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介绍
一、作者介绍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
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2岁丧父,3岁丧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
一亲戚处。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
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
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
去世了,1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
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
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
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
思潮》(第6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
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
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
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
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
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
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
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
(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
(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是日本获此奖项的第一人。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
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
只字遗书。(据说是因为三岛由纪夫自杀事件,刺激过重最终也选择了自杀)
二、写作特点
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
瑞典皇家文学院常务理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致授
奖辞,突出地强调:
“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
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
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
“川端康成先生的获奖,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艺术手
法,表现了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文化意识;其二,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
做出了贡献。”
安德斯·奥斯特林最后宣读了奖状题词:“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
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物哀是日本文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观念。所谓“物哀”,大意是指由
客观的外在环境所触发而产生的一种凄楚、悲愁、低沉、伤感、缠绵悱恻
的感情,具有“多愁善感”、“感悟兴叹”的意识。
物哀比悲哀恬淡,恬淡到“静寂”、“闲寂”、甚至“空寂”的地步。川
端康成写《伊豆的舞女》,其中大学生“我”与舞女薰子两人邂逅之后,至
始至终谁也没有向对方倾吐一句爱慕的话,而彼此对对方的感情又都处于
似察觉又非察觉之间。作者有意识的将似爱情而又非爱情的情感色调淡化。
叶渭渠说:“物哀作为日本美的先驱,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地形成‘哀’
中所蕴含的静寂美的特殊性格,成为‘空寂’的美的底流。”物哀的表现形
式若十分强烈,那它就是“悲哀”而不是“物哀”了。首先,物哀是一种
审美意识。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
与美是相通的。”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
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
抒情世界”。日本国民的特点——更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
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
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物哀美”的精
髓。其次,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
的静寂。川端康成既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
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叶渭渠更指出: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3
“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存在这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即赞美‘美之短暂’。”
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
极点的行为。他们的瞬死,其意义在于追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企图在死
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物哀的感情是一种超越理性的纯粹精神性的感情,一定程度上是个体体验,
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物哀美”是一种感觉似的美,它不是凭理智、理性
来判断,而是靠直觉、靠心来感受,即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的美。
三、代表作《雪国》
《雪国》写的是岛村、驹子、叶子的情爱故事。岛村优游岁月,三次去
多雪的北国山村,和艺妓驹子邂逅而相爱,同时对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也
流露出若有若无的倾慕之情。岛村在初夏的一天来到雪国,偶遇年轻貌美
的驹子,因谈话投机而相互产生好感,相处了几天后,岛村匆匆返回东京。
这年初冬季节,岛村又来同驹子幽会。在来雪国的火车上,岛村又被同车
厢的叶子深深吸引。在与驹子的第二次接触和对叶子的幻想中,雪国让岛
村感到无比留恋,故在翌年秋季第三次来到雪国。而这时的雪国已失去往
日的繁荣景象,驹子身边的人如行男和师傅等人相继故去。岛村通过与驹
子的进一步接触,反思再三,决计离开雪国。但就在临行前,一场大火无
情地吞噬了叶子,驹子也随之疯癫。如此幽婉、凄美的情爱故事让人经久
难忘,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文学“物哀”之美。
《雪国》里驹子的爱情:徒劳而哀伤
《雪国》里岛村生活从容富足,无所用心,什么都满不在乎,认为一切都
是“徒劳”,对人生持虚无态度,玩世不恭。即便对他爱恋的驹子,也缺乏真情
实意。他无法理解驹子对生活的憧憬和对爱情的追求,更不要说领悟叶子为自己
的所爱做出牺牲的那种“认真”与一往情深。岛村多次前往雪国会见驹子,但对
她却不能有所帮助。当叶子求他好好对待驹子时,他明白表示自己“无能为力”,
使得叶子大失所望。当他说驹子是好女人而惹得她生气时,他只能“闭目沉默”,
既不能安慰驹子,又不肯多予解释,充其量只能对她表示怜悯。
在岛村眼里,驹子读小说、记日记和练三弦等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空
虚的、徒劳的,甚至驹子、叶子与行男之间的三角关系也只能引起他的一点儿好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4
奇,并未引起他更多的关心。岛村认为驹子迷恋他是一件可悲的事。即使他也曾
因自己轻而易举就得到纯洁的驹子而心感愧疚,但后来随着驹子对他的爱日益加
深,他终于决定自己既然挽救不了驹子的命运就该离开雪国。一方面与驹子来往,
同时又为叶子所吸引。叶子“清冷刺人的美质”,多次使岛村感到吃惊。
驹子把岛村引为知音,和他谈论日本舞蹈,谈自己的过去,为岛村弹三弦,
视他为最好的听众。她用“纯粹是女子纯洁的心灵在呼唤自己男人的声音”大呼
唤岛村。为了岛村,她宁愿忍受“一年一次也好,请一定一年来一次啊”这样的
感情煎熬。在岛村看来,驹子这种生活可以说是徒劳无益的,也可以说是对未来
憧憬的悲叹,在驹子身上散发出的奔放的热情,使岛村觉得她格外可怜。她之所
以能把岛村从老远的东京吸引到雪国来,正是因为她身上蕴藏着这些令人深深同
情的东西。爱情的无望,尤其加剧她“难以抑制的悲哀”,她只好“竭力掩饰这
种无所依托的情怀”和“说不出的孤独感”。
三位主人公最终都以不同的形式走向了自我的毁灭。岛村回到了繁华的都
市东京,驹子也离开了岛村回到了从前的生活中,而叶子的死,则成为小说中对
于“美”和“毁灭”最为集中的体现。在雪与火的交融中,“叶子紧闭着那双迷
人的美丽眼睛,火光在她那张惨白的脸上摇曳着。”雪一般纯洁的叶子融化在了
火一般的死亡之中,形成了一种极具张力的美感。叶子的死洗涤了岛村的心灵,
净化了驹子的情念,小说也在这纯洁的雪的死亡中戛然而止。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22:11: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48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