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与端粒酶的作⽤及区别
端粒(英⽂名:Telomere)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体末端的⼀⼩段DNA-蛋⽩质复合体,它与端粒结合蛋⽩⼀起构
成了特殊的“帽⼦”结构,作⽤是保持染⾊体的完整性和控制细胞分裂周期。端粒、着丝粒和复制原点是染⾊体保持完整
和稳定的三⼤要素。端粒其长度反映细胞复制史及复制潜能,被称作细胞寿命的“有丝分裂钟”。
端粒是短的多重复的⾮转录序列(TTAGGG)及⼀些结合蛋⽩组成特殊结构,除了提供⾮转录DNA的缓冲物外,它还
能保护染⾊体末端免于融合和退化,在染⾊体定位、复制、保护和控制细胞⽣长及寿命⽅⾯具有重要作⽤,并与细胞凋
亡、细胞转化和永⽣化密切相关。当细胞分裂⼀次,每条染⾊体的端粒就会逐次变短⼀些。
构成端粒的⼀部分基因约50~200个核苷酸,会因多次细胞分裂⽽不能达到完全复制(丢失),以⾄细胞终⽌其功能不
再分裂。因此,严重缩短的端粒是细胞⽼化的信号。在某些需要⽆限复制循环的细胞中,端粒的长度在每次细胞分裂
后,被能合成端粒的特殊性DNA聚合酶-端粒酶所保留。
端粒DNA是由简单的DNA⾼度重复序列组成,端粒酶可⽤于给端粒DNA加尾,DNA分⼦每次分裂复制,端粒就缩短⼀
点(如冈崎⽚段),⼀旦端粒消耗殆尽,细胞将会⽴即激活凋亡机制,即细胞⾛向凋亡。
功能
稳定染⾊体末端结构,防⽌染⾊体间末端连接,并可补偿滞后链5'末端在消除RNA引物后造成的空缺。
组织培养的细胞证明,端粒在决定动植物细胞的寿命中起着重要作⽤,经过多代培养的⽼化细胞端粒变短,染⾊体也变
得不稳定。细胞分裂次数越多,其端粒磨损越多,细胞寿命越短。
端粒DNA是由简单的DNA⾼度重复序列组成的,染⾊体末端沿着5'到3'⽅向的链富含GT。在酵母和⼈体中,端粒序列
分别为C1-3A/TG1-3和TTAGGG/CCCTAA,并有许多
端粒酶作⽤的模式蛋⽩与端粒DNA结合。
端粒DNA主要功能有:
第⼀,保护染⾊体不被核酸酶降解;
第⼆,防⽌染⾊体相互融合;
第三,为端粒酶提供底物,解决DNA复制的末端隐缩,保证染⾊体的完全复制。
端粒、着丝粒和复制原点是染⾊体保持完整和稳定的三⼤要素。同时,端粒⼜是基因调控的特殊位点,常可抑制位于端
粒附近基因的转录活性(称为端粒的位置效应,TPE)。
在⼤多真核⽣物中,端粒的延长是由端粒酶催化的。另外,重组机制也介导端粒的延长。
在⼈类的端粒⾥,⼤概会有[1]
:
:
5'...TTAGGGTTAGGGTTAGGGTTAGGGTTAGGGTTAGGG..3'3'...AATCCCAATCCCAATCCCAATCCC
AATCCCAATCCC..5'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13:51: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7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