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河流气候地形
1、海南岛的地形对气候和河流有哪些影响
海南岛地形中间高四周低,夏季东侧是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
西侧背风坡降水少。
河流成放射状从中间流向四周。
2、浙江气候地形河流风俗特征?
浙江气候地形河流风俗特征,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网络很全面的
3、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
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大兴安岭以西,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以北的内陆地区。
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昼夜温
差较大,深居内陆,降水自东向西递减。
河流:河流多为内流河,河流径流量小、流域面积小、径流量季
节变化大、含沙量大,冬季断流,夏讯、河流靠夏季冰川融水补给。
植被:植被自东向西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4、海南的地形,气候,民俗,河湖,交通的情况
海南
一、海南概况
海南岛-中国南海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仅次于台湾的第
二大岛.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省。土地总面积33920
平方公里.森林面积17147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1%。约占全省森林
面积一半的热带天然林,从1994年起全面停止采伐,进行保护和恢
复。人工林主要树种有橡胶、桉树、木麻黄、相思、国外松、芒果、
龙眼、荔枝、椰子、槟榔及其它热带果树。主要林副产品有热带水果、
造纸木片、橡胶及橡胶材、松脂、南药等。海南地处热带,位于东经
108度37分,-111度05分,北纬18度10分,-20度10分之间年平均
气温23-25°C,最冷的2月平均16-20°C,最热的8月为25-29°C,
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长夏无冬。当北国千里冰封的时候,这里依然
暖风和煦,可以海浴。,全岛面积约为3.4万平方公里,人口为700
万,其中有黎、苗、回等少数民族约120多万人。
海南岛与美国夏威夷处在同一纬度,在长达1528公里的海岸
上遍布可以开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旅游圣地的旅游资源,岛上终年气
候宜人,四季鸟语花香矿物、动植物资源丰富,尤其石油与天然气蕴
藏量可观。所孕育的热带雨林和红树林为中国少有的森林类型,是开
展科研、旅游和教学最理想的选择之地。已发现的植物有4200种,占
全国植物种类的15%,有近600种为海南特有。在4200种植物中,乔
灌木1400多种,占全国乔灌木种类的28.6%,其中800多种是经济价
值较高的用材树种;药用植物2500多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的30%左
右,其中有抗癌作用的植物137种;果树142种;油料植物89种;其
它经济植物近200种。野生动物中爬行类104种,占全国的29.5%;
兽类76种,占全国的18.6%。海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中国占有十分
显著的地位,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海南林业的重点工作之一。现被列入
国家保护的植物有58种,其中一级1种,二级19种,三级38种;保
护的动物133种,其中国家一级14种,二级87种,省级32种。
海南岛处于亚洲太平洋经济圈的中部,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
半岛相对,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领
海。中部有五指山、黎母岭山地及台地,四周有宽窄不等的平原。岛
内有已成为中国十大空港之一的海口机场和三亚凤凰机场,环岛高速
公路,遍布全省的高星级酒店等现代化设施,为人们提供了高档次的
食品、住、行、游、购、娱旅游条件。适宜的气候和优良的沙滩使这
里遍布最理想的海水浴场和避暑胜地,如三亚市的鹿回头、牙笼湾、大
东海、天涯海角,海口市的秀英海,文昌县的清澜湾,琼海市长坡,
铜鼓岭南北海岸,陵水县猴岛,东方县鱼鳞洲等。沿海还有火山爆发
奇观(如琼山?quot;水下村庄"和马鞍岭熔岩洞穴等)与红树林海岸景
观。陵水县南海猴岛常使人津津乐道。五指山为海南岛主峰,气势格
外磅礴。琼中的琼崖纵队旧址则为现代革命纪念地。黎族惟独分布在
海南岛,人口约70万人,他们善纺织、印染、服饰,饮食具有鲜明的
民族特色,成为海南最主要的民族习俗旅游资源。
海南岛迷人的海水、雪白的沙滩、明媚的阳光,旖旎的海底
世界及富有传奇色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定会使您流连忘返。这里四季如
春鲜花盛开、瓜果飘香,阳光、沙滩、海水、空气,还有那多情迷
人的黎苗少女,兴隆康乐温泉,无不散发着这个热带海岛的特殊魅力。
二、地理和气候
位置与疆域: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
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
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
南岛和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全省陆地
(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海
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
大雪梨,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
湾岛的第二大岛。海南
岛与广东省的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南沙群
岛的曾母暗沙是我国最南端的领土。
山脉与河流:
海南岛的山脉多数在500至800米之间,实际上是丘陵性低
山地形。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有81座,成为绵延起伏在低丘陵之
上的长垣。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鹦哥岭、俄鬃岭、猴弥
岭、雅加大岭和吊罗山等。这些大山大体上分三大山脉,五
指山山脉位于海南岛中部,主峰海拔1867.1米,是海南岛最高的山
峰;鹦哥岭山脉位于五指山西北,主峰海拔1811.6米;雅加大岭的山
脉位于岛西部,主峰海拔1519.1米。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比
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全岛独流入海的
河流共154条,其中集水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38条。南渡江、
昌化
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三条大河的流域面积占全岛
面积的47%。南渡江发源于白沙县南峰山,斜贯岛北部,至海口市、
琼山市一带入海,全长311公里;昌化江发源于琼中县空示岭,横贯
海南岛西部,至昌化港入海,全长230公里;万泉河上游分南北两支,
分别发源于琼中五指山和风门岭,两支流到琼海市龙江合口咀合流,
至博鳌港入海,主流全长163公里。
气候:
海南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气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
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常风较大,热带风暴和台风频繁,气候资源多
样。海南岛年太阳总辐射量约110-14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
为1750至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日照时数按地区分,西部沿
海最多,中部山区最少;按季节分,依夏、春、秋、冬顺序,从多到
少。各地年平均气温在23-25摄氏度之间,中部山区较低,西南部较
高。全年没有冬季,1至2月为最冷,平均温度16-24摄氏度,平均极
端低温大部分在5摄氏度以上。夏季从3月中旬至11月上旬,7至8
月为平均温度最高月份,在25-29摄氏度。西、南、中沙群岛属于热
带海洋气候,长夏无冬,全年平均气温26.5摄氏度。海南岛大部分
地区降雨充沛,全岛年平均降雨量在1600毫米以上。东湿西干明显。
多雨中心在中部偏东的山区,年降雨量约2000至2400毫米,西部少
雨区年降雨量约1000至1200毫米。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冬春干旱,
旱季自11月至翌年4、5月,长达6至7个月。夏秋雨量多,5至10
月是雨季,雨季总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雨量的70-90%,
雨源有锋面雨、热雷雨和台风雨等。海南岛全年湿度大,年平均水汽
压约23百帕(琼中)至26百帕(三亚)。中部和东部沿海为湿润区,
西南部沿海为半干燥区,其它地区为半湿润区。
三、海南资源
土地资源: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宝地",土地总面积
344.2万公顷,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约42.5%。可用于农、林、牧、
渔的土地人均约0.48公顷。由于光、热、水等条件优越,生物生长
繁殖速率较温带和亚热带为优,农田终年可以种植,不少作物年可收
获2至3次。按适宜性划分,海南岛的土地资源可分为7种类型:宜
农地、宜胶地、宜热作地、宜林地、宜牧地、水面地和其它用地。目
前,海南岛已开发利用的土地约315.2万公顷,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
约26万公顷,其中可用于大农业开发利用的约占90%。待开发利用的
荒地大都集中连片,宜于开垦和机耕。海南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开
发潜力较大。
作物资源:粮食作物是海南种植业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
产值最高的作物,主要有水稻、旱稻、山兰坡稻、小麦,其次是番
薯、木薯、芋头、玉米、高粱、粟、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麻
类、花生、芝麻、茶等;水果种类繁多,栽培和野生果类29科、53
属,栽培形成商品的水果主要有菠萝、荔枝、龙眼、香蕉、大蕉、柑
桔、芒果、西瓜、杨桃、菠萝蜜等;蔬菜有120多个品种。海南岛热
带作物资源丰富,岛上原来生长有3000多种热带植物,建国后,从国
外引进1000多种,并从国外野生资源中发掘出1000多种有用植物进
行栽培试
验,均取得显著成绩。目前,栽培面积较大、经济价值较高
的热带作物主要有:橡胶、椰子、油棕、槟榔、胡椒、剑麻、香茅、
腰果、可可等。
植物资源:海南的植被生长快,植物繁多,是热带雨林、热
带季雨林的原生地。到目前为止,海南岛有维管束植物4000多种,约
占全国总数的1/7,其中600多种为海南所特有。在4000多种植物资
源中,药用植物2500多种;乔灌木2000多种,其中800多种经济价
值较高,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特产与珍稀树木20多种;果树(包括野
生果树)142种;芳香植物70多种;热带观赏花卉及园林绿化美化
树木200多种。植物资源的最大藏量在热带森林植物群落类型中,
热带森林植被垂直分带明显,且具有混交、多层、异龄、常绿、干
高、冠宽等特点。热带森林主要分布于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
吊罗山、黎母山等林区,其中五指山属未开发的原始森林。热带森
林以生产珍贵的热带木材而闻名全国,在1400多种针阔叶树种中,
乔木达800种,其中458种被列为国家的商品材,属于特类木材的有
花梨、坡垒、子京、荔枝、母生等5种,一类材34种,二类材48种,
三类材119种,适于造船和制造名贵家具的高级木材有85种,珍稀树
种45种。
动物资源:海南陆生脊椎动物有500多种,其中,两栖类37
种(11种仅见于海南,8种列为国家特产动物);爬行类104种;鸟
类344种;哺乳类82种(21种为海南特有)。世界上罕见的珍贵动物
有:世界四大类人猿之一的黑冠长臂猿和坡鹿。水鹿、猕猴、云豹等
亦很珍贵。南药资源:海南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素有"天然药库"之
称。4000多种物中可入药的约有2000种,占全国的40%,药典收载
的有500种,经过筛选的抗癌植物有137种、南药30多种,最著名
的是4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动物药材和海产药材资源
有鹿茸、猴膏、牛黄、穿山甲、玳瑁、海龙、海马、海蛇、琥珀、珍
珠、海参、珊瑚、哈壳、牡蛎、石决明、鱼翅、海龟板等近50种。
四、海南之最
最大的橡胶生产基地·最早的试管胶苗
我岛是中国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橡胶生产基地,植胶的土地
面积已达400万亩,年产量占全国天然橡胶部产量的三分之二。最早
的试管橡胶苗亦在我岛试验成功,1983年6月,保亭热带作物研究所
将他们培育出的橡胶试管苗移植大田后成活且开花结果,成为世界橡
胶花药离体培养研究的最早记录。
最多的飞禽走兽
同祖国其他地区相比,海南的动物种类最多,数量也最大,
仅兽类就有70多种,岛类340多种
年龄最大的海龟·最大的人工养殖珍珠
我国现存年龄最大的海龟,300多岁。体重240斤,它家住西
沙,1983年由海军战士护送近京,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展览橱窗还在
生蛋呢。西沙群岛沿海的梅花参,是全世界1000多种海参中最大的,
它体长60-70厘米,宽约10厘米,高约8厘米,最大的体长可达90-
120厘米。我们目前最大的养殖珍珠,是1981年陵水县珍珠养殖出的
一颗白蝶贝珍珠,直径15.5×19厘米
最大的海·最南的领土
我省地处碧波滚滚的南中国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南海
诸岛中范围最广、岛礁最多的是南沙群岛,它南端的曾母暗沙是我国
最南的领土。
最低的纬度·最高的年平均气温
海南是中国纬度最低的省份,又是年平均气温最高的省份,
西沙群岛年平均气温达26.5℃以上,一月份平均气温17.3℃以上,而
同月黑龙江的海拉尔地区是零下27.6℃。
最大的风速·最多的雷暴
海南岛素有"台风走廊"之称。1973年14号台风从岛东的琼海
县过境,风速高达每秒81米,而12级台风的风速只不过每秒37米。
位于岛西北部的儋州市是我国雷暴最多的地方,全年平均有130.7天
打雷,被称为中国的"雷暴之乡"。
最大的椰林·最早一株可可
在全国名特产之乡中,海南享有"椰子之乡"的美称,而全省
最大的郴林则在文昌市建华山。中国第一株可可,是1954年在万宁市
兴隆华侨农场种下的。
最长的·最毒的·含油量最多的植物
生长在宝岛热带密林中的白藤,可长达300至500米,其茎
柔韧,是藤制家具的理想原料,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植物。闻名世界的
毒性最大的树是见血封喉,人畜误吃其乳汗会引起心脏麻痹而中毒死
亡,猎人用其乳汁涂箭头可猎兽。来自非洲的"世界油王"--油粽已在
宝岛"落户",它每年亩产油量约等于花生的七八倍,大豆的10倍。
五、海南珍奇
面包树
为海南省保亭热带作物研究所栽培。它的果实重40多斤,切
片火烤,味苦面包,故称之"面包树"。
还有一颗珍贵的"猴面包树",在海口公园里落户,是世界上
胸径最大的乔木之一。树高20米左右,茎干粗大得令人难以置信。茎
周长50米,需20余人合抱。寿命之长可达5000年,是植物王国中的
寿星公。旅人树
它生长在海南省的五指山地区。这树非常奇特,叶柄基部有
个"容器",可储有几斤晶莹透亮的甘水。旅人游客,撕开叶柄,可仰
面痛饮,犹如"健力宝",既干净卫生,又清凉可口,令人疲劳顿失,
精神为之大振。
雨树
它落户在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的植物标本国里。叶子浓密翠
绿,向四周作伞形张开,树冠非常艳丽,盛开红、黄两种花朵,显得
热烈,黄的态势典雅,只要轻风一吹,花瓣就会随风飞散开去,如蝴
蝶群飞,景致绰约迷人。
雨树,老家在南美洲的沙漠边缘,夜间,它那阔大的叶子,
会徐徐合起来,积聚露水、雨天积雨水,翌日,阳光一照,叶子打开,
露珠积水,挥洒而下,纷纷扬扬煞是好看,晴表"下雨",别有一番风
趣。在沙漠旅行或爬山越岭的游客,每当口干,往往在树底下等候这
恩赐"甘露"解渴。
海底珠宝红珊瑚
祖国的南海孕育着无数的生命,也培养千姿百态的红珊瑚,
被那晶莹的热带海水裹藏,仿佛披上飘渺的轻纱。但见它熠熠生辉,
争妍况发,赛过五月的朝霞、三月的春葩。那红玛瑙似的粗粗树枝,
质细腻柔韧,光泽滋润,似透非透,表面及断面都有树状纹理。更为
有趣的是,红珊瑚的珊瑚虫是白色的。
每当夜晚降临,白色的珊瑚虫迎着不涨的海潮,伸出那柔软
的触手,犹如一支支荡船的浆。突然,像触电一样紧紧收缩起来,啊,
它猎到了一个小生物,迫不及待地将它送入口中,别看它没有消化系
统,却有独特的消化方式,食物被它外皮的脉管消化了,而它自身又
分泌出一种粉状物质,这就是石灰质。是它,使红珊瑚的骨骼增大。
身体增高。
百花岭瀑布
百药瀑布更是胜景。于青山之巅,碧林之中,一条银链从天
而降,其声喧嘻,其色雪白,其势磅礴,如珠如画,蔚为壮观。瀑布
落差300米,呈三级跌岩飞泻,形成多种美丽的景观,一级"金龙吐珠
"是瀑布的源头,水流从山之顶端喷泻而出,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
二级为灵丹妙药池,这里水质清纯,沁人心肺,是纯正的天然矿泉水,
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常喝可医治疾病。三级“白肤潭”,那泉水
循涯散落,水花飘扬,状如"仙女散花"。
风流山飞瀑
风山瀑布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东8公里处,它发源在
附近的保梅山脉,流经风流山东侧山坡,汇入石碌河。飞瀑从风流山
主峰东侧700米高的岩涧中排空气泻而下,形成汹涌澎的三级叠瀑,
瀑面广阔,十分雄伟壮观,其落差600多米。
风流山飞瀑正在有一巨型天池,水深且急,沸腾不止,形成
一圈圈打转的旋涡,那水纹光彩变幻万端,时像盛开的金银花,时似
飘动的玉带,天池周围的峭壁像是刀削斧凿似的整流,邻近的峡谷山
涧奇花异木比比皆是,色彩斑斓,显得格外娟秀妩媚。
三亚是海南省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通信枢纽;是我国东南沿海对
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最南端的对外贸易重要口岸;是祖国的南大门;
是建设中的国际热带海滨风景旅游新城。
三亚市地处海南岛最南端,位于北纬18°09′34〃——
18°37′27〃、东经108°56′30〃——109°48′28〃之间。东邻陵
水县,北依保亭县,西毗乐东县,南临南海。全市面积1919.58平方
公里,其中规划市区面积37平方公里。东西长91.6公里,南北宽51
公里。全境北靠高山,南临大海,地势自北向南逐渐倾斜,形成一个
狭长状的多角形。境内海岸线长209.1公里,有大小港湾19个。主要
港口有三亚港、榆林港、南山港、铁炉港、六道港等。主要海湾有三
亚湾、海棠湾、亚龙湾、崖州湾、大东海湾、月亮湾等。有大小岛屿
40个,主要岛屿10个,面积较大的有西瑁洲岛2.12平方公里,蜈岐
洲岛1.05平方公里。
三亚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从三亚向东经菲
律宾至西太平洋,向南经澳大利亚至南太平洋,向西南经中南半岛至
印度洋以及大西洋,比在广州出发近900公里左右,是祖国真正的南
大门。三亚还是保护南海诸岛的后方基地,其战略位置在国防上具有
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亚古称崖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992年3月考古学家
在落笔洞发现了一万年前的三亚人遗址,把海南人类历史提前了二至
三千年,是目前已知海南岛最早的人类居住遗址,也是迄今为止我国
旧石器文化分布最南的一处遗址;沿海一带还发现古波斯人的墓群。
早在秦始皇时期设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汉代在
现在的三亚市崖城镇设立了珠崖郡治,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
宋代成为我国最南端的地级规模的州郡。因其远离帝京、孤悬海外,
自古以来三亚一直被称为“天涯海角”。唐代宰相韩瑗、名僧鉴真,
宋代名相赵鼎、大臣胡铨和纺织家黄道婆等先后来过崖州,对本地区
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公元1912年,崖州改为崖县,1950年4月崖县解放,成立县
人民政府,1954年10月中共崖县县委、县政府及直属机关从崖城搬到
三亚。1958年与保亭、陵水及万宁兴隆牛漏地区合并为崖县(大县),
1959、1961年先后分开,设置保亭、陵水县。崖县保留现辖区域。
1984年5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1987年9
月26日,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同年12月30日,三亚地
级市正式成立,挂牌办公。三亚市行政建制为市政府、办事处、乡镇
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全市辖两个管理区、一个办事处(河东、河西管理
区,南海办事处),10个镇(藤桥、林旺、红沙、田独、羊栏、荔枝沟、
天涯、崖城、保港、梅山),3个乡(高峰、育才、雅亮)。此外还管辖
南田、南新、南岛、立才、南滨5个国营农场。
三亚市是汉、黎、苗、回等20多个民族聚居的地方。1998年
底全市总人口(常住人口)46.37万人(城市人口13.7万人);其中,黎
族17.8万人,苗族2907人,回族6024人。语言有普通话、海南话、
军话、迈话、黎话、回辉话、儋州话、蛋家话等。
5、中国南北方地理方面的差异气候地形植被河流四方面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
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
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
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
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
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
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些。
南轻北重: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
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
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
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
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是交通便捷,资
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
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
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
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代,
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
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
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
济心态。
南繁北齐: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
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
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
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
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
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
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
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
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
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
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
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
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
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
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
结:“南方为棚,多出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
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台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南涝北旱:我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
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
因而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
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
生产和生活。为此党中央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以调节我国水资源的
空间分配矛盾,这样既可缓解南方的水急,又可解决北方的水资源危
机。
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异的词汇还有南拳北腿、南
腔北调、南柔北刚、南甜北咸等等。总之,南北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
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今
后的发展过程中,南北双方应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实现优势互补,
互相促进,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
1、地理分区上: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2、气候类型上:温带季风气候(北)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的
分界线。
3、温度带上: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的分界线。
4、自然带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南)的分界线。
5、典型植被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
的分界线。
6、土壤上:棕壤(北)和红、黄壤(南)的分界线。
7、水文上: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8、干湿地区上:半湿润地区(北)与湿润地区(南)的分界线。
9、地形上: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10、一月份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经过地区。
11、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12、农业:小麦主产区(北方旱作农业)与水稻主产区(南方水
田农业)的分界线。
13、亚热带水果柑橘生长的北限(橘生南国)。
中国南北方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差异简介
摘要分别从气候,陆地水,植被,土壤四个因素考虑,分析
中国的特征及其南北方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南北方,气候,陆地水,植被,土壤
一中国南北的划分
1位置
北方内蒙古高原以东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以400毫米等降水量
线为界)秦淮一线以北(以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
南方秦淮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2范围
北方包括黑,吉,辽,冀,鲁,晋,京,津,陕,豫大部分地区,
甘、陇东南部,苏,皖北部。
南方包括苏、皖、川的大部,豫、晋南端,浙,沪,鄂,台,闽,
甘,湘,贵,云,粤,桂,琼。
3地形
北方地形以平原为主,主要地形有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
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南方地形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三角洲,四川盆地,
成都平原,云贵高原,东南丘陵,海南岛,雷州半岛,珠江三角洲
二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南北差异
(1)气候
我国气候特征:
1季风气候显著
我国季风气候区大致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
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连线的东南部。
季风区气候特点:冬季干冷,夏季湿热。
2气候大陆性强
南方基本上为海洋性气候与海洋性过渡气候。
北方基本上为大陆性气候与大陆性过度气候。
3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按照气温不同,从南到北包括南热带,中热带,北热带,南亚热
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9个气候带,1个
高原气候区。
按照水分条件,自东南向西北又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
气候区之分。
按照海拔高度,各山区气候垂直带谱不尽相同。由此可见,我国
气候多种多样。
南北气候差异:
气温:北冷南热
秦淮一线是一月份0度等温线,在冬季,北方在0度以下,南方
在0度以上。
春季增温幅度大致是北方大于南方。
全国7月平均气温20℃-28℃,南北气温差异不大。
秦淮一线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愈向北,气温年较差越大。
降水:
我国平均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秦岭淮河一线是
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
南北差异的原因
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秦岭东西长约1600多千米,平均海
拔约2000~3000米,对冬夏季风有巨大的屏障作用。冬季,关中的宝
鸡气温比陕南的汉中低3℃~6℃,西安比安康低4℃~7℃,冷空气过
境时,南北之间温差达6℃~7℃;同时秦岭对水汽也起阻滞作用,南
坡平均降水量在800mm以上,北坡年平均降水量多在800mm以下。
由于气候差异导致了我国农业分布的特点,形成了南水稻,北小
麦;南水田,北旱地;南一年二熟至一年三熟,北二年三熟至一年两
熟的分布特点。
(2)陆地水
地表水(以河流水为主)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河流水手降水补给,所以我国的河川径流
受气候影响较明显。我国北方地区的河流主要有黑龙江,辽河,海河,
黄河。由于受季风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他们普遍降水变率大,降水
量不是很大,又由于该区工农业发达,耗水量大,所以比较缺水。河
流汛期较短,含沙量大,冬季结冰。
南方地区的河流主要有长江,珠江。它们年径流量大,尤其是长
江,流域面积广,径流也比较稳定,年内分配比较均衡。河流汛期长,
含沙量小,冬季不结冰。
地下水
北方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广大地区,分布盐基裂隙水,地下水
储存较丰富。东南沿海受季风气候影响,地下水丰富,且富水程度比
较均匀,开发也较高。
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地下水补给条件好,故地下水的蕴藏量相当
丰富。
(3)植被
我国北方属温带,暖温带(仅大兴安岭北部属寒温带),南方属
亚热带(最南部为面积不大的热带)
北方植被类型
北方温带
湿润区典型植被是针阔混交林,半湿润为稀疏草原,干旱区为草
原。
北方暖温带
湿润区及辽东,山东两半岛,华北丘陵山地,棕壤上分布着各种
落叶栎林。半湿润区黄土高原东南部分布杂类草草原,干旱区以本氏
针茅,短花针茅为代表,亦有些超旱生灌木。
南方植被类型
南方亚热带
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东西部植被略有差异。其中云南高原的典型
植被为耐旱的滇青冈,高山栲,白皮柯等组成的常绿栎林。
(4)土壤
北方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多为棕壤,褐土;东北平原多为黑土,
黑钙土。
南方长江中下游为水稻土,东南丘陵为红壤,四川盆地为紫色土,
平原地区为肥沃的水稻土。
我国北方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自东向西干燥度逐渐增加。暖温
带土壤分布由棕壤向西北依次为褐土,黒垆土,灰钙土。在温带,土
壤从暗棕壤经东北草原的黑土,向西北出现黑钙土,栗钙土以及棕钙
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我国南方地区温度普遍较高,所以分布铁硅铝土,铁铝土,由北
到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温度的升高,依次出现黄棕壤,黄壤(红壤),
赤红壤,砖红壤。
三总结
我国的地理学家把长江与黄河之间的秦岭、淮河看作是我国的东
部地区的一条南北方分界线。具体的说,这条分界在甘肃、陕西、河
南境内,基本上沿秦岭、伏牛山呈东西走向,到方城县折向东南、经
板桥往东进入安徽,然后大致沿淮河干流,至江苏的苏北灌溉总渠延
伸入海,全长约1700公里。这条线的南北两侧。无论在气候、水文、
土壤、植被以及农业生产、人民习俗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从气候
方面来看,它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解线。其南侧属亚热带范围,
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0℃,且雨季较长,年平均降水量为750~1300
毫米,以北属暖温带范围,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日平均气温底于0℃
的寒冷期,普遍在30天以上,雨季较短,年降水量一般不超过800毫
米。按气候学角度看,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气候
专家预测,由于全球性气候变暖,我国的南北方分界线也将有现在的
秦岭、淮河一线,推进到黄河以北。
三个人的
6、南美洲地形区、地形特点、河流名称、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
南美洲大陆地形可分为东西两个纵带:西部为狭长的安第斯山脉,
南美洲海拔300米以下的平原约占全洲面积的60%,海拔300米至海拔
3000米之间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约占全洲面积的33%,海拔3000米
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约占全洲面积的7%。全洲平均海拔600米。
南美洲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点是
温暖湿润,以热带为主,大陆性不显著。
南美洲水系以科迪勒拉山系的安第斯山为分水岭,东西分属于大
西洋水系以及太平洋水系。太平洋水系源短流急,且多独流入海。大
西洋水系的河流大多源远流长、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流域面积广。
其中,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其支流超
过1000千米的有20多条。南美洲主要的河流有亚马逊河、巴拉那河、
巴拉圭河、内格罗河、乌拉圭河等,长度分别是6440千米、4700千米、
2550千米、2000千米、1500千米。
7、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的自然环境
地形: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
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
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
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
等山脉。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
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
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
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气候: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
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
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
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
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
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
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
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
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
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水系:中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些河流、湖泊不仅是中国地理环境
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的河湖地区分
布不均,内外流区域兼备。中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界线大致是:
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部)一线,南段
比较接近于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这
条线的东南部是外流区域,约占中国总面积的2/3,河流水量占中国河
流总水量的95%以上,内流区域约占中国总面积的1/3,但是河流总水
量还不到中国河流总水量的5%。
8、地形气候河流三者的关系
地形: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对气候的影响:1、形成我国复杂
多样的气候2、东南沿海地区降水丰富,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对河流
的影响:1、我国河流以外流河为主2、大多河流自西向东流
9、东南亚地区的位置,气候,地形,河流水文特征,农业区位
4气候编辑
中南半岛
东南季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受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交替控
制影响,中南半岛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马来群岛
因马来群岛纬度低,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气流上升为主,
所以气候大部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大巽他群岛属海洋
性赤道多雨气候;菲律宾群岛属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主要为热带雨
林景观。
规律
北纬十度至南纬十度为热带雨林气候;北纬十度至北纬二十度以
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中南半岛北部有小面积的高山高原气候。
河流编辑
因中南半岛的北部是平均海拔四五千米[4]的青藏高原,所以半
岛上的大多数河流水流湍急,可建设水电工程。
湄公河
湄公河(MekongRiver),干流全长4880公里,是亚洲最重要的
跨国水系,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世界第九大长河;主源为扎曲,
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流经中国、老挝、缅甸、
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流域除中国和缅甸
外,均为湄公河委员会成员国。湄公河上游在中国境内,称为澜沧江,
下游三角洲在越南境内,因由越南流出南海有9个出海口,故越南称
之为九龙江,总程度长2139公里。
东南亚重要国际河流.源自中国境内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始称湄
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注入南海,大致由西北流向
东南.总长4180公里,流域总面积81.1万平方公里.湄公河长2668公
里,其中约1200公里为国界河,包括中缅,缅老,老泰各段界河;流
域面积63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633亿立方米,居东南亚各河首位。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亚洲中南半岛大河之一,缅甸的第一大河。中国古
称大金沙江和丽水。其河源有东西两支,东源叫恩梅开江,发源于中
国境内察隅县境伯舒拉山南麓(中国云南境内称之为独龙江),西源
迈立开江发源于缅甸北部山区。
萨尔温江
萨尔温江(Salween),亚洲东南部河流,又名丹伦江,流经中国
的的部分称怒江。
6自然资源编辑
矿产资源
煤,天然气,铁,锰,石油,锡等
热带经济作物
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马尼拉麻)等
粮食作物
水稻
植被
热带雨林气候: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植被:热带雨
林。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植被:热带季雨林。
10、江西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及河流
江西,中国省级行政区,简称“赣”(gàn),别称赣鄱大地,是
江南“鱼米之乡”,古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因公元733
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省内最大河流为赣江而简称赣。
江西地处中国东南部,北纬24°29′14″至30°04′41″,东经
113°34′36″至118°28′58″之间,东邻浙江省、福建省,南连广
东省,西接湖南省,北毗湖北省、安徽省而共接长江,属于华东地区。
江西全省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辖11个地级行政区、100个县
级行政区(县、县级市、市辖区)、1个国家级新区,省会为南昌市。
江西省的地形地貌以江南丘陵、山地为主;盆地、谷地广布;北
部为鄱阳湖平原。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赣江、抚河、信江、修
河、饶河为江西五大河流。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江西处北回
归线附近,全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
毫米;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03:35: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62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