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的民俗活动、民俗食品
在我国北方,广泛地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
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
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中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
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二月二龙抬头,明代已见此俗。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
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
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
月二曰龙抬头,煎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龙在中__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
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
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
将开始。
在我国北方地区,沿袭着着许多有关“二月二,龙抬头”的民俗
活动、民俗食品。
民俗活动
1、接“姑奶奶”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
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因为老北京人的礼
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
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
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
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
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
款待。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
轻松而愉快。
2、皇帝耕田
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
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北方就到了
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
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
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
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
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
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
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
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老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
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3、民俗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人抬头。”这句老话为人的昂扬向
上定下了调子。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神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龙不抬头不下雨”,“龙抬头”正是下雨的代名词。此间,大部分
地区的平均气温,稳定回升到零摄氏度以上,由于天气转暖,因对流
而形成的积云逐渐增多,降水量自然明显转多。
“二月二”是一个与天文、气候、农事、卫生等等都相关的日子,
讲究特别的多。既然想龙抬头,就要设法引龙出来。自打明朝以后,
就有撒灰引龙之举,沈榜的《宛署杂诗》写道:“宛人呼二月二为龙
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每到
二月二,各家都从大门外到屋中,再到厨房绕水缸一圈撒上石灰,这
天不许扫地、做针线活,说是怕伤了龙。撒石灰粉的另一层意思是不
让复苏的虫子在屋内繁殖。为此,要用明火遍照墙壁房梁、犄角旮旯,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老奶奶一边说着“敲炕谣”
一边手握笤帚敲打炕:“敲呀敲,敲炕头,金子银子往家流,敲呀敲,
敲炕沿,蝎子蜈蚣不见面!”在农村,这天早晨,庄稼人要在院子里
用灶灰画五个大圆圈,把五谷杂粮放在中间,称之为“打囤”,预祝
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仓满囤圆。要不怎么说“二月二,龙抬头,
大仓满,小仓流”呢。
在北方,二月初二,已是春开解冻,阵雁北飞,犁牛遍地,即将
是整地播种的好时节了。据《古今北京》载:清代定制,每岁仲亥日,
皇帝要到先农坛祭祀农神。行礼完毕,还要自扶犁耕地做出样子,就
算是玉帝亲耕了,然后,坐在观耕台上观“庶人终亩”。皇帝在此时
祭祀农神,本意是号召人民起来春耕,后来经过一些人的神化,成为
二月二龙抬头的美好传说。
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二月二去理发,据说能够带来
一年的好运。这天,理发的地方,会忙得不亦乐乎,皆因人们一个多
月没理发了。所有的理发师傅,歇了整整一个月,赶到二月二这天,
早早开门,不用迎接客人,客人自然蜂拥而至,“二月二,龙抬头,
孩子大人要剃头。”
二月二这天所有吃的东西均和龙有关,饭叫龙子、面叫龙须、饺
子叫龙牙、馄饨叫龙眼、春饼叫龙鳞、肉卷馍叫懒龙。酱肉必吃不可。
汉族的传统习俗是在二月二这天吃猪头肉。以前人们通常在腊月二十
三过小年时杀猪宰羊,初一、破五、十五都完了,肉也基本上吃光了,
最后剩下一个猪头。到了二月二,就把这“龙头”作为供品拿来享用
了。
二月二,除了是龙的生日,也是土地爷的生日,旧时各家各户都
要到土地庙祭拜。光拜土地还不行。北京还有一个风俗是进香祭神,
二月二,男男女女额上贴了金字,骑上毛驴相继来到涿州的碧霞元君
庙烧香,寄予美好的愿望,希望得到神仙的眷顾。名为到庙上香,实
则踏青外游。《岁华纪丽谱》记载:“二月二踏青节,初郡人游赏,
散在四郊。”
民俗食品
春饼:春饼是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农历二月初二,是
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北京人也
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
北京春饼: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
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
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
家。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
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
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
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
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佐料有细葱丝
和淋上香油的黄酱(烤鸭配甜面酱)。
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
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北京人还讲究把出
嫁的姑娘接回家。
驴打滚: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
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
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
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
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因而经
营这种食品摊贩和推车小贩很多,以天桥市场白姓食摊和“年糕虎”
(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气。
内容仅供参考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10:27: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74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