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新三民主义

更新时间:2023-02-01 22:59:37 阅读: 评论:0

九年级期末考试成绩单2018-等腰直角三角形求斜边


2023年2月1日发(作者:网管工作总结)

第三章新三民主义与国民党的训政理论国

民党:“弱势独裁政党”“国民党并非不想独裁,而独裁之心有余,独裁之力

不足”。“国民党依照俄共实行一党专政,而在实际运作中,其组织散漫性,又更

像西方议会政党。”――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

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第361页。国民党的重要历史地位1919年以前: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国民革命时期:与中国共产党共同领导国民革命。1927―1949年:中国执政党,

与中共长期对峙。国民党政治理论的基本构成国民党政治理论对民国政治、经

济、文化具有深刻影响,成为民国政治思想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两个重要

组成部分:新三民主义、训政理论。新三民主义:在联合苏联、国共第一次合

作背景下形成,此后引起国共两党具有歧异性的解读。训政理论:长期被视作

国民党专制独裁的源头,但其“以党治国”体制借鉴自苏联一党专政。第一

节新三民主义:苏联体制影响下的民族、民权与民生理论

“从1924年起,国民党师法俄共(布)的组织形式,以之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嫁接一体,将党建在国上,实行以党治国,一党专政。但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理

念中的某些政治蓝图又是基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体制而设计的。如五院制的政府

组织形式,即是效法西方的三权分立架构创设的。这样一来,国民党实际上是依

据两个不能同时并立的政治架构,拼装了一台不伦不类的政治机器,即一方面依

照分权学说,成立了五院,另一方面又依照党治学说,设立了集权的中执会、中

政会。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国家,有立法、司法、行政等分权的机关,但没有党

治的那些委员会;而在苏俄那样的党治国家里,有集权的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委员

会,却无分权的独立机关。而国民党则兼收并蓄。”“事实证明,这种兼收并蓄,

弊漏百出。一方面,国民党对政权的独占和垄断,意味着孙中山所设计的资产阶

级民主宪政蓝图成为泡影;另一方面,三民主义体系中的民主宪政目标,又使国

民党的一党专政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也时常成为体制外势力用来批判和攻击其

党治的有力武器。”――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

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361

页。新三民主义:国民党1927年执政后政治理论和政治体制弊端的理论源头。

新三民主义――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学习苏联某些政治体制,另一方面,试图

坚持某些西方代议民主制。一、联俄、联共(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形

成三大政策概念的提出把三大政策联在一起并形成完整、规范的概念,直到

1926年底才提出。孙中山生前没有使用过此概念,从孙的文章和演讲中也未发

现此概念,国民党一大宣言也没有使用此概念。所谓三大政策,是中共和国民

党左派在革命实践中,在对国民党一大确定的各种政策进行概括、提炼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的。三大政策概念的提出1925年12月,国民党中央发表《对全国

及海外全体党员解释革命策略之通告》、《召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把孙

中山确定的政策归纳为五条,第一条为“明揭反对帝国主义之主张,同时更与世

界革命先进之苏俄联合战线”,第二条为“结合农工民众之势力”,第四条为“容

纳中国共产党党员,与之努力于国民革命之工作中”。这些提法包含三大政策的

内容。三大政策概念的提出1926年3月,中共中央为孙中山逝世一周年发

表告国民党员书,提出“国民党联共联俄,本是中山先生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

会时所决定的革命政策”。首次概括出“联共”、“联俄”。三大政策概念的提

出1926年10月,吴善珍、余洒度在《黄埔潮》发表文章,其中有“我们知道

总理决定‘联俄’、‘联共’、‘农工’三大政策以后”、“总理对革命的三大政策:

A联俄„„B联共„„C拥护农工利益”之语。第一次完整地概括出“三大政策”

用语,但《黄埔潮》为内部刊物,吴善珍、余洒度为普通学员,影响不大,还不

是“三大政策”的正式、公开提出。三大政策概念的提出1926年11月,

陈独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报告称,国民党中肯定存在与中共合作的左

派,左派的纲领就是“继续总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三大政策作

为完整概念成为中共领导层的共识,并开始公开使用。大陆与台湾学者的分

歧表现在两方面:“联共”与“容共”的不同提法;对“三大政策”名词的不同

诠释。台湾学者:不否认孙中山有过联俄、容共(或联共)以及农工政策,但

反对把三者特定为一个历史名词。此名词在孙中山著述、当时国民党文件中均无

根据,而是孙中山去世一年多以后,出自中共文献。大陆学者:“国民党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尽管孙中山生前未讲过

“三大政策”一词,国民党一大文献亦未见诸文字,“三大政策”概念是孙中山

去世后才概括出来的,但完全符合事实,符合国民党“一大”精神。从联俄

到师俄孙中山的思想转变:由联俄到师俄,由争取苏联军事援助到学习与借鉴

苏联党的组织形式、军队体制和以党治国等政党体制。1923年10月鲍罗廷到

广州任孙中山政治顾问前,孙中山主要关心如何得到苏联的军事和物资援助。

从联俄到师俄孙中山长期对苏俄政治制度持排拒态度。1921年12月,孙中山

在桂林对马林说:“顾革命之主义,各国不同,甲能行者,乙或扦格而不通,故

共产之在苏俄行之,而在中国则断乎不能。”孙中山主要关心取得苏联军事援

助问题。1922年9月,孙中山在上海向马林提出,想在中国西北边境地带或新

疆组建军事力量,希望苏俄能为这支革命军队提供交通工具、武器弹药,甚至飞

机。此后,孙中山多次向俄方提出军事、财政援助要求,甚至指望苏联红军进

入东北进行直接干预。从联俄到师俄1923年1月《孙文越飞宣言》声明,“共

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孙中山全集》第7卷,

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至52页)从联俄到师俄1923年8月孙中山派遣“孙

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初衷是考察苏联军事。9月,他给加拉罕写信称,派遣

代表团“是为了讨论我们在那里的朋友们能够用来帮助我在我们国内的工作方

法和手段,其中包括蒋介石将军要同你们的政府和军事专家讨论关于我的部队在

北京的西北及其以外地区采取军事行动的建议。”1923年9月至11月,代表团

主要考察苏联红军的建设经验、军政组织情况。从联俄到师俄鲍罗廷于1923

年10月到广州,几天内劝说孙中山改变想法,开始注重学习苏共组织模式。孙

中山与鲍罗廷首次会晤时,仍主要关心俄国军事、工业情况和国民党军事计划。

第四天,孙中山在国民党党务会议上称,“10年来党务不能尽量发展,观之俄国,

吾人殊有愧色!俄国革命6年,其成绩既如此伟大;吾国革命12年,成绩无甚

可述。故此后欲以党治国,应效法俄人。”第五天,孙中山电令国民党上海本部

改组。一周后,聘鲍罗廷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从联俄到师俄1923

年10月19日,孙中山委派廖仲恺、汪精卫、张继、戴季陶、李大钊五人为国民

党改组委员,负责国民党改组事宜。同日,任命胡汉民等九人组成国民党临时

中央执行委员会,全面负责改组筹备工作。从联俄到师俄孙中山“以俄为师”

有所取舍,并非全面引进苏联政治制度和理论形态。坚持三民主义作为根本指

导理论。主要学习苏联办党建军经验。从联俄到师俄从组织技术层面学习苏

共的组织方法和党管理军队的经验。孙中山认为,苏共最优长之处是善于组织,

这是国民党最缺乏之处:“吾等欲革命成功,要学俄国的方法组织及训

练,方有成功的希望。”“因为要学他的方法,所以,我请鲍君做吾党的训练员,

使之训练吾党。鲍君办党极有经验,望各牺牲自己的成见,诚意去学他

的方法。”――孙中山:《在广州大本营对国民党员的演说》(1923年11

月25日),《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37页。从联俄

到师俄国民党“辟谣”声明:1924年2月,香港报纸说国民党已经赤化。国民

党中央宣传部申明:“国民党之本体不变,主义不变,政纲原则不变。此次改组,

乃改党之组织,采用俄国委员制。”国民党的本位、主义、政纲不变,只改变党

的组织方式。从联俄到师俄坚持三民主义作为国民党根本指导思想。国民

党一大前后,孙中山反复申明:不主张阶级斗争;所谓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都

包含在三民主义尤其民生主义之中。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称:“所谓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与集产主义均包括在民生主义之中。”(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

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第22―23页)从联俄到师俄1924年8月,孙中山讲演民生主义时强调:

阶级战争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只是社会进化时发生的病症;人类求生存才是社

会进化的原因。马克思只见到社会进化的毛病,没有见到社会进化的原理,只是

“社会病理学家”,而不是“社会生理学家”。“民生主义就是社会

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9页,第388页,第390页,

第392页。苏联共产主义并无新奇之处,三民主义比共产主义更具包容性,更

适合中国国情。联共与容共联共,还是容共:国共不同的表述方式。中共

称“联共”:联合共产党。国民党称“容共”:容纳共产党。“联共”与“容共”:

并非出自孙中山之口,国共两党对孙中山观点的概括。两党从各自立场、语境出

发,作出的不同表述,包含着国共双方相异的立场和思想取向。联共与容共近

年来,大陆学术界更多用“容共”代替“联共”提法。一些学者认为:“联共”

和“容共”都不是孙中山本人的原话,而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后来对孙中山的中共

政策的不同概括。但二者比较,“容共”比“联共”更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当时国

共合作的具体情况。(秦立海:《“联共”还是“容共”?》,《党的文献》2006年

第2期,第75至78页)联共与容共中共成立之初力量弱小,并处于秘密状态:

1921年成立时只有50余人;1922年二大时不足200人。推动中国革命,谋求自

身组织发展都极端困难。马林提倡国共合作:马林曾在爪哇从事工人运动,有

统一战线工作经验。中共一大后,马林找到上海国民党人。1921年12月,马林

由张太雷陪同,到桂林与孙中山进行三次长谈。随后,赴广州与更多国民党人沟

通。由此,确定国共合作想法。联共与容共1921年12月,孙中山会见马

林时,对自己的信念和力量充满自信,无意联合共产党。孙中山告诉马林:他

对苏俄革命经验很感兴趣,但对中国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刻意模仿苏俄的作法不以

为然,因为这些年轻人只对社会主义感兴趣,他们的小集团“对于中国的政治生

活却毫无用处”。(马林:《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

所、近代史研究所编:《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第72页)孙中山不赞成从西方引进马克思主义,对张太雷说:“为什么青年要

从马克思那里寻求灵丹妙药,从中国的古典著作中不是也能找到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思想吗?”(马林:《和孙中山在一起的日子》,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近代

史研究所编:《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373页)

倾向社会主义的激进小集团:包括中共在内。联共与容共1922年7月中共

二大召开前夕,马林回到莫斯科游说国共合作问题。共产国际和俄共中央接受

马林关于国共党内合作提议,要求中共“应该在国民党内和工会内把拥护共产党

的人组织成一些小组”。此时中共中央不赞成国共党内合作,主张两党平起平坐,

并由共产党负责政治指导。中共二大《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以

目前中国无产阶级的现状,扶助民主派起来共同打倒封建军阀和国际帝国主义确

是必要,“然亦只是联合与援助,决不是投降附属与合并”。联共与容共1922

年8月,马林回到上海,先向国民党张继说明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实行党内合作的

指示精神,后做中共陈独秀等的工作。此时,孙中山于1922年8月由广州退回

上海。马林向孙中山转达共产国际的决定。孙中山当场表示赞成。联共与容

共马林立又找李大钊、张国焘、瞿秋白等中共领导人谈话,做说服工作。1922

年8月中共中央杭州会议:专门“讨论与国民党合作问题”。与会者对中共党员

加入国民党有不同看法。马林强调中共必须服从共产国际指示,再“没有遇到

激烈反对”。联共与容共杭州会议后,马林先后与张继、孙中山等进行具体

协商。孙中山痛快地表示愿意亲自接纳陈独秀、李大钊、张太雷等入党。1922

年9月,经张继介绍,孙中山“亲自主盟”,陈独秀、李大钊等正式加入国民党。

随后,孙中山指定陈独秀为国民党改进方略起草委员会九委员之一,参与国民党

改组工作。杨奎松对孙中山接纳中共的分析在孙中山1917年至1918年第

一次和1920年至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受到两次挫折的巨大打击。尤

其是第二次护法,一直追随他的陈炯明叛变,使他受到的打击更加强烈,他深切

感到“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必要。他接受共产党员,在一定程度上也多少

含有想要借助于俄国革命的经验,振兴国民党的意图。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正是孙中山试图利用共产党,以汲取俄国经验的一种尝试。毕竟,在宣传组织方

面,共产党人更具奋斗精神,更有才干些。而且,两度严重受挫的孙中山,开始

对苏俄的援助抱以相当强烈的期望。而联合苏俄,首先理顺与共产国际,特别是

与共产国际下属支部中共的关系,自然非常必要。――杨奎松:

《孙中山与共产党――基于俄国因素的历史考察》,《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

期。王奇生对孙中山接纳中共的分析孙中山“容纳共产分子”的考虑,实亦

寓有国民党及其主义的独占性和垄断性之深意在。孙中山反对共产党与国民党平

等联合,只同意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服从国民党,不允许共产党人

“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据闻中共最初筹备时,戴季陶亦曾参与,后被孙中山

获悉后挨孙痛骂。在孙之意,除国民党外,不再需要另组革命党,以免分散革命

力量。国共合作实现后,孙中山曾经明白告诉共产国际代表说:“共产党既加入

国民党,便应服从党纪,不应该公开的批评国民党,共产党若不服从国民党,我

便要开除他们;苏俄若袒护中国共产党,我便要反对苏俄。”――王奇

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

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21页。扶助农工:国民党群众基础的扩大国

民党由精英式政党转为大众动员型政党:“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一

直到1924年改组以前,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体的集合体,非

常有限的一点群众基础,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与中国国内绝大多数民众几

乎不生关系。”“国民党由一个封闭型的精英式政党,转变为一个以大众为基础的

现代动员型政党,与联俄容共有着更密切的关系。”――王奇生:《党员、

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年10月第1版,第22―23页。扶助农工:国民党群众基础的扩大1921年12

月,马林在桂林与孙中山讨论了群众运动和在工人中进行宣传的必要性。1922

年8月孙中山回上海后,请马林向国民党中央委员会阐述群众运动观点。马林劝

告孙中山不要用武力收复广州,应使上海成为全国工人、农民的宣传中心。1923

年9月至11月,俄方屡次向蒋介石率领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强调群众政治工作

的重大意义,要求国民党将全部注意力用在工农群众工作上,使国民党的主义能

为群众理解和接受。扶助农工:国民党群众基础的扩大1923年10月,鲍罗

廷到广州后,向孙中山阐述关于群众运动的观点,指出国民党软弱的主要原因,

一是党在思想、组织上一片混乱,一是缺乏同工农群众的联系。经鲍罗廷的劝

说,孙中山思想开始转变,采纳苏联关于发动工农群众的建议。1923年11月,

孙中山对国民党员宣称:“此次吾党改组唯一之目的,在乎不单独依靠兵力,要

依靠吾党本身力量。所谓吾党本身力量者,即人民之心力是也。吾党从今以后,

要以人民之心力为吾党之力量,要用人民之心力以奋斗。”国民党改组的基本

精神:动员“人民之心力”,将国民党改造成为“三民主义的群众党”。一大宣言

称:“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扶助

农工:国民党群众基础的扩大一大后,国民党非常重视开展民众运动。中央党

部设立农民部、工人部、青年部、妇女部和商人部等领导民众运动的机构,并制

定工运、农运计划及相关政策。国民党群众运动工作大多依靠中共党员进行。北

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势如破竹,广大民众的支援和协助是重要原因。二、

三大政策基础上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新阐释新三民主义的表述文件新三民主

义以联俄、容共(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国民党一大的表述:《中

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新三民主义的表

述文件孙中山三民主义讲演:时间:1924年1月至8月,每周一次;

共16讲:民族主义6讲,民权主义6讲,民生主义4讲;1924年整

理成书,在广州、上海同时出版。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最后,也是最有系统、

最详尽的阐述。国民党一大国民党一大的议程:仿照俄共方式,事先起草

大会宣言和党章,组织宣言、党章、组织宣传、党务等议案审查委员会,成立大

会主席团,最后选举中央执行委员会,并开创由中央执行委员会一事一决的议事

制度。国民党总章:关于会议制度、上下级关系、组织设置、各级职权范围、

纪律制裁等规定,几乎照搬俄共(布)党章。国民党一大宣言宣言由鲍罗廷用

英文起草,经过反复讨论,由孙中山审定,由廖仲恺译为汉文。宣言对三民

主义的阐述与共产国际关于三民主义的决议几乎一致。共产国际对新三民主义

的阐释《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

议》:1923年11月孙逸仙博士代表团离开莫斯科前,共产国际根据与代表团讨

论的结果通过,全面阐述共产国际对于中国三民主义革命目标的理解。民族主

义:反对帝国主义、本国军阀、本国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承认国内各民族自决

权。民权主义:与“天赋人权”说相区别,只有真正拥护反帝斗争纲领的分子

和组织才能广泛享有自由权利。民生主义:把外国工厂、企业、银行、铁路和

水路交通收归国有,把土地直接分给农民。国民党一大宣言对新三民主义

的阐释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实行民族自决,“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

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使民权不为少数资产阶级和特权阶级所专有;增加

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只有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才能享有民权。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

年1月23日),《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118-122页。国民党一大宣言与

共产国际决议的一致性民族主义几乎是共产国际决议的翻版。民权主义一方面

重申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民权和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项治

权,另一方面,接受共产国际与西方“天赋人权”说相区别的原则。民生主义

一方面坚持“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原则,另一方面,突出强调依靠工农、工

农利益等问题。国民党一大宣言与共产国际决议的一致性俄方对此极为满

意。1924年2月,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得意地说:大

会宣言“关于民族主义一条非常有意思,那里民族主义是按照共产国际的声明的

精神解释的,而且还发挥了关于民族斗争的两个方面的思想,即一方面是同压制

中国民族独立的帝国主义的斗争,另一方面是通过赋予中国境内各民族以自决权

的办法实现各民族的解放”。“其民权主义也以共产国际的同一项决议为自己的根

据”。“至于民生主义,它也是以共产国际决议为依据的,但是根据本地情况加以

改头换面,以便使它能够为党的右派所接受。”――《加拉罕给契切林

的信》(1924年2月9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

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1),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10

-414页。孙中山三民主义演讲:民族主义列举帝国主义用“政治力”、“经

济力”侵略中国的事实,指出中国已处在比“完全殖民地”还要低一级的“次殖

民地”地位,随时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号召人们振起民族精神,团结起“四万

万人的大力量,共同去奋斗”。为恢复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强盛地位,一方面要

发扬中国“固有的道德、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学习欧美的长处”、欧美的

科学,如此,“才可以和欧美并驾齐驱”。孙中山三民主义演讲:民权主义对

民权主义的完整说明:自由平等观、“权能分开”、“直接民权”、“五权宪法”等

理论和方案。一方面质疑他以前信仰的“天赋人说”,提出“革命民权”命题,

另一方面提出权能分开原则,规划一套新的政治体制蓝图。孙中山三民主义

演讲:民权主义西方代议政体流弊甚多,必须实行权能分开原则:欧美国家虽

然“把民权实行了一百多年”,但“至今只得到一种‘代议政体’”,流弊甚多。

中国“不可完全仿效欧美”,而要采用“一种新方法”,“把权与能来分开”。人

民有权,政府有能:“权”即政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人民手内”,使人

民“可以直接去管理国事”。这个政权便是人民权;“能”即治权,“要把这个大

权,完全交到政府的机关之内”,使政府“有很大的力量,治理全国事务”。这个

治权便是政府权。这样,政府既成为“万能政府”,又“完全归人民使用,为人

民谋幸福”。孙中山三民主义演讲:民权主义政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

四种权力,即选举和罢免官吏,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权利,由人民行使。治权: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权力,由政府行使,五权分立,相互制约。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程序: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依次进行。孙中山三

民主义演讲:民生主义民生史观:“民生问题”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历史的

重心,生存问题是人类进化的基础,“古今一切人类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因为要

求生存,人类因为要有不间断的生存,所以,社会才有不停止的进化。”阶级斗

争:不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只是社会进化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病症”。马克思

主义:一方面“是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的大成”,共产主义是民生主义的“好朋

友”,另一方面,由于主张阶级斗争,只是“社会病理家”,不是“社会生理家”,

不能解决民生问题。孙中山三民主义演讲: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提出“耕

者有其田”口号,“将来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

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节制资本:一方

面,节制私人资本,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资本”,“振兴实业”。孙中山三民主

义演讲的思想核心声称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相同之处:马克思的

学说“是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的大成”,共产主义是民生主义的“好朋友”,“民

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特别强调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

反对阶级斗争学说,民生史观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不同。中国的根本病症

是“穷”,解决中国问题首重发展实业。虽然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但

只是防患于未燃的措施,与共产党夺取私人资本实行共产或收归国有有本质区

别,民生主义也讲共产,但“我们所讲的共产,是共将来,不是共现在”,不能

用革命手段解决经济问题。孙中山三民主义演讲的用意消除国民党人对共产

党人的疑惧,说明无论俄共,还是中共,其主张都有和三民主义相通的地方。希

望人们了解,他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既不赞同阶级斗争,也不赞成社会革命。

让中国共产党人明白,马克思主义的很多观点是错误的,其强调用阶级斗争的办

法解决社会进化问题,尤其错误。第二节以党治国:国民党的训政理论1928

年结束军政至1946年11月制宪国大:训政时期长达18年。训政体制核心:以

党治国、一党专制。训政体制理论来源的多元性:孙中山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程序的设想;苏联共产党一党专政;南京国民政府对训政体制的具体规划。

一、孙中山对训政体制的构想训政的提出孙中山的训政设想来源于从晚清开始

对中国革命进程和民主建设程序的设想:革命与建设要循序渐进、次第进行。

1906年《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将中国革命与建设程序划分为“军法之治”、“约

法之治”、“宪法之治”三个阶段,“俾我国民循序以进,养成自由平等之资格,

中华民国之根本胥于是乎在焉。”武昌起义前,孙中山未详细论述这三阶段。

民国初年主张多党政治民国初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迷恋西方议会政党政治,

不赞成由同盟会或国民党一党单独掌握政权。1912年8月,孙中山表示,“文

明各国不能仅有一政党,若仅有一政党,仍是专制政体,政治不能进步。”(孙中

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1912年8月25日),《孙中山全集》第2卷,

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1版,第408页)中华革命党时期:一党专政思想的

萌发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鉴于国民党散漫无力,孙中山开始强调革命党人

加强纪律性和服从领袖的重要性。1914年7月《中华革命党总章》:将中国革

命与建设程序确定为“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和“宪政时期”三个阶段。军政

时期和训政时期都属于革命时期,“在此时期之内,一切军国庶政,悉归中华革

命党党员负完全责任。”孙中山从西方多党政治倾向一党专政。国民党一

大前后:训政思想的完善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前后,孙中山训政思想逐渐完

善,认为在军政时期之后,必须设立训政时期,作为向宪政时期的过渡阶段。《建

国大纲》:把民主政治建设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国民政府用武

力占领一个省,该省即进入训政时期;在此时期,政府派员训练、协助人民建立

自治县,直接选举县级官员;当一个省所有的县完全自治后,该省即进入宪政时

期,可以选举省长;当全国有一半的省进入宪政时期后,全国即进入宪政阶段,

颁布宪法,由人民选举中央政府。国民党一大前后:训政思想的完善孙中山

建立训政时期的思想考虑:训练人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

扫除旧官僚、武人、政客等旧势力,为建设民主扫清障碍;进行经

济、文化等建设,为实现民主创造条件。进行县自治建设,自下而

上,由地方而中央,逐渐实现民主政治。主要从建立中国民主政治这一最终目

的考虑,训政只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和过渡阶段。苏共一党专政:以党治国

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孙中山训政思想的核心:以党治国、一党专制。在训政时

期,必须由国民党决定国家一切大政方针,并负责训练和提高人民的民主政治意

识和能力。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苏共一党专政体制。苏共实

行一党独掌政权,“党外无党”。1923年10月鲍罗廷担任孙中山政治顾问后,

孙中山对苏联以党治国、一党专政体制颇感兴趣。1923年10月,孙中山表示,

“此后欲以党治国,应效法俄人。”(孙中山:《在广州国民党党务会议的讲话》

(1923年10月10日),《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268页)苏共一党专

政:以党治国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国民党一大前后,孙中山“以党建国”、“以

党治国”信念进一步增强,认为俄国革命的成功,一在以主义治国,二在“将党

放在国上”。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表示,“俄国完全以党治,比英美法之政党

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模范。要像俄国革命那样,“先由党造出一个国来”,然后

“将党放在国上”,“完全以党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

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5页)

苏共一党专政:以党治国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据王奇生分析,国民党改组后,

把提高党权、加强党的领导地位当作推进革命进程的关键,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

策。在党、政、军的权力关系上,倡导以党治军,以党治政,党权高于一切,“一

切权力属于党”。“党国”、“党军”、“党治”、“党化”等名词喧腾于当时各种党报

党刊和国民党人之口。当时广州甚至有“党市”之称。这一切,俄共体制的示范

作用,不可低估。――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

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21

页。以主义治国孙中山强调学习苏联以主义治国:必须以三民主义治国,并

非以马列主义治国。俄国革命之所以成功,在于其党员切实奉行主

义。因此,国民党员必须信守三民主义,并将这个主义向全国人民宣传,“用这

个主义去统一全国人民的心理。到了全国人民的心理都被本党统一了,本党自然

可以统一全国。”――孙中山:《在广州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的演说》

(1923年10月15日),《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284页。孙中山对三民主

义意识形态的高度重视,导致后来国民党人将三民主义、“党义”和“总理遗教”

神圣化、教条化,并形成一党独尊的政治文化形态。孙中山对训政时期政治体

制的构想把国家权力分为政权、治权两种:政权包括选举、罢免、创制、复决

四种权力,归人民行使;治权包括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种权力,由

政府行使。既可保证人民有权,又可保证政府有能。五权分立构想:以西方三

权分立体制为基础,融合中国传统监察、考试制度。中国监察与考试制度:可

弥补西方三权分立之弊。西方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体制并不完善,一是没

有监督政府的专门机关,二是官员的选拔与任免也多以当政的党派或个人为取

舍。五权分立式政府可以在训政时期试行,为宪政时期建立完善的五权宪法式

政府做准备。国民党训政体制的内在矛盾:试图把苏联式以党治国模式与西方

三权分立体制相结合。县自治:孙中山训政设想的重要内容县自治是训

政时期的重要工作,可以为实现宪政民主奠定基础。虽然训政时期不能实行全

国性的民主宪政,但可以先从基层的县入手,以县为单位推行选举、罢免、创制、

复决四项直接民权。县自治的功用县自治是建设民主政治的基础,可以从基

层开始,由下而上逐步实现民主政治。“譬之建屋然,县为基础也,省

其栋宇也,国其覆瓦也,必基础巩固,层累而上,而后栋宇覆瓦,始有所附丽而

无倾覆之虞。”――《发扬民主说贴》(1923年),陈旭麓、郝盛潮主编:

《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页。通过县自治提高人

民的政治意识和运用民权的能力:中国人民民主政治能力低下,必须由国民党对

人民进行训练。“民国虽然有了九年,一般人民还不晓得自己去站那主

人的地位。我们现在没有别法,只好用些强迫的手段,迫着他来做主人,教他练

习练习。这就是我用‘训政’的意思。”――《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

议的演说》(1920年11月9日),《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400―401页。孙

中山县自治理论的西方民主政治因素孙中山县自治思想以西方民主体制为基

础。均权制:以县为基本单位,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实现中央与地方

的均权。地方自治权完全归于县,中央政府只有指导监督权。类似西方地方自

治制度:英美等国家中央政府一般不过问地方权力的行使。地方官员直接由当地

居民选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以立法监督为主,不直接进行行政干预。

孙中山训政构想融合苏联一党专政和英美等西方国家民主体制两方面内容。作

为训政体制的核心,实行以党治国,由国民党进行一党专政,源自苏联政治体制。

五权宪法和县自治以英美等西方国家三权分立和地方自治制度为蓝本。二、南

京国民政府对训政体制的规划由军政到训政依孙中山的理论,1928年4月至6

月二次北伐完成前属军政时期,此后属训政时期。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

中全会通过《政治决议案》,决定结束“军政”,实行“训政”,并决定国民政府

设立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训政纲领》1928年

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72次会议通过,确定训政体制的基本框架。把

政治体制分为政权和治权。治权:国民政府总揽执行五项治权,但须在国民党

严格监督下行使,“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须由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进行指

导和监督;国民政府组织法由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负责解释和修正。政权:由

国民党“训练国民逐渐推行”,但在目前情况下,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替国

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政权托付国民党中央

执行委员会行使。《国民政府组织法》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公布。国

民政府由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组成。中华民国“治权”,由国民

政府总揽,五院分别执行。国民党三大的具体训政规划1929年3月,国民党

三大对训政体制作了具体规划。通过《确定训政时期党、政府、人民行使政权

治权之分际及方略案》,对政权、治权的行使进行具体划分:一,训政

的宣传、指导与促进工作,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挥,并监督下级党部推行;

二,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县自治的一切原则及训政的根本方针与大计;

三,国民政府及其主管机关负责实施县自治及训政的根本政策与方案;

四,中华民国国民只有服从国民党,誓行三民主义,接受四权使用的训练,努力

于县自治的完成,才能享有国民的权利。――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

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59页。

国民党三大的具体训政规划确定以县自治作为训政建设的基础。通过《确定总

理主要遗教为训政时期中华民国最高根本法案》,以孙中山主要遗教作为训政时

期中华民国的最高根本法,以孙中山所著“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方略、建

国大纲及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为训政时期的最高依遵。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

对训政的规划1929年6月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通过《训政时期之规定案》、《治

权行使之规定案》等文件。规定训政时期为6年,到1935年完成。确定完成

县自治的程序。1931年5月国民会议1930年10月,中原大战结束,蒋介石

提出召开“国民会议”,确定颁布宪法、结束训政的日期,在宪法颁布前,先制

定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5月,国民会议在南京召开,通过《训政时期约法》,

当年6月由国民政府公布施行。《训政时期约法》训政时期根本大法:以国

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国民党的最高统治地位。仿照西方民主宪法形式,对民

主自由及人民权利予以一定程度的关注。在中央与地方权限上,采取均权制。核

心内容:强化国民党一党专政,把《训政纲领》内容搬入约法,并进行具体化:

训政时期最高统治权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选举、罢免、

创制、复决四种政权由国民党训导人民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

种治权由国民政府行使。国民党当局训政体制的总结由国民党垄断国家

的最高权力,构成训政体制的决策系统。各级政府成为训政体制的执行系统,

中央政府按照五院制实行职能分工。人民负有拥护国民党统治、参加训政的义

务。县自治是训政建设的主要工作,是完成训政、向宪政过渡的基础。根本特

点:国民党以党治国、一党专制。三、国民党训政体制的基本特征国民党训

政体制的两个基本特征权力结构的集权化。“人治”大于“法治”。权力结

构的集权化三个权力主体与三种权力要素:国民党――党权;

国民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权;军队――军权。三种权力倾斜:

政府权向党权倾斜;地方权力向中央倾斜;党权、政府

权向军权倾斜。导致训政体制呈现出强烈的集权性。权力结构的集权化:党

政关系国民党中央控制国家最高权力,国民政府处于依附地位。国民党中央是

全国最高权力机关和训政的领导者,国民政府只是承国民党之命处理具体事务的

执行机构。权力结构的集权化:军权向党权与政府权渗透军权占有特殊重要

地位,发挥关键作用。军权不断向党权和政府权渗透,逐步凌驾于二者之上。在

中央,蒋介石依靠雄厚军事实力,战胜各路竞争对手,取得党政军各方面的最高

权威。在地方,军事将领大多占据政府高位,干涉地方事务:1927年至1937

年,国民政府共任命100多名省政府主席,其中出身或兼任军职者达70余

人。权力结构的集权化:向中政会与蒋介石集中国家大权整体上集中于国民

党中政会和蒋介石个人。国民党政权是“蒋先生与中央政治会议分治的政

治”。――钱端升:《对于六中全会的期望》,《独立评论》第162号,

1935年8月4日。中政会:全称“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曾改称“中央政

治委员会”,隶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对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但不是处理

党务的机关。权力结构的集权化:向中政会与蒋介石集中中政会的职能:

党与政府之间唯一的联系机构,国民党中央对于国民政府各项决策的指导,必须

经过这个机构进行。全面掌握训政时期一切根本方针的决策权,是政

府根本大计与政策方案的发源机关,国民政府在执行政治方案时对中政会负责。

具体权限:建国纲领;立法原则;施政方针;军事大计;财政计划;国民政府主

席、委员、各院正副院长及特任、特派官吏的人选,等等。中政会权限屡经修

正,不断扩充,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人治”大于“法治”蒋介石个

人权威不断强化:其口谕、手令成为超越政府决议与文件的最高指示,其个人意

志高于一切法律和组织之上。一些人为蒋介石高唱赞歌,称蒋介石“是中华命脉

之所寄托”,“蒋委员长以圣睿神明之指挥,艰苦卓绝之意志,完成统一,奠定革

命基础,事实上已为中国最崇高最伟大惟一之革命领袖,取得民众一致信仰。”各

级党政机构普遍存在个人意志超越法律和行政规则的事情。孙中山在国民党一

大上南京国民政府驻地1931年5月国民会议蒋介石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

1926年民智书局出版的《三民主义》国民党一大会场孙中山在一大上致开幕

词民国时期出版的《三民主义》民国时期出版的《三民主义》1924年孙中山

在广州大元帅府中华民国开国之日,《民立报》首页刊出的孙中山总统像1914

年7月中华革命党成立时孙中山在日本与领导成员合影南京中山陵所刻《建国

大纲》*以党治国、一党专政体制与议会民主制的内在矛盾:《黄埔潮》杂志

陈独秀孙中山马林当时报纸刊登的《孙文越飞宣言》蒋介石与孙中山鲍罗

廷孙中山与鲍罗廷孙中山任命鲍罗廷为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顾问手令国民党一

大上孙中山(右)与李大钊(左)步出会场*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22:59: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50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礼物的英文
下一篇:白话文
标签:新三民主义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