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苏武传朗读

更新时间:2023-02-02 02:20:08 阅读: 评论:0

职高转普高学籍流程-业的笔顺


2023年2月2日发(作者:娱乐圈明星)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一)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

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

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

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

“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

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

“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

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

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

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

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③④

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

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

“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

走”,都应连读。

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

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

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

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

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

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①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

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②“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

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③“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

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如: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

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

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

顿。

如:①几处/早莺/争/暖树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

开”。

总之,相对完整的意义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停顿。

(二)、技巧突破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

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

表达的。如:

(1)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人恒/过,然后/能改(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

(读“f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6)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

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

有致。如: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

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8)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

(9)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10)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1)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

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

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

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

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

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附:例(1)的答案选D;例(2)的朗读节奏正确划分为: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矣。

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

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

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

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

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

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

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

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

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

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

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句子中划线词语。

①俟其欣悦________

②持汤沃灌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计日以还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从乡之先达而承天子之宠光

C.是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本文作者是怎样劝学的?

【答案】(1)等待,等到;热水

(2)B

(3)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4)作者现身说法,首先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之后与

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明确告诉马生,学业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

力,不在条件的优劣和天资的高下。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汤”

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热水的意思。

(2)A以:表修饰,不译/把;B结构助词,的;C表示转折关系/表修饰关系;D向/比。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以,因为。中,内心。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故这句话可以翻

译为: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一段主要写自己求书之难,求师之难;第二段写自己行

路之难和生活之难以及如今所取得的成就,第三段把太学生的学习优越条件和自己当年的

艰苦进行对比,以此告诉马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

耳,岂他人之过哉”,即学业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条件的优劣和天

资的高下。由此可知作者劝学的方法是作者现身说法,首先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

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之后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明确告诉马生,学业是否

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条件的优劣和天资的高下。

故答案为:⑴等待,等到;热水

⑵B;

⑶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⑷作者现身说法,首先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之后与太

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明确告诉马生,学业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

不在条件的优劣和天资的高下。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

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

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

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

义。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

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

漏翻关键词语。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

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猫说

(明)薛碹

余家苦鼠暴,乞诸人,得一猫。形魁然大,爪牙铦①且利。余私计鼠暴当不复虑矣。以

其未驯也,絷维②以伺,候其驯焉。

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类有能者:恐其噬已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既而以其驯

也,遂解其维絷。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遽③起而捕之。比④家人逐得,已下咽矣。

家人欲执而击之,余曰:“勿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雏,是其病也;独无捕鼠之能

乎?”遂释之。

已则伈伈泯泯⑤,饥哺饱嘻⑥,一无所为。群鼠复潜视,以为彼将匿形致已⑦也,犹

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窥之益熟,觉其无他异,遂历穴相告曰:“彼无为也。”遵偕其类复

出,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余

之家人执之至前,数⑧之曰:“天之生材不齐,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今

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真天下之弃才也哉!”遂笞而放之。

【注】①铦(xiān):锋利。②絷(zhí)维:系缚。③遽(jù):突然。④比:等,

待。⑤伈(xǐn)心:恐惧。泯泯:茫然无知。⑥饥哺饱嘻:饥则吃食,饱则嬉闹。⑦匿

形致已:意为故意躲藏以捕获自己。⑧数(shǔ):责备,斥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相与:________

②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适:________

③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舍: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而”与“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C.未有问面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猫“类有能”的一组是()

①形魁然大,爪牙铦且利

②恐其噬已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

③遽起而捕之

④已则似心泯泯,饥哺饱嘻

⑤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

⑥又亟往捕之而走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

②④⑥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

(5)《猫说》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1)共同、一起;适逢、恰好;舍弃(抛开)

(2)C

(3)A

(4)我正感到很是诧异,这时刚好又有小鸡从屋外走过,它又非常迅捷地追了过去,等我

赶上,它已经把小鸡吃了大半了。

(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看似有优点,其实一无是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个有缺点的人,能用他的长处为人谋事,我们应该给他成长的机会;反之,那些表面看

似有优点的人,却把它的缺点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人不光难堪大任,更可能祸患无穷。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相与”,共同,

一起。

(2)“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中“而”的意思是“连词,表转折”。A表修饰。B表

承接。C表转折。D表并列。

(3)“类有能”,意思是像是有本事的家伙,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分析这几个句子,

①形魁然大,爪牙铦且利,意思是这只猫身形魁梧高大,爪子和牙齿锋利。从外形上看

确实像是有本事的家伙。②恐其噬已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意思是群鼠害怕它吃了自

己,一个多月(都)屏息不敢出洞有。这是群鼠从猫声音和外形上来做出的判断,好像猫是

有本事的家伙。③遽起而捕之,意思是(猫)突然跃起抓它,这是描写猫捉小鸡时的动作,

由此动作来看,确实像是有本事的。④已则似心泯泯,饥哺饱嘻,意思是后来它就是小

心谨慎悠悠然的样子,饿了吃饱了玩。这句写猫每天小心谨慎悠悠然的玩,这句话没有表

现猫“类有能”。⑤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意思是就和大家一起又出来象以前一样横

行,这是老鼠彻底看透了这只猫的表现,并没有表现猫“类有能”。故答案为A。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方:正要。怪:感到奇怪,诧异。亟:迅速地;走:跑。故

此句可以翻译为:我正感到很是诧异,这时刚好又有小鸡从屋外走过,它又非常迅捷地追

了过去,等我赶上,它已经把小鸡吃了大半了。

(5)结合这则寓言的内容分析,寓言中的猫从外形和声音上看都好像非常有本事,但是

它不但不捕老鼠,反而捉小鸡,也就是说它不但无益处,还给别人带来坏处。寓言都是以

物喻人,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有些人不就像这只猫一样表面上看好像有优点、有本

事,但其实一无是处,他不但不能为他人带来福祉,反而给他人带来危害。此题只要能把

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共同、一起;适逢、恰好;舍弃(抛开)

⑵C;⑶A;

⑷我正感到很是诧异,这时刚好又有小鸡从屋外走过,它又非常迅捷地追了过去,等我赶

上,它已经把小鸡吃了大半了。

⑸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看似有优点,其实一无是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一

个有缺点的人,能用他的长处为人谋事,我们应该给他成长的机会;反之,那些表面看似

有优点的人,却把它的缺点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人不光难堪大任,更可能祸患无穷。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

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

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而”的掌握情况,“而”在文言文里的的主要做连词用,但意义较多

有:①连词,表示并列;表示偏正关系;表示假设关系;表示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

表递进关系;表因果关系;表目的关系。答题时要结合句意推测其意思。

⑶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理解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用联系

语境或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子意思。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⑸本题考查概括寓言寓意的能力以及概括给人启示的能力。概括寓言的寓意,可以从以下

几方面着手:①从题目中找;②从人物的性格中找;③从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找;④从重

点语句中找。这个寓言的寓意可以从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概括。寓言给人的启示要结合寓言

故事和现实生活进行分析和概括。

【译文】

我家老鼠肆虐,向别人求讨,得到一只猫。这只猫身形魁梧高大,爪子和牙齿锋利。我

私下认为鼠灾(的事)不必再担心了。因为它还不驯服,(就)用绳子绑着等(它驯服),等候它

驯服。

众老鼠听到它的声音,一起窥视它的样子,像是有本事的家伙,害怕它吃了自己,一

个多月(都)屏息不敢出洞有。后来它驯服了,就解掉了绑它的绳子。正好看见出壳的小

鸡,啾啾叫着,(猫)突然跃起抓它,等仆人追到它,(小鸡)已经吞下喉咙了。仆人想抓住打

它,我说:"不用!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吃鸡,这是它的缺点,难道就没有捕鼠的本事

吗?"仆人便放了它。

后来它就是小心谨慎悠悠然的样子,饿了吃饱了玩,没有任何作为。众老鼠再窥视,

以为它是特意针对自己隐藏原形,(就)还是屏息躲着不敢出(洞)。后来老鼠窥视得越多,(越)

觉得没有其他异样,就一个洞穴一个洞穴地告诉说:"它没有什么作为的。"就和大家一起又

出来象以前一样横行。我正非常奇怪呢,此时又有小鸡从堂下经过,(那猫)又马上过去抓

了它就跑。(仆人)追,而已经咬了一半了。我的仆人抓着它来到(我的)面前,数落它道:"老

天造就人才不是全能,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不管缺点,还有它的本事可以利用啊。如今

的你没有捕鼠的本事,却有吃鸡的毛病,真是天下的弃材啊!"便鞭打它后将它放(赶走)

了。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

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

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

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节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连月不开开:________

②至若春和景明景:________

③则有去国怀乡去:________

④则有心旷神怡旷:________

⑤亦甚雄快甚: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②时有小舫往来。

(3)从修辞角度,赏析【甲】文中“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妙

处。

(4)“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试结合

具体内容,分析其原因。

【答案】(1)放晴;日光;离开;开阔;很,非常

(2)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②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

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迁客骚人”是带

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

【解析】【分析】(1)“开”,古今异义,今义为“打开”,这里的意思为“放晴”;“景”,古

今异义,今义为“景色”,古义为“日光”;“去”,古今异义,今义为“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

与‘来’相对”,古义为“离开”;“旷”,本义即为“开阔”;“甚”,本义即为“很,非常”。做题时

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曜,光辉;潜,隐没。②时,时常;舫,船。

(3)“静影沉璧”,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是比喻的修辞手

法。回答其作用,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

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这里要写的对象是“月亮”,结合上下文“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可知,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古代的仁人,

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表现了一种宽阔的胸襟,而“迁客骚人”是感物

而动,因物悲喜,袁中道也是由景生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感慨。

“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属于“以物喜,以己悲”。

故答案为:⑴①放晴;②日光;③离开;④开阔;⑤很,非常

⑵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②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

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迁客骚人”是带着

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

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

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明确所用修辞,分析写出的内容。

⑷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注意抓住表明主旨的句子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

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

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

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

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

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

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

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

兴极了。

【乙】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

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

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

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

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

而且不能自制了。

5.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甲】文选自《________》,【乙】段文字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②雾凇沆砀________

③欣然规往________

④相与步与中庭________

(3)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美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C.【乙】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

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5)古文游记大多数比较简洁,通常开篇直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

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亦是如此,【甲】文强调“痴”,【乙】文着重“闲”,你是

如何理解这“痴”与“闲”的?

【答案】(1)陶庵梦忆;苏轼

(2)撑(船);白汽弥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共同,一起

(3)①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②庭院地面

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4)D

(5)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

包含期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

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解析】【分析】【甲】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年代:清。【乙】选自《东坡

志林》,作者:苏东坡,年代:北宋。(1)【甲】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乙】文

选自苏轼的《东坡志林》。

(2)文言词语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

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沆砀”意思是白汽弥漫的样子。

(3)本题翻译需注意,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空明:清澈透明。

(4)D项,表述错误。【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突遇知音的惊喜。故

选D。

(5)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

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一个“闲”字,把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

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感情都包含其中,感情微妙复杂,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则表现

他痴迷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山水之乐,表现他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特立独行的个性。

故答案为:⑴陶庵梦忆;苏轼;

⑵撑(船);白汽弥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共同,一起;

⑶①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②庭院地面如

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⑷D;

⑸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

含期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

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

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

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

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

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与优美;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

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

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

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

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

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

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

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

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

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

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

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

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

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

无家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

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及其稍长/及郡下B.太夫人以荻画地/不以物喜

C.或因而抄录/或王命急宣D.教以书字/即书诗四句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其稍长而无家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3)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

【答案】(1)B

(2)及其稍长/而无家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3)欧阳修的母亲善于教育,严格要求,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教孩子识字,使孩子不致

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

好知识的。

【解析】【分析】(1)A.都解释为“等到”。B.用/因为。C.都解释为“有时”。

D.都解释为“写”。故选B。

(2)这里可以参考句子的意思来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他年龄大些了,可是家里已

没有书可读,他便到街坊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因此其正确的断句

是: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3)通读全文,明确文意,可从母亲的角度说,也可从欧阳修成长的角度说。结合文段

说出看法: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

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欧阳修的成

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

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故答案为:⑴B;

⑵及其稍长/而无家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⑶欧阳修的母亲善于教育,严格要求,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教孩子识字,使孩子不致因

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

知识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

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

意思;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

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

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

句子的结构;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

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

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

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7.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

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

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

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字。

是非若所知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病于无鸡乎?

(3)在养猫问题上赵人与其子主张不同,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各自的主张及原因。

儿子:________

赵人:________

(4)以下从本文获得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看问题要有长远眼光

B.看问题要权衡利弊

C.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

D.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

【答案】(1)你

(2)(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3)儿子:主张把猫扔了。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赵人:主张继续养猫。

因为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

子不远了。(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

(4)C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若:古义:你。今义:如果,像。

(2)本题注意关键词:病:有害,害处。乎:句末语气词,吗。

(3)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

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其子的主张“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是因噎废食,因为

猫吃鸡,就要把猫扔掉。而其父则主张“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反对赶走猫,看问题

从根本上看,我们家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有没有鸡。有了老鼠,它们偷吃我家的粮

食,咬坏我们的衣服,穿通我们的墙壁,毁坏我们的家具器皿,这样我们将要挨饿受冻

了。

(4)此题通过赵国父子的对话描写,对是否赶走猫的问题,父子两人的观点不同,儿子

只看表面,父亲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根本。告诉我们看问题要从根本上看,要长远,要能

权衡利弊。要抓主要矛盾;不能只看表面,只注重眼前。“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不合文

意,故选C。

故答案为:⑴你;

⑵(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⑶儿子:主张把猫扔了。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赵人:主张继续养猫。因为

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不

远了。(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

⑷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

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

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

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

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参考译文】

一有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

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

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

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

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

那猫赶走呢?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02:20: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59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重庆市公租房
下一篇:心得体会结尾
标签:苏武传朗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