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
读这本书,犹如跟着李泽厚教授作了一次美的巡礼,尽管匆
匆,犹觉眼界大开,意犹未尽。
拂去浮尘,一本书就鲜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深蓝色的布面
包裹着,厚重的基调,泛黄的内页,无时不刻不在展示着撰写它、
装帧它的人的匠心。这就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美
的艺术品和创造它们的作者们。但是一本书读完之后,最能给我
震撼,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原始社会先人们创造的那些古朴、美
丽的纹饰。
原始社会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经历了或交叉着
不同阶段,其中又相对和平和激烈战争的不同时代。新石器时代
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
图腾及其图像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从一些彩陶纹样就可以看
出。那些鱼纹、蛙纹、水波纹饰都和生活生殖息息相关。这些陶
器上的纹样都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
的。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的过程。书上说的
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
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这些旋转、
重复的美丽的彩陶纹饰也给青铜时代的美奠定了基础。
之后又读了历代的关于美的代表作品,有些我还是读不懂
的。还要我以后慢慢体会。而且我也发现中国的艺术文化成就和
政治社会是不平衡的。在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反而可以出
现文艺的高峰时期。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的一大批艺术家
们。如此久远、早已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然能感染着、激
动着今天和后世呢。但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新作。尽管
是莎士比亚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正是这样,艺术才能变成多
彩的巨川。
有两种东西,始终让我震撼:一是无尽的星空,吸引无数人
为之沉醉,记得儿时看流星雨时,总会为之爆发出陈阵惊呼;二
是人的信仰,美则属于后者,因为美的概念是人创造的,自然界
中似乎只有人懂得如何欣赏美,这本身已是高于其他需求之上
了,从生态美学来看,星空也是一种美,自然美。
那美真是包含万物的大美了。
这一美学特征的哲学基础应追溯到先秦孔学的“实践理性”。
不象西方哲学那样作抽象的玄想,而将理性引入生活、伦理、政
治。竖立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这种哲学观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础。这种哲学观使中
国文学重情感甚于形象;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尤其在社会为
文人提供了大量的一展宏图的机会的时代,如魏晋的慷慨激昂的
马上之作,如铺陈张扬的汉赋,如青春热烈的盛唐之音;在思想
上多表现生活的智慧、现实人生的感悟;在内容上,逐渐顷向世
俗生活,从诗歌到词到戏曲到小说,从文体上也可以看出这种哲
学精神的指导作用。
对中国美学特征的形成还有另——必不可少的哲学思想的
支撑,即与与儒家精神相互补充而协调的庄子的道家思想。看似
颓废避世的道家精神,其实并非对生命的否定,而是另一种形式
的热爱,这其实是与儒家精神一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
善其身”与“悲歌慷慨,愤世嫉俗”一起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
艺术意念。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创作规律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的无为精神,使中国艺术着重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
这正是上述中国美学所特有的创作规律。
延着河流的源头追溯,在秦前,是先民。称他们为“民”,
说明他们已从单调的劳动中逐渐解放,初步拥有个体意识和家国
观念,并渐进掌握了鉴赏美的能力,第一次团结成了一个个群体,
即社会。现在有些人想超凡脱俗,不务仕途,远离官场还是可行,
但想脱离社会那还是不大可能的,就算隐居江湖消极避世,仍不
得不与人打交道,在那个时代之前,算可以,所以,后世所谓的
“出世”“超脱红尘”只是远离众人烦扰嬉闹趋之若鹜的大千世
界,并非真的独立存活,逃离的是一种生活。不由想起之前学过
的《赤壁赋》,苏子在其中大谈人之渺小与享受美好,记得当时
解读为出世与入世,觉得很有道理,但他真的脱离凡务了吗,从
前后两段来看,纵情山水应该是他寄托情怀、休闲愉悦之地,他
还是积极入世的,可谓神得儒家学派的精髓,从休憩再出发,这
也是东坡的可爱之处。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的重要美学著作。它对中国数千
年的艺术和美学作了一个鸟瞰式的宏观把握。由于篇幅所限,作
者并没有在书中对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作详细具体的解释
阐述,而是总结概括性地对各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思想精神做出精
练的归纳,并从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为读者理清中国古代“美”
的发展脉络。阅读本书之前我也接触过一些介绍和研究中国古代
美学的著作。而《美的历程》给我的印象最深的,也是我认为本
书与其他美学著作区别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在介绍“美的历程”
时的连贯性。虽然本书也像其他著作一样分了章节,按历史发展
的顺序,介绍从远古图腾时代的艺术萌芽到明清文艺思潮的兴起
的各时代艺术特征及美学思想。但作者却没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
明地划分出来,反而让人感觉本书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间的隔膜的
迹象。作者的这种做法使得每个时代不同的艺术特征之间的衔接
十分自然,而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到两个相邻或间隔的时代之
间的历史联系。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所说,“延绵不
断”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放之于中国美学
史的发展里自然是合理的。李泽厚先生正是自觉地注意到了这一
特点,才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感觉到中国古代“美的历程”
并不像西方艺术发展一样断断续续,而是浑然一体的。同时,从
另一个角度看,在编写美学史时能够不破坏艺术发展的连贯性,
不轻易划分时代或为其强加一个所谓的“艺术时代特征”,却能
使整部著作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从此可看出李泽厚先生对中国美学了解之深以及他处
理如此长的历史材料时的高明之处。好的美学著作不仅能够告知
读者自己的美学观点,而且还会留下空间让读者去思考。而《美
的历程》便让我在阅读中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痕迹。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2
曾单纯的以为,美只不过是一种客观存在;曾天真的以为,
自己早已明白了美的真题;曾可笑的以为,美是遥不可及的;曾
简单的以为,美就是秋日梧桐静静洒落的身影,就是金黄的银杏
叶缓缓飘落的画面。镜中花,水中月,需要寂寞地欣赏……
俯瞰着美伴随着时间流淌千年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
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
考。渐渐发现,她拥有深厚的生命维度与长度,她播洒智慧的光
芒让人性在天地间闪耀。陡然发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浅薄,只看
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心灵的如生
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动。美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她来自于生活,却
高于生活。温暖而惬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听与理解,需要生
命的空间去容纳,需要用整个时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
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
走进《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
的交流与相互和解,是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
的美是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感动。
《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
民族的艺术发展。全书共分十章,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最能
代表那个时代美的艺术品和创造它们的作者们。其内容从远古的
"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
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
的浪漫主义,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
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
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
的兴起。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
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
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它不单对现代流行作了回
应,还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古至今的作了对
比。让人从哲学来认识美学,以美学来理解哲学,揭示出各种社
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
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它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
绍。
但是一本书读完之后,最能给我震撼,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
原始社会先人们创造的那些古朴、美丽的纹饰。原始社会是一个
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经历了或交叉着不同阶段,和平生活,
激烈的战争。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
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像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从
一些彩陶纹样就可以看出。那些鱼纹、蛙纹、水波纹饰都和生活
生殖息息相关。这些陶器上的纹样都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
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
成的过程。书上说的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
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
然形式。这些旋转、重复的美丽的彩陶纹饰也给青铜时代狞厉
的美奠定了基础。
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阐释,也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
书法"线的艺术"的美感。它不是线条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的形式
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
刚,方圆适度。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
有变革甚至有个性,并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书法到了
唐代,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将
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
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高度。如草书与狂草,像李白
诗一样无所拘束,流走快速,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
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前行,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和
明朝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推动了中国命脉的发展。魏晋的思辨
带来的人类追求,与先秦理性精神影响了中国人信仰与俗世的融
合,中唐的世俗化和宋明理学的同化影响中国人的个性,明末的
资本主义思想萌芽批判大中华的弊病,这多元的思想推动中国滞
后的身躯。而这些,在萌发或形成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
中国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意识。若说中国文化之美的巅峰,我认为
唐朝宋朝各有千秋。唐代诗词重情,而宋朝则诗重理、词重情;
到明清则无论怎样的文化载体,都愈趋世俗、白话、易懂。同为
盛世王朝,唐宋与明清却相隔两岸,各有特色。
几百年的距离,足以让尚且是世界焦点的中国堕落为落日余
晖。因唐代国土的安稳、经济的繁荣、外交的和谐、政治制度的
完善、科举制度的首创,人民获得了自由、开放、相对幸福的生
活空间。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便有更开阔的视野去品味
山水美景、思考人生意义,把个人的情感、理想、抱负放到生活
的首位,从而形成抒情的美的爆发。而到了明清,严格闭塞的经
济制度下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上层的政治制度已经顽固腐朽到骨
子里,反抗的精神甚嚣尘上,于是人们开始突破制式,挣脱封建
统治的束缚,追求世俗中最简单、自然、人性化的情感与事物。
即使历史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一切人类的进化繁衍的契机通
常都是既破又立。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
的性的统一,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
未来的。先人对内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为外在物质追求的另一
面,承载了太多沉重而伟大的思考与记忆。从自然走向人类本身,
从对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对自我意识的发掘,神秘的图腾,古拙的
汉塑,灵动的书法,哀婉的红楼,虚实相间的山水人情,都是历
史在寻找美的最初的载体。《美的历程》引领我从感性的思考,
从亲历式的阅读体验中去触摸生命之美的温度,追寻美的足迹,
获得美的感悟与启迪。
我仿佛触到了这个文明古国心灵的历史,仿佛经历了千年以
来悬于灵魂深处的感动。在美的感召下,生命变得敞亮而豁达,
平静而深邃。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3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的重要美学著作。它对中国数千
年的艺术和美学作了一个鸟瞰式的宏观把握。由于篇幅所限,作
者并没有在书中对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作详细具体的解释
阐述,而是总结概括性地对各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思想精神做出精
练的归纳,并从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为读者理清中国古代“美”
的发展脉络。
阅读本书之前我也接触过一些介绍和研究中国古代美学的
著作。而《美的历程》给我的印象最深的,也是我认为本书与其
他美学著作区别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在介绍“美的历程”时
的连贯性。虽然本书也像其他著作一样分了章节,按历史发展的
顺序,介绍从远古图腾时代的艺术萌芽到明清文艺思潮的兴起的
各时代艺术特征及美学思想。但作者却没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
地划分出来,反而让人感觉本书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间的隔膜的迹
象。作者的这种做法使得每个时代不同的艺术特征之间的衔接十
分自然,而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到两个相邻或间隔的时代之间
的历史联系。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所说,“延绵不断”
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放之于中国美学史的
发展里自然是合理的。李泽厚先生正是自觉地注意到了这一特
点,才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感觉到中国古代“美的历程”并
不像西方艺术发展一样断断续续,而是浑然一体的。同时,从另
一个角度看,在编写美学史时能够不破坏艺术发展的连贯性,不
轻易划分时代或为其强加一个所谓的“艺术时代特征”,却能使
整部著作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从此
可看出李泽厚先生对中国美学了解之深以及他处理如此长的历
史材料时的高明之处。
好的美学著作不仅能够告知读者自己的美学观点,而且还会
留下空间让读者去思考。而《美的历程》便让我在阅读中留下了
很多思考的痕迹。
一美的起源
作者在第一章“龙飞凤舞”中多次提出,远古图腾时期的器
物(包括用小砾石等制作的装饰品)“并非为审美而制作”。这种
观点是被普遍接受的。在旧石器时代,劳动人民离“为审美而制
作”器物还有数十万年的距离。那么我们用审美的角度去看待这
些器物是否有意义呢?我们是否只能够用“巫术说”、“宗教说”、
“劳动说”、“游戏说”这些艺术起源的理论去分析它们呢?
我并不这么认为。虽然我也认为用“巫术说”和“宗教说”
解释美的起源最具合理性,但人对美的意识和觉悟是可以从中独
立出来的。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及:
“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红穿带、撒抹红粉,已不是对鲜明夺目
的红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
号意义在。”
在山顶洞人的眼中,红色有其特殊的社会意义,这种意义也
许还不能被看作是审美意义,因为它完全服务于宗教礼仪。但是
人们选择红色而并非其他颜色作为特殊意义的象征又是一个怎
样的过程呢?我们知道“红色”之于人有其特定的、普适的官能
刺激。这种刺激也许是动物性的,但它所所引起的情感就不能笼
统地归纳为“动物性的生理反应”了。所以我认为,山顶洞人选
择红色作为某种特殊的社会意义象征的过程应该就是一个审美
的过程。虽然这种审美与动物本能的反应之间的界限仍然比较模
糊,但前者绝对不可以被后者所包含。
这样的观点同样适用于稍晚的原始歌舞之中。我们之所以可
以用审美的角度去看待远古时期的器物和巫术礼仪,就是因为我
们和当时的劳动人民一样具有这种相似的审美意识。
二美的传递
从青铜三代开始,一直到鸦片战争前的清朝,中国工艺艺术
一直没有中断过发展的步伐。工艺作品,从饕餮青铜到明清家具
都是出自工匠的巧手。但优秀的工艺作品往往归社会的上层所
有。工匠与社会上层的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李泽厚先生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出社会发展对一时期的艺术
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照这个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
层所代表的艺术趣味应该是有区别的。但是从工艺作品所表现出
来的艺术精神却淡化了阶级之间的审美差别。
以饕餮青铜为例,“青铜的铸造者是体力劳动者甚至奴隶”,
一些大型青铜器的制作更要由数百位奴隶共同完成。如果代表着
统治阶级的威严、力量和意志的饕餮纹是由这些奴隶设计完成
的,是不是就可以说明奴隶能够理解统治阶级的审美精神呢?
若要排除以上所说的假设,就等于认为青铜时代的工匠只是
掌握了铸造青铜的技术。然而技术是死的,它不可能和技术所要
表达的内容(饕餮纹以及饕餮的寓意)完全分离开来。如果说社会
上层掌握的仅是工艺品的“内容和寓意”,而工匠们掌握的仅是
“技术”,那么工艺艺术便是一个内容和技术脱节的艺术,根本
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由此我认为,以实用为其重要特点的艺术部类,如建筑、工
艺等,是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审美交流的重要媒介。虽然这种
交流也许并不是他们有意识的主动行为,但它不自觉地、客观地
融合了一个时期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
三美的表现
人们往往用“美的再现”和“美的表现”来区别古代东西方
艺术。这种区别在同时期的西方古典油画和中国古典山水画中体
现得十分明显。虽然李泽厚先生没有在《美的历程》中提及,但
“再现”和“表现”的差别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初露端倪了。
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二万多年的马德林文化,为我们
留下了阿尔塔米拉壁画(位于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洞窟)。以
壁画中的野牛为例,作者运用了赭红、黑、褐等颜色,不仅勾勒
了牛的线条,还填充了它的质感。除了严格地按比例刻画出牛身、
牛蹄、牛角、牛牦等细节,还用阴影表达了牛的厚重感。由此我
们可以看出在旧石器时代西方艺术已经有力求真实、准确地再现
自然的倾向了。
与其时代相近的中国远古壁画往往只有一种颜色,而且都是
简练地刻画出动物或人物的线条,同时刻意地夸张动物某个特征
部位(如牛的角往往比其他部位要大和明显),使人很容易辨别出
各种动物的种类(这种夸张和有重点的表现与今后中国书法和绘
画艺术无疑有着重要的联系)。中国远古壁画发展下去,就更能
体现东方“自然的表现”的特点——从圣牛身上的饕餮纹到狞
厉的青铜面具,都已经离真实的自然事物很远了。
古代东西方艺术特征的区别还影响到了它们各自的发展方
向。西方古典艺术的理性、写实以及其严格的透视理论一直是画
家们必须遵循的法则(直到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马奈为代表的
印象派才开始掀起摒弃欧几里得透视法的架上绘画革命。)这些
法则成就了欧洲古典绘画的辉煌,同时也局限了欧洲艺术多样性
的发展——我们从作画对象范围的狭隘性便可看出。直到十九世
纪中期,以纯粹的风景作为架上绘画内容的作品才刚刚出现(主
要的画家是代表英国风景画派的透那)。但在中国,山水风景画
于中唐(8世纪)就已出现,而在南宋(12世纪)达到鼎盛。更重要
的是,“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在画家们的灵活运用下,使中国
古典山水风景画拥有更深厚的寓意。这种情况当然是无法离开以
“自然的表现”为中国古典艺术的基础对其发展的影响。这无疑
使中国古典绘画能在被继承的前提下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以上三点是我在阅读《美的历程》时的一些想法。碰到一些
疑问时,我结合自己所知道的美学知识做了比较多的假设,有时
可能会比较武断地下一些结论。这些假设和结论还要等我在以后
的知识吸取和修正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在完成读书笔记的过程
中,有另外两本书的史料和美学观点对我的影响很大,在此列出:
1《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意义》刘方,巴蜀出版社
2《中国美术史》李福顺,高等教育出版社
此外,在阅读中还有没有解决的问题,有待以后的关注以及
老师的指导:
在每个时代,历史发展的特性都会表现在该时代的艺术特征
之上。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确真实地符合这个理论。我很自然地希
望把该理论用在当今的艺术发展之中。但我看不到当今复杂纷程
却缺乏灵气的中国艺术界能够反映这个时代历史的发展。
李泽厚先生在本书的结语中提到:“由于与物质生产相连接,
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某些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
等,就要昌盛发达一些,正如科学在这种时候一般也更有发展一
样。”
我相信当今中国处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但建筑、
工艺的“昌盛发达”却表现得并不明显,更别说“文学、绘画”
这些“较少依赖物质条件”的艺术部类了。(如果有谁要告诉我
文学和绘画在当今已达到了昌盛发达的时期我必定会和他理
论。)
那么,李泽厚先生在本书中所说的艺术表现时代的理论是不
是不适用于现代社会呢?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4
《美的历程》这本书比较宏观简略的介绍了从遥远的记不清
岁月的时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中艺术的演变和
意义。虽然宏观简略,但又不乏精辟和独到。从我最概况的意识
中我仅把这一脉络初步分为三分,分别为图腾,精神和诗词文赋。
从这三个大的抽象事物中细分为本书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为远
古时期的图腾。形式歌舞,青铜,先秦对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
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荣,盛唐之音,唐文化,宋元山水意
境,明清文艺思潮这些。本书作者李泽厚就以这个脉络介绍了艺
术之美。
曾经,对于民间艺术中的剪纸很感兴趣,从剪纸的内容来看,
有许多以蛇,鸡,鱼等动物为载体,这种形式艺术尽然可以追溯
到远古时期,在交叉重叠了各种阶段的原始社会中,激烈战争和
安定平和交错不断,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和其他符号都随着时
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状态,人类自身的生
产和扩大在生产,繁衍子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这些有很强的繁
殖力的动物身上。虽然仅是一些根据的猜测。
对于青铜器上的纹饰,我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去了解。随着阶
级的产生和等级制度的确立,青铜纹饰也随之变化。从原始的质
朴天真到随后的为了统治维护地位的权利的凌厉,这些转变和衍
化都是付诸与地位权利和力量。以凶猛的怪兽或动物为代表,象
征着神秘,恐怖,突出恐惧,残酷,凶残,这是和当时混乱暴力
的战争时代有关,在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
超出了时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他们的美并不在于装饰风味,更
注重的是内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性,配上沉着,坚实,
稳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个时代所要倾诉的精神。
整本书其实一直都是用历史的文明与实践相结合来叙述艺
术的历程,试求社会对文艺的影响的规律,寻求社会根源。
在中国的造型艺术来说,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
征。不论是书法,水墨,还是建筑,线的艺术都恰好与情感有关。
在书法中每一笔都彰显着那个时代中国独有的骨风精神,建筑亦
是如此,方形,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与国外尖。高。直的那种耸立
截然相反。简单朴素的单体构成了复杂严谨的群体,权利永远有
个载体存在,像是飞檐,牌坊,祠堂,宫殿等。但始终,在中国,
浪漫主义永远也脱离不了古典理性的范畴。
在文学上,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主义到魏晋风度
到盛唐之音,中唐文艺,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思想,都在展现着
社会问题的根源。
在《离骚》中,屈原用最浪漫炙热的神话故事,展现的确是
理性的觉醒。与楚辞相对应的是汉赋,用极力夸张的修辞手法描
述奢华的生活,力图展示融化在琳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
盛唐之音表达的更是一种极乐思想,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
活力的热情和想象,自由和快乐,渗透在盛唐文艺中。即使是享
乐,颓废,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
就是盛唐艺术。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做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唐,
其实才是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他展现的虽不如盛唐的雄豪
刚健,光芒耀眼,却是更为五颜六色,多姿多彩。
宋元明清的诗词歌赋,绘画雕刻,杂曲小说,同样也是附和
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宋元的山水意境,“有我之意”和“无我之
意”,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所追求的精神世界。而明清时期的文
艺,宋明画本,拟话本和戏曲,版画是明代中叶以来文艺的真正
基础。在明末发展到极致后,遭到了本不应有的挫折,上层浪漫
主义则一变为感伤的文学。代表作为《桃花扇》《长生殿》和《聊
斋志异》。
正如序幕所说,从远古图腾的那个时代起,时代精神火花在
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一唱三叹,流连忘返。我们感受着,这样
一个匆匆流过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5
《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是李泽厚先
生的美学专著,合称《美学三书》。先生在结语中写道,《美的
历程》是“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鸟瞰式的观花”,
期望读者能通过阅读这部小书“能够获得一个虽笼统却并不模糊
的印象”。
其实先生太过自谦了。《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
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揭示出各
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
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虽然我并未完全读透《美的历
程》,但是每读一遍,每次也有新的体悟,丰富了很多,同时弥
补了很多以前一知半解甚至遗忘了的知识。《美的历程》的覆盖
面很广,从远古图腾讲起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涵盖了歌舞绘
画、建筑雕塑、诗词绘画、宗教文化,是我们华夏文明古国的美
的巡礼。
这本书我觉得特别好的一点是,把美学和当时所处的整个时
代、社会有机的连接在一起,不是单独的来、就事论事讨论“美”
的本身,显得特别的具体而不空洞。把复杂的概念以通俗的文字
解释开来,显得形象而不呆板。这是一本即好看、又看得明白的
书。
时代在不断进步,美学也在不断与时俱进。近现代谈美的名
家有很多,近代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现代又有蒋勋。现
今的书市上,蒋勋被炒的很火,书卖的又好又贵。贵有贵的道理
吧,而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三书》,算是历久弥新的经典读物。
我对美学的认识还很肤浅,只能做为一个半懂不懂的门外
汉,难得窥见天音妙语,便如醍醐灌顶,受益良多了。人之所以
为万物之灵,在于人有思想,会去了解这个“世界”,会去认识
“自己”,因而产生审美。而动物,仅仅只是单纯的活着。
有些现代人的通病是凡是更多追求结果,而不仅满足于过
程。固然结果非常重要,然后过程是否也有相当的价值呢?生活
中不缺少美,或许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学的意义在于我们
在物质层面不单是要做一个现实的、具体的人,而且在精神层面,
我们的灵魂是干瘪还是丰满,不然同一具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
呢。生命的价值,是多元的,而在审美的层面,我们每个个体,
又是否非常的充实?我们华夏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
传统的美学精神,又是否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
在我对美的认知中,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重境界,当为妙论: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
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美学的价值,在于让人活出味道。至于是什么味道,每个人
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譬如一支酒,可白可黄、可干可甜,可以是
江南陈酿,也可以是蜀中老窖,至于口味是典雅还是醇厚,是清
爽还是浓郁,是温润还是强劲,看每个人的喜欢。不过大概没人
会希望自己的人生,会成为寡淡无味的劣酒吧。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6
最近在熊猫书院看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很喜欢。冯友
兰说这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中国文学史,哲学史,文化史。
全书分为10个PART,于是我用十段文字记下了每段最核心
的部分。有句话说得好:“如果说艺术类的精简书像果汁饮料,
那么原著就像水果。喝完饮料,再啃啃水果,才知道这个水果真
实的滋味。”
从远古图腾开始,龙蛇和凤鸟是原始人的审美。演变到现在
的几何条纹,可能与当时的蛇图腾有关。有“审美积淀”之说,
人的审美观因为有观念的想象,因此美的形式积淀了社会内容。
夏朝是野蛮而灿烂的青铜文化的开始,青铜在商朝达到了鼎
盛时期,并表现出一种狞厉美。及至周朝和春秋战国,褪去宗教
色彩,变得精进或是堕落。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是理性主义的思潮,儒道互补。战国时
期,北中国已被孔子理性化,而南中国依然弥漫在远古的图腾神
话世界,屈原为代表。
汉代以汉赋与工艺品为代表,工艺品既有气势又古雅质朴。
魏晋时期产生了真正思辩理性的纯哲学,绘画气韵生动,书
法飘逸绝伦。以曹丕为代表的“文的自觉”,将__称为“经国之
大事,不朽之伟业”。魏晋风度,不可不提的阮籍和陶潜。
南北朝是佛教狂迷的时代,石窟壁画和雕塑,表达着寻求心
灵的超脱,那是一个悲惨而非理性的时代。及至唐朝,才变成乐
观的态度。
盛唐的青春气息以唐诗为代表。李白诗,张旭和怀素的狂草,
是“冲破陈规,无拘无束”的代表。而杜甫诗,韩愈文,颜真卿
的楷书,是“严正规范,深沉厚重”的代表。
中晚唐亦有优秀的诗人,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
中晚唐的美学风格,潇洒风流中带有伤感忧郁。到宋朝,风格变
得冲淡含蓄。
宋朝是中国古代最文艺的时期,兴山水画,北宋风格旷远,
乃无我之境;南宋讲求细节和诗意,乃有我之境。到元代,文人
画正式确立,画上题诗,突出文学趣味。也为有我之境。
发展到明清形成了一股浪漫主义洪流,以戏曲小说为主。明
朝有《西游记》《牡丹亭》,到清朝,由于朝代更替,出现了禁
欲主义,浪漫思潮变成伤感文学,代表有《桃花扇》《长生殿》。
在毫无生气的时代,也出现了伟大的作品《红楼梦》。
某天和一位老师聊到这本书,发现他竟是此书的忠实粉丝。
因为不同出版社配图不一样,且随着时间不断有新的文物出土,
他买过好几个版本。也觉得这是送礼物的极佳选择。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7
这是一本中国古代美学历史的梳理吗?不,中国历史(从远
古到明清)是没有“美学”这一专业术语的。但在华夏文明上下
五千年的悠悠历史长河中,却涌动着数不清的艺术品,美不胜收!
其中囊括了文学、绘画、雕塑、建筑、舞蹈等等。让人陶醉,也
充满了神秘色彩,浓浓地吸引着每个热爱生活的人去一探究竟。
曾有人问爱因斯坦:死亡是什么?爱因斯坦回答:死亡就意
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人类繁衍生息的终极目的无非
是对美的追求。当目睹繁华都市瑰丽的夜景或惊叹于那些宏大的
建筑工程,去探索一下中国古代留下的艺术珍宝也是一次充满魅
力的人生之旅,它们星罗棋布地散落在中国大地一个个角落,穿
越时空去感受什么是惊叹。
山顶洞人的“妆饰品”,形状不一多姿多彩。每个饰品上有
一个小孔。仰韶人的水壶上最早出现的蛇身意味着图腾意识的萌
动,随着对自然崇拜的加深,一种神秘力量支配着世界使古人产
生了对强大生命力的向往。
儒学成为正统,渗透于等级分明的政治秩序中,艺术的美便
不再与政治有所联系,山水自然,人情离别,从楚辞到汉赋唐诗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多数内容都有感于山河与离愁。美的因子也
在那别具一格的文字间闪挪腾移,编织了一幅瑰丽的画卷。
孔子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孔子不是
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
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
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中,使情感的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
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
中国的美从汉朝佛教传来便与之相互联合,之前只是对未来
的神灵崇拜,而佛主到来则有了感官朝圣的直接对象,尤其在成
王败寇的历史更迭中,百姓生活动荡不安,无法宣泄之日便依托
共知的佛陀,寄希望于极乐世界,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大大小小石
窟,是一种精神寄托的物化,加之统治者顺势将佛教宣扬为正统
并以此控制和麻醉百姓,从而或中心或偏远,从汉至宋,佛教文
化呈现到无数角落,从佛祖那安详恬静的面相中,似乎显示了无
上的悟性,顶礼膜拜的同时,无形中构造了世界级别的艺术瑰宝。
作者对敦煌的雕塑与壁画介绍较为细致,是往返于丝绸之路
上的客商行旅留下的文化印迹,从五代到宋,优美的艺术浓缩了
中国千年的历史。
文学也是古代美学的亮点。一首首唐诗宋词,用短短的几句
展示出一幅幅秀丽的画面,有一望无际沙漠上守边的惆怅,也有
平常悠闲生活的舒适情调;有一往情深的思乡离愁,也有情感至
深的爱恋悠扬。从李白的浩荡到杜甫的沉郁,从王维的清新到辛
弃疾的悍勇,文学形式多样里夹杂着个性化的意蕴,品读中自然
会让精神驰骋。
到了专制主义顶峰的明清,禁锢似乎是顶级黑暗时代的代名
词,既然没有自由发挥的政治环境,只有少数经历坎坷的哀叹和
回忆,虽然低沉阴暗,却托举出了红楼梦,不过中国古代的艺术
也渐渐暗淡了。
在书中,作者将艺术与政治相关联,以时代的划分陈述美的
历程。因为“人的情感思维”是主导艺术的力量,因此,在一定
程度上,美的出现也独立与政治经济之外,是一种意识觉醒的表
现。
那些特定的环境造就了伟大的文学绘画佛教艺术,今天的和
平环境里,美的意识何处产生呢?(彬哥)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8
美的历程是怎样一本书呢?冯友兰称:“这本书是部大书,
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
部中国文化史。”确实如此,此书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从
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的各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美的艺术和代表
人物。纵观全书,作者从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方面细致地
介绍了各时代的特色品,再结合上自己的立场观点,使中华文化
绽放了更绚丽的色彩。
在原始社会时期,远古图腾活动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
建筑的开始,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正如作者所说:“你
不能藐视那已成陈迹的、僵硬了的图像轮廓,你不要以为那只是
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你不要小看那似乎非常冷静的阴阳八
卦…”这些图腾浓缩着、积淀着人们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
望,而一些看似极其简单的原始歌舞写照,实则依旧是图腾活动
的表现。它们是写实和寓意的完美结合,具有严重的巫术作用或
祈祷功能。书中吸引我的又一个亮点则是几何形图案花纹是由动
物形象的写实逐渐抽象化、符号化而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作者说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
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在我看来这些美
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演变中汲取了前边的美,又为后世开
创新的美提供了借鉴。
对美有意识的追求在青铜艺术时期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最
开始的纹饰简陋、粗制草创、乏美可赏到后来的纹饰繁复多变、
器形轻灵多巧、寓意深远。青铜不再只是供人玩赏装饰,它被赋
予了一种社会时代精神,是对世间现实生活的肯定,对传统宗教
束缚的挣脱。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对一个青铜器细致认真的观察,
对一件艺术作品的深入研究。
在一个铜壶上作者引用了《战国绘画资料》中的描述“第一
层右方是采桑左方是羽射与狩猎;第二层左方是射雁…第三层左
方是水战…”如此细致入微的观察令人赞叹。若换作是我即便是
欣赏此物件也只会大致欣赏一番,觉得其整体甚美,蕴藏着文化
底蕴,是不会沉下心去探讨这图案究竟有些什么;背后是否有着
某些深刻含义的。因此这里令我感触很深,仿佛有什么牵引着我,
让我学会去观察生活。即便是某个局限性的空间也有许多细节值
得我们去探索研究,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细节寻找美、放大式感
受生活中隐藏着的美。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建筑艺术。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实
践理性精神。在造型方面,勾勒出的线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
特征,它想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有序的线条排列使一
些建筑有异常明朗的节奏美,正如北京故宫——屋顶虽是向上微
翘的曲线构成,但却使建筑没有了头重脚轻反而给人踏实之感,
这样巧妙的线的变化为建筑平添一份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效
果的美。因而,建筑在外型方面便体现了自身的理性的美。在构
思方面,作者告诉我们中国建筑从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
别建筑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铺展开、相互连接和配
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说到群体建筑,便要一提秦始皇陵了,
它规模宏大,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宏伟壮
观的门阙和寝殿建筑群,以及六百多座陪葬墓、陪葬坑,一起构
成地面上秦始皇陵的完整形态,这便是典型的群体建筑,注重有
机统一的内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无形之中彰显出“雄赳赳、气
昂昂”之势。并且整体建筑群结构方正,制约配合,单个结构能
在多样变化中保持统一的风格,这种种迹象无不体现出理性精
神。在建造方面,早期的建筑便是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而不
是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宫殿建筑便是最佳的例子,它的建
造是为了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且非石质而是木质结构的
房屋,给人一种代替了阴冷石头的暖意,没有让人在异常空旷的
内部空间感到恐惧感,反而渲染了一种生活情调,给人以踏实感
和归属感。这便是实用性的集成,实践性的体现。作者也赞美道:
“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楼台
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对环境的和谐。瞬间直
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
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
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另外,虽在晚期封建社会,出现了
表现着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的园林建
筑,正如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述,其建
造得迂回曲折,对称性被打破,但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
在不失浪漫主义色彩的前提下,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
神,因此,作者认为在建筑中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
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
神秘。实际上,它是以完善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罢
了。这样的观点无疑又让人眼前一亮,对建筑艺术又多了新一层
的理解,让人获益颇多。
读这本书你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博物馆,各个时代的特
色美正在某个角落等待你去欣赏研究,而作者正是引领我们的解
说员,即使某些地方你仍然不太理解,但在社会背景的铺垫下仍
会给你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等你去慢慢体会摸索。解读美
需要的是人与自然的交流和互动;考验的是人们的耐心,从点滴
中仔细品味的能力;激发的是人们的创造力,配以自己独特的想
法见解。因而,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解读美是一个永无止境
的过程!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9
有人会问我:你看这书干嘛?和专业有关吗?我想不管有没
有关系,好的书籍值得一读,可是读完我发现,《美的历程》这
本书当然可以和我的专业挂钩,他可以加深我对美的理解,甚至
以前我觉得不能欣赏的一些图案,我能欣赏了。以前我绝得恐怖
狰狞的器具我能理解了,我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感受不同时代的
人,对美的不同理解,为什么有时候的图案目露凶光,有时候的
图案温婉可爱,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李泽厚先生在书中
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
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带领着我对古典文艺进行
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
民族的艺术发展。全书共分十章,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
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
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
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
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
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它并不
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
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
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它不单对现代流行作了回应,还从哲学的
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古至今的作了对比。让人从哲学来
认识美学,以美学来理解哲学,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
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
说明。它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
主要贯穿全书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在远古陶器纹饰
中由写实到符号化成为抽象几何纹样,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
积淀,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对于线条艺术,
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常常是静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
"有意味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
示和表现力的美。而中国书法艺术则是后者。李泽厚先生对中国
书法艺术的阐释,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书法"线的艺术"的美感。
它不是线条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
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它的每一个
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并不作
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同时,让我对"有意味的形式"有了新
的认识,它并不是客观世界刻板、不动的,而是有生命的脉动在
其中。书法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书家情
意结构所成,骨子里透着一股灵气。
书法到了唐代,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
便以为姿",将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作为表情艺术的
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高度。如草书
与狂草,像李白诗一样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流走快速,迅
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而"美在
客观"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在书法中与主观情感结合,将"线的艺
术"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正所谓"情形而言,去会风骚之意;阳
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本书从历史的源头,缓缓讲述中华民族对美的认识的演变。
书中涉及哲学,史学,美学,还有文学,李泽厚先生把这些错综
复杂的东西柔和在一起,以人文的关怀,以及独特的叙述语言,
侃侃而谈,带领经历了一次美好的"美的历程"。
有人会问我:你看这书干嘛?和专业有关吗?我想不管有没
有关系,好的书籍值得一读,可是读完我发现,《美的历程》这
本书当然可以和我的专业挂钩,他可以加深我对美的理解,甚至
以前我觉得不能欣赏的一些图案,我能欣赏了。以前我绝得恐怖
狰狞的器具我能理解了,我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感受不同时代的
人,对美的不同理解,为什么有时候的图案目露凶光,有时候的
图案温婉可爱,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0
高中时读李泽厚《美的历程》,看到作者在青铜礼器一节引
用了一句话:“有虔秉钺,如火烈烈”,语出《诗经·商颂》,
描绘战士出征的杀伐雄心。大概是觉得这种状态有如高三,笔者
便把这句话写下贴在桌上,半是激励半是调侃。本以为久远的词
句太过晦涩难宣,却未料穿越千年,见字如面。美是有意味的形
式,正因如此,有虔秉钺,如火烈烈,是见者心火烈烈。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由克乃夫·贝尔提出,此观点否定再
现,强调纯形式的审美性质。从人首蛇身图案中,便能得到美的
意味。蛇身贴服地面,微微弯曲,粗陋原始,唯有人首预示着它
将作为中国西部、北部、南部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一个主
要的图腾旗帜而高举飘扬。离开了绘就人首蛇身的线条,便无意
义与美;离开了图腾的意义,人首蛇身图案也不成其为美。
图腾稚拙,青铜狞厉。情感被火焰燃烧熔化,浇筑成巨大的
青铜符号,渺小苍生被宛若幽冥的原始宗教情感驱策,跪伏于狞
美的礼器之前。今人唯有在想到这一层意义时,方懂得了青铜的
冷与重。
而后形而下之器,发展演变为形而上之道。青铜留存千年,
原始宗教情感却逐渐淡去,情感、观念、仪式这宗教三要素,由
孔子引导和消溶在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中。荀子又将孔子世界观
中的怀疑论因素和人生态度发展为《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
另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时代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
尊重,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另方面也演化为庄子
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无论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铿锵铁誓,还是“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
之业”的缥缈清谈,都将深意蕴于文字间,寄于文字外。后来者
如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忠君爱国式伦理政治观
点、韩愈“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的半哲理的儒家信念、颜真卿“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
的卓越人格,无不昭示美学规范中兼有内容与形式两方面。
溯源到上古,延伸至今朝,以“美是有意味的形式”为筏,
摆渡过时间的大风大浪,笔者潦草地见证了一场美的历程。稍作
歇息,两岸风景映入眼底。符号、线条等形式本身轻简,却因沉
淀了社会内容而有了万钧之重。今人或缺少了一些民族记忆,太
过信任也太过依赖所谓的理性与科学分析,也就缺失了那分先于
理性也先于感知的情感触动。笔者无意鼓吹情大于理,只是希望
今人在面对久远的文明之美时,添上一些以民族记忆为基底的纯
粹审美。
就如那场千年前的征伐之战,将士秉持斧钺,自诩正义之师,
又畏马革裹尸,由是心焦似火,烈烈不息。绝非消弭在八个字间
的前朝硝烟,而是灼烫闻者胸口的此刻心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1
李震:我觉的此书的重点并不是对具体艺术品的展现或评
鉴,甚至也不是对中华古代艺术本身的讨论,而是分析和概括它
演变历史及背后深刻的社会政治的演变。作者从始至终十分强调
这一点,即艺术的发源和发展尽管有其自身的规律,但更是社会
现实和人们意识的忠实表现,每一次艺术形式的转移和风格的转
变,都是社会变革的结果。同时,艺术所表现出来的中国特色也
无不是社会结构的中国特色的反映。总之,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从
艺术角度对中华文化的一次深入剖析和精准概括。
惠:我当时看牡丹亭昆曲演出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剧的词很
美,演员的姿势打扮都很美,但是这个故事的情节以现在的眼光
看就很狗血,而且有些地方甚至觉得轻浮,但其实不是。我觉得
《美的历程》作者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考方式,要结合当时的社
会精神面貌,考虑当时的人对于解放思想和冲破道德束缚,追求
"本心"的强烈愿望。这样看,就会觉得其实《牡丹亭》的剧情在
当时是很有新意和吸引人的。所以,这本书很大的意义是让我我
们了解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成因,从而以后我们也能理解
更多作品的美究竟美在哪里
嘉宾郑昕宇童鞋:艺术必然映射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很多人
往往爱好于通过"艺术"这面镜子去观察彼时彼地的社会经济发
展状况,似乎又多了一种理解人类历史进程的方法,还可以披上
"艺术"这层精美的衣裳。但我觉得,这样去看待艺术,有些太浪
费了,而且有点累。翻翻历史典籍或者大家__去了解人类历史社
会不是更容易,而且更让人信服吗?何必在一件精美的陶瓷身上
幻想出一个帝国的丰盈与威严。
阳春白雪、水墨丹青、高山流水……这些是艺术优美的表现
形式,融汇于视听触觉之间,荡漾在心神之际。一幅画本身的形
式就是独立的存在,画面上的色彩、线条、明暗;色彩的深浅、
线条的疏密、明暗的交织……形式的本身就能够引起人类共同的
感知,引发情感的波动或共鸣,从而达到对美的感知。这是一种
由形式引发的审美活动。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最符合艺术欣赏规
律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审美。
路暘:由于之前没有什么艺术细胞,接触的艺术品少之又少,
基本没有什么审美水平,我选择的画是哀悼基督,这幅画不是《美
的历程》中的作品,但是对比于西方的画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
了解东方的艺术作品。个人感觉相比于西方的作品而言,东方作
品更多是以描绘恢弘的场景为主,人物更多的只是点缀,场面和
意境才是中心;而西方的作品则更加注重描绘人的细节与情感,
以人物为主体去展现和表达思想、事件。也许这就是东西方的区
别,西方受到宗教的影响,更加注重个人实现,而东方的集权政
治则更希望表达权威与威严。就像我们在西方很难见到特别宏大
的建筑,但是在东方我们能看到很多超乎于当时经济、技术能力
水平的恢弘作品。这幅画展示的是耶稣受难的细节,画中人的情
感是收敛的,而不是外显的,让人心生悲悯之情。近处的山岗上,
一棵树叶残枝枯,天空和大地被它紧紧地串在一起。而远处,灰
色的山崖在寂寞中诉说着无声的绝望。这些背景也都是为了衬托
人物的情感而设计,凸显了耶稣受难日人们的悲痛之情。
李震:我赞同@Alexander㊣昕出宇隐的倡议,?当人们创作
艺术或欣赏艺术时,也应当强调为艺术而艺术这一角度。艺术有
其自身的价值,而不仅是实现其他价值的手段。《美的历程》这
本书的主线的是艺术的历史解读,但书中对大量艺术作品的评鉴
也是独到而优美的,值得仔细品味。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艺术
的态度。书中谈到,艺术创作源于巫术仪式,起初并不是自觉的,
只是在发展过程中才逐渐形成独立的门类,先是作为控制意识形
态的手段,直到魏晋时期才出现大量真正纯粹的文艺,作者对这
一新的变化有很多褒扬之词,认为这是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直到今天,尽管艺术仍然常常是副产品和手段,但这恰恰代表了
落后的东西,我们更应关注艺术本身的价值。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2
何谓美?是灯火绚烂的夜晚街道,是叶落知秋的幽静哀愁,
是字字珠玑的精致书本?“美”本是飘渺之物,当它附在特定的
事物上便有了意义,不如说,美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散发着清
香的灵魂。
《美的历程》一书是李泽厚先生所作,共分十章,以历史纵
向时间为轴,细致地描写出了“美”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代到
满清时期,从氏族纷争到王朝统一,“美”一直贯穿在时间长河
中,流经世世代代,流进人们的生活。
遥记当年金乌耀日,蟾蜍拜月,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了神秘的
图腾与巫术礼仪,狂热的原始歌舞展现出了属于远古时代的苍劲
力量。由线条和简单图案构成的象形文字,将“美”具象化成了
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凝聚在抽象的纹饰符号上。夏铸九鼎,鼎卧
饕餮,夏商时期不可谓不是沉重神秘的青铜时代。人们信奉君权
神授,青铜器上狞厉的图案成了王权的象征。虽然后来随着神权
的淡化,图案线条向着流动活泼的方向发展,但曾经那种神秘的
威力和狞厉的美却是无可替代的。功利与自然,严谨与不羁,春
秋战国是儒道两家互补发展的时期。
孔子于礼乐的实践理性,庄子于自然的热烈情感,“美”隐
在情理结合的审美规律里,体现在《诗经》的无限韵律和建筑的
色彩结构中,成为流动的时间进程,整齐华美的视觉体验。“衣
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将他浪漫的想象和炽热深沉的情感融
入《离骚》,成为楚汉时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世代相传。楚辞
之美,美在其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和传自远古时期的活力。
汉朝艺术受之影响,始终拥有蓬勃生机,浪漫激情。磅礴的气势
与古拙浑然一体融入画中,成就了雄浑厚重的朴实之美。“美”
的表现形式中人的觉醒出现在魏晋时期,绘画文字等艺术开始着
力体现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气韵”“风神”成为了魏晋新的
美学趣味。这个时期的文学主体由宫廷消遣进化到了初步对人
物、山水的吟咏。注重写实与审美规律的艺术创作令“美”更加
优美、纯粹化。
值得一提的是魏晋时期诗的创作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人们藏
在诗中的感情毫无疑问是炽烈的,然而他们内心,生活中的矛盾
又使他们不得不感慨生死,寄情世外。如此炽烈又哀痛的错杂情
感,使“美”在矛盾中闪亮。隋唐时期宗教艺术盛行,其中最受
欢迎的是佛教。“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的故事在洞窟壁画上
极尽呈现,同样流传在民间。客观上讲,这些麻醉人的宗教故事
实在虚妄无义,读后感.然而这些虚幻的颂歌在民间的普及程度
很是广泛。从虚幻走向世俗,刻画出了这个时期虚实结合的美。
除开宗教不谈,李唐王朝的诗书文化实在灿烂夺目。不同于魏晋
时期的哀叹,唐诗如同朝气蓬勃的少年,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
乐。经历过大漠苦寒,兵刀弓马生涯的唐代文人的豪迈风度在诗
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种豪迈明快爽朗的美,是唐诗独有的。
其书法,特别是痛快淋漓的草书,也将这种美尽数倾注在笔墨间,
奏响了盛唐之音。随着唐文化逐渐加强了对情感色彩的捕捉,其
美学逐渐增强了悠闲静美的哀愁之意,宋元的山水艺术开始在历
史长河中崭露头脚。其山水艺术意味深厚,自由宽泛,重在体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宁静。
从浑厚的笔墨到精致的刻画,从整体的画面到剩水残山的特
写,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宋元文化始终带给人们平淡自然、
细洁净润之美。这是一个铺画满丹青水墨,充满灵气的时代。由
浪漫到感伤,由感伤到批判,明清文化为我们展开来一幅世俗风
味与浪漫文艺共存的画卷。市民文艺是人情世故的津津玩味,歌
颂赞扬,讽刺嘲笑,朴实却简洁丰富。如轻烟如梦幻,自由风流
似乎成了当时浪漫文艺的代言。浓厚的民族风格,人生空幻的时
代感伤构成了明清时代朴实梦幻的美。
当年的一切已成过去,也许那些时代的珍宝已经被时间征
服,但是我相信“美”是永远不会被时间埋葬的。它从遥远的记
不清岁月的时代款款而来,宣示着美的历程将指向未来。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3
对于美,我总觉得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不同人对于美有不
同的认知,如同时尚一般,隔3年就会有不一样的美的理念,不
一样的美的流行。但是阅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后,让
我对于美又有了新的认知。美不仅是每个个体个性化的概念,从
社会角度而言,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共同的文化印记。
《美的历程》一书沿着时间的线轴,回顾了中华文明自诞生
时刻直至明清之际整个的美学演进历史。从石器时代龙凤图腾的
来历,到夏周的青铜时代,先秦诸子对中国实用理性主义的影响,
到楚汉浪漫主义的发展、魏晋风度的形成、南北朝时期的佛陀世
荣、唐宋时期诗歌与书法的大成、宋元的山水画的意境、最终到
以明清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
美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形态呈现,每个时代对于美的理解都
有其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例如魏晋时期,人们津津有味的谈论的并不是功臣名将的赫
赫战功,相反,更多的倒是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辨
才无碍。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
漂亮的风貌。所谓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
的内在智慧和品格。两汉动的行为之美让位于魏晋的静的玄想之
美。“言不尽意”“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作为美学理论和艺
术原则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产生
的的历史背景却是充满动荡、混乱、灾难、血污的社会和时代。
战乱的年代里,时刻面临着生死的考验,巨大的政治恐怖阴影下
产生了自我矛盾的人文主义。如同阮籍,表面看来潇洒风流,骨
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忧。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经济上,东汉以来
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
经由不同渠道,变而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
或准农奴。政治上,与这种经济背景相对应,分裂割据、各自为
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住了历史舞台的中心。
这种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使得意识形和文化心理上发生巨大变
化,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崩溃,代之而兴的门阀士族地主阶
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一时期,哲学重新得到解放,被“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
为人们所着重探究。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与颂功德、讲实
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
学产生了。与这种思潮相对应的美学观念,特征就是——人的觉
醒。对生死存亡的哀伤,对人生短促的喟叹,曹操“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
邈悠悠”,王羲之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
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
长勤”。对人生对生命强烈的欲求,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
个核心部分。政权更迭的年代里,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
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因此绘画艺术作品里讲究气韵生
动、以形写神,要求体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这种追求“气韵”
“风神”的美学标准正是与魏晋思辨智慧、人的觉醒相一致。
从这本书中,学到的一种思维方式,分析任何事物,都要将
其放置于时代背景之中。艺术的发展是与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环
境、意识形态的变化相合的,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时,此时孕
育的文化,与经济繁荣、政治昌明的艺术文化相比,定然想去甚
远。感性的、理性的、思辨的、神秘的、浪漫的、有我的、无我
的、简约的、华丽的……美有不同的形态,而这不同的形态正是
解码历史的重要钥匙。
现在经常听到一些人批判现代的审美,从日韩传入的中性审
美,男性的审美以趋于女性化的阴柔白净为美,取代了硬汉的粗
犷式审美,这又有什么样的社会背景?萌系审美又有什么社会原
因?这种审美取向是主流的还是非主流的?这种集体的社会文
化观念、集体的审美趋向对整个民族心理有什么影响?如果说经
济形势可以靠政府这只看的见的手进行调节,那么审美意识的走
向是否可以上层构建或调节?还是只能自下而上的渐进式演
化?
所有这些问题不一定会有既定的答案,但我相信思索的过程
就是成长。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4
《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
生多年研究。他把数千年的文艺、美学纳入时代精神的框架内,
揭示了众多美学现象的历史积淀和心理积淀,具有浑厚的整体感
与深刻的历史感。本书将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
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书中夹叙夹议,见解精
到,文字简洁,明白晓畅,曾影响了一代青年,引导了一批又一
批的读者步入美的殿堂,能短时间内让人大致全面了解中国古代
艺术,得到美的熏陶,确实是一部很好的读物。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
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
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
的艺术史着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
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
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
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
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
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
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如第七章《盛唐之音》。提起唐代的艺术,相信大多数人都
会最先想到唐诗。唐诗正是盛唐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诗歌
艺术的顶峰。那么,它何以出现在这一时代呢?作者的分析给出
了答案。唐代是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时代,帝国初始,在政治、
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对外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
相对的安定和统一。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中
外贸易交通发达,同样也带来了异域的文化。这是空前的古今中
外的大交流大融合。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
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是当时的社
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在政治上,官阶爵禄日益代替阀阅身份,成为唐代社会视为
最高荣誉所在。先前的门阀士族被压制,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
上升与扩大,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知识分子可由考试而做官,
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突破了先前门阀世胄的垄断,一条充满希
望前景的新道路在向他们开放。等待着他们去开拓。个人、民族、
阶级、国家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就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
孕育出了盛唐艺术,孕育出了唐诗。它蕴含着对有血有肉的人们
现实的肯定和感受,幢憬和执着,渗透着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
想象,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
由和欢乐。
初始,卢照邻骆宾王使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虚
又使之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
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
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边塞诗、田园诗各擅胜场,前者豪迈
勇敢,一往无前,后者优美宁静,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
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惟
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
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
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这
都证明,《美的历程》是一部小书,篇幅不过十几万字;《美的
历程》又是一部大书,它考察了从远古图腾到明清绘画、工艺达
数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读之使人神驰千年,遨游于历史的
长河中,不断领略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捕捉到华夏民族
美的足迹。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23:12: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51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