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西楼

更新时间:2023-02-01 23:52:51 阅读: 评论:0

初中语文-仲月


2023年2月1日发(作者:put的过去式)

李清照写的词月满西楼的原文、

翻译译文、全诗注释解释及赏析

月满西楼出自李清照写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以下

精心整理了《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原文、翻译译文、全诗注

释解释、作者简介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翻译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

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

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解释】

1.红藕:红色的荷花。

2.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3.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4.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5.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

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

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6.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

字称群飞的大雁。

7.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8.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

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9.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

来。

【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

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

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

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

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

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

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

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

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

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

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

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

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独上兰

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

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

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

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

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

“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

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

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

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

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

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

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

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

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

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

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

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

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

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

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

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

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李句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

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

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

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

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

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

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

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23:52: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53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西楼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