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风景谈

更新时间:2023-02-02 01:42:57 阅读: 评论:0

初中中考12本名著-莘塍怎么读


2023年2月2日发(作者:泳池派对 蕾欧娜)

《风景谈》教案

【教学要求】

一、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作者把深刻政治内涵寓于自然风景描写之中的写法。

三、仔细分析这六幅画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教学重点】

1.这篇文章作者借“风景”来写人,赞人。这样委婉曲折地进行写作,既有政治原因,

也有写作上“映衬”方法的运用,以突出文章主题。由此,教师一定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

了解清楚写作目的,方可使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进而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

精巧之处。

2.教学时要把“六幅画”的关系理清,并辨别其写法上的异同之处,分析作者是从哪几

个角度、有层次地突现文章主题的。

3.指导学生找出感情色彩浓厚的描写和议论性的语句、段落进行诵读,深刻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简说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0年12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作了

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

蚀》;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

作方面的实绩。

2.背景

《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抗战初期,当时茅盾在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1

938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

学院任教。1940年5月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并讲学。本文

是1940年年底回重庆后写的。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

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在这个程度上说,“风景谈”

即谈风景。

二、学习课文

(一)诵读并正音、释义

2.难字音义:

颀(qí,高)曳(yè,拉。摇曳,摇荡)掮(qián,用肩扛东西)

姗(shān,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坳(ào,山间平地)魆(xū,暗)

坼(chè,裂)掬(jū,用两手捧)履(lǚ,鞋)偎(wēi,紧挨着,亲

密地靠着)碣(jié,圆顶碑石)贻(yí,遗留)氛(fēn,气)籁(l

ài,孔穴中发出的声音)荷(hè,扛)

岚(lán,山中的水蒸气)

3.词语释义:

(1)汤汤(shāngshāng,大水急流的样子)

(2)鬣鬃(lièzōng,马、猪等兽类颈上的长毛)

(3)洋洋洒洒(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洒自如)

(4)调朱弄粉(旧时指妇女美容打扮)

(5)百无聊赖(形容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

(6)贻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

(7)氛围(笼罩某种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

(8)斑斓(灿烂多彩)

(9)矫健(勇武强健)

(10)幽远(幽静深远)

(11)萧索(缺乏生机)

(二)讨论课文,用四字短语概括六幅画面,并简要概括六幅画面的大致内容。

【明确】

1.沙漠驼铃

由《塞上风云》入题,介绍沙漠风光。重点描写渐行渐近的骆驼队使得沙漠风景发生了

变化以至完全改观,与猩猩峡沙漠的死寂、单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2.高原归耕

主要写高原梯田中生长丛密、挺立的庄稼,写到了牛,写到了月明天蓝之夜以及唱着粗

朴短歌的农人。

3.延河夕照

主要写从生产归来的人们,他们操着七八种方言,兴奋地谈话,快乐地唱歌,爽朗地笑。

原本是美术家、音乐家和木刻家的他们,享受着劳动带给人们的乐趣。

4.窑洞雨景

捕捉一个偶然的场景,定格了一个维美的画面。一对促膝读书的年青人,在雨景中带给

人们别样的感受。

5.桃林小憩

描写了茶社的简陋粗朴,只开花不结果的桃树,石磨盘,断石碑,破石阶凑成的“茶

桌”——一切都都是那样的简陋。然而,这里却有纯洁的交流,有快乐的读书,有热烈的讨

论。

6.北国晨号

为读者创设了一幅剪影:号音中透着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小号兵,雕像一般

严肃、刺刀在朝霞中闪着刚性的寒光的哨兵。

【思考讨论】

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为什么?

【明确】不孤立。

六幅画面紧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延安军民的怀念和赞美。因而是一个整体,主要表现

在两个方面:

一是除猩猩峡的沙漠风光外,其余五幅画面均描写了延安风光,并非漫无边际。

二是六幅画面都不着眼于表现延安的自然风光,而是全力讴歌主宰自然的人,这便是贯

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

【思考讨论】

有人认为这六幅画面重复多余,顺序杂乱,你的看法是什么?

【明确】不重复。

写不同的人,农民、文艺工作者、青年男女和战士的不同活动:劳动、生活、学习、休

息和战斗,反映了延安军民火热的生活和崇高的精神。

【思考讨论】

这六幅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明确】

筛选并摘录出文章中的议论语句,共五句话:

1.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

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2.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

其伟大者!

3..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

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4.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5.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小结:上述议论语句中的“伟大”“尤其伟大”“最伟大”其实是把六幅画面的寓意清

楚地分出了三个等级。这些议论语句犹如一根彩线,贯穿起六幅画面,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一步步把读者引领到一个崇高的境界。因此,本文是以作者对人类与自然关系认识逐一深化

为顺序把六幅画面组织在一起的。

总结:本文是对那些坚持抗战、克服物质生活贫乏的困难,保持人类高贵的精神,明白

生活的真正意义,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不息的人们的礼赞。这些人就是西北黄土高原,特别是

延安解放区的人们,他们和他们所生活的地方,他们昂扬的精神风貌和斗争精神,构成了当

时中国一道最绚烂的风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赏读课文所描写的六幅画面,归纳并学习作者高妙的艺术表现手法;

深入认识作者借风景抒怀的巧妙构思。

2过程与方法:诵读、涵泳、讨论、探究。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人类、尊重自我的美好情操,引导学生牢记

先驱者的伟大人格与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艺术手法的鉴赏。

教学难点:作者的巧妙构思。

·教学过程·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第一幅“风景画”的?又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

明确:

1自然景观的特点:茫茫一片、纯然一色、哄哄火响。

2人的活动的特点:高步的驼队成点成线成队、猩红的大旗、谐和的合奏丁当丁当、

庄严妩媚。

3对比之后效果:完全改观。

4议论重点语句: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5手法归纳:衬托、先抑后扬、绘色拟声摹形。

思考: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而猩猩峡外一带的沙漠

地区当时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

明确:①形象告诉读者,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瘠的沙漠地区,只要有了人的

活动,面貌就会完全改观,这就说明了“人类更伟大”的观点,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

一台阶;②这样写有一定的“曲笔”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思考:二、三幅画与第一幅画比较,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总的写法大致相同,即先描绘自然景观,次写人的活动,最后通过议论揭示“画”

旨。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人的活动”的写法上:

第一幅写“人的活动”比较简单,虽然点到了人物的登场,但未“亮相”,连“人形”

也没有出现,而且只是把人作为“风景”的组成部分,而没有看成主宰大自然的能动者;第

二、三幅,写“人的活动”比较具体,不仅“人形”出现了,还可以听到他们的欢歌笑语,

看到他们的动作神情,窥见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两幅虽然也把人作为“风景”的有机体来写,

但更重要的是把人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大自然的主人来写,从而突出他们的“崇

高精神”。这样写,就使第二部分的内容比第一部分深化,因而第二部分末尾的议论“充满

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也自然地比第一部分末尾的议论“自

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升上了一个台阶。

思考:在这幅画中,作者认为公园里的一对和山洞里的一对“颇有点味儿不同”,这里

的“味儿”指什么?怎样不同?

明确:指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前者平庸,后者生命力旺盛,明白生活意义,具有高贵

精神。

思考:文章是用什么手法表现二者不同的?

明确:对比。分别从对象、环境、穿戴、行为和精神等方面加以对比。

思考:作者认为构成这片“风景区”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上体现出来?什么

叫“第二自然”?为什么说“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明确:(略)

思考:9~10段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先写景观,再写人的活动,最后议论。

①总起:第一句话。→②听:喇叭声破空而来→③想:贴照相簿上的侧影→④看:

小号兵和荷枪战士→⑤感:民族精神的化身→⑥议:伟大中之最伟大者。从听到“嘹亮

的喇叭声”,而想到照相簿上的号兵的艺术形象,进而披衣出门去看现实生活中的号兵形象,

思维活动合乎逻辑,行文自然,层次清晰。

讨论探究:讨论:“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怎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加以表现的?

明确:“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

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课文中着意写的是一个号兵和一个荷枪的战士在朝霞中的雄姿,他们

的神态是那样的严肃、坚决、勇敢,具有高度的警觉,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课文正是

通过这两个战士形象的塑造,典型而又形象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

布置作业:请从以下三个表现手法中选择一个,写一则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性文段。

(1)构思巧妙;(2)夹叙夹议,情景交融;(3)语言生动,绘形绘色。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01:42: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58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张爱玲胡兰成
下一篇:三月八日
标签:风景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