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读书心得5篇
书中可以读到,林语堂先生对人生的思考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文
字精炼,但回味无穷。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1
《人生不过如此》书名挺有意思,人生到底怎样呢?书名有点消极
避世的感觉,粗粗翻阅后发现,这个书名只是编者的一个噱头。这其
实是一本林语堂先生的散文结集。原本以为能看到一些愤世嫉俗,玩
世不恭,调侃生活的人生感悟。结果全不是,通篇是林语堂先生以自
己的独特视角阐述对生活的看法,或者说,是他的理想生活。
且看他老人家是如何看破红尘的吧。因其正和我当下之心,便孜
孜而读,读罢合卷,欣然,豁然,释然--人生应该如此:享受!
人生应该是享受的。
提到享受,很自然会联想到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不思进取、
吃喝玩乐之类。但此书之中的享受却是别有一番境界的。
人生要学会享受自然。人本身即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自然人的孕
育而来,而经过一生的无论是叱咤风云也好,卑微低贱也好,最终都
要化为一缕烟或是一掊土,回归到自然之中。那么既然是自然的,就
要融汇到自然之中去,充分享受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林语堂是个很有自然情趣,且十分会享受自然情趣的人,他一向
很讨厌住楼房,因他认为那不是人类应该住的房子,但有一段时间他
还是决心租了一个洋房,他这样写道:“我所以搬去那所楼层的缘故,
是因那房后有一片荒园,有横倒的树干,有碧绿的池塘,看上去枝叶
扶疏,林鸟纵横,我的书窗之前,又是夏天绿叶成荫冬天子满枝了。”
后来他又搬回了人宅,他说在他的宅子左右,有的是土,脚底踏土、
踢踢瓦砾、听听蛙鸣蝉叫、养只乌龟,看看蟾蜍吃蚊子、瞧瞧蜘蛛结
网、还要养只鸽子生蛋,哈哈,简直是个美妙的动物世界。他说,他
的小孩子在这个园中观察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至理,总比在学堂念自
然教科书来得亲切而有意味。他还常去游览避暑、去海上钓鱼,充分
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他说:“大自然本身始终是一间疗养院。”
它可以治愈很多人类的病,诸如狂妄自大、互相怨恨、勾心斗角,可
以使人清心寡欲除掉愚蠢的野心和不必要的烦恼。他还写道:“一个人
如果能和自然界伟大的东西发生联系,他的心会真正变得伟大起来。”
是啊,我们可以把地平线上的热带的云看做是一个舞台的背景,
可以把山林看做私人花园,把怒吼的波涛当做音乐会,把山上的微风
看做冷气,把恢弘壮丽的火烧云看做是世间最伟大的戏剧。这样我们
便变得伟大起来,像大地和苍穹那么伟大。这是多么宽广的境界,多
么迷人的智慧啊!真如林语堂说:“能享受自然的人是真正快乐的人,能
与大自然协调的人是真正快乐的人。”
人生要充分珍爱享受自己的身体。
林语堂先生说:“我们有一个躯体,许多事情都得依赖我们的躯体,
我们应当看好我们这架自行修补的奇妙机器,我们要好好地享用它。”
我们都有一个健全的肢体,可是我们几时重视过?几时爱惜过?又
几时享受过?我们是否给了肢体以充分的自由,充分的锻炼,充分的享
用。我们有眼睛,真的很好地观察了吗?有多少东西我们视而不见;我们
有耳朵,真的很好的倾听了吗?多少美妙的声音我们充耳不闻;我们有脚
啊,可是我们真正脚踏实地走多少路;我们有手啊,可是我们的又有多
少时间是闲着的呢?
当我们看到一位法国时尚杂志总编在中风后全身只有左眼睛会眨,
而他就用这只眼睛写成了小说巨著的时候,当我们看到美国那位无腿
无胳膊人怎样快乐的生活的时候,我们作何感想呢?
而当我们老的时候,各个器官都不灵便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企
求呢?让我能好好呼吸吧,让我能站起来吧,让我能听一会音乐吧,让
我能读一会书吧,让我能睁开眼睛看看太阳吧,让我闻一闻花香吧,
让我再握一握你的手吧……而当这些都已成为奢求的时候,人生就真的
再也不会享受了,可是当我们可以尽情享用的时候,我们把自己的身
体弄到哪里去了?
人生是应该享受快乐的。
他说:“人生于世,所碰到的问题不是应该以什么做目的,应该怎
样实现这个目的,而是要怎么利用此生,利用上天付给他的五六十年
的光阴。他应该调整他的生活,使他能够在生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
我们人生的几十年,都在做什么呢?主要的不外乎工作和生活。我
们工作着,但我们是以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方式
在工作?我们是在享受工作吗?我们生活着,但我们又是以什么样的理
念、心态、方式在生活呢?我们又享受到了生活中的多少乐趣呢?我们
一天一天活着,一天一天过着,但我们是一天一天都在快乐着吗?
真的很感谢林先生让我在不惑之时豁然开朗。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2
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人生不过如此”的书,是前年在北京工作的
时候买的。起初是被这个书名吸引,所以动了占为己有的念头,并买
回家。但是,也是在最近,在家中的书架上翻出来,打发略显无聊的
日子。
对于人生有憧憬、也有困惑。什么样的生活是最理想的生活呢?人
生的好坏,应该像鞋与脚的关系,个中滋味只有自知吧。在不违
背天地知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
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地表
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
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
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
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
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得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
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人生不过如此”,这是经历过人生
浮沉的人生哲学大家—林语堂先生的慨叹。汲取大家的人生经验,感
悟自己的人生,展开自己的人生舞台,这是我该做的。一本好书,
一杯清茶,一份心情。淡淡的,满满的,扑面而来。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3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
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
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
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
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
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
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起来,
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作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
作者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作者实在瞧不起自许
的客观哲学;作者只想表现作者个人的观点。作者本想题这书的名字为
“抒情哲学”,用抒情一词说明这里面所讲的是一些私人的观念。但
是这个书名似乎太美,作者不敢用,作者恐怕目标定得太高,即难于
满足读者的期望,况且作者的主旨是实事求是的散文,所以用现在的
书名较易维持水准,且较自然。让作者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作
者便已觉得心意满足。作者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
乐。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
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4
在《少之时》一文中,作者指出“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
除了健康的身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只是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充
满家庭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对这样的观点我很是认同。
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是谁都不会质疑的,但是灵敏的感觉,可能
有人会有疑问。其实我也常常对此有疑问,为什么有的人做完一件
“大事”会一点感觉都没有,叫他写点什么,却只能说出“就那样啊,
没什么好说的”这样一句话,你想通过“采访他”去写点什么的,最
后也只能作罢。相对而言,对身边的人事物我常常想说点什么,有时
甚至觉得自己在人前太爱表达想法了,对什么都想插一嘴似乎不太好,
于是我常常向电脑倾诉我满溢的感觉。
我自认为这“灵敏的感觉”的获得,跟孩童时期的家庭有关系,
正如作者所说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需要有充满家庭的爱情以及美丽的
自然环境,小孩子总会有身边事物充满好奇,爱问各种千奇百怪的问
题,如果那时候父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不轻易扼杀孩子的好奇
心,我想这“灵敏的感觉”是不会丢失的。
对作者的童年,我特别羡慕,“靠近自然——有山、有水、有农
家生活”,虽然上小学以前,我也在农村长大,但是父母是做生意的,
没有多余的时间与闲心与我们过“农家生活”,甚至家里都没怎么种
农作物。
“家里一口井,屋后有一个菜园,每天早晨八时,父亲必摇铃召
集儿女们于此,各人派定古诗诵读,父亲自为教师”、“各人都分配
一份家庭劳作”,洗衣、做饭、浇灌菜蔬,这是何等让人向往的家庭
式田园生活,还有古诗作伴。
很遗憾,在我们这一代,生长在农村的80后,也基本上不怎么干
过农活。曾经一个同是农村长大的同事,看我用手在土里翻弄绿植,
竟大为感叹:“太佩服你了,你不觉得恶心吗?”我奇怪地问她,你不
是农村长大的吗?怎么会觉得恶心?她说,她确实是农村长大的,但是
她没干过农活。这话不只她一个这么跟我说过,农活太苦太累了,很
多父母不让孩子碰,希望孩子长大可以不用干这样的活。
个人认为,这并不是对孩子最好的给予,对孩子最好的应该是让
孩子参与其中,让孩子体会其中的苦与累,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亲近自
然,培养孩子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亲切与感恩之情。我们吃穿
用度,哪一个不是大自然的惠赠?哪一个不是从土壤里冒出来的?一个
热爱自然的人,从不会觉得土是恶心的,只有利不利于生长之分。
在《我的图书馆》一文中,作者与姚颖女士一致认为应该以“使
书籍任其所在”的方法安置家中藏书。我一直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
家,家中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书房里都是自己所爱之书,因为一
直未能如愿,所以我从未想过我的书应该怎样排放,我想我必定也如
作者所崇尚的那样随意,但这种随意也必定如作者所说的那样会被人
摇头叹息,只是估计我做不到作者的豁达,不去理会这种充满看法的
眼光。
曾经,自认为挺爱收拾的我也多次被邻居不厌其烦地嫌弃家居脏、
乱、差,我一度反驳她,不是我们家不整洁,而是你们家太整洁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她不管对老公还是对一岁多的孩子都严格要求,
用了东西必须放回原位,因此她家里装修、格局跟我们家一样,但是
看起来跟皇宫一样豪华,但是这种豪华付出太大了,我并不想要。
我崇尚简单,而简单必定随意,因此我觉得书籍也不应该紧紧局
限于书柜,因为它不是用来摆设的,它是为我所用的。下班回家,累
得躺在沙发上不想动的时候,随手可以翻阅一下昨晚放在沙发上的书;
一个人吃饭时,饭桌上随手一本书可以让我翻翻;睡前难以入眠时,床
头随手可得一本散文。于我而言,诸如此类的随意给生活带来了多少
惬意。因此大可不必把书籍分门别类地整齐摆放在书柜上。如此说来,
是不是书房、书柜都显得多余了呢?不是的,书看完了可以放到书柜上,
等想要“温故而知新”的时候再拿出来随意地翻阅。
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与束缚,偶尔率性而为,让生活多一份随意,
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关于“幸福”,作者在《灵与肉》中的一个观点“鬼魂或天使没
有肉体,真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刑罚”,让我顿然觉得自己生而为人并
拥有一个健康的肉体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我可以感受饥饿并享受
食物,我可以聆听声音并能够唱歌,我还可以嗅到清晨的空气,我还
可以感受清泉的冷感......从来没有想过鬼魂或者天使没有肉体,能不能
感觉到我们所感觉到的东西,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如果缺失了某一种
感官功能,会是怎样的感受,因此也从来没有想到“看到一条清冽的
流水,而有脚可以伸下去享受一种愉快的冷感”是一种幸福,我们对
自己所拥有的的一切太习以为常了,因此内心并没有“感恩”的情愫
来对待“拥有”,因此才会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寻寻觅觅,不过是为了幸福的生活,只
是“幸福”过于模糊,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人们追着追着就忘记了
所为何事,以至于最终由“工作为了生活”变成“生活为了工作”。
《工作的动物》中说“世间的万物都在悠闲地过日子,只有人类为生
活而工作着”,是的,人类文明让人类有了更高的物质、精神追求,
也让人类的生活、工作变得更繁琐、更累。
富足的物质似乎可以带来快乐,但是物质满足了,精神需求更高
了,于是快乐不起来了。“啊,乡间住宅,这是他们的救星,这么一
来,人们在乡间劳作,希望到都市去,在都市赚到足量的金钱,可以
再回到乡间去隐居”,兜兜转转之后才发现自己所要的幸福其实早就
在眼前,只是因为“想要更多”而忽视了。
作者在《悠闲生活的崇尚》中说“没有金钱也能享受悠闲地生活。
有钱人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懂
得此中的乐趣。他须有丰富的心灵,有简朴生活的爱好,对于生财之
道不大在心。这样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悠闲的生活”,这让我想起以
前看过的一则一直铭记于心的短文。
一个到乡村垂钓的富人看到一个年轻人天天不务正业地在江边钓
鱼,看他的穿着打扮应该生活不太富裕,所以他就劝他说:“为什么
你不到外面找份工作,努力赚钱呢?”年轻人说:“然后呢?”“然后
你就可以在城里买房买车,过上富裕的生活。”“然后呢?”富人略有
迟疑地说:“然后你就可以像我一样悠闲地到乡下钓鱼!”“我现在就
可以过上这样的生活,何必大费周折呢?”
为什么这则故事如此地让我印象深刻呢?因为我始终觉得一个人在
这个世界走一遭,最终要有所交代的是自己。不管我们出生在怎样的
家庭、一生拥有怎样的财富与荣耀,一个人来,一个人走,什么都带
不走。因此,我认为人的一生最主要的是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到离
去的那一天不会有遗憾。
遗憾的是,大部分人都以为别人眼中“幸福的样子”就是自己想
要活成的样子,寻寻觅觅,追寻到了才知道不过如此。
人活着的第一要务是让自己过得自由而快乐,生活确实没有钱是
万万不能的,但是钱也不是万能的。在追求金钱的途中,我们要多听
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多想想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
的诗意。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5
梁实秋先生的作品,是在林海音的散文中才知道实秋先生和她的
交情,才慢慢的接触实秋先生的作品。
在图书馆拿起这本书的时候,随意翻开的一页,正当讲到“常常
登入座,渐渐入祠堂。”对于年老体衰的人,文中描述的如此细致,
一字一句甚是让眼睛再也无法摞至别处。
我上个星期的读书量为三本-四本,每本书,看着字,脑中出现画
面,接上下本书的时候,上本书的内容都像是一部下映的电影,机会
画面仅存的不多,唯一能够勾起记忆的却是新鲜出炉的观后感。
梁实秋先生这本书,我读的很慢,一个晚上两个多小时的空闲时
间,我只能读个20多页左右,因为边看,边回味文字所组合在一起竟
能如此优美,细节描述也是入微。实在妙哉,实在妙哉!
文中基本如题目所示:关于人生,里面囊括了大部分生老病死,
性别男女,礼貌性格,职业/病理。
人生却是如此,这些文章在一起既是生活百态,也是一个人的一
生。所观所感在加上其所述,要是现在某个现世青年再来写这样的文
章,我敢保证,风味肯定不如实秋先生的好,第一不仅现世青年没有
梁实秋先生那样的生活背景,实秋先生那么大的岁数,要是现在活着
肯定有百年余岁,文章中按照抒写的背景,那些人物都至少是千禧之
年,清朝末代,减辫子正处于一个争论的年代,男的在现世除了改善
了不洗澡怕损伤元气以外,其他的在现世基本都仍存现状,好比嬉皮
士青年,前几年在我还读初中的时候,不正是当时盛行的非主流?男的
经常穿着内裤,不到女人有了抱怨,才换掉?乞丐现状和以往只是变换
了手法,利用强大的PS把合成的病患照片,并贴在绯红的纸上,各类
医学报告书,他们摒弃了以前前辈们拖着嗓子喊奶奶/祖宗的称呼,只
是寒酸的衣服,令人心发软的外貌依旧。
其实现在和以往的一切几乎都没多大的变化,只是换了一个名字
变了个法子存在现世罢了。
人生不过如此,百年前的人给我们总结了那么多,他生活中所见
的百态,我们活在的现世居然还能鲜活的看见这些,我们是该高兴,
还是该思考?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02:10: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59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