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篇一】
一、教材简析
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堪称为新闻佳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则消息的历史背景,把握消息的特点。培养学生阅
读新闻的能力
【2】明确《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结构内容培养学生快速、准
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朗读法,领会本文准确、简明的
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文章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养成阅读新
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难点: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与朗读法相结合
2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诺贝尔
(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
奖的颁发就会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迄今为止,诺贝尔奖已经走过了
100多年的岁月,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最著名的学术大奖,深受世界
各国关注,相关行业的学者、专业人士也都以获得诺贝尔奖为至高荣
誉!随着中国的发展以及在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我们也有了诺贝尔
奖获得者,你们知道是谁吗?
xxxx年xx月xx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
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xxxx年xx月x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
其在研究从植物青蒿中提取抗疟药青蒿素取得巨大成就而获得xxxx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二】温故而知新
1.新闻定义:
消息通常被人们称为新闻。“新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
义的新闻是指各种新闻体裁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
告等,狭义的“新闻”指的是消息。我们这里所讲的消息,指的就是
狭义新闻。
3
新闻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
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2.结构:
标题
导语(副标题):是一句话或一段话,是新闻当中最有价值、最核
心的事实概括。
主体:是对导语的展开补充。
背景:是新闻的历史情况和环境条件。
结语:是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具有启发与激励性的语言。
3.写新闻的注意事项:
【1】精心拟定标题。标题要能准确地反映消息报道的主要事实
和中心意思,给人以启示。标题要力求简洁、概括、凝炼,以精炼的
文字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使人一目了然。
【2】导语明确。要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写出消息的主要事实,一
般告诉读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以及事情的经过或
结果。
【3】主体部分要具体充实,用事实说话,不能虚构或夸张。消
息的记叙不要求详尽地展开事件的情节或细节,只是简明扼要、精炼
概括地记叙事实的轮廓和梗概。主体部分还必须注意条理清楚、层次
分明、内容充实、生动形象。
【4】有时可根据情况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三】四边互动整体感知
4
1.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
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明确:
【1】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
【2】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还因为“列举获奖者的
国籍、姓名、奖项和所做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2.课文的主体部分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要这样安排?
明确:
【1】主体部分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
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和两权分离。
【2】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
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所以要
一一列举,进行详写;
【3】其他方面,如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不是新闻
的重点,只需交代清楚无需详写,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中心。
3.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
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的分离。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
明确:
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我们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
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
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
5
奖的公正、公平性。
【四】拓展交流
围绕诺贝尔奖奖项的由来、奖项设置、评选流程、颁发奖章、华
人获奖、有趣的诺贝尔奖事件等话题,充分交流。
【五】小结
1.主题:
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
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
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
是新闻中的佳作,希望同学们以后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提高我
们的认知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写作特色:
语言简练,内容真实
【篇二】
课文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所在单元是
新闻主题的活动探究单元。
本课在结构上堪称是倒金字塔结构的样板。从写作方法来看,选
取了最普通的报道角度,正面直接报道,是标准的常规写法。在语言
方面,客观、准确、简练、平实,是标准的消息语言。可以说是学生
6
学习消息的最佳蓝本。之前,通过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消息的
特点、消息的六要素和消息结构的五部分等知识。那么,我们可以利
用这一课,用之前所学方法来阅读消息、筛选信息,巩固所学;还可
以学习新的知识,消息的常见结构形式——倒金字塔式,探究消息的
语言特点等,为下一步的新闻采访、写作的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新闻的专业知识,充满着强烈地好奇心、
探索欲。本课是学生学习的第二篇消息,通过对第一课的学习,学生
已经了解了新闻几个基本知识。不过由于初学这种文体的文章,学生
学起来还是缺少章法,为了让学生更快掌握消息的特征,本课将从消
息的基本知识入手,让学生找到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消息的语
言做更深层次的探究,让学生掌握新闻这种体裁,并能写出简短的消
息。结合学情和生本教育理念,我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保护学生的求
知欲,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参与到合作探究当中去,勇敢地说、大胆
地写。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已学的新闻知识分析课文,并从文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
息,了解作者通过新闻传达的事实及新闻立场。
2.学习消息的语言特点。
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教学重点:
7
1.学习消息语言的特点。
2.学习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写作方式。
教学难点:
学习消息语言的特点。
教学创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一)ppt展示莫言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照片,问:图片上
的这两个人同学们认识吗?他们获得了什么荣誉?
学生回答。明确:莫言和屠呦呦,他们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二)追问激趣:莫言和屠呦呦因为诺贝尔奖可谓是家喻户晓,
诺贝尔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同学们了解诺贝尔奖吗?
教师补充:诺贝尔奖是世界各类奖项中地位最高的奖项,截止
20xx年,诺贝尔奖共授予了892个人和24个团体,通常被认为是颁
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有着公认的权威性。
(三)那么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时时什么样的呢?英国最大的通讯
社,也是国际性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曾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做出过
报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则消息,《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
(设计意图及建议:由同学们熟知的名人导入,拉近学生与课文
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借机简介诺贝尔奖及路透社)
二、自主学习,理清结构
8
(一)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勾画出本则消息的结构。
1.第一课我们学过消息的结构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消息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请勾画出本则消息的结构。
(设计意图及建议:温故知新,前面的《消息二则》中已经学了
消息的基本结构,这里再次巩固,学生在分析结构的同时也学会了快
速阅读消息的方法)
(二)结合课文旁批,说说各段分别传递了什么信息?
明确:
第一段介绍了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
第二段介绍了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其成就。
第三段介绍了诺贝尔奖的颁发机构及授奖仪式的相关要求。
第四段介绍了诺贝尔奖金的来源,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
的分离。
(设计意图及建议:此处旨在教会学生利用课文旁批的辅助作用,
来快速理清课文内容)
3.如果让你给上述这些信息按重要性排序,你会怎么排呢?
明确:重要性依次递减,由主到次。这种由主要到次要的结构我
们称之为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下面我们通过微课一起来学习“倒金
字塔结构”。
4.播放微课《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
教师总结: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倒金字塔结构是按照新闻价值
9
的大小,即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新鲜程度,以及读者感兴趣的程度
等,依次将新闻事实写出的一种结构形式。由于这种结构格局前边重、
后边轻,上头大、下头小,所以称之为"倒金字塔"。这种结构在消息
中比较常见,需要同学们掌握。
(设计意图及建议:这一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新闻阅读
能力,筛选信息能力,提高学习自信心。给学生引入了消息的倒金字
塔结构,不是生搬硬套的直接讲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对本则
消息重要性的分析,让学生在实例中理解这一概念,并通过微课的学
习加深对“倒金字塔式结构”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消息语言的特点。
1.倒金字塔结构,就是将信息按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由主
到次来排列的一种消息写作模式,这种固定的结构方式有利于人们快
速筛选信息,符合消息时效性强、快等特点,这些特点就使得消息在
语言上与一般文学作品不同。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句子,分析划线词语
的特点:
第二段中句子示例:
法国的xxxx(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明确:这一句中“颇有建树”,意思是在事业上有很大成就,这
里用来评价普吕多姆的诗歌创作,很有分寸,体现了消息语言客观、
准确的特点。
2.文中还有很多词句,分别体现了消息语言的不同特点,请同学
10
们再细细研读课文,用三五分钟来仔细揣摩文中消息的语言,再将你
的发现与小组同学分享。
学生分享内容可能有:
客观:评价各位科学家的成就时,遣词造句客观,准确严谨。如:
两个发现;颇有建树和卓有成就。大部分使用陈述句。引用诺贝尔遗
嘱内容,表明了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
“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简练,准确,使用了
限制性的修饰语,显得很客观。
准确:电头中时间地点与第三段中的信息一致具体,报道的及时。
具体:第二段一一列举的国籍,姓名等信息;括号里的补充内容
说明了消息语言的具体。
简练:对于颁奖时间和地点的介绍;括号内语言;作者巧妙用新
闻背景来表现诺贝尔奖的公正与权威,客观简练。
通俗:作者用“黄色炸药、多种炸药”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专业的
知识,让读者易于理解。
朴实:从全文来看,大部分是短句子,显得非常简练;用朴素的
语言给我们阐述了新闻的事实,大部分使用陈述句,显得朴实而又客
观。
3.教师总结: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我们发现消息的结构常常
采用倒金字塔式,消息的语言具有客观、简练、准确、具体、朴实、
通俗的特点。
(设计意图及建议:自主学习,揣摩消息语言特点;合作探究,
11
总结消息语言特点,学习新知。)
四、拓展阅读,评价人物
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结合课外材料,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小组合作用句式说话“我看到了一个___的诺贝尔”。
文段: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
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
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材料一:诺贝尔虽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儿女的生活依然
与过去一样,从不奢侈浪费。他经常把大笔款项捐给慈善事业,毫不
吝啬。诺贝尔慷慨大方之名,很快传遍了各地,因此要求他帮助的穷
人络绎不绝,但诺贝尔从不厌烦,总是尽力帮助他们。这样一来,每
天都有大群的贫民等候他救济,诺贝尔深感为难,感到招架不住了。
他写信给哥哥谈起这件事:“我每天光是收到的求助信,就不下20封,
估计每天支出的救济费约2万克郎以上。一年下来就得花去700多万
克郎。
材料二:诺贝尔多才多艺。他自幼喜爱文学,平时工作再忙碌,
他也要偷闲阅读小说和作诗。他更喜欢哲学,他说:“饭可以不吃,
哲学书不可不读。”正是哲学的思辨和文学的想象力,推动了他的科
学发明。他喜欢易卜生的戏剧,他和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交情也不错。
他不但经常写诗,30岁那年还写了一部名为《兄弟》的小说,后来
又写过一部《非洲的光明时代》的历史小说。xxxx年,诺贝尔还写
过一部《专利病菌》的喜剧,xxxx年临去世前,又完成一部叫《报
12
应》的悲剧。
材料三:诺贝尔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
第一名总是由一个名为柏济的同学所获得。有一次,柏济意外地生了
一场大病,无法上学而请了长假。有人私下为诺贝尔感到高兴说:“柏
济生病了,以后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属了!”诺贝尔并不因此而沾沾自
喜,反而将其在校所学,作成完整的笔记,寄给因病无法上学的柏济。
到了学期末,柏济的成绩还是维持第一名,诺贝尔则依旧名列第二名。
明确:我看到一个多才多艺/富有同情心/努力/正直……的诺贝
尔。
(设计意图及建议: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感情与思
想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此环节的设置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立场
与观点,同时也要学会从自己的角度来思考新闻的内容,来评价新闻
中的人物。)
【篇三】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直接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朗读标题,简介作者
诺贝尔:瑞典化学家,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被称为“炸药大
王”。诺贝尔逝世后,根据他的遗嘱,利用他的遗产设立基金,就是
诺贝尔奖金的来源。
13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导语,介绍了哪些内容?
导语部分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颁发的时间,地点和颁发对
象。
引用诺贝尔的遗嘱,增强了消息的真实性
(二)朗读主体,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主体部分介绍了获奖人物及颁奖的机构,颁奖的时间和地点。
(三)朗读背景,背景部分从哪些方面介绍?
介绍了诺贝尔奖金的来源,奖金的管理权和颁奖的机构。
诺贝尔奖的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开有什么用意。
保证了评奖的公正性。公正性是权威性的基础,就当是而言,诺
贝尔奖只是首次颁发,特别重要强调其权威性。
四、课堂小结
这则消息的真实准确的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
以及奖金的来源,奖金的管理权和评奖机构等。
五、拓展延伸
课堂上阅读课前准备好的报纸,划出消息的导语,主体,背景和
结语,并试着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事件发生的历史久远,学生对化学领域及诺贝尔奖了解不
多,所以我认为有以下合理的地方。
一、诺贝尔及背景介绍较为详细。
14
本节课对诺贝尔及诺贝尔奖的介绍较为详细,还及时的介绍了中
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文章的理
解。
二、对概括新闻内容的方法指导的较多。
每学习一个部分,都试着引导学生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并适当
的引导概括内容的方法,这是这节课做的较为成功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合理,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很高,学生的积极
性使本节课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并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报纸,拓宽
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使用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02:55: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61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