豪顺带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水生的“脸红”“气喘”和避闪拖
延的态度,体会他想说又怕说不知道怎样说的矛盾心理,水生嫂察言观色、急于求
知的心态,都体现在人物语言中。
3、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你走吧,走了就别回来。/你走?
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水生嫂说此话时,
既没有愤怒的表情,跟没有偏激的行为,只是一个普通妇女突然要承担家庭一切重
担时本能的反应。从后面对话可见,她提出家里困难,是希望丈夫理解而已,绝非
设障碍拖后腿,虽无豪言壮语,但她那识大体明大义甘愿牺牲的美好心灵同样熠熠
生辉。水生嫂表现出的人之常情,使人物更贴近生活,与普通人距离更近,越发真
实可爱。
4、嗯。嗯。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好。行。)嗯,发音沉重厚实,嗯出
了复杂的心理和美好的情操:因为挚爱丈夫,她心情极其沉重,说不出轻快的字
眼;为了丈夫的安心抗日,在艰难的任务,他都会坚决完成,无需夸口,也不会信
誓旦旦。
5、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抓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
忠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还是要学习这些传统美德。因为有时候,似乎看到在有
些地方,有些场合有的人表现得太随便了。这是丈夫对妻子的珍视,不能收到侮
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不能跪着生。
小结:从这段夫妻话别中,我们不难看出水生嫂理解支持丈夫,吃苦耐
劳,淳朴善良,舍小家为大家,深明大义,任劳任怨。还可以看出夫妻情深,生离
死别的凄美。
(二)商量探夫
学生诵读后,引导学生活动:
1、揣摩说话的意图,补充水生嫂的后半句话。(我们要去得小心啊。)
实际上是巧妙地将要不去得划转到了如何去上了,比别人想得远,显得沉稳。
2、为每句话的人物加上神态描写。第1句托辞自然,精明乖巧;第2、4
快人快语;第5句忸忸怩怩;水生女人沉稳。
如:一个新媳妇低着头,红着脸,两手不停地搓着衣角,忸怩地说:
“……”
这些人物语言非常个性化,或乖巧或爽快或稳重或羞涩,跃然纸上。都表
现出对丈夫想念牵挂,情愿冒着危险去看望丈夫。
(三)途中骂夫
学生诵读,女人们忘记不痛快,说笑起来后,为什么骂丈夫?骂了什么?
反观几个女人骂夫,全是夸夫,骂在嘴上,夸在心里,这种俏骂帮衬的高
明夸法,体现了白洋淀妇女的幽默风趣。
(四)感受打算
学生诵读,讨论:
这些话中,大家能分辨出哪一句是由水生嫂说的吗?咱们来读一读,品一
品,辨一辨。同桌间讨论一下。
小结:
第六句首先可以排除;第一句是撅着嘴说的,有点撒娇的味道,气质不
像;第四、五、七句充满了不服气,与水生嫂深明大义的特征不符合;第二、三句
有可能,但这两句与她沉稳的个性也不能完全匹配。这里没有一句是水生嫂说的。
其实,这时候,究竟谁是水生嫂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亲身经历了战斗,亲眼
目睹了丈夫的歼敌过程使这群妇女的内心起了显著的变化。此时,她们的心理体现
出更多的共性,那就是:既有对丈夫不在自己身边的无奈又有对丈夫勇敢抗敌的`
自豪;同时也激起了自身投入战斗的意愿和信心。
由被动旁观到主动投身战斗反映出这群勤劳能干、淳朴善良,平日里守着
家、编着席对丈夫想念牵挂显得真挚多情的荷花淀妇女在斗争中逐步成长起来,显
出了乐观勇敢、自尊自强的一面。对于这群没有名字,也淡化了肖像,却能和男子
一样保家卫国的荷花淀妇女,我们怀有的只能是深深的敬意。这恰如孙犁自己说
的:“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
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这群朴素得如同淀里随处生长的荷花一般的妇女,她们
的心灵像荷花般高洁美好,她们的容貌也一定像荷花般端庄美丽。感谢孙犁,给我
们品尝了这样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荷花淀的女人们,让我们感受了人情人性的纯
美,也看到了中国妇女的成长。
齐读最后一段,下课。
《荷花淀》教案篇4
【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荷花淀》,学习通过人物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反映人物
内心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案-《荷花淀》。
2.体会景物描写烘托氛围,使情与景自然融在一起。
【课文解析】
1.注音释义
席篾(miè)奔(bēn)
2.内容主旨
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月亮升起来”到“上船走了”),夫妻话别。这一部分可以
分成三个层次。第①个层次(“月亮升起来”到“丈夫还没有回来”),写水生嫂
在月夜编席,等丈夫归来;第②层(“很晚”到“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写
水生夫妻话别;第③层(“第二天”到“上船走了”),写水生嫂和乡亲们送水生
参军。
第二部分(“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到“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
吧”),探夫遇敌。这部分也可分成三个层次。第①层(“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
连”到“划到对面马庄去了”),写水生嫂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望丈夫;第②
层(“到了马庄”到“又唱起来了”),写她们探夫未遇,回家路上的复杂心情;
第③层(“她们轻轻划着船”到“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写她们遇敌后,巧
妙、勇敢地摆脱敌人的追击。
第三部分(“她们向荷花淀里摇”到“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助夫杀
敌。第①层(“她们向荷花这里摇”到“不久”),写妇女们在荷花淀与丈夫巧遇
和游击队伏击的情况;第②层(“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到“谁
比谁落后多少呢”),写妇女们经受战斗锻炼后的感受和打算;第③层(“这一年
秋季”到结尾),概述妇女们在斗争中迅速成长的情况。
这篇文章以清新的格调,诗歌般意境展现战争时代人物心理,社会风貌,
作为小说,可称为别具一格,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荷花淀》》。尤
其值得称赞的是,小说不追求离奇的情节。也不刻意雕琢人物,而采用类似中国写
意画的技法,只求神似,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描写,展现人物的情操。
3.写作手法
①用简洁朴素的对话来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水生嫂等几位青年妇女,作者没有介绍她们的相貌、姓
名,但是她们勤劳、纯朴的本质,她们爱国、爱家、爱亲人的真心都跃然纸上。文
中话别一场是最精彩的,作者用自然、真实的语言表现出水生嫂,这一农村妇女的
大义。胜利歼敌后,妇女们与民兵战士的一场对话也很有代表性。战斗胜利了,水
生没有对妇女们说一句话,而是奋力去追那盒饼干。然后吆喝着说“出来吧,
你!”“好像带着很大的气。”当小队长询问他,这些妇女是不是他们村的时,水
生仍没好气地说“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语气比前一句强调得多,但不
满与批评的情绪溢于言表,但就在这一句好似轻视的话语后,水生将那盒饼干丢在
女人们船上。这处对水生的言语、动作描写,将他积极上进,以战事为重的心情充
分表现出来,但同时那丢饼干盒的动作,又真实地勾画出一个细腻,深沉,热爱亲
人的血气男儿的形象,这形象让人感到可爱可敬,又真实动人。
②景物衬托了全文的气氛,也烘托了人物性格。
文中多处景物刻画,将祖国的大好河山都尽言纸上。文中还有多处细小的
景物描写,如妇人们划船探夫的路上有一段对菱角的描写“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
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这一处写
得嫩小,又充满生机的菱角,给人一种平静又安祥的生存的快感,与当时妇人们欢
乐、期盼不安的心情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个充满温馨的氛围,但紧接着就是遇敌
的紧张。文章有张有驰,很吸引人。
【重点语段研读】
课文开篇,夫妻话别一场。
文章开篇描绘是一幅美妙的月夜编席图,在银白的月光下,一位俏丽的小
媳妇坐在洁白如云的席子上,手指灵活地编动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这幅图画是如
此静谧、安祥,让人无法忘怀,生活的美好,家乡的美好,亲人的美好,这一切却
又偏偏发生在生死话别的时刻。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就深深唤起读者对祖国、亲人
的热爱之情。就在这恬静的月夜,水生夫妻话别。这一场话别中有一处很精彩的动
作描写,水生没话找话地搭讪了半天后,终于小声说出了重要的话“明天我就到大
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
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一串动作描写,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水生嫂内心复杂的、又
激烈的感情,没有哪个女人愿意离开丈夫,尤其是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是他关
心国家的危难,水生嫂是深知丈夫的选择是正确的,她虽未说一句话,但这位妇女
内心的爱、内心的焦虑、内心的豁达都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
【解题指导】
参见【课文解析】和【重点语段研读】。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16:47: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85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