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粗放农业

更新时间:2022-11-14 12:53:53 阅读: 评论:0

湛江传销会让人回家吗-需要英文


2022年11月14日发(作者:计算机毕业论文ppt)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

专业:财务201101学号:20115516姓名:赵雪冉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

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距今一万年左右,

农业开始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

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

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

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

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

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

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

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

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

始的畜牧业。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

代。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

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

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

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

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

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

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

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

发展创造了条件。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

多年。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

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

粳栽培稻并存。这些说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

(图)。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夏代是原始公社开始解体并逐渐走向奴隶社会的时代。私有财产已经萌发,

土地制度由农村公社制蜕变为奴隶主国家所有制。国王拥有全部土地,并将其分

封给诸侯和臣属,最后由“庶民”进行耕种,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

土之滨,莫非王臣”。由于国家统治形式的确立及分层分区管理,从而在制度上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夏代政府机构中设立有专门掌管水利灌溉的官职。有组

织的奴隶劳动为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力。因此,夏代大规模治河

导水及沟洫体系的建设,对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禹治

水的故事便是这一历史的生动写照。夏代人民还首开天文科学,并根据农耕经验,

结合农事发展,制定了指导和规范农业生产的历书和历法。当时谷物酿酒业已形

成,成为农产品加工的先声。陶器的发明为谷物食料的处理提供了有效方法,也

为金属冶炼创造了基本条件。夏代后期,青铜器已经出现,对后来农业生产工具

的变革产生了划时代影响。

商代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它持续了60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

的一个王朝。商代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都有长足发展,农业已成为社会主要生

产部门,农具制作较夏代更为精细。商后期农具除木、骨、石器外,已有少量青

铜农具。商代还开创了井田制,以630亩地划为9区。1区70亩为公田,其余8

区各授一家,借8家之力助耕公田,私田不再纳贡。这一赋税形式,对解放奴隶

生产力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公元前11世纪,西周取代商朝,中国步入一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大

转变时期。西周继续实行分封政策,促使封国户口增殖,田地扩大,富源开阔,

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西周继承夏代沟洫和商代井田体系,施行井疆沟洫制。木制农具和青铜农具

均有大量增加。随着中原人口的增加,作物种类也日趋多样化。除谷、豆、麻之

外,蔬、果种植发展迅速。蔬菜品种有直根类、薯芋类、嫩菜类、葱类、柔滑及

香生菜类多种。果树有落叶果树带和落叶常绿果树混交带果树品种40余种。

在畜牧业方面,西周已发明了马匹去势术,牲畜内外科病症的治疗也积累了

初步经验。在林业方面,西周时注重用养结合,设有“虞人”,专司护林工作,

并对树木采伐年龄及采伐季节作了规定。

西周时代国家上层建筑已相当完备。各级组织均有首长领其事,如闾师、闾

胥、族师、乡大夫、乡师等。他们经常的工作就是向村社农民传达政府命令并组

织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进入铁器时代,铁制农具的使用已较普遍。与铁犁相配,

牛马被用于农业,从而实现了农业动力上由人力耦耕向畜力耕作的革命性变迁。

铁犁与牛耕并举,相辅相成,使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力有了突破性发展。如《吕氏

春秋·上农》所言:“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些进步均为

封建制度的最终确立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铁器的应用和推广也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和井灌提供了有效手段,一些大

型水利工程应运而兴。如中国最早和最大的陂塘蓄水工程“芍陂”、魏国修建的

漳水渠、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都江堰及我国古代最长的人工

灌溉渠道郑国渠等,为保障当时农业的稳产高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人们对土壤和农作物有了更多的认识。“五谷”的概念已经形成,

并注意到了开展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们认识到“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给

庄稼施肥可增加产量;种庄稼要深耕、熟耰(碎土)、易耨(除草),才能获得好的

收成。周时的起亩作垄技术至战国时因犁耕有了发展,形成“畎亩法”、即在高

燥田里将庄稼种于垄沟以防旱,在低温田中将庄稼种在垄青以防涝。由于积累了

这些经验,西周时那种垦种休闲交替的易田制渐被废弃,耨地实行连种,一年一

熟,部分发达地区还试行复种,两年三熟,从而实现了耨作制度上的重大转变。

此期畜牧业也有相当大的发展。在西部游牧区,牧业渐成规模,战争中俘获

的牲畜常以万甚至10万计。在广大中原地区,因战事、犁耕和积肥等多种需要,

六畜被普遍饲养。以外形来鉴别家畜优劣的相畜术已具相当水平。名传千秋的相

马专家伯乐和相牛专家宁戚就活跃在这一时代。为了保障畜牧业的发展,政府还

设立了专门的牧业机构和“牛人”、“羊人”、“校人”等畜牧官员,同时还制

定了各种畜牧法规。湖北云梦出土的战国“厩苑律”竹简堪称世界最早的畜牧法

规。。

秦汉时期,我国农业在春秋战国开始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精耕细作的优良

传统逐渐形成。

因汉武帝对水利事业的重视,汉代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发展。仅国都所在的陕

西关中就兴建了六辅渠、龙首渠和灵轵渠等水利工程(图9-2)。山西引汾水和黄

河水,河南汝南和安徽西部引淮水,山东引巨定泽水和汶水,等等。井渠法传到

新疆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地下灌溉渠道—坎儿井,解决了干旱地区开渠

塌方或沙土漏水和蒸发量大的难题。此外,这一时期还创造了放淤压碱,成为后

来治理盐碱地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于冶铁业的迅速发展和冶铁工艺水平的提高,此期铁农具的种类大为增

加,质量也有较大提高,农具已完全铁器化。犁壁的发明使犁在破土松土的同时

增加了翻土、灭茬、压草、开沟、作垄的功能,使得耕作更有效率。秦汉时牛耕

得到进一步推广。搜粟都尉赵过在陕西关中推行“代田法”时,用的就是“二牛

三人”的牛耕。铁犁的广泛应用和牛耕的大力推广是汉代农业发展的两项重大措

施,对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汉代我国还发明了

世界最早的条播机—耧车。它改原先的撒播为条播,将开沟、下种甚至施肥等作

业合而为一,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播种均匀且节省种子。《齐民要术》

称之为“省力过半,得谷加五”。耧车18世纪传入英国,经塔尔改进后成为当

时通行于欧洲的畜力条播机。

秦汉时期,在耕作技术方面,进一步改进垄作法,经济有效地利用土壤的保

水保肥能力,逐渐形成了耕、耙、磨、压、锄相结合的防旱保墒耕作技术体系,

创造了用力少而得谷多的旱作农业传统。因冬麦的推广,汉代时轮作复种制初步

发展。在施肥方面,也创造了基肥、种肥、追肥等一系列施肥技术。秦汉时期,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已完全成形并广泛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济重心一向在黄河流域。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公元3

世纪时依然地广人稀、文化落后,农业生产基本上仍然是“火耕水耨”的粗放经

营。虽经汉、晋、南朝的持续开发,经济渐成规模,但与同时代的北方相比,仍

逊色许多。这种状况直到隋唐五代时始有改变。

唐朝初期,社会经济曾有过一段空前繁荣的时期。但唐中叶以后,土地兼并

盛行,均田崩溃,社会矛盾日渐突出。历时7年的安史之乱使北方社会生产遭受

严重破坏。南方因未受战乱直接侵害,社会生产相对稳定;而大量北方人南下,

带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南方农业迅速发展,中国经

济重心逐渐南移。

宋元时代,多熟制迅速发展,双季稻种植面积扩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三季稻。

农业内部生产结构也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作物种植范围扩大。麦在南方长足发展,

有不减“淮北”之势,成为稻田的主要冬作。因大豆需求增加,大豆种植日渐普

遍,以至王祯《农书》称之为“济世之谷”。棉花的发展突出。北宋时期中棉栽

培仅限于两广和闽滇地区,非洲棉也多在新疆和陕西栽培。但宋末元初,中棉已

扩展至江淮流域。因植棉比之蚕桑,“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比之种麻,

“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倍受人们喜爱,种植范围不断扩大。

畜牧业在宋代北方汉族地区远不如汉唐,但元代有一定发展。南方畜牧多养

牛、羊、猪、鸡,并以猪、鸡最多。此期,优良品种“湖羊”培育成功,淡水养

鱼业也有较快发展。

明清时期,由于纺织、酿造和制烟制糖等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及城镇的日渐繁

荣,对农产品的需求日增,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上海、山东、河南等

地出现了一些专业性棉区。其他经济作物如茶叶、甘蔗、芝麻、油菜、果树、花

卉、香料、桐漆等种植也发展迅速。蚕桑业因植棉用发展在明中叶以后有衰落之

势。但到了18世纪40年代,随对外贸易的扩大,外国对中国生丝需求日增,不

仅使传统产区更加兴旺,也刺激了陕西、河南、湖南、贵州等地的蚕桑生产,广

东南海、顺德等地占尽天时地利,逐渐成为新的蚕业中心。

经济作物和蚕桑生产商品化的发展,导致不少地区出现桑争粮田、棉争稻田

的现象,从而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内容发生区域性变化。原粮食主产区苏南和浙西

渐成缺粮地区,俗语“苏杭熟,天下足”慢慢演变为“两湖熟,天下足”。18

至19世纪全国粮食供求的大致情况是:广东靠广西、湖广;江浙靠湖广、江西、

四川、安徽和河南;福建靠广东、江浙和台湾。农业生产的这种区域性分工更进

一步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明清农业的另一重大成就是新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如玉米、甘薯、马铃薯、

花生、烟草和甜菜等。因这些作物大多具有高产、耐瘠、适应性强的特点,对缓

解我国粮食供应不足的矛盾及提高边际土地的利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玉

米,据《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川陕两湖凡山田皆种之”,“山农之粮,视其

丰歉”。在北方,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作物自19世纪已部分取代黍、稷等传

统作物,为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的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明清时期,因种种原因我国农业未能向近代农业过渡,而是沿着原来

的道路向纵深发展,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趋于定型。但它的潜力已尽,若想有更

大的发展,必须来一次新的农业革命。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12:53: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5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openmind
下一篇:u238
标签:粗放农业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