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生漆

更新时间:2023-02-02 00:57:20 阅读: 评论:0

临海市初中生成绩查询-扎伊采夫规则


2023年2月2日发(作者:建党100周年文字素材)

第17卷第5期17(5):83~89

2019年10月October2019

漆树(Toxicodendronvernicifluum(Stokes).)为落叶阔叶乔木,主要分布于东亚或东南亚

地区,原产中国

[1]

,为中国最古老的经济树种之

一,从漆树皮中采割的乳白色树汁即为生漆(见图1)。生漆固化后形成的漆膜光亮美观、经久耐用。

我国先民采漆及用漆时间,应不晚于新石器时代。

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出土的“漆弓”,表明新石器时

代先民已了解漆的性能并开始生产应用

[2]

。漆树的

认识和利用,对于人们提高和改善生活品质具有

重要作用。

一、生漆的采割

中国古代文字产生于夏代,成熟于商代

[3]

。在

中国古代,“七”“柒”“桼”“”“漆”通用,有学者

据此认为,由甲骨文“十”演变而来

[4]

。甲骨文和金

文“七”字皆十字形,如刀刻痕迹。战国文字和小

篆为避免“七”“十”(音“qi”)混淆,将“七”字的竖划

下端改为曲笔

[5]

。也有学者考查,“十”字很像割漆

留下的的割口形状

[6]

,由此推测,我国先民在夏商

时期已将割漆作为一项生产活动,为实现社会生

产交流,用“书写”方式将其记录下来。

“桂可食,故伐之。漆有用,故割之。人皆知

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世间》)。

此为记录割漆最早的文字记录。“割”金文写作

“”,说明采集生漆所用工具为刀具。

关于割漆工具及方法,晋代崔豹所撰《古今

注·卷下·草木第六》记载:“漆树,以刚斧斫其皮

开,以竹管承之,汁滴管中,即成漆也。”南朝沈

中国古代生漆加工及利用史略

何学高黄晓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漆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民同大自然抗争与发展生产力的过

程中逐渐认识漆树,掌握生漆特性和生漆采割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与生产实践,迄今已有8000多年

历史。生漆加工工艺随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革新与进步,髹饰具有很高艺术观赏价值,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已掌握高超的生漆加工技艺;同时,生漆在漆书、药用、胶黏、塑形、防腐等方面的应用,亦凝结着古代

劳动人民的智慧。

关键词:漆树;生漆;加工工艺;利用史

中图分类号:G2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805(2019)05-0083-07收稿日期:2019-07-2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漆树丰产经营与精细产品开发技术研究”(2017YFD0600705)

作者简介:何学高(1993-),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漆树生物学与漆文化历史

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图1采割生漆

资料来源:作者拍摄

怀远所著《南越志》记载:

刻漆尝上树端,鸡鸣日出之始便刻之,则有

所得。过此时,阴气沦阳气升,则无所获也。

文中指出黎明是最佳割漆时间。五代后蜀明

德至广政年间,韩保升等编著《蜀本草》记载:

漆树高二、三丈余,皮白,叶似椿,花似槐,

其子似牛李子,木心黄。六月、七月刻取滋汁。

详细记载漆树长到二三丈后在农历六七月方

可割漆。宋代罗愿作训诂书《尔雅翼·卷十二》记

载:“漆木……六七月间以斧斫其皮开,以竹管承

之,汁滴则为漆。”总结出前人著作中的割漆方法、

工具及割漆时间。明代徐光启对前人记载的割漆

方法又有补充完善,《农政全书》记载:“取用者,

以竹筒钉入木中,取汁;或以刚斧斫其皮开,以

竹管承之,滴汁则为漆也。”

至清代,张宗法在《三农纪》记载:

野生者树大汁多,植者木至碗大方割。至秋

霜降时,用利刀旋皮勿断,需留路;若割断,

则木枯。收时先放木水,然后以竹管插入皮中纳

其汁液。须晒干生水,收用。

特别指出割漆切勿环割,须保留营养带,否

则树将枯死。《齐民四术》记载:

漆……种之三年或五年后,于七月以斧斫其

皮侵肉,开二分许阔,向下螺旋及根,开口大如

新月,以蚌承之,每取讫,复插入,以汁枯为度。

明确指出漆树需要达到一定树龄方能开割。

割口大小如新月,以蚌壳插到割口处接漆,直到

不流漆液。此时生漆采割技术已趋近现代生漆割

漆技术。割漆与漆树胸径、树龄、天气、季节、

气温的关系,王性炎已有总结论证

[7]

二、生漆加工工艺

(一)古代生漆加工工艺

采割后的生漆使用前须过滤杂质并炼成熟漆。

生漆净化技术可能出现在河姆渡文化时代先民发

明纺织技术后,当时人们有可能用麻布等丝状物

过滤漆树汁液以去其杂质,得到精细生漆

[8]

。随着

劳动生产力发展与劳动经验的积累,人们发现将

生漆置于阳光下边搅边晒直至脱水,变成深色粘稠

状流体后更便于使用,因此逐渐形成生漆晒制和熬

制加工工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和缠藤篾

朱漆木筒

[9]

,可证明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

代,我国先民已掌握彩色生漆兑制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桐油熬制和生漆兑制技术发

明后,漆工将漆用桐油加色料配成彩漆,传统漆

色主要有红、黄、白、兰、黑五色和复色,所用

颜料或为朱砂、石黄、雄黄、雌黄、红土、白土

等矿物性染料和兰靛等植物性染料

[10]

。此为我国漆

工艺史上一次重要技术飞跃,既降低成本又丰富

了漆色,提高漆液透明度与光泽度,用其所髹漆

器更为华贵。

秦代已有“荫室”,《史记·滑稽列传》记载:

二世立,又欲漆其城,优旃曰:“善。主上虽

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佳哉!

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即欲就之,易为漆耳,

顾难为荫室。”于是二世笑之,以其故止。

荫室是制漆专用房间,因漆酚在阴湿环境中

更易聚合成膜,器物上漆后须置于温暖潮湿环境

条件下,待干后成膜不易有裂纹,且能防止灰尘

等杂质落入未干的漆器上。

曹魏时期,密陀僧(一氧化铅)和土子(含二

氧化锰)分别作为生漆和桐油高聚物成膜的催化

剂,提高了油漆的干燥性能,亦促进了夹纻胎工

艺的发展

[11]

。东晋推光漆的发明是大漆精制技术

成熟的标志

[12]

。唐代常把生漆加工为半透明色调

用以漆琴

[13]

。北宋时,人们已利用天然表面活性

剂增加漆膜光泽度手法髹漆,同时“透明漆”兑制

技术达到巅峰。南宋时期,漆工已用铁粉、油

烟、泥矾等兑制黑光漆

[8]

。当时制漆技术成熟,

已能满足各种生漆髹饰工艺所需,与现存民间制

漆工艺一致

[14]

明代黄成所撰《髹饰录》是现存世界最早唯一

的髹漆工艺专著,以介绍明代漆工艺为主,上溯

古法,蕴含“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所列生漆加工

方法,至今仍被参考应用

[15]

。见表1。

(二)近现代生漆加工工艺

1.天然生漆的干燥。天然生漆干燥在漆艺作品

制作过程具有至关重要作用。若干燥太快,则起

皱;相反,若干燥过慢,则耗时费力。(1)自然干

燥:天然生漆在适宜温度(20~30℃)、相对湿度

(70%~80%)、通风的荫室或荫橱中自然干燥成膜。

(2)高温硬化:在隔绝空气及高温(120~180℃)条

件下干燥成膜

[16]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7卷·84·

2.天然生漆的精制及精制漆类别。原料生漆中

含杂质和水分,精制工序一般需选漆、过滤、晒

制、细滤五步骤。精制漆种类有生漆、红推光漆、

黑推光漆、半熟漆和透明漆等(见表2)。“生漆”非

指原料生漆,而是在原料生漆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含水量大的底胎用漆;“推光漆”指不加油类、有

硬度、耐推光之漆;“透明漆”亦是红推光漆,较

红推光漆颜色浅,更为透明;“半熟漆”是揩清用

的一种上等生漆

[16]

三、古代生漆的利用

(一)髹漆艺术

我国先民在史前已掌握彩绘髹饰艺术

[17]

。马家

浜文化、良渚文化和陶寺文化时期均出现标志性

髹漆物件。马家浜文化时期有木胎和陶胎漆器,

其中木胎以斫制和挖制为主。江苏吴江梅堰遗址

发现现存最早的彩绘髹漆陶器,分别为彩绘几何

纹黑陶罐和彩绘黑陶杯,标志良渚文化时期漆艺

与陶艺开始结合应用。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

坛遗址出土的朱漆嵌玉杯是已知我国最早的嵌玉

漆器,可体现当时髹漆达到的艺术高度及文化内

[18]

。余杭卞家山遗址出土外表饰以朱漆的觚、

盆、勺、屐等漆器,代表了史前漆木器制作的最

高水平。陶寺文化遗址出土的髹漆彩绘漆器是截

至目前黄河流域遗址中发现最早的漆器

[17]

表1《髹饰录》生漆加工工艺概要

加工方法

云彩

露清

水积

暑溽

补说

银朱、丹砂、绛矾、赭石、雄黄、雌黄、靛花、漆绿、石膏、石绿、韶粉、烟煤等,均可作为入漆颜料

即罂子桐油。桐油清亮如露,调入颜料画于漆器,可画出各种颜色,如百花为露水洗过,清丽鲜明

即湿漆,其包括生漆与熟漆。熟漆有揩光、浓、淡、明膏、光明、黄明之六制

即荫室。荫室内要洒水,使湿气和热气熏蒸。否则,大漆髹涂后,难以固化成膜

表2精制漆的种类及精制要点

精制漆的类别

精制生漆

红推光漆

黑推光漆

透明漆

半熟漆

精制要点

由原生漆经过活化漆酶、氧化聚合、脱水、过滤等工艺过程精制加工而成

原生漆过滤后晾制、晒制,直到漆色表里为一致的红褐色即可

搅拌至色变深棕、粘度高、起梯状下坠后加入氢氧化亚铁(FeOH

2

)再炼制

选漆色淡、透明度强的生漆为原料,经精滤、氧化聚合、脱水精制而成

只需搅拌,搅拌时间≤8小时,色泽由灰白色转为均一的淡红琥珀色

在距今4000年以前的中国原始社会末期,人

们已能利用漆的流动性和调和性制作漆器,髹漆

手法采用“流”“染”“画”等朴素艺术形式

[19]

。《韩非

子·十过篇》记载:

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

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染(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

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三十。舜禅

天下而传之与禹,禹作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

画其内。

“墨”指黑漆,其黑料疑似“烟炱”。“朱”则指

朱漆,其色料可能用朱砂。刘向编纂《说苑·反质》

亦记载:

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

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诸侯侈,国之

不服者十有三。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

其外而朱画其内,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

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

曹操在其诗作《度关山》中写道:“舜漆食器,

畔者十国。”可见,尧舜时代已很可能使用红漆与

黑漆髹饰的食器与祭祀器具。

先秦时期,漆器制作达到较高水平。位于河

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觚、匣、豆、盒、

钵、匕、勺、漆鼓和漆棺等漆器

[20]

,髹红色为主,

兼有黑、褐、白三色漆,有的漆器还绘有饕餮

何学高等:中国古代生漆加工及利用史略

第5期·85·

[21]

。因出土的夏代漆器不多,不能完全代表夏王

朝髹漆水平。藁城台西早商遗址出土漆器中使用

了彩绘、雕绘、镶嵌技术等髹漆工艺,最重要的

是发现金饰片漆器。而在殷墟发现的晚商时期漆

木器较多。晚商时,漆已广泛用于装饰日常生活

中的交通工具,兵器类的戈、矛、盾,食具类的

豆、盘、俎,工具类的耒、耜,乐器类的鼓等,出

土的还有填漆青铜器、朱漆嵌贝牌饰、虎纹和兽面

纹嵌贝漆器。表明商代已开始大量使用漆液涂饰生

活生产用具。西周时期,漆器手工业较之前有很大

发展,综合应用漆绘、镶嵌、雕花、贴金等多种髹

漆工艺

[22]

。西周王朝统治区域内,贵族阶层墓葬几

乎均有漆器。战国曾侯乙楚墓出土的漆甲胄、漆

木器等在数量上是先秦时期墓葬出土漆器之最。器

形有饮食器、日用器、礼乐器、观赏器和葬具等,

有杯、勺、盘、盒、豆、梳、箱、禁、桶、俎、架、

琴、笙、棺等,品类齐全,形制丰富,设计精巧,

实用与观赏性兼具

[23-24]

。战国时期出现夹纻胎漆器

使用了先进漆器成型技术,为后世脱胎漆器之

[25]

秦代漆工业承袭春秋战国时楚、秦风格且加

以创新,此时是漆器工艺走向繁荣兴盛的重要时

期,漆器因胎体轻便、方便实用、光泽美丽几乎

取代了青铜器

[26]

。到西汉时期,漆器数量之多、加

工规模之大也反映出漆器使用的普遍性。汉代漆

器造型多样,出现实用的多子盒、奁。器物装饰

有彩绘、针刻与戗金。漆器色彩鲜艳,花纹优美,

装饰精致,装饰题材反映出汉代道教和巫术的宗

教思想与生活内容。此时,漆器制造已有细致分

工。1959年,贵州清镇平坝村汉墓出土西汉耳杯,

其铭文显示素工、髹工、上工、铜耳黄涂工、画工、

清工、造工等多项工种

[27]

。可见《史记·货殖列传》载

“木器髹者千枚……漆千斗……”如此数量记载并非

夸大其词。东汉王充《论衡·乱龙》曰:“钓者以木为

鱼,丹漆其身,近之水流而击之;起水动作,鱼

以为真,并来聚会。”更说明制品漆在汉代已广泛

应用于日常生活。

盛极而衰,事物当然之理。漆工艺于汉代以

后急剧衰微。瓷器工艺日渐成熟,漆器逐渐脱离

日常生活用具的范围

[27]

。西晋以后到南北朝,佛

教盛行,出现利用夹纻工艺制造的大型佛像。唐

朝漆器工艺大放异彩,呈现出华丽风格,漆器制作

技术倾向迎合贵族阶层审美趣味,金银平脱、螺

钿、雕漆等制作费时、价格昂贵的技法在当时极为

盛行

[28]

。唐代以平遥漆器为代表,描金彩绘工艺独

树一帜

[29]

。宋漆器通体一色,朴质无纹,髹饰技艺

以素髹为主

[30]

。元朝时手工业受到重视,江南的扬

州、嘉兴一带成为漆器产业中心

[31]

。其中雕漆为元

代漆器成就代表,包括剔红、剔黑、剔犀

[32]

。明代

工艺美术跨入新的阶段,官方设厂专制御用漆器,

并由著名漆艺家管理,民间漆器生产遍及大江南

[33]

。明代江南漆器名家辈出,漆艺中雕、刻、

戗、镶嵌等技法发展迅速,出现漆雕及多种工艺

技法结合的漆器,漆艺水平极高

[34]

,并出现集漆器

工艺之大成的著作《髹饰录》

[35]

(主要修饰技法见表3)。清代制漆业和制作规模较明代更为庞大,鬃

漆工艺在中期以前继承明代传统,在生产技术和

艺术创造方面均有发展,后期工艺创作趋向繁琐

精巧

[36]

。晚清因政治腐败,手工业市场受到波及,

除少数地区仍有发展外,漆器制造业进入衰落时

[37]

(二)漆书

出于记事记史、传播思想和交流情感的需求,

文字产生后,漆以较好的流动性、粘着力与清晰

的色泽被用作书写载体,以便于持久保存。房玄

龄等所著《晋书·束皙传》曰:

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

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

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

仍述魏事至安厘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

略与《春秋》皆多相应。其中经传大异,则云夏年

多殷;益干启位,启杀之;……大凡七十五篇,

七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漆书皆科斗字。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

睡虎地秦简

[38]

,上为墨书秦隶,当写于战国晚期及

秦始皇时期,反映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

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

作以及吉凶时日的占卜,是研究中国书法、秦帝

国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发展的详实

资料。《秦简·工律》曰“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

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漆书之……”官有武器

均应刻记官府名称,无法刻记者,以丹或漆书写。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7卷·86·

班固等人《东观汉记》载:“杜林于河西得漆书《古

文尚书》经一卷,每遭困厄,握抱此经。”范晔《后

汉书·杜林传》载:“林前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

书》一卷,常宝爱之,虽遭难困,握持不离身。”记

述了汉光武帝时,大司空杜林格外珍视其收藏的

一部漆书《古文尚书》,当时经师贾逵、马融、郑

玄皆为此卷《古文尚书》作注,遗憾的是未传至后

世。《后汉书·儒林传序》载:“党人既诛,其高名

善士多坐流废,后遂至忿争,更相言告,亦有私

行金货,定兰台桼书经字,以合其私文。”东晋史

学家王隐《晋书·束皙传》亦云“太康元年,汲郡民

盗发魏安釐王冢,得竹书漆字科斗之文。”南北朝

时期梁朝周兴嗣《千字文》中言及“杜稿钟隶,漆书

壁经

”宋人赵彦卫撰《云麓漫钞》载:“上古结绳而

治,二帝以来,始有简策,以竹为之,而书以

漆。”元代金石学家吾丘衍注《学古编》:

科斗。为字之祖,象虾蟆子形也。今人不知,

乃巧画形状,失本意矣。上古无笔墨,以竹挺点

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

似其形耳。

明代严敬《事物纪原》说:“虞舜造笔,以漆书

于方简。”认为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虞

舜造笔,以漆代墨写于竹简。后经考古发现予以证

实。各地出土许多战国、汉代竹简,亦以漆书写成,

经2000多年漫长岁月,竹简漆书文字笔画依旧滞腻

清晰。因漆干燥后呈黑褐色与墨色且有光泽,故用

于书写同时还用于绘画。《后汉书》载:“延熹中,京

都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五采为系。”

宋邓椿《画继》载:“徽宗皇帝……独于翎毛尤为注

意。多以生漆点睛,隐然豆许,高出纸素,几欲

活动,众史莫能也。”

(三)药用

表3《髹饰录》髹饰技法概要

髤饰技法

素髹

罩明

描饰

填嵌

阳识

堆起

雕镂

戗划

斒斓

复饰

纹间

单素

补说

素髹一色、不施纹饰,以漆地为美

漆面以细阳文为饰

罩透明漆

用稠漆描写高出漆面的纹饰

五色彩漆、金银、螺钿薄片做成纹饰陷于漆地

用漆堆出高于漆面的花纹,其上再加阳纹

用漆灰堆起图像再雕琢阴纹的漆器

用雕刻做减法,以表现浮雕画面或阳纹

在漆面镂划出细阴纹并在阴纹内填嵌颜色

将两种或三种装饰工艺协调地施于一件漆器,以获五彩斑斓效果

以两种装饰工艺并施于一漆器

“纹”是一件漆器的主体装饰,“间”指地纹或主体装饰边沿的次要装饰

胎骨上只髹一道油或漆便告成功

相传,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

[39]

。我国先民对

中草药的探索使用经历数千年历史,发现漆树各

个部位均可入药。约起源于神农氏的《本经》记载:

“(生漆)去长虫,久服轻身耐老。”西汉刘向《别录》

曰:“干漆,疗咳嗽,消瘀血痞结腰痛,女子疝

瘕,利小肠,去蛔虫。”东汉名医华佗用漆叶治白

发、补气,《华佗神方》记载:“樊阿从先生求方,

可服食益于人者。先生授以漆叶青面散。漆叶屑

一斗,青面十四两。以是为率,云久服,去三虫,

利五脏,轻体,使人头不白。阿从之,寿百余岁。

按:漆叶或谓之漆树之叶,郁脂膏,或谓即黄,

大补气。”隋唐年间针灸医家在《药性本草》提及干

漆可“杀三虫,治女人经脉不通。”唐代医家王焘

《外台秘要》将其用于治疗心腹胀满及鼓胀:“通

草、茯苓、玄参桑、白皮、白薇、泽泻(各三两),

人参(二两),郁李仁(五两),泽漆叶(切一升)上

何学高等:中国古代生漆加工及利用史略

第5期·87·

九味……”宋徽宗赵佶敕《圣济总录》小儿水气肿满

治疗方中:“泽漆丸方泽漆叶葶苈(纸上炒各半

两)。”北宋药学家唐慎微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记

载:“干漆:味辛,温,无毒。主绝伤,补中,续

筋骨,填髓脑,安五脏,五缓六急,风寒麻痹,

疗咳嗽,消瘀血,痞结,腰痛,女子疝瘕,利小

肠,去蛔虫。”南宋刘昉等辑撰古代中医儿科类书

《幼幼新书》记载:“《婴孺》治小儿肿满,黄芩汤

方,黄芩、泽泻、通草各八分,柴胡、桑白皮各

七分,杏仁(汤去皮尖)猪苓(去皮柴,各六分)泽

漆叶(四分)上以水五升煮一升半,四、五岁儿为

三服。”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系统记载漆树药用

价值:

干漆味辛温,无毒,主绝伤补中,续筋骨,

填髓脑安五脏,五缓六急,风寒湿痹。主治五尸

劳疾,杀虫。曝干研末,日用酒服一钱匕。漆子

主治下血。漆花主治小儿解颅、腹胀、交胫不行,

方中用之(时珍)。漆器主治产后血晕,烧烟熏之

即苏。又杀诸虫(时珍)。

漆叶主治五尸劳疾,杀虫。曝干研末,日用

酒服一钱匕(时珍)。”清代医学类著作《普济方》《冷

庐医话》《本草新编》《本草经解》《张氏医通》和《医

门法律》等均提及漆树的药用功效。

漆既可内服亦可外敷。《宋史·列传》记载:

杜谊字汉臣,台州黄岩人。事父母至孝。父

刚严,谊独失爱,惴惴不自容,伺颜色而后进。

继丧父母,号恸昼夜不绝,勺水不入口者累日。

卜葬,徒跣负土为坟,往来十余里,日渡塘涧,

泥水没骭,虽大雨雪未尝少止。手足皲裂血流,

以漆涂之。

古人为追求“长生”而炼制丹药,常将漆用于

炼丹术中。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曰:“《仙方》用蟹

消漆为水,炼服长生。”东晋葛洪《抱朴子》论述神

仙、炼丹、符箓等事,云:“淳漆不粘者,服之通

神长生。”唐《上洞心丹经诀》载:“仙方炼服之方,

非一法制之。或以酒,或以醋,或以漆,或以蜜,

然得法皆可养性命,致长生不死神仙。”

(四)其他用途

大漆兼具胶黏和塑形功用。最初,漆可能作

为胶黏剂使用

[40]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作

战篇》曰:“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

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

举矣。”日本学者松田和中尾认为:“漆最早作为粘

接剂固定箭头。后来,人们才在竹木器具上涂漆

生产出来漆器。”

[41]

张燕认为漆在古代作为镶嵌材料

的粘结剂,使铜镜与漆工艺产生联系

[42]

。大漆胶黏

功能的特征也见于史书记载。《史记·鲁仲连邹阳

列传》载:“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

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汉代《古诗十九首·客从远

方来》:“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唐代杜甫诗

《夔府书怀四十韵》:“田父嗟胶漆,行人避蒺藜。”

以漆制帽在中国古代上层社会较普遍。《后汉

书·舆服志下》载:“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

三寸,促漆纚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初,高

祖微时,以竹皮为之,谓之‘刘氏冠’。”长沙马王

堆3号墓和甘肃武威磨咀子62号新莽墓均出土漆

纚纱冠

[44]

。《宋史·舆服志》曰:

幞头,一名折上巾,起自後周,然止以软帛

垂脚。隋始以桐木为之,唐始以罗代缯,惟帝服

则脚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渐变平直。国朝之制,

君臣通服平脚,乗舆或服上焉。其初以藤织草巾

子为裏,纱为表,而涂以漆,後惟以漆为坚,去

其藤裏,前为一折,平施两脚,以铁为之。

记录制作幞头(乌纱帽)由骨架、外覆纱、再

髹漆到去掉藤编骨架、幞头整体为漆纱材质的制

作过程。镇江茅麓乡南宋周瑀墓中,有漆纱幢头

一件,其形制与史书所载如出一辙

[45]

。元代文史学

家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一》中记载政府专

门设漆纱冠冕局的情况。

生漆具有优良物理和化学性能。唐代笔记小

说集《酉阳杂俎》载:“万物无不可化者,唯淤泥中

朱漆筋及发,药力不能化。”清代张宗法在《三农

纪》中言:“漆汁入土,千年不坏。”天然生漆涂饰

棺材不仅使棺材色彩富丽堂皇,也有保护棺木和

防腐作用。以漆涂尸,为保存尸体之法。《太平广

记》卷九六引《纪闻录》:“(僧伽大师)至景龙四年

三月二日,於长安荐福寺端坐而终。中宗即令於

荐福寺起塔,漆身供养。”

四、结语

漆树被先民逐渐认识并加以利用,采割的生

漆作为生态环保型可再生天然资源,以其多种实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7卷·88·

用功能融入人们生活,如髹饰器物、书写、药用

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割漆技术与生漆加

工工艺均不断完善与进步。生漆的利用史反映了

中国古人生活与技术变迁,漆艺融合了中国古代

劳动人民审美理念和思想智慧,在古代文化信息

传播及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

也因其独特性被赋予丰富内涵,形成具有独特生

命力的漆文化。

参考文献:

[1]傅淑颖,魏朔南,胡正海.漆树生物学的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

植物资源,2005(5).

[2]莲子.穿越8000年一场古今对话[J].中国生漆,2013(4).

[3]窦文宇,窦勇.汉字字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4]王性炎.中国漆史话[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81.

[5]李先登.试论中国文字之起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85(4).

[6]林剑呜.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漆的发现和利用[J].西北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1978(1).

[7]王性炎.中国古代的割漆技术[J].农业考古,1986(2).

[8]张飞龙,张华.中国古代生漆采割与治漆技术[J].中国生漆,

2011(2).

[9]高志强.论江南地区漆文化的历史传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

科版),2009(1).

[10]王性炎.中国古代的漆化学[J].经济林研究,1985(1).

[11]张飞龙.六朝髹漆工艺研究(上)[J].中国生漆,2015,34(4).

[12]长北.试论髹饰工艺与科技发明的同步轨迹[J].美术与设计,

2015(2).

[13]吕欢呼.唐代漆琴的髹漆工艺初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3(1).

[14]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本)[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10.

[15]黄成,长北(校勘).髹饰录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16]乔十光.漆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17]芮国耀.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8(1).

[18]张飞龙,吴昊.漆器的发现与成长:从史前到战国[J].中国生漆,

2016(3).

[19]张飞龙.中国漆文化起源问题研究[J].中国生漆,2005,24(1).

[20]韩香花.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手工业研究[D].郑州:郑州大

学,2010.

[21]杨锡璋,高炜.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3.

[22]张永山.西周漆器概述[J].华夏考古,1988(2).

[23]黄敬刚.曾侯乙墓礼乐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4]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25]黄婷,陆晓云.汉代漆文化及其对当代漆艺发展的启示[J].湖北

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26]周玮.浅析汉代漆艺审美的形成[J].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2014(1).

[27]蒋树森.汉代漆器浅述[J].黑龙江史志,2010(13).

[28]金铖林.浅谈螺钿漆器的技法及工艺[J].天工,2018(4).

[29]霍文忠.平遥推光漆器历史文化探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5(1).

[30]周健林,陈江.传承前代开启后来——宋代髹漆[J].东南文化,

2001(1).

[31]长北.各具特色的中国地方漆艺——北方漆艺[J].中国生漆,

2010(1).

[32]陈又林.元代雕漆工艺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1(11).

[33]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34]傅冠贤.中国漆器工艺的继承与发展[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6(7).

[35]毛冰霜,史丽.鄱阳漆艺传承与美学价值传播研究[J].美术大观,

2016(12).

[36]明清漆器艺术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37]余群美.晚清浙江手工业及其市场初探[D].杭州:浙江大学,

2007.

[38]梁超.《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所见方言词汇拾补——以《方言》、

《说文》为基础[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39]贾利涛.从“神农尝百草”看本草起源的神话建构[J].中医药文

化,2017(2).

[40]方健.中国古代漆的功用与文化内涵[J].中国生漆,2017(03).

[41]佐佐木高明.照叶树林文化之路——自不丹、云南至日本[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42]张燕.唐代扬州漆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1988.

[43]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田野考古发掘报告.

第1卷[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44]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磨咀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12).

[45]佚名.金坛南宋周瑀墓[J].考古学报,1977(1).

何学高等:中国古代生漆加工及利用史略

第5期·89·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00:57: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56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我的阿勒泰
下一篇:事故案例
标签:生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