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国学热

更新时间:2023-02-02 04:45:03 阅读: 评论:0

学霸软件-叮的拼音


2023年2月2日发(作者:小木屋系列)

新世纪以来“国学热”

背景下的国产电影

路春艳 王占利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

[摘 要] “国学热”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上出现的一股 1人注目的文化热潮。本文立足“国学

热”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从人伦亲情电影与古装大片两个维度,分析了“国学热”中的国产电影创作,着

重总结了其在艺术成就、市场成绩以及文化影响力方面的得与失,并在此基础上对国产电影如何有效发挥

文化、媒介属性,实现与国学热潮的积极互动提出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 国学热;传统文化;人伦亲情电影;古装大片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054(2011)02-0069-05

“国学热”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是新世纪以来在中华大地上风起云涌的一股社会

热潮。十余年问,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

少地受到了传统文化热潮的影响,尤其是在大众

文化领域,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痕迹。无论是广

受追捧的《百家讲坛》,还是持续热播荧屏的家

庭伦理剧,抑或是陆续走红民间的“明朝、清

朝、宋朝那些事儿”,无一不彰显着鲜明的传统

文化因素。电影作为国内近几年发展速度最为迅

猛的大众文化样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学热潮

的影响,一部部接踵而至的古装大片便是明证。

虽然新世纪以来的不少国产电影都具有非常

鲜明的传统文化印记,但它们却没能引起人们积

极的关注与回应,有些甚至招致了猛烈的抨击,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

所应肩负起的社会责任与文化使命。这样的状况

不禁令人困惑。要解读这一现象,还要从“国

学热”说起。

、新世纪以来的“国学热”

与大众文化制作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

国民在文化层面上的自信心也在日益增强,开始

有意识地回归传统文化的怀抱,重建中华民族的

文化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以“仁”“恕”

为核心的思想,以“中庸”“和为贵”为准则的

处世原则,提倡“正心诚意”、重视“义利之

辨”的儒家文化,很自然地被陷入道德失范和

现代性焦虑中的人们视为“救心之灵丹”、“治

世之妙药”。

自本世纪初开始,全国各地相继涌现出具有

国学启蒙性质的私塾,如北京的“安定门国学

馆”,南京的“金陵国学馆”,广州的“九龙树

国学馆”,上海的“盂母堂”等。…这些私塾无

一例外地以“读经”为主要教学内容。2003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华孔子学会组编的

《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丛书十二册,为

“读经”运动提供了指定教材,由此掀起了一股

儿童读经热潮。 2004年,许嘉璐、季羡林、任

继愈等72位著名学者发表《甲申文化宣言》,

表达了“与海内外华人一起,为弘扬中华文化

而不懈努力”的愿望。…同年,祭孔大典在山东

省曲阜市孔庙隆重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

[收稿15t期】2010—12—07

[作者简介]路春艳(1974一),女,辽宁沈阳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电影学博士;王占利(1985

一),男,山东章丘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举行的公祭孔子活动。在这一年,海外第一所

“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成立。截止2009

年11月,全球各地已建立282所孑L子学院和

272个孔子课堂,分布在88个国家和地区。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此后,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知

名高校也都纷纷开设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传

统文化为内容的课程或国学高级研修班。

近年来,借助网络、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介

的影响力,传统文化得以在大众群体中迅速普

及。如今的文化市场上随处可见大量的与传统文

化相关的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如《百家讲坛》

系列出版物,网络草根史书《明朝那些事儿》,

古装商业电影《英雄》《无极》《夜宴》《满城

尽带黄金甲》《赤壁》《孔子》。还有,几乎于同

一时间段内被翻拍成电视剧的四大名著等等。一

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经典原著

都是在经过精心的商业包装之后,贴上传统文化

的标签,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媒介传播

出去。正如有学者所言,“以强势新闻媒体如中

央电视台以及闻风而动的各地电视台为中心而波

及全社会,迅速造成以往只有政治动员才能生效

的全民学习传统文化、关心传统文化的热

潮”。 尽管有不少人忧虑商业媒介的过度介人

已经使得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被快餐化

与泛娱乐化,逐渐偏离了在精神文化层面“普

度众生”的最初目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

得益于大众文化的通俗性与娱乐性,以往那些曲

高和寡的传统文化才得以以一种通俗易懂、大众

喜闻乐见的面貌示人,并由此在全社会快速普及

开来。

电影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国学热潮的影

响。世纪之交先后问世的《那山、那人、那狗》

(1999年)、《暖春》(2002年)、《暖》(2003

年)等片,将目光聚焦于传统的乡村文明,通

过对人伦亲情的讴歌展现了乡村文明的美好。同

样诉诸传统人伦情感的影片还有《世界上最疼

我的那个人去了》(2002年)、《我们俩》(2005

年)以及缔造了国产片票房神话的《唐山大地

震》(2010年)等片。古装片方面,划时代的本

土大片《英雄》(2002年),直白地表达了对

“秩序” “王权”的肯定,随后的《墨攻》

一70一

(2006年),传达的是墨家“非攻”“兼爱”的

思想,这样的主题在《赤壁》(2008年)、《麦

田》(2009年)、《花木兰》(2009年)中同样

有所展现。不过,与热播的电视节目和热销的国

学读物不同,这些夹裹着鲜明传统文化因素的国

产电影,无论是质量上乘的文艺小片还是赚足眼

球的古装大片,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都没能引起

人们足够的关注与积极的回应,许多大手笔制作

的古装商业电影甚至招致了猛烈的批评。毋庸讳

言,这是一个令中国电影人尴尬的怪象。不过,

只要对此稍作分析,并不难发现其中的缘由所

在,而这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新世纪以来

国学热潮中国产电影的得与失。

二、人伦亲情电影的尴尬与希望

回归民族传统的怀抱,以传统文化丰富的精

神资源为基石,重塑精神家园,是社会各界在

“国学热”背景下针对目前各种社会病症所开出

的总药方。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被当作了缓和

现代人心理压力与精神焦虑的“心灵鸡汤”。

新世纪以来电影领域涌出了不少心灵鸡汤式

的作品,并且大都是极具风格特色的质量上乘之

作。世纪之交,导演霍建起相继推出两部乡土电

影《那山、那人、那狗》与《暖》,以优美的影

像勾勒出了一个如梦似幻般的乡土中国。在这种

对乡村文明温情脉脉的展示之中,影片向现代人

指出了克服躁动与焦虑心境的出路,那就是逃离

现代城市,奔向乡村田园生活的怀抱,至少要在

精神层面上摆脱现代文明所衍生出的种种束缚,

回归清净自然、宁静致远的田园心态之中。《那

山、那人、那狗》全片就像一篇沁人心脾的散

文诗,翠绿的青山、蜿蜒的山路、潺潺的小溪、

金黄的稻田、袅袅的炊烟、古旧的民宅、淳朴的

乡民、感人至深的父子情……共同为观众构筑起

敦厚质朴、温馨自然的情感空间和灵魂境地。之

后的《暖》延续了导演霍建起的乡土情怀,借

用“游子还乡”这一文艺创作的经典母题,直

抒胸臆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实际上,新世纪以来问世的一系列现实题材

的影片中,对“父爱”“母爱”等人伦亲情的讴

歌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表现主题。导演张扬先后推

出《洗澡》(1999年)、《向日葵》(2005年)

新世纪以来“国学热”背景下的国产电影

两部影片,探讨中国式的父子冲突与和解。影坛

才女徐静蕾的导演处女作《我和爸爸》 (2003

年)以及功夫巨星李连杰向文艺路线转型的作

品《海洋天堂》(2010年)也都将镜头聚焦于

感人至深的父爱。《漂亮妈妈》(1999年)、《世

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分别以母子之情、

母女之情为立足点颂扬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我

们俩》《美丽的大脚》(2002年)将目光聚焦于

陌生人之间因日常交往而滋生出的真挚情感。最

早以批判父权而扬名国内外影坛的第五代导演张

艺谋和陈凯歌也分别在《幸福时光》(2000年)

与《和你在一起》(2002年)中以两个“不是

父亲胜似父亲”的形象,将深沉厚重的父爱热

烈地讴歌了一番。

上述这些影片在叙事策略、主题表达等方面

与最近几年一直热播荧屏的家庭伦理剧有着很大

的相似之处,均是以极具生活质感的故事情节传

达真挚的人间情感,倡导传统道德伦理的回归,

在新的起点上重构国人的伦理观念与精神家园。

但是,一个需要指出的事实是,这些以人伦亲情

为表述对象的影片尽管大都是质量上乘之作,但

其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却无法与言说内容相似的

热播电视剧或者电视栏目相提并论。与那些热播

电视节目动辄万人空巷的收视盛况以及街头巷议

的社会性话题相比,这些影片则颇显寂寥,几乎

无人问津。

之所以出现此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

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电影市场在艺术电影

宣传推广策略上的不足,缺乏一套有效的针对商

业性不明显的文艺小片的发行推广制度。当下国

学热潮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众媒介的强

势介入,既有文化的因素,也有商业的因素。反

观近几年出现的讲述人伦亲情的影片,尽管包涵

鲜明的传统文化因素,却因缺乏所谓的商业卖

点,无法得到有效的商业包装与市场推广,市场

反应冷淡,其影响力自然不能与那些持续热播荧

屏的国学类电视栏目以及家庭伦理剧相提并论。

这种尴尬状况在2010年的电影市场上似乎

有所改观。虽然由蒋雯丽执导的,讲述姥爷与外

孙女之间感人亲情的文艺电影《我们天上见》

依旧没有摆脱票房惨淡的命运,但随后由冯小刚

执导的《唐山大地震》却一举斩获6.73亿元的

惊人票房。在叙事上,《唐山大地震》通过一个

普通家庭中的各个成员在大地震3O年后的生活

经历,带出了中国社会3O年间的发展变迁,体

现的是儒家文化中的“家国同构”观念,以家

庭的悲欢离合寄寓国家和民族的盛衰兴亡。在表

现手法上,借助对人伦亲情的讴歌来打动观众,

从人伦道德的角度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

“亲情感人”是《唐山大地震》主打的宣传口

号,不管是电影海报上“亲人永远是亲人”的

宣传语,还是买电影票送纸巾的话题炒作,发行

方华谊兄弟公司为此做足了文章。可见,《唐山

大地震》之所以能够取得巨额的票房收入,一

方面是它本身就比以往那些讲述人伦亲情的文艺

电影更具商业色彩,比如名导执导、海外特效团

队制作地震场面等,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华谊兄弟

公司的出色宣传和营销手段。

《唐山大地震》在市场上的成功无疑说明了

诉诸传统人伦的现实题材电影可以像热播的家庭

伦理剧那样,引发巨大的社会轰动效应,与人们

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形成有效的互动。同时,无数

观众为《唐山大地震》流下的眼泪则表明如今

的现代人是极需要传统人伦亲情的滋润。在不影

响艺术质量的前提下尝试引入商业元素,同时积

极开拓适合自身特色的宣传推广方式,唯有如

此,国产电影才能够真正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当下

的传统文化热潮中,为国人守望藉以安身立命的

精神家园。

三、古装大片的误区与出路

古装大片的兴起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影坛最引

人注目的热点现象。自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武侠

电影《卧虎藏龙》扬名国际影坛后,国内电影

人立即敏锐地察觉到了一条走向国际市场的捷

径,由此掀起了一股以大导演+大制作+全明星

阵容为特色的古装武侠片的拍摄热潮。《英雄》

(2002年)、《十面埋伏》(2004年)、《无极》

(2005年)、《夜宴》(2006年)、《满城尽带黄

金甲》(2006年)等大片相继引爆电影市场,不

断刷新国产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不过,与骄人

的票房佳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本土大片却

大都遭到诸如“形式大于内容”“故事干瘪”“情

节拙劣”“主题扭曲”等恶评。

一71—

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与诉诸传统人伦的现实题材的影片相比,本

土的古装大片是一个更适于全面展现传统文化的

传播平台,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服饰建筑、武

术舞蹈……这些积淀了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样式

可以借助巨额的资金投入于先进的数码特效制

作,在影像中得到美轮美奂的展现,使观众在愉

悦的审美过程中享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正因

如此,古装大片在美工布景、视觉效果上可谓极

尽奢华铺张之能事,威严气派的宫殿楼宇、华丽

炫目的服饰装扮、婀娜多姿的舞蹈般武打场面、

古色古香的背景音乐……无一不体现着古装大片

在美学追求上的复古主义格调以及向传统文化回

归所作出的努力。

不过,虽然古装大片为了将观众带进古代的

历史环境与故事情节之中,不惜在美工设计与视

觉特效上一掷千金,力图为观众呈现一个充盈着

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影像世界,但观众对这种复

古主义的美学努力却并不买账,绝大多数的古装

大片都没有在观众的口碑中赢得好名声。造成这

一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

点就是早期的几部古装大片,无论是开启本土大

片时代的《英雄》,还是随后相继问世的《无

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片,均在主

旨思想与文化内涵上严重违背了传统的价值评判

标准,用“违反常识、违反历史记录、违反基

本人性的方法建立自己的价值系统和美学语

境”。 ‘

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为中华民族积累了深厚

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以今天的眼光来

看,传统文化中许多有着普世价值意义的思想依

旧如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文明的天空。比如

“仁者爱人”“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庸之道”“见利思义”“天人合一”“和而不

同”等,堪称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但另一方

面,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封建糟粕,比如

“纲常”“忠君”“存天理灭人欲”“礼不下庶

人,刑不上大夫”等奴性思想就与现代的科学

民主精神格格不入,在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上长

期禁锢和毒害着国人的思想。一直以复古主义为

美学追求的古装大片正是在“精华”与“糟粕”

的取舍上出现严重的失误,片中尽是血腥的仇

杀、扭曲的乱伦、丑恶的宫廷斗争、神圣不可侵

一72一

犯的王权……不仅没能在思想内涵上触摸到中国

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传达出五千年的深厚文化

底蕴,反而将目光聚焦于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糟粕

成分,这种文化内涵上的错位正是导致其遭到批

评的深层次原因所在。

2006年,以文艺片见长的香港导演张之亮

推出了十年磨一剑的古装战争大片《墨攻》,影

片阐释的是墨家传统的“兼爱” “非攻” “尚

贤”“尚俭”等思想,可谓一改古装大片纠缠于

专制王权、家庭乱伦、血腥杀戮等文化糟粕的病

态美学趣味。不过,虽然在思想内涵方面实现了

“拨乱反正”,但《墨攻》依旧存在不少因迁就

所谓商业卖点而造成的硬伤。比如女将军与革离

之间的感情戏干瘪生硬,一直游离于全片的主线

故事与情绪氛围之外,令人莫名其妙。之后陆续

问世的古装大片也大都存在与《墨攻》相似的

问题。刷新国产电影制作成本与票房收入两项纪

录的《赤壁》有着与《墨攻》相似的“反战”

“兼爱”主题,在对历史进行商业化改写方面则

比《墨攻》更加“天马行空”。为了突出台湾美

女林志玲首次触电饰演小乔这一卖点,硬是将赤

壁大战改造成了一场争夺绝世美人的东方版

“特洛伊”。文化巨制《孔子》(2010)费尽心思

地拍摄了一场有些香艳的“子见南子”并将其

作为主要卖点,但孔子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周游列

国14年的经历在片中却是一片空白,除了时不

时冒出的几句“论语”台词,孔子的理想和抱

负在片中可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影片对孑L子

思想的阐述也就很难真正融入观众的心底。

正当古装大片在过度商业化运作传统文化资

源的误区之中越陷越深之时,一部严格意义上并

不算古装题材的民国功夫电影《叶问》在2008

年底问世,在竞争激烈的贺岁档取得了过亿元的

票房收入,其后推出的续作《叶问2》在继续赢

得观众口碑的同时,更是收获了2.3亿元的票

房,这种市场与口碑的双重成功无疑给今后的古

装大片制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从弘扬传统

文化的角度看,《叶问》表达的是中国传统的功

夫文化,片中的叶问举手投足问处处体现着宽容

谦虚的武学宗师风范。在对叶问的形象塑造上,

影片特意用许多细节刻画了叶问顾家疼爱妻儿的

性格,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叶问这一人物形象的

新世纪以来“国学热”背景下的国产电影

认可与喜爱。此外,《叶问》中还有着民族主义

情绪的适度宣泄,两部影片的高潮部分都是中国

功夫击败外国拳术的场面,这使得叶问在武学宗

师之外又多了一重民族英雄的身份,成为自强不

屈的民族精神的代表。两部《叶问》上映过后,

叶问这一人物以及其每次与对手过招前招牌式的

起手式都已成为一种文化标识,影片在弘扬武学

文化方面的巨大成功可见一斑。

阐释传统武学精神,强调人伦亲情,弘扬民

族精神,是《叶问》在思想内涵上最显著的三

个特点,也是其巨大社会影响力的根基所在。在

制作上,《叶问》摒弃了以往古装大片所惯用的

英雄美人、视觉特效等商业卖点,以扎实的故事

剧情塑造了一个穿长衫、温文尔雅、顾家的武学

宗师形象,并在其身上投射了包容谦雅、厚德载

物、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使其成为中国武学精

神与民族气概的代表。今后的古装大片若要真正

注释:

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就必须从过度商

业化运作包装传统文化资源的误区中脱离出来,

尊重历史文化,踏踏实实地讲好故事,用精致的

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打动观众,使传统文化思想

如涓涓细流般自然地流人观众心田。唯有如此,

古装大片才能真正担负起对内对外弘扬传统文化

精神,树立国家文化形象的历史使命。

电影是艺术,应该为社会提供一种思考的成

果。无论聚焦现实生活中悲喜交加的人伦亲情,

还是穿越时空呈现历史中的事实与想象,都应根

植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贴切的运

用。电影也是一种文化工业产品,在进行文化表

达的同时,也要把握市场的规律与脉动,研究观

影者的社会心理,将商业元素不露痕迹地融入影

像叙事,并进行恰当的宣传与推广,这样才能与

传统文化热潮形成有效的互动。

[1]王彦坤.国学热的持续升温与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统”的不同态度[J].探索与争鸣,2009(11)

[J].暨南学报,2009(1). [3]郝建.硬作狂欢[M].上海:三联书店,2004.

[2]郜元宝.假热衷与真冷淡一文化界、文学界对“传

The National Cinema in the View of Craz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ince 2000

LU Chun-・yan WANG Zhan-・li

(College of Art and Communi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 00875,China)

Abstract:The craz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s been a striking cultural trend in Chinese society

since 2000.The paper focuses on its relationship with mass culture,analyzes the productions of the costume

movies and films about human relations and family and summarizes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them in terms

of artistic achievements,market performance and cultural influence.Upon those analysis and summaries the

paper makes suggestions about how Chinese cinema e plays the full role of its cultural media nature to realize

the active interactions with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craze.

Keywords:craz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raditional culture;films about human relations and

family;costume movies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04:45: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64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中英文对照
标签:国学热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