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东镇中学马新明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调查、观察、
实验和制作等活动。在本节教学中采用三种教学方法案例法、阅读讲解法、讨论法。采用这些方法我充分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和时代生活增强教学的
针对性和感染力。注意课内和课外的结合,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深入社会实践,调查研究。
☆教材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必面面俱到)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不仅要思考其他内容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帮助,本节内
容的学习对学科体系的建立、其他学科内容学习的帮助;还应该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
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等。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政治必修1《经
济生活》第七课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两个题目。第一目从基
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方式讲起,讲按劳分配的含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意义以及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第二目讲的是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意义。本节的教学内容学生较为熟悉,
也比较感性趣,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教学中广泛采用贴近学生、贴
近生活的案例材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理解。
☆学情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但不需要格式化,不必面面俱到)
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
走的认知发展线,即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经过哪几个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可能是知识基础不足、旧的概念或者能力方法
不够、思维方式变化等。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比较、鉴别、归纳、发散等方面的思维能力,面对我国现在出现的复
杂多样的个人收入方式,尤其是自己家庭的个人收入方式,更使得他们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他们在这种
好奇心理的支配下,正在尝试着探究: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还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吗?
其实,从理论角度来看,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涉猎,但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
的分配方式和收入方式却使他们感到困惑,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
(2)能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
要性和必然性。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方法,在与同学、
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与人交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教学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教学流程示意
(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
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
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
【导入新课】
讨论:你家的收入来源于哪里?
(设计讨论,考察学生对自己家庭收入情况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本课的
内容。)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知道,家庭收入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这些不同的收入来源实际上
就代表着不同的收入分配方式。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是什么?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分配方式?带着这
2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课程。
【讲授新课】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
提问:阅读本框的标题,回答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是什么?它包括哪几个部分?
(设计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书本上,培养学生快速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归纳: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就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它既包括按劳分配,又包
含着其他多种分配方式。我们先来学习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为主体(板书)
(1)按劳分配的含义(板书)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按劳分配的?(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
分析:按劳分配的重要性、范围、对象、依据、结果
(通过对按劳分配这一概念的分析讲解,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总结:按劳分配的含义。
考察:同学们的父母在国有企业中工作,获得的工资和奖金是否属于按劳分配?在在外资企业中工
作,获得的工资和奖金是否属于按劳分配?
(考察学生对按劳分配这一概念的掌握情况,强调按劳分配的范围是公有制经济。)
(2)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板书)
提问:为什么不实行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
分析:利用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方式这一理论分析,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提问:为什么不实行按需分配?
分析:利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一客观规律分析,社会主义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是
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提问:为什么不实行平均分配?
分析:利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一客观规律分析,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劳动是谋生的手段和劳动能力存在差别,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板书)
提问:你觉得实行按劳分配有什么样的意义?
(设置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强化对按劳分配意义的理解)
总结:按劳分配的意义。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
提问:多种分配方式主要有哪些?(引导学生阅读书本,找出答案)
(1)多种分配方式的内容
①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板书)
分析: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的含义。
考察:请同学们举例,哪些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结合学生生活,考察学生对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板书)
提问:除了劳动,还有哪些要素可以创造财富?
(结合书本漫画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
归纳: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包括资本、技术、信息、管理、土地等。
.按劳动要素分配:主要包括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里获得的工资和奖金收入。
与按劳分配的主要区别: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凭借劳动进行的分配,而按劳动要素分配是在私营和
外资经济中凭借劳动进行的分配。
B.按资本要素分配:主要包括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以及利息、股票、债券收入。
C.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提供技术或信息而获得的报酬。
D.按土地要素分配:因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而获得的收入。
E.按管理要素分配:凭借管理才能而获得的收入。
提问:为什么要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引导学生结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回答)
归纳: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和意义
(2)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原因
提问:为什么除按劳分配之外,还要采取多种分配方式?
分析: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方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
维度进行分析。
归纳:
我国整体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不可能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根本原因
我国除公有制为主体外,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必须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直接原因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采取多种分配方式。——客观原因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同学们要清
楚各种分配方式的含义、地位以及实行原因,并能够区分它们。
【课堂练习】
判断王某一家的收入各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王某之父是国有企业的工程师,月工资5000元;王某之母是私营企业的技术顾问;月收入4000元;
王某本人开了家酒店,月收入10000元,同时还通过炒股,每年可获得收入约3000元;王某之妻是某外资
企业的会计,月收入5000元;王某之妹开了一家小商店,月收入2500元。
【课后思考】
三个公司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某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A公司的工
资待遇是30元/天。B公司的工资待遇是底薪2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20元佣金。C公司
的工资待遇是无底薪,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50元佣金。
思考:你对这3种分配方式有何评价?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过程
很清楚地再现。)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1.设计问题,引出课题。
2.教师点拨,精讲重难点。
1.预习新课。
2.重难点不清楚。
1.引起学生兴趣,使
教学具有针对性。
2.展示学习目标,强
调重难点。
【课堂练习】
【课后思考】
3.总结展示资料。
4.展示练习材料。
5.布置作业。
3.学生探究,讨论中突破
重难点。
4.在练习中,加深掌握。
5.巩固所学知识,预习下
节内容。
3.在探究中掌握教
学内容,突破重难点。
4.当堂反馈。
5.课下拓展,养成习
惯。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1)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4)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5)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含义、范围)
(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内容、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07:09: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69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