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曹操 歌曲

更新时间:2023-02-02 07:08:10 阅读: 评论:0

2019中考志愿填报-炸弹英语


2023年2月2日发(作者:一次性筷子的危害)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检测试题简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曹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B.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C。与刘备、孙权在赤壁展开大战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考点:三国鼎立的形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曹操的表述.解答:220年,曹操的儿子曹

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不是曹操.故选D.

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

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B。C.D。

考点:三国鼎立的形成.分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

解答: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

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

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

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故选D.

3、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

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A。公元3世纪初期B.公元3世纪20年代

C。公元2世纪初期D.公元2世纪20年代

考点:三国鼎立的形成。分析:本题考查了魏蜀吴的建立与三国鼎立.解答:220年曹操

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

局面形成.属于公元3世纪20年代.世纪换算公元千百位数加1.故选B.

4、林俊杰演唱的歌曲《曹操》很受中学生的喜爱,其中有句歌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

火连天不休……”其中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考点:赤壁之战.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解答:

208年,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全国,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大战,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大

破曹军,曹操元气大伤,狼狈退回北方,从而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故选D.

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本意是指司马昭希望得到曹魏的政权,司马昭没有实现的野心,

由他儿子司马炎实现了,那么司马炎建立的政权是()

A.西晋B。东晋C。北魏D.前秦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司马炎建西晋相关知识。

A。根据题目材料“司马昭没有实现的野心由他的儿子司马炎实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

马炎建立的政权是西晋,故A正确;

B.东晋是司马睿建立的,不是司马炎建立的,故B错误

C.北魏王朝是拓跋珪建立的,不是司马炎建立,故C错误;

D。前秦是一个少数民族氐族建立的王朝,其国家领袖有苻健、苻坚、苻丕、苻登等,它的建

立者不是司马炎,故D错误;故选:A

6、内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毁灭。“八王之乱”就是一场内乱,

它加速了()

A。西周的灭亡B。东周的灭亡C.西晋的灭亡D。东晋的灭亡

考点: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八王之乱的知识点.

解答:西晋时期,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西晋的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

几年,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加速了西晋的灭亡.故选C.

7、西晋时,内迁少数民族因不满官僚地主的压迫而起义反抗,你认为灭亡西晋的是哪个少数

民族()

A.鲜卑族B。匈奴族C.羌族D。氏族

考点: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晋灭亡.解答:西晋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西晋地主残酷压迫内迁少数民族,统治集团内斗,耗尽国力,民族矛盾尖锐,内迁少数民族

因不满官僚地主的压迫而起义反抗,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了西晋.故选B.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的()

A。南方战乱相对较少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考点: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析:本题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获得开

发的最主要原因的考查.解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北方的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

迁.他们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是江南地区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故选B.

9、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下列人物中,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从而加速

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是()

A.北魏孝文帝B.汉光武帝C。汉武帝D.秦孝公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及意义。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为了加强对

中原的统治,更为了接受汉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迁都之前,进行了改革,主要措施包

括: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和家属穿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等汉化政策,这次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也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交流

和发展.

解答:A、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从而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B、汉光武帝是东汉时期的皇帝,创造了光武中兴的盛世;

C、汉武帝是西汉时期有作为的一位皇帝;

D、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很快强大起来.故选A.

10、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而成语是语言文化的精华.下列成语与淝水之战有直接关

系的有()

①纸上谈兵②风声鹤唳③草木皆兵④退避三舍⑤投鞭断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⑤

考点: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分析:本题考查了淝水之战的相关成语.

解答: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

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

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

①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了战国以来

最大的一次战争──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大败,四十多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

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出自长平之战;④城濮之战时,晋楚

两军相遇在中原战场上.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驻军城濮,巧妙地

避开了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城濮之战的胜利是决定了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关键

战役.故选D.

11、“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

牧经验.这反映了()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D.潍坊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考点:北方民族大融合。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齐民要术》成书背景是: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后,特别是北魏孝文帝在社会经济方面实施的

一系列改革,更是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书中既介绍汉族农业的

生产技术和方法,又介绍鲜卑族的畜牧业经验,这正反映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下的经济发展.

解答:A.《齐民要术》反映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B.不符合农业社会的特征.

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在书中没有体现.

D.不符合书中内容史实.故选A.

12、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是()

A.迁都洛阳B.军队战斗力提高C。社会矛盾激化D。北方民族大融合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及意义.分析: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那时候,黄河流域

的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为了加强对中原地

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

革的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这些改革措施又促进了北方民

族的大融合.

解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为了顺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而改革的结果又更加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所以北方民族大融合既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原因又是结果.故选:D.

13、魏晋南北朝时期,实现我国北方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鲜卑族B。前秦—氐族C.北魏—匈奴族D.西汉-汉族

考点: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分析:本题考查了少数民族与建立的政权.

解答: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

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故选B.

14、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

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

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A.迁都洛阳B。改用汉姓C。该穿汉服D.学说汉语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分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

解答:据材料内容“(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结合所学可知,属于学说

汉语的措施.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故选D.

15、祖冲之在数学领域最突出的成就是

A、造出了千里船B、利用并发展了前人创造的“割圆术”

C、写了一部数学著作《缀术》D、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考点: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解答:本题考查祖冲之的成就.祖冲之是南朝时期著名

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机械制造家,他一生成就很多,最突出的是在圆周率方面,是世界上

第一位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著名战役对照表

战役名称时间交战双方及兵力对比结果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3—4)万—袁绍(10万)曹操胜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20万—孙刘联军5万孙刘胜

淝水之战383年东晋8万—前秦80万东晋胜

(1)分析交战双方兵力投入与战役结果,概括出三次战役有什么相同点?

(2)说一说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3)这些战役一定程度改变了历史的发展,其中赤壁之战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4)通过分析以上战役,结合你对战争的了解,说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至少写

出两个)

考点:材料解析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以少胜多的战役.(2)本题考查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

(3)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影响.(4)本题考查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

解答:(1)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取得胜利,208年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383年东晋谢石谢玄以少胜多打败苻坚取

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三次战役的特点是以少胜多.

(2)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有: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取得政治优势;广招人才;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解决军粮问题,还使北方的经济得到

恢复和发展.

(3)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趁机占

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又西进四川.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在建业称吴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4)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之所以取胜,原因有曹操重用人才,袁绍骄傲轻敌等.公

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有孙刘联合利用火攻,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

水战,诸葛亮的天文知识丰富等.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东晋取胜的原因有前秦内部不团结,

前秦皇帝苻坚骄傲轻敌,东晋上下一心等.所以三次战役曹操、孙刘联军、谢石谢玄都占据

天时地利人和,以少胜多取得胜利.

故答案为:

(1)以少胜多.

(2)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知人善任、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屯田.

(3)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4)天时,地利,人和.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

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

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

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

"“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2)结合所学知识,“从平城到洛阳”后,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发展

有何历史作用?

(3)据材料二,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考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隋朝的建立.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知识点.(2)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统一的知识点.

解答:(1)由材料“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废

井田,开阡陌,国际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

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的两项措施.经

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

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由材料“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

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3)由材料“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可知材料二中隋朝

统一的基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故答案为:

(1)废井田,开阡陌,国际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商鞅变法,

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

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

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

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如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

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五个内迁的北方

少数民族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修筑长城及目的.

(2)本题主要考查西晋时期五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及北魏孝文帝改革.

(3)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解答:(1)据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

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

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

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可知,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秦始

皇时期修筑了万里长城.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

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西晋时期,五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是匈奴、鲜卑、羯、氏、羌.据材料三“禁用鲜卑

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

就要降职或罢官."可知,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巩固北魏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

(3)结合三则材料可知,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

故答案为:

(1)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

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要求答出两层意思,意思相近即可).

(2)匈奴、鲜卑、羯、氏、羌(任写两个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革除落后习俗,

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意思相近即可).

1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我国科技文化艺术发展史上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历史长河中非但未见消退,反而日渐显示其辉煌。让我们一起走进

其中,领略其风采。

(1)请列举出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各一例。

(2)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分别位于哪两个省份?体现了哪一宗教特色?

(3)请列举这一时期数学、农学以及地理学方面的成就各一例.

(4)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哪些因素导致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辉煌?

考点:魏晋南北朝书画艺术,魏晋南北朝石窟艺术,魏晋南北朝数学,魏晋南北朝农学,魏

晋南北朝地理学。

解答: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艺术。

(1)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许多的书法和绘画名人,如王羲之、顾恺之等,列举

他们的代表作品即可.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第二小问,

根据所学可知,云冈石窟保存较多的古印度佛教艺术的风格;龙门石窟,无论佛像造型,还是

龛饰壁雕,都具有中原文化特征。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了许多的数学、农学和地理学名人,如祖冲之、

贾思勰、郦道元等,列举他们的成就即可。

(4)根据所学,从承上启下的角度回答。

(5)根据所学,从民族融合和江南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兰亭序》;《女史箴图》.

(2)山西、河南.佛教。

(3)数学:祖冲之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农学:《齐民要术》;地理学:《水经

注》。

(4)承上启下。

(5)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07:08: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69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奥运闭幕
标签:曹操 歌曲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