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陆游的号

更新时间:2023-02-02 04:05:26 阅读: 评论:0

渴望成功优秀作文-嫠妇


2023年2月2日发(作者:失恋33天经典对白)

古人的名、字、号

家谱中人物的简介和古文、古诗词中介绍作者时,总是

碰到名、字、号。

古人的:

一、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

名,供长辈呼唤。

二、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

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

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

况:

1、“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

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

思;

2、“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退之。

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

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

名。

三、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别号是名和字以

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

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

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

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

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

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

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古人的“字”

20世纪以后出生的人,姓名都比较简单。在秉承先辈姓

氏的前提下,取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名就算完事。对于他

们来讲,“名字”是一个单纯词,意义不可再分割。但是,

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独立的意思,

不可混为一谈。这里专讲古人的“字”。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礼记·檀弓》

称:“幼名,冠字。”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三月而加名,

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

冠而加字。”“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时加“字”,当然是说男

子;对于女子,则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

岁)加“字”。人一出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

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对小孩直

呼其名,不会有什么顾忌,但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

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古人的名,

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也不是

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

的相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

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上级

对下级,也可以称名而不称字,这样显得更亲切。如果说起

名是为了分彼此,那么取字就是为了明尊卑。这是名与字

功能的基本区别。

字独立于名之外,但又与名保持有密切的联系。根据古

文字学,“字”有滋生之义。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古人

的字,系由名滋生而来。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名与字之间,

一般均有特殊的意义关联。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春秋名

字解诂》,归纳、揭示了当时的人名与字之间的五类关联,

全面而准确。现补充实例,列举如下:

同义互训。孔子的学生樊须,字子迟。须与迟,都有等

待的意思。闵损,字子骞。损与骞,都有亏折的意思。颜

回,字子渊。据《说文解字》解释:“渊,回水也。回,渊

水也。”

反义相对。卫人端木赐,字子贡。上赏给下叫“赐”,

下献给上叫“贡”,意义恰好相对。楚将唐昧,字子明。昧,

昏暗的意思,与光明正相反。

连类推论。孔子的弟子南宫括,字子容。“括”,包括;

推论到“容”,受容。楚臣仲归,字子家。由归而家,顺理

成章。

据义指实。齐公子固,字子城。由坚固之义,引指高大

实在的城墙。鲁人冉耕,字伯牛。由农垦之义,引指具体

的耕牛。

辨物统类。卫人邃瑗,字伯玉;齐人陈灌,字子玉。瑗、

灌均为玉类之一种。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楚公子鲂,

字子鱼。鲤、鲂均为鱼类之一种。上面列举的诸人

之“字”,均由两个字组成,但第一字并无实义。如子迟、

子贡之“子”,是古代男子的美称。而伯牛、伯鱼之“伯”,

系排行用字伯、仲、叔、季的第一位。所以,此类二字“字”,

其实是一字“字”。这也是早期命字的特点之一。

秦汉以后,二字“字”逐渐增多,成为主流。而且,字

与名并用时的排列顺序也发生变化。先秦时是先称字,后

称名,如楚将百里孟明视,百里是姓,孟明是字,视是名。

汉代以后,改为先称名,后称字,如曹丕在《典论·论文》

中论及“建安七子”时称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宣……

这里的孔融、陈琳、王粲是姓名,文举、孔璋、仲宣则分

别是他们的字。此外,在取字的方式上,既继承了先秦时代

同义互训、反义相对、连类推论、辨物统类以及以排行入

字、以美称入字等传统做法,又有了一些新的发

展。

先说在继承传统方面,例如:

蜀相诸葛亮,字孔明;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唐“大

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字文明。(同义互训)

唐代诗人罗隐,字昭谏;“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字

退之;宋代大儒朱熹,字元晦;清代音韵训诂学家王念孙,

字怀祖;桐城派作家管同,字异之。(反义相对)

北宋文学家晃补之,字无咎;南宋诗人尤袤,字延之;

南宋词人刘过,字改之;清代史家章学诚,字实斋。(连类

推论)

东吴将领周瑜,字公瑾;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字子瑜。

(辨物统类)

东汉文学家蔡邕,字伯喈;唐代诗人钱起,字仲文;北

宋词人晏几道,字叔原;明代文学家王思任,字季重。(以

排行入字)

其次,在新的发展方面,主要有:

增美辞。在先秦时代的子、父一类尊称用字以外,大量

涵义丰美之辞,如公、翁、卿、倩、彦、伟、休、道、孝……

成为取字的热门选择。例如:用尊老美辞的,东汉大臣窦融,

字周公;东吴将领黄盖,字公覆;西汉豪强郭解,字翁伯;

唐吏孔巢父,字弱翁。用称谓美辞的,西汉使节苏武,字子

卿;大将军卫青,字仲卿。用身份美辞的,西汉文学家东

方朔,字曼倩;曹丕之孙、魏帝曹髦,字彦士。用形容美辞

的,“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字伟长;三国魏文学家应璩,

字休琏。用德性美辞的,东汉学者尹珍,字道真。刘备的谋

士法正,字孝直。

采典籍。采摘典籍中精彩的名言警句之义,用做表字,

意趣高雅。曹操字孟德,语出《荀子·劝学》:“学也者,

固学一之也。……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

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尚书·大

禹谟》称“满招损,谦受益。”由此,明末文人钱谦益,字

受之;晚清士绅王先谦,字益吾。

表仰慕。表示对前贤先哲的仰慕之意,是古人命名、取

字的重要思路之一。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倾慕春秋时晋人

介之推的节操,故与之同名,又以其姓氏为字。南朝文字训

诂学家顾野王,钦佩西汉博士冯野王,不仅照搬其名,而

且取字曰希冯。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景仰宋代史家、人称

“唐鉴公”的范祖禹,仿其名,又字景范。

寄情怀。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字所以表其人

之德。”正如言为心声一样,字也是人们抒情怀的手段。近

代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康有为,字广厦,意在表达自己为黑

暗专制下的国人争得一个开明、自由的生存“广厦”的宽

阔胸怀。现代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字任之,他自己解释“任

之”的涵义:“其一是对自己该做的事,对国家对社会该负

的责任,坚决勇敢地担负起来,任之;其二是对无所谓的事、

无聊的流言等等,不管它,由它去,任之。这就是我做人

处事的信条。”

析名文。名与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可

以是文辞意义上的,也可以是文字结构上的。南宋诗人谢

翱,字皋羽;大奸臣秦桧,字会之;明“竟陵派”文人刘侗,

字同人;清文学家毛奇龄,字大可。既起名,又取字,是

中国姓名文化的独特传统之一,直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依然如此。以名人为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李大钊,字守常。

胡适,字适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朱自清,字佩弦。

陈毅,字仲弘。

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其后又经过五四新

文化运动的冲击,传统的上下尊卑秩序被完全否定,因而

以明尊卑为主要功能的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依据。随

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

称谓繁复、叠床架屋的名、字并行之制,显然不再有恢复的

必要与可能。但是了解一点这方面的知识,至少可以避免

出现评书《杨家将》中杨六郎竟然在皇帝面前自称“杨景杨

延昭”之类的笑话。

研究中国古人的名与字,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常有某种

意义上的联系,如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如杜甫,名

甫,字子美。如岳飞,姓岳名飞字鹏举等。可见古人的字,

从它在一个完整的名字中的结构位置看,是对古人之名的一

种扩展与解释,“或同义而互训,如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

孔明,张辽字文远。亮与明,辽与远皆同义,可互为解释;

或相对而反训,如韩愈字退之,黄损字益之,徐退字进之等。”

对古人名与字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方式,概括为以下几种。

1、扣合式:名与字扣合严密,共同表示一个深刻内容。

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扣合而为“平原”。北宋散文家

曾巩,字子固,扣合为“巩固”。

2、并列式:名与字是等同事物或同一属性的两个方面。

孟子,名轲,字子舆,“轲”与“舆”都同车有关系。东汉

文学家王充,字仲任,“充”与“任”属性相同。

3、注释式:名与字有互相注释的作用,使道理讲得透

切。东晋葛洪,字雅川,有“大川洪涛”之意,寓有履行常

规惯例,遵循和师法先贤道德规范之意,表达了远大的志向。

4、同用式:名与字用相同的字表示。明冯梦龙,字犹

龙,同用一个“龙”字。明末清初戏曲家李玉,字玄玉,同

用一个“玉”字。

5、相对式:名与字对立相匹,对照强烈。南宋哲学家

朱熹,字无晦,“熹”同“晦”明暗相对。现代戏剧家洪深,

字浅哉,“深”同“浅”相对。

6、因果式:名与字互为因果,揭示出事物的规律。南

宋辛弃疾,字幼安,从小根除病疾,自然得获安康。元朝马

致远,字千里,骏马奔驰可致千里之意。

7、推导式:以其名而推其字,反之亦然。如唐张九龄,

字子寿,“九龄”正属“童子之寿”也。唐李贺,字长吉,

吉宿长临,正应庆贺。

8、呼应式:名与字互相呼应,揭示出意义。如东晋郭

璞,字景纯,正是“璞玉”同“纯良”呼应。清孔尚任,字

举重,“任”同“重”呼应,寓有“任重道远”之意。

9、仿照式:名字仿效前人,互为使用。南宋陆游,字

务观,其名字仿效了北宋词人秦观,字少游。西汉司马相如

因慕战国蔺相如,把小名“尤子”改为“相如”。

总之,从古人名与字的表意本质上看,则古人的名与字

共同表明着古人对人生的一种理解与愿望。可以说,古人的

字,相当于现在电脑上的文件扩展名。现代人一般都只有名

而没有字,应该说是现代一般大众人生局促的一种反映。

明白了古人的名与字之间这样一种说明与被说明、解释

与被解释、扩展与被扩展的内在的关系,就可以帮助我们解

决一些学习研究方面的实际问题。

唐朝诗人王维,姓王名维字摩诘。对于这个与中国人的

起名用字之习惯大不相近的“字”,如果我们知道了“维摩

诘”是佛教经典里的一个人物,而王维又是一个佛家思想的

信奉者,同时如果我们又明白了古人名与字之间的这种扩展

与被扩展、说明与被说明、描述与被描述的关系,则一切就

晃然而大悟。

关于孔子的名与字,也可以通过这一原则去理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此名极易让人联想到佛经上之“比

丘尼”。且古人中就有王维者,取名于佛典中之“维摩诘”。

但孔子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已出生,他的名字绝对与佛

无涉。“丘”,《说文》:土之高也,会意字,从“丘(去下面

一横)”、从“一”,“丘(去下面一横)”为“北”,“一”为

“地”。又为坟墓之意。《说文》:“人[尸(外)几(内)]在

丘南故从北。”传说孔子之前,人们墓而不坟,自孔子后始

坟而为志。但“丘”之此二意均与孔子之名无关。“仲”,中

也,如“仲裁”之仲,如“仲春二月”之仲。亦为排行之老

二,为伯仲叔季之仲。文革时呼孔子为“孔老二”,想是源

于此。称孔子为孔老二,可能更有一辱骂之源,此不便言。

“尼”,从“尸”,从“匕”。尸,陈也,象卧之形;匕,取

饭之具,凡匕之属皆从匕,如匙,即从匕也。此具前薄而锐,

故后有匕首一物。但尼字不是会意字,与此二意均无关。《说

文》:尼,近也。古以为亲昵字。《说文》释“即”为:尼也。

后来此“尼”字被改为“昵”字。这些意义也与孔子之名无

关。《说文》又说:“尼”,是“[丘(左)尼(右)]”字的

通假字。查“[丘(左)尼(右)]”字,方知孔子之名正与

此字有关。“[丘(左)尼(右)]”,水潦之所止,通“泥”,

段注云:孔子父母曾祷于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音wei,

四周高中间低)顶,故名为丘,字仲尼。古人曾言:孔子反

宇,是谓尼丘,德泽兴焉,藏元通流,盖顶似尼丘。于是孔

子之名字,就与古字“[丘(左)尼(右)]”有关,可

能孔子生于泥丘之上,也可能孔子的父母真的祷于尼丘,总

之是他的生命与有水的高山有关。古语:仁者乐山,智者乐

水,孔子为一大仁者,所以,人们觉得巍巍高山应该是大哉

孔子的象征。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又称别字)。别号是

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

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

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

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欧

阳修,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

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故乡、居住地来称呼,如

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白居易为白香山等。唐代还有以排行、

或以排行和官职连称,如称白居易为“二十二”就是如此。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

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

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

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

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

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

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

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

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

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

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

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

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典,如:曹操字孟德,

《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

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

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

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

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

老二。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

表同辈关系,如宋代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

同辈。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

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

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

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

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

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

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

因而可以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

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

趣。有以号明志的,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明归有光称震

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

的尊号(“私谥”),如晋代陶潜的靖节等。谥号,即死后由

皇帝颁赐的荣称。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清纪

昀称纪文达等。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

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如《水浒》里梁山上

一百○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

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

的。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

的还有:

1、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如东汉

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

或柳柳州、宋代苏辙称为苏栾城等。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

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

2、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如东汉发出“穷当益

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投

笔从戒的班超称班定远(曾封定远侯),三国嵇康称嵇中散

(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

员外郎、左拾遗)等。

3、以室名、斋名、轩名、堂名为号的。如王夫之号

姜斋取自他的室名;辛弃疾的号稼轩也是取自室名;北宋诗

人苏舜钦,流寓苏州,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

4、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南朝谢灵运

和堂弟谢惠连都是诗人,被称为大、小谢。唐代诗人中老杜

(亦作大杜)专指杜甫,小杜专指杜牧。老苏、大苏、小苏

则指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5、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如“马班”(或“班马”)

指司马迁(《史记》作者)、班固(《汉书》作者);唐诗人中

“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韩柳”

是韩愈、柳宗元。还有前面提到的大谢小谢合称“二谢”,

加上南朝号一诗人谢朓又合称“三谢”;“二程”专指宋代学

者程颢、程颐兄弟;苏洵、苏轼、苏辙又合称“三

苏”。

6、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王维有诗

题《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诗中屡见《答王十二》、《问刘十九》

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

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宋代也还有此风习,

如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黄庭坚称黄九等。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04:05: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64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我还记得
标签:陆游的号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