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电视剧《倾城之恋》的改编
中文系本1101班肖辉
指导老师:樊青美
摘要: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学经典的再创作推进了当代主流文化的发展。由小
说《倾城之恋》改编的电视剧一经播出,从媒体到观众,反响强烈。从小说到电视剧,虽然
拥有相同的人物角色和类似的情节,但因为二者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所以必然在主题造
诣、色彩搭配、人物安排和剧情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文以小说《倾城之恋》为蓝本,探
讨其电视剧改编的得与失。
关键词:《倾城之恋》;小说;电视剧;改编;
引言
文学和电视剧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其形象、传播媒介和创作方法等方面都
存在着差异。文学用文字和语言描述故事;电视剧是直接用镜头讲故事,它是叙
事与造型相结合的产物。电视剧中“人物的一个微妙的手势,所取得的效果,小
说家可能要重复二三十次才能取得”①。这说明了电视剧作家用动作刻画人物形
象,用镜头演绎人生故事,用色彩和音响装饰画面,收到的效果比小说更直观,
更逼真。电视形象是直接感觉的体验艺术,运用画面和镜头切换构成的感官式表
演艺术。不过电视剧和文学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相同和可以相通的方面,首先无论
是电视剧还是文学,它们都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反映。虽然它
们反映生活的具体手段不同,但它们表现生活的形式却有相同之处,都是通过具
体的形象反映生活。其次,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除融合了灯光、音响、美术等
手段外,还拥有小说所独具的叙事和表现等手段。同时,文学和电视都可以用蒙
太奇构思情节发展。这就是它们能够互相转化的基础。
张爱玲的小说素来有“纸上电影”之称,她的小说文体兼有中国旧小说和西
方新电影的特点,把中国章回小说的结构、情节与西方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结合色
彩搭配,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文体。迄今为止,张爱玲的作品多次被改编成电影、
电视剧、话剧和歌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包括《白玫瑰与红玫瑰》、《半生缘》、
《倾城之恋》等名篇。2009年由有“中国金牌编剧”之称的邹静之改编的张爱
①汪流.电影编剧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356-357.
2
玲的心爱之作《倾城之恋》在央视八套播出,获得不错的收视,轰动一时。这部
从筹拍之初就备受各界人士争议的作品,再次点燃了关于名著改编争论的“火
苗”。尽管对于文艺的讨论大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但对于客
观性问题的争论也有一定的标准,本文以《倾城之恋》为基准,探讨其电视剧改
编的得与失。
一、电视剧改编的成功之处
“克莱·派克认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所谓忠实于原著,就是要‘忠实
于叙事的总的进程,忠实于作者的中心思想,忠实于主要任务的特征,忠实于小
说的环境气氛,以及或许是最重要的,忠实于原著的风格’。”①在实际的改编
过程中,要想规规矩矩的改编一部文学著作,忠实于“叙事的总的进程”,这也
是编剧所要注重的。影视界的改编鼻祖夏衍说:“(改编)真正好的经典著作,
应尽量忠于原著。我改编《祝福》时,稍加一点也是战战兢兢的。要保持原著的
主题思想、人物、语言和富有地方色彩的环境描写。”②文字和声画语言是成功
的编剧必须具备的能力,若把改编名著比喻成“租人家的房子”,房子是“人家”
的,但“住户”可以布局。以上两种说法都证明了在进行名著改编时,前提是尊
重原著,其次才要求编剧发挥想象,在不失原著思想与精神的基础上,添填自己
的理解、想法。
作为中篇小说的《倾城之恋》,编剧要想把两万多字的小说文本改编成36
集的电视连续剧,是有相当难度的。但对于改编者来说,《倾城之恋》虽短却丰,
头绪特别丰富,白流苏一出场就离婚多年,前夫刚刚去世,娘家人逼迫她回去奔
丧守节;范柳原是一个玩世不恭、放浪不羁的花花公子,玩弄人于鼓掌,“把女
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③——这样的开头的确为电视剧的“生长”提供了可能。
电视剧《倾城之恋》对原著的创意改编体现在人物性格的转换与剧情的增添以及
画面色彩的搭配上,值得艺术借鉴。
(一)人物性格的转换
张爱玲的文字基调永远是灰色的、苍凉的。虽然《倾城之恋》是她作品中难
①陈犀禾.电影改编理论问题[J].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164-165.
②夏衍.对改编问题答客问[A].夏衍论创造[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406.
③张爱玲.倾城之恋[A].张爱玲典藏全集[M].黑龙江:哈尔滨出版,2003,1:53.
3
得以圆满结局的作品,但其中还是充满人世的苍凉和批判人性的犀利。小说开头
以胡琴意象和白公馆的“慢”生活方式,凸显白公馆历经的沧桑和人生的虚无。
原文中的白流苏是一个个性复杂、外柔内刚的圆型人物形象。张爱玲曾在《写<
倾城之恋)的老实话》中这样评价过白流苏:“流苏实在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有
决断,有口才,柔弱的部分只是她的教养和阅历。”①白流苏的确不是十足的善人,
说话尖酸刻薄,诅咒哥嫂断子绝孙。张爱玲多次用犀利的文字描写白流苏也多是
“冷笑道”、“气得浑身乱颤”②等。白流苏揽镜自照,当她看到自己依然粉黛
俱佳而笑时,作者写她的笑是“阴阴的,不怀好意的一笑”③。她自私,有心计,
凭自己的美貌和出众的舞姿在妹妹的相亲会上出尽风头,抢夺宝络的相亲对象;
在爱情的罗网中,白流苏与范柳原斗智、周旋,为谋取经济上的保障,在范柳原
的高压威慑下,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最终获得一张长期的饭票。一座城的陷
落成就一桩无爱的婚姻,一纸沧桑的文字演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足见作家文笔
的精湛和经历的丰富。
电视剧《倾城之恋》则大改人物个性,驱散人性的阴暗面,促使人物形象趋
于明朗。剧中的白流苏知书达理、明晓世故,更符合封建家庭里培养出来的深闺
少女,在历经婚姻失败后遵从“初嫁从亲,再嫁从身”的原则,她认为离婚后可
以自己找工作养活自己,并不急于嫁人,她曾在战地医院做志愿者,也曾和宝络
在日军的眼皮底下偷运药品,她已成长为一个在革命洗礼下的独立新女性;她善
良大度,不但宽恕前夫的背叛,只身前去营救被的前夫唐一元,而且在唐家
的小姨娘和少姨奶奶落难后施以援手。小说中这样一个“厉害、自私”的女人改
编成有情有义,善良大度的完美形象。范柳原也不再是玩弄感情的花花公子,编
剧为了改良范柳原的形象,在他继承父产前,历经磨难:在码头做苦工,加入黑
帮,当过酒吧的招待,给印度公主开车;在感情上,洪莲的出现,填补了他爱上
白流苏这一家道中落、离婚待嫁的离异女的空白。伟岸的形象更符合大众的审美
观念。
另外,白宝络、唐一元、邱律师及徐先生的出现,也使得剧情光彩异然。以
白宝络为例分析:小说中宝络只是作为范柳原出场的引子,文字描述较少,不过
我们还是能想象到,在人性沦落的白府,每个人都处在迷茫和自我迷失中,都是
①张爱玲.写<倾城之恋》的老实话[A].张看[C].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373.
②张爱玲.倾城之恋[A].张爱玲典藏全集[M].黑龙江:哈尔滨出版,2003,1:47-48.
③张爱玲.倾城之恋[A].张爱玲典藏全集[M].黑龙江:哈尔滨出版,2003,1:53.
4
个人主义者,都在为谋划自己的利益而活着,她作为白府庶出的七小姐,身份上
已低人一等,更要深谋远虑,算计着如何保护自己。尤其是在被白流苏夺走相亲
对象后,自知软弱,却没有实力争夺。而在电视剧中,白宝络的戏份增添不少,
形象明朗,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电视剧中的白宝络,不但与白流苏情同亲
姐妹,而且在白流苏被丈夫欺负后勇于做她精神上的后盾,支持她离婚。电视剧
后期,白宝络坚强地走出象牙塔般的白府,在战争的洗礼和炮火的激流中,成长
为新时代的独立女性。
(二)故事情节的增添
小说和电视剧这两种不同叙事艺术拥有不同的空间叙事手段,电视剧作的改
编必然要经过叙事结构的调整和剧情适当的增加。对于一篇两万多字的文本,要
想完成一部优秀的电视改编剧,必然要“添枝加叶”,就像邹静之所言“我的原
则是,该忠实的忠实,该放大的放大,该演绎的演绎。我没将她的种子吃掉,而
是让它发芽开花”①。电视剧《倾城之恋》除了增添了一系列的人物角色,也做
了适当的剧情调整。
小说《倾城之恋》开头就直接写流苏离婚已有七八年之久,在前一次的婚姻
中受到丈夫的虐待,对于男主范柳原的故事我们更是知之甚少。所以,小说开头
就蕴寓着丰富的含义,容易使读者在脑中产生悬念和无限的遐想。相比小说而言,
电视剧更富创造力和表现力。小说原著对于人物十几年的前史的介绍,是在当事
人的追忆或旁人的叙述中透露出来的,与此同时,现在时还在继续发展下去,这
种结构在文学中特别常见,透露着时间的沧桑感和故事的悲剧性。但是影像表达
显然不适用这种结构,故事跳跃性太大,时间布局不合理,衔接有难度,难以被
观众理解或接受。
蒙太奇是电视剧在剧情构思和情节整合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手法,是电视剧的
“语言”。《倾城之恋》运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将两位主人公的前史提取,呈现
出容易理解的“线性叙事时间”。平行蒙太奇具有同时性,就是指发生在同一时
间内不同场合中的事件用平行叙述的方式叙述出来的手段,而这种同时发生的平
行事件,往往互相衬托和补充,使得矛盾更加激烈。比如在《倾城之恋》中,一
方面是讲述白唐两家在新婚喜宴上争抢风头,谁都不愿退一步,容忍一时;另一
方面,展现出范柳原在码头扛大包,因被黑帮老大看中,伙同码头掌事欺负范柳
①文化.邹静之给出答案:能[N].工人日报.2009,5:1
5
原,少付工钱,逼迫他走投无路。这两个形成对照的镜头同时出现,一喜一难,
一头铺展,一头贫穷,但值得意外的是两边的剧情都是从松弛激化矛盾,冲突紧
张剧情,在观众脑海中很容易产生联想:男女主的不幸生活,为以后二人走到一
起铺垫剧情。如此一来,小说中微不足道的一句话就成了电视剧中的关键情节,
但容易导致电视剧剧情冗长,有点狗尾续貂之嫌。这也是电视剧中不被“张迷”
们理解的男女主近二十集“前史”的来源--关于白流苏的失败初婚与范柳原的坎
坷经历。
另外,电视剧《倾城之恋》为渲染剧情,特意加入吸引观众眼球的感情纠葛
戏、黑帮戏、家族争夺战,可以说甚是符合大众的品味,猎取人们的眼球,赢得
观众的支持率。
(三)画面处理得当
小说《倾城之恋》的感情基调是灰色的、阴沉的。文字催生了画面的新生,
活化了人物生长活动的环境空间,环境在人物行动中有举重若轻的作用,促进了
人物动作的完成。画面是唯一表现环境面貌的手段,在剧情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原作《倾城之恋》最吸引人的除却文字自身流露出的苍凉感,还有色彩
的搭配。例如“这一代便被吸收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
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①。用色“精打细算”,色彩搭配符合画面情景的
设置,用淡金比喻磨钝的眼,既突出“眼”消了颜色,但也不完全没了色彩,“朱
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比喻历久弥新的历史年轮的驱使,浩浩汤汤地永不止步。
电视剧本是电视剧的基础,一部完整的电视剧是由导演、编剧、美工、灯光、
摄影、化妆、剪辑等众多的艺术工作者共同制作完成的,但编剧是第一接触剧本
的人,是他把生活带入剧本,用于解读生活的参考。电视剧本包括叙事部分和造
型部分,其中,叙事部分包括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造型部分实际
上综合了画面的光影、色彩、构图以及镜头剪辑所造成的节奏持续和情节冲击力。
电视剧不同于小说文本的文字描述人物形象,它是直接用动作和语言刻画人物形
象,它是小说叙事手法与影视造型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原作《倾城之恋》作者运用大量的文字渲染故事发展的氛围,注重色彩烘托
环境、释读人物心理,用颜色搭配的变化映衬人物心理变化。剧本在改编过程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剧作工作者在这一方面所作的努力:画面色彩根据剧情发展展现
①张爱玲.倾城之恋[A].张爱玲典藏全集[M].黑龙江:哈尔滨出版,2003,1:52
6
不同的情景。白府破败书香门第的萧索、幽静与新贵唐家的富丽、气派,画面处
理符合人物身份、地位,“复活”大上海整体的光影。对于香港浅水湾的描写,
色彩明显不同与大上海的繁华与白府的萧索,这里更多地是安静、祥和,多了亮
丽。白流苏在剧中曾用大量的感情独白描述浅水湾的风景:坐在车上翻山越岭,
一路上只见土崖缺口,露出森森绿树,偶尔还能看到一角蓝绿色的大海„„夜里
要开放的花,散发出香气来,草地上的人三三两两地走着„„
二、电视剧改编的失当之处
温儒敏在《近二十年来张爱玲在大陆的‘接受史’》中说:“‘爱玲'在不
断的文化生产中一层层的被剥去了丰富的内涵,塑造成了精致而易于消费的‘精
品'”。①在改编的过程中,原著的精神风格一旦被瓦解,犹有“山雨欲来风满楼”,
顷刻土崩瓦解,原著实际也不复存在,所以,尊重原著的主题精神和把握人物性
格是名著改编的前提。在电视剧中,我们已无法把握原著带给我们文字游戏的精
神体验。从理论上讲,编剧为做出自己的影视价值,全然不顾地以消解一切“深
度”,把原价值放置在平面上以毁灭,从而建构自己的价值,却突如其然展示世
界的荒诞和无价值。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不同,以至于延
至后现代社会,由于观众的需求和票房的紧压,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作早已
被肢解得零零散散,精气全无。
(一)通俗化情节消解苍凉底蕴
张爱玲擅写浪漫的爱情故事,被誉为民国时期言情小说的“圣手”。凄美且
弥漫金钱味的爱情配上苍凉的文字,更衬托出人世间情感的弥足珍贵。小说讲述
的是小人物在战争中幸感于存的宿命愿,直直白白地道出人性的脆弱,写尽人世
的苍凉和私心。电视剧还原了观众理解意义上的“一座城的陷落成就两个人的爱
情”,被戏称为中国版的“乱世佳人”。剧中两人在爱的漩涡中周旋,谈心,彼
此吐露心声,让我们看到斯嘉丽和白瑞德的影子。整个剧里,范柳原对白流苏不
但一见倾心,三请去港,万事护驾,而且痴情一片,百般呵护,犹如“一片冰心
在玉壶”般贴心,完全没有小说中虚情假意般讨好。改编者把自己的价值观建构
于剧作中,通俗化的情节消解了苍凉的文本底蕴,解构了原著作者刻意建立起来
的反传奇意图。
①温儒敏.近二十年来张爱玲在大陆的“接受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27.
7
张爱玲性格孤傲,不好争斗,安稳的性格写就作品永恒的价值,以外部情节
的松弛衬托人物内心活动频繁,描写人生的飞扬,所以她的小说几乎没有太激烈
的情节冲突。小说《倾城之恋》虽打着“战争倾城”的幌子,实则讲述的是小人
物生活的点点滴滴,揭露大限来临的惶恐和个人的迷失。但是,观众觉察到在改
编的电视剧里,小说中以情节松弛造就人物内心写实的“底子”被抽走,故事情节
冲突跌宕,起伏不断。
无论是《金锁记》、《半生缘》,还是《沉香屑·第一炉香》、《色·戒》,
或是解放后出版的《秧歌》、《赤地之恋》,张爱玲的诸多作品都是悲凉的故事
结局。相对而言,《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小说中难得的大团圆结局,但这种大团
圆却是反讽式的,对于白流苏来说,却是一纸残缺的婚姻。例如:结尾虽然白流
苏如愿以偿嫁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
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①“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
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②以及以胡琴声又响起呼应
开头。而在电视剧中我们却看到类似肥皂剧般的结尾:我们不仅看到范白二人携
手走进婚姻的殿堂,真爱彼此,从此相携相扶,共度余生;就连白府两对哥嫂也
彼此宽慰,互相扶持;宝络勇于走出小家庭,在战火激流中获得真爱等镜头也让
我们感慨万分。感兴之余,未免觉得这一部戏改编的离谱,不但完全消解了原著
的苍凉深度,而且连结尾展现的人性的脆弱和个人迷失,看来也被战火中患难与
共的亲情磨消殆尽,思索间,全然失真。
(二)战争背景的深化
原作在诠释“一座城的陷落成就一段无爱的婚姻”这一主题的同时,更多揭
露的是人世的浮华和人性自私的陷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愈来愈脆弱,
真心包裹在自私的外衣里,难见真性情!白流苏和范柳原这对自私的男女,为了
彼此“心知肚明”的目的,相互算计,在个人编织的爱情陷阱里使得双方相互牵
制,宁愿忍受爱与欲的煎熬,也不愿付出真心。最后,战争的推进摧毁了人心最
深的底线。所以两个人的结合,更多的是乱世之中的末世孤独感在作祟。白流苏
和范柳原的婚姻,透露着人类的渺小、对战乱的恐惧、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的
难以掌握。在电视剧中,编剧把小说中的战争背景深化,推至前台,化虚为实,
①张爱玲.倾城之恋[A].张爱玲典藏全集[M].黑龙江:哈尔滨出版,2003,1:86-87.
②张爱玲.倾城之恋[A].张爱玲典藏全集[M].黑龙江:哈尔滨出版,2003,1:87.
8
剧情有仿造《乱世佳人》的故事模式的嫌疑,全然消解了原作荒凉的精神底蕴。
战争催化了白范两人的爱情的成长,使之开花结果。“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漫天的炮火声中,倾盆大雨之下,两个人相拥、告白,将剧情推向高潮。剧中
的白范二人的爱情更展现出现代人的浪漫和现代爱情观。战争背景的深化,冲击
人类心底纯真的观念,呼唤丢失了的“良心”,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倾城之恋”。
战争的深化一方面诠释了战争倾城的浪漫爱情主题,另一方面也在描写英雄
主义的主题。战争的推进、激化,使得人人放下个人的恩恩怨怨,共同抵御外敌:
唐家老爷不再对白府冷眼相对,而是施以援手,不停地询问流苏的安危;范柳原
与共产党女间谍曾进行过一次爱的逃亡,并答应为抗战捐赠巨额物资;流苏更是
和宝络在战地医院做志愿者,曾在日军的眼皮子底下运药品;宝络勇敢地投入抗
战中,在炮火激流中献身自我。
结语
文字适用于具有概括性、朦胧性等抽象性的内容,容易使读者产生丰富的想
象和联想。对于一部小说,我们可以花大量的时间阅读,也可以长时间去思考小
说文字独具的含义,或是感知小说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例如张爱玲的文字具有
独特的“苍凉”和别具一格的古典美。阅读她的小说时,我们享受文字带给我们
的视觉想象和内心冲击,唯美的文字娓娓道来,我们更期待文字本身的力量。但
是电视剧根据大众的心理需求,为了满足不同阶层的观众的趣味,利用图像把含
义深刻的文字“动”起来,把复杂的、富有哲理的语言简单化,消解了文字独具
的“苍凉”美,祛除了作者对人物的心理分析,虽然观众在欣赏电视剧时更易于
接受,但不利于理解原作精神风貌。
总之,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要受到个人因素和时代因素的双重影响,一时
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文学经典的再创作了当代
主流文化的发展动态。由于人们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的不断进步,社会发展对
影视改编提出新要求。此外,电视剧改编更考量编剧的文学功底,所以处理好尊
重原著与影视改编之间的关系,是文学改编的前提。就《倾城之恋》来说,虽然
它创造不俗的收视率,撇开文学的角度来讲,算是一部不错的商业剧作,但从改
编的方面讲,消解原著的精神风貌和主题思想,以新的价值建构其中,却称不上
一部出色的改编之作。
9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倾城之恋[A].张爱玲典藏全集[M].黑龙江:哈尔滨出版,2003,1.
[2]张爱玲.自己的文章[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
[3]汪流.电影编剧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来凤仪.张爱玲散文全编[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6]李校争,郭兰英.从终点退回到原点——电视剧《倾城之恋》对张爱玲同名小说的解构[J].
河南:美与时代(下),2010.
[7]张杰.从文字到影像——从《倾城之恋》看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J].北京:中国电视,
2009.
[8]毛迪宙.解构与建构——对《倾城之恋》从小说到电视剧改编的解读[J].贵州:电影评介,
2011.
[9]邓磊,段建辉.拭不去的沧桑,放不下的平凡---浅议电视连续剧《倾城之恋》的改编[J].
黑龙江:青年文学家,2010.
[10]吴丹珊.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张爱玲作品影视改编[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0.
[11]刘芳坤.大众文化烛照下的媒介叙述转变[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7,5.
BadontheTVdrama"LoveinaFallenCity"
DepartmentofChine,Xiaohuiclass1101
Instructor:
Fanqingmei
Abstract:Intheageofonetime,therecreationreprentsthedevelopingtrend
astfromthenovel"LoveinaFallen
City"byaTVadaptation,fromthemediatotheaudience,e
noveltotheTVries,thoughtheyhavethesamecharactersandplotsimilar,but
becauthetwoaretwodifferentartcategories,soinevitablyintheattainmentof
theme,colorcollocationandarrangementofthecharactersandtheplotdevelopment
nthenovel"LoveinaFallenCity"astheblueprint,discussion
andtheTVadaptationofthe.
keywords:Theloveofthecity;novel;teleplay;adaptation
10
致谢:
本篇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樊青美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
到论文的最终完成,樊老师一直都给予我耐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樊老师对学
生认真负责,在她身上我感受到了一个老师的严谨和务实。除了学习,她还在思
想和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些都让我获益匪浅。所以,借此机会我向
樊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我还要感谢和我同一组的几位同学,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
服一个个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
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01:47: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58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