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1吨有多重》
西乡县城北小学:杨凤菊
教案背景: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略有所闻,但接
触并不多。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材先通过码头装卸货物的情景、通过集装箱、货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让学
生感受到生活中“吨”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提示
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大
白菜、奶牛、猪、水泥、油桶、小学生体重等物体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
的认识。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及质量单位的
合理运用。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先安排了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最后安排了“搭
配中的学问”的内容。“1吨有多重”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是结合具体生
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
简单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
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平时
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少,所以教材首先通过猜一猜大象有多重,自然引出更大的质
量单位“吨”;接着通过看一看、算一算、说一说来感受1吨有多重;再通过练
一练,联系生活实际,巩固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曹冲称象”的
故事,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材中还设计了多幅情境图,有利于学生在
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吨有多重。本节课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
活化”的课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入到富有情趣的课堂学习中,这样就把数学
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合起来,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
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感知探究—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故事激趣:
在美丽的森林里,动物医生要给动物们体检,大象第一个到,请你猜猜它的
体重是多少?(课件演示测体重的过程。)小熊、小牛、小马和小鹿四个好朋友
也从河对岸赶来体检,可到了小桥边,它们却停下来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原来,
到了桥边,小马准备和大家同时过桥,可小熊指着桥边的提示牌说:“限重一吨”。
于是它们犹豫了。同学们,你给出个主意吧!它们能不能同时过桥?
2、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3、学生自由发言,引出课题。(板书课题)一吨有多重
那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一吨到底有多重,然后再帮助它们过桥好吗?
二、感知探究
课件出示情境图:
1、猜一猜:一头水牛、1袋面粉、1桶油的质量和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的体重
各是多少?
2、用称称一称,验证猜想。(课件演示)
3、试一试:
(1)让学生背一背体重25千克的同学。
(2)提一提质量50千克的油桶。
4、看一看,算一算。利用课件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
课件出示:
1桶油质量是100千克,这样的10桶油正好重1吨
1袋面粉质量是50千克,()袋面粉约重1吨
三年级的小学生的平均体重大约是25千克。()人大约重1吨
一头水牛重350kg,()头水牛约重1吨
小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1t=1000kg(板书)
教师强调:计量较重的或大量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到吨。
5、说一说。
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1吨大约有多重,哪位同学来说生活中计
量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做单位。(强化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
6、解决问题:它们能否同时过桥(出示情境图)
(1)现在谁来说说它们能不能同时过桥,为什么?
(2)它们谁和谁能同时过桥?(小组讨论)
小朋友的方法真多、真好,牛大哥它们用了你的方法都安全地过桥了,它们
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助。
(3)如果我们全班同学也去这个地方游玩,我们能同时过这座桥吗?为什么?
指名发言,教师评价.
三、知识应用(智勇大冲关):
第一关:填一填。
4千克=()克3吨=()千克
5000克=()千克()t=2000kg
18t=()kg()kg=6t
(分组完成,请几名学生汇报方法。)
第二关:在○里填上“>”“<”或“=”。
8000千克○8吨4500克○4千克3t○3600kg
(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方法。)
第三关::帮小明改日记
(课件出示日记并播放录音)
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我们先到超市买了1克苹
果和2吨梨,又买了1个50千克的鸡蛋。我看见超市里有电子秤,上去一称我
的体重,哎呀,我的体重都30克了。
到了动物园。动物园里动物可真多,我估计了一下,一头狮子大约重350
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还有会说话的鹦鹉大约重120千克。大水
牛少说也有338吨重。
参观完动物园,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学生抢答,教师评价)
四、全课总结: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1吨有多重
1吨=1000千克;
1t=1000kg
计量较重的或大量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到吨。
吨用字母“t”来表示。
教学反思:1吨到底有多重呢?如何让学生感受到1吨的重量呢?在课前,我
先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粮油店观察米店的摆放,记录那里一袋米、一筒面、一袋
面粉等的重量,然后一个一个的测量学生的体重。学生将自己的体重也记录在自
己的作业本上。最后我跟老板商量让孩子们提提20千克1袋的米。孩子们回到
教室叽叽喳喳的议论着谁谁重些、轻些;谁有力气等等。很显然,大家对这样的
实践活动很感兴趣。
乘着学生高兴,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全班30人,一共有多重呢?学
生立刻说:这么多怎么算啊?我说:我们不是学过估算吗?大家可以估计一下啊。
“哦。这就快了。”班上几个小机灵连忙问旁边的同学体重是多少,有的说“26千
克”,有的说“25千克”,有的说“30千克”,有的说“22千克”,有的说“32千
克”等等。于是,大家又议论了一番,觉得大家的体重在25千克上下,就用25
乘以30,大约是750千克。我把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学生觉得很奇怪,这
样一个得数有什么用呢?我又在750千克旁边写了1000千克。我让学生比较者
两个数的大小,学生很快得出了结论。可是,这些似乎和吨没关系啊。我呢还是
慢慢的卖关子。我问:如果1个学生是25千克,这样体重的学生要多少个才是
1000千克呢?几个超前学习乘除计算的孩子抢着说“40个”。其余学生说“这么多
呀。”“好重啊!”“真的很重吗?同桌互相背背看。”学生通过背体验到几十千克
都比较重。这时,我让学生说说刚才记录的粮油的重量,同时想想1000千克米
(一袋装20千克)有多少袋?1筒面500克,1000千克面有多少筒呢?如果要
一次运走2000筒的面,选择什么运输工具呢?问题一个比一个难,但是学生们
丝毫不害怕,他们兴致勃勃的讨论着。最后大家一致认为1000千克的面要用面
拖才能一次运完。这时,我告诉学生:1000千克就是1吨。吨是生活中重的物
品的质量单位。比如沙、水泥等的重量都用到吨。在动物中,大象、鲸的体重也
是用吨来计量的。
至此,学生对于“吨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快乐的进行着。因此,选择合适的
情境,选择合适的教学角度,就算是很抽象的事物也能让学生豁然开朗的。这也
就是教学的艺术吧。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13:27: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6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