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ppt

更新时间:2023-02-02 04:15:37 阅读: 评论:0

二次函数三种表达式图像-风成语


2023年2月2日发(作者:吃牛排)

1

【设计意图】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八十五字。然而这区区八十五

字不仅记录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空明月色,更记录了苏轼刹那间涌起

的微妙曲折的动人情感:解衣欲睡之时,月色如老友不邀而至,叩响了苏轼的心

扉,那份快乐强烈得难以自抑,于是他率性而为“欣然起行”;在“念无与为

乐者”的思量、沉吟和瞬时搜寻后,他“遂”兴致勃勃地“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道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至巧至妙的欣喜;二

人“相与步于中庭”开启了那夜悠闲、静谧、不可多言的月下神游,从而诞生

了千古写月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及“沉

醉美景”后“恍然大悟”的发现的欣喜与审美快感。

至于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那坦然真诚的自得与自赏,更让

我们顿悟:这摇曳多姿的“乐”源自于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

的“闲人”之心——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

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

淳”,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本设计从对苏轼的生平简介切入,立足学生的阅读初感,以品读作者的

“乐”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由“乐”及“闲”,

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从容面对人生

的审美态度。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2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

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再者说,他年事已高,疾

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而他呢?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

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

将白发唱黄鸡”。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

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

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明确学习目标。(板书: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读出古文味道。

课前已经充分预习

1.指名学生读,多人评价,教师点拨。

展示读音、停顿,学生齐读。

3.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

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

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第二步,采用托音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

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提出预习中不懂的词句,全班交流。

展示重点字词: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怀民亦

未寝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展示重点翻译:

⑴解衣欲睡。(补主语)

⑵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留人名地名)

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替)

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调顺序)

3

4.翻译小结:(1)直译为主,重点字词不可漏译。

(2)恰当调、补、替、留、删。

(3)达到信(准确如实)、达(晓畅通顺)、雅(优美自然)

5.疏通了文意,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或“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与张怀民

在承天寺月下散步”。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

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过渡:在反复诵读和疏通文意的过程中,你感受到苏轼夜游时的心情了吗?文中

有没有直接表露这种情感的句子?(快乐;“欣然起行”。)的确,不管何时何

地何景,苏轼的内心都是快乐的。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轼最快

乐时就是写作之时”,“能使读者快乐是苏东坡作品的一大特点”。接下来,让

我们潜入文本,细细品读,感知作者的快乐。

四、细读文字,品作者之乐

1、以小组为单位,逐字逐句反复品读,抓住关键字细细咀嚼,发现作者蕴藏在

文字中的快乐。边读边作批注。

教师示例: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发现东坡因月色入户而产生的喜悦,以及迫

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起行”解释为立刻起身前行,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内心

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他是多么率真可爱!

2、师生交流,点拨提升。

①月色入户

这里的“入”不止是“射入”“照进”,更应该解释为拟人化的“入”——“进

入”。这个“入”字写出了月色如老友般的善解人意,她知道,对月亮情有独钟

的苏轼(残月,冷月,缺月,孤月,圆月,明月,这些月的意象里凝聚着他或

悠闲或炽热的感情、豁达的胸襟和睿智的思想),是不会放弃一个美好的秋夜的;

正是这个“入”字引发了苏轼无尽的惊喜——我本无意见月,月色自“入”我胸

怀,不邀而至的月色带来了一份不期而至的快乐。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写出了苏轼瞬时的沉吟、思量与搜寻,正是这一转念间,张怀民“跃上”

他的心头。“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兴致勃勃,率性而为而从“念”

至“遂”也涌动着一份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但又有谁能和你共赏呢?如

果没有此人,那快乐真要减却几分,可是苏轼找到了可以分享无边风月的人,怎

能不快乐万分?

追问:苏轼赏月,为什么单单去寻张怀民呢?

课下注释提示为:张怀民是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此其一。

4

ppt出示张怀民的相关背景资料: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

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学生阅读,明确:

其二就是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心胸坦然,爱好山水,不挂怀贬谪之事,同为品格清

高超逸之人。两人人处境相似,志趣相投,是人生知己,也是审美知己。

(过渡)明月相邀,知己相伴,自是人生一大乐事!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中蕴含着至巧至好的快乐,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而“相与步

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静谧画面。

点拨:这里的“步”与“欣然起行”中的“行”能否交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行”写出了苏轼心中强烈的赏月欣喜,迅即起行,不假思索,

率性而为;而“步”则写出了苏轼与张怀民月下漫步时的悠闲、从容、惬意。

深入探讨:这里有没有写二人如何“交谈取乐”?为什么?

明确:没有写二人交谈取乐。一为留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最重要的是他

们心意相通,会心一笑胜过千言万语,宁静之中更显情味悠悠。

指导朗读:指名读,重读“亦”,体会“怀民亦未寝”的惊喜。

师生对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与“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体会二人的默契。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个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蕴藏着令人惊喜的情感波澜,在这里我们采用比较的方法

体验探究作者的快乐。

探究一,ppt出示: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细心的你能否发现改动后,我们阅读的感觉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

补出了月色,失去了惊喜;不补出来,更能真实的体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因为

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那是月色,这更能衬托“十月十二日”那晚月色的澄澈

空明。

“盖”换用“是”,语势变平淡,没有恍然大悟,没有了“沉醉”和“发现”的

双重审美快感。

探究二,ppt出示:

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朗读指导:齐读原文,读出作者“沉醉美景”与“发现真相”的惊喜。

3、小结:

区区85字,竟然蕴含了这么多的快乐: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朋友心意相通的

快乐、知己相伴悠闲漫步的快乐以及沉醉月下美景、因错觉而引发的意外的发现

的快乐。

随《高山流水》的音乐再读全文,展现这份曲折流动、摇曳多姿的快乐。

5

五、探寻“闲人”之魅力

1.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追问: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美丽的风景时时处处与我们相伴,只是缺少像我和怀民这样的闲人来欣赏,真是

可惜啊!

3、解读“闲人”之“闲”。

①“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

②苏轼为什么自称是“闲人”呢?

适时链接苏轼的生活背景,ppt显示:

背景1: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

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

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

公事”,也就是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问:政治上遭受打击、不被重用的闲官,会有怎样的心情?

明确: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以“闲”自嘲。

背景2: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五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

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有诗云“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

问:苏轼以犯人的身份活着,还在为自己的温饱忙碌,生活如此艰难,为何还称

自己是“闲人”呢?

明确:具有闲情雅致,热爱生活,懂得自我排遣,自我释放。

问: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谧的景色?

明确:乐观积极、坦荡豁达的胸襟,恬静安详的情怀,自得其乐的心态。

4、总结:这“闲”不止是时间上,公事上的“清闲”,还是面对逆境的“从容

豁达”,是超然于身体劳累的“悠闲”,是诗意面对逆境、率性面对生活的“真

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

由”。

即使遭贬17次,历经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即使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

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苏轼为我们演绎了坎坷而豁达的一生。

5、齐读,世人对他的高度评价: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6

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六、感悟与阅读

1.畅谈感悟:学习本文,了解了苏轼的经历和心境,你有哪些人生感悟呢?

2.推荐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苏轼《东坡志林》

结束语: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

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04:15: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64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初二数学书
下一篇:期待你的爱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