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山水田园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家留客行
范成大
行人莫笑田家小,门户虽低堪洒扫。
大儿系驴桑树边,小儿拂席软胜毡。
木臼新舂雪花白,急炊香饭来看客:
好人入门百事宜,今年不忧蚕麦迟!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直截了当地劝说路过田家的人,不要嫌弃农舍窄小,要看到它干净整洁。
B
.诗中所写大儿帮诗人将驴拴在桑树边,小儿将坐席拂拭干净,极富生活气息。
C
.
“
雪花
”
比喻新收的白米,形象贴切;
“
看客
”
不是来看望客人,而是款待客人。
D
.从题目中的
“
行
”
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中间两联不需要对仗,押韵也比较自由。
2
.
“
好人入门百事宜,今年不忧蚕麦迟
”
表现了田家怎样的情感和品格?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岁晏村居
石介
岁晏有余粮,杯盘气味长。
天寒酒脚落,春近臛【注】头香。
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
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
【注】臛:肉羹。
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出岁暮之时家有余粮、饮食无忧的场景,表达出了喜悦之情。
B
.颔联承接第二句,对仗工整,叙写了室内餐桌上有美酒佳肴的场面。
C
.颈联转写室外,写出蔬菜、茶叶已经发芽,但长势不佳,令人担忧。
D
.本诗将景、事、情融为一体,描写农家生活恬淡自然,有陶渊明之风。
4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
[宋]吴潜
家山好,好处是三冬。梨栗甘鲜输地客,鲂鳊肥美献溪翁。醉滴小槽红①。
识破了,不用计穷通。下泽车安如驷马,市门卒②稳似王公。一笑等鸡虫。
【注】
①
小槽红,一种红曲糯米酿制的酒。
②
语出《汉书
·
梅福传》:
“
变名姓,为吴市门卒。
”
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
梨栗甘鲜
”
、
“
鲂鳊肥美
”
紧扣
“
好
”
字来写家乡物产之丰饶,勾画了一幅风俗画面。
B
.词人认为做个农人乘坐轻便板车在田间劳作或者做个看守市门的小吏也和贵族一般惬意。
C
.上片
“
醉滴
”
和下片
“
一笑
”
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作性,流露了词人借酒浇愁的苦闷。
D
.这首词语句浅白有味,雅俗相宜,善用对偶,自然生动,将故乡田园生活描写得很温馨。
6
.本词蕴含的情感很丰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源行(节选)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古体诗,是对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的艺术再创造。
B
.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境界,充分体现了
“
诗中有画
”
的特色。
C
.诗歌描绘的画面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
爱。
D
.诗的后四句从渔人的视角写桃花源,隐含了《桃花源记》
“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的内容。
8
.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
“
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且为饭;诗,则酿而且
为酒也。
”
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
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请你谈谈,与《桃花源记》相比,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9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张谷①田舍
〔唐〕储光羲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②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③,前村酒可赊。
注:
①
张谷:华山谷名。
②
碓:水碓,舂米的工具。
③
稔:谷物成熟,丰收。
(1)
颔联
“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
具体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10
.根据诗歌的前两联,概括邻人的形象特点。
11
.诗歌后两联,写了一幅江村送别的情景,流露了诗人访邻的快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这种快乐?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
注
]
氛垢:尘埃。
12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13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野居偶作
贯休①
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②。
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③。
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美前程未可涯。
[
注
]①
贯休,唐末五代时期前蜀画僧、诗僧。
②
烟霞,即山水胜景。隐居之人往往酷爱山
水,有烟霞痼疾。
③
赊,远。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本诗将说理与写景相结合,表现诗人在野居生活中体味的禅道与禅趣。
B
.诗人认为修道重在修心,内心高淡清虚,无心于道,才能道与人合一。
C
.颔联反对
“
有意向人
”
,点明只有远离尘俗,身处名山胜水才能得道。
D
.诗歌忌讳重字,本诗却多次使用重字,体现出禅居诗语言通俗的一面。
15
.本诗颈联富于诗意与禅趣,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南宋]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夷犹②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③收新茧。
注:
①
这首词是词人隐居苏州一带所作。
②
夷犹:犹豫迟疑,指船行缓慢。
③
尝面:品尝
新面。
16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上阕第一句正面描写水景,突出其
“
涨
”
;第二、三句重点描写
“
岸
”
,突出其
“
绿
”
。
B
.上阕最后两句描写船行,既写出了船行之态,又写出了沿途风光,更表现出了盎然意趣。
C
.
“
秀麦连冈桑叶贱
”
写高地上的景象:麦子拔穗,桑叶长成,农桑丰收在望。
D
.这首词运用豪放的笔调,将景物与农事描写得自然连贯,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17
.词的上阕是怎样描绘
“
水乡春景图
”
的?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注],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鞚:马笼头,代指马。
18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人开篇就描绘了夜行山道的情景:驱马疾驰,柳露拂衣,连衣衫都沾湿变重。
B
.栖沙白鹭目眯影动,活泼鱼虾入人梦中,虽然是词人想象之辞,但又人情入理。
C
.夜深人静,星疏月明,在溪边浣纱的女子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越显美丽轻盈。
D
.浣纱人
“
笑
”“
背
”
的神情与动作描写,生动展现出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
19
.词论家况周颐说:
“
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
”
(《惠
风词话续编》卷一)。作为此中高手的辛弃疾,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请结合全
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2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
“
忧道不忧贫
”
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
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
.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
动。
C
.
“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
,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
.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1
.
“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
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
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2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
春半
”
交代了村行时间是春色烂漫的季节,
“
南阳西
”
交代了村行的地点。
B
.遍村柔桑,欣欣向荣。
“
过
”
写出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状态,活灵活现。
C
.诗人戴着蓑笠唱着牧歌,看见篱边穿着红裙子的农家少女,充满了乡野情味。
D
.行路征人,解松半湿的衣衫,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表现了农村的人情美。
23
.诗歌的颔联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并说明其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
阅读下面两篇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双调】折桂令·田家
元·卢挚
沙三伴哥①来嗏②,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
碌轴④上渰⑤着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
注:
①
沙三伴哥:村农名字。
②
嗒:句末助词。
③
涎刺塔:垂涎馋嘴的样子。
④
碌轴:
石滚碾。
⑤
渰(
yǎn
):背朝上合扑之意。
24
.《游山西村》中的
“
社
”
的意思是
__________
。这两篇作品都描写了
_______
生活场景。
25
.陆游的诗有理趣,卢挚的曲有谐趣,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①。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
①
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2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尽管诗人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
“
忧道不忧贫
”
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
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
.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
动。
C
.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D
.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7
.本诗中
“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
两句是什么含义?体现出了怎样的劳动观?请简要分
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①
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②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③尝面④收新茧。
【注】
①
这首词是词人隐居苏州一带所作。
②
夷犹:犹豫迟疑,指船行迟缓。
③
看看:转
眼之间。
④
尝面:品尝新面。
28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上片第一句正面描写水景,突出其
“
涨
”
;第二、三句重点描写
“
岸
”
,突出了岸的
“
绿
”
。
B
.上片最后两句描写船行,既写出了船行之态,又写出了沿途风光,更带出了盎然意趣。
C
.下片由对水乡风光的指写转入对水乡农事的描写,首句以水乡的寒冷写词人内心寒冷。
D
.
“
秀麦连冈桑叶贱
”
写高地景象:高地的麦子拔穗,桑叶长成变得便宜,农桑丰收在望。
29
.请比较这首词与陆游的(游山西村)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
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园田居(其六)
陶渊明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①。
【注】
①
三益:语出《论语》,
“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
30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
...
的一项是()
A
.诗人东皋种苗、荷锄劳作,见禾苗遍野,归家之后酌酒自饮,辛劳之倦随之消减。
B
.夕阳、巾车、暗路、归人、烟火、稚子等意象组合巧妙,虚实结合,画面温馨宁静。
C
.
“
问君
”
两句借用设问,巧妙地将描写田居生活场景过渡到抒发诗人的人生感悟。
D
.全诗以时空转换为序,叙事抒情结合,
“
素心
”
二字收束全诗,表现诗人人生志趣。
31
.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兴①
陆游
小雨迎藜杖,微风入葛巾。
宁甘结袜②系,不作拜车尘③。
施药乡邻喜,忘机鸟雀驯。
家山又初夏,好在不赀身。
【注】
①
诗歌写于诗人被罢官多年的晚年时期。
②
结袜:《史记
·
张释之传》记载:
“
王生尝
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
‘
为我结袜!
’
释之跪而
结之。
”
王生:处士,谓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③
拜车尘:《晋书
·
潘岳传》记载:
“
岳
谄事贾谧,每候其出,辄望尘而拜。
”
3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中
“
藜杖
”“
葛巾
”
与苏轼《定风波
·
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
“
竹杖芒鞋
”“
蓑
”
在塑造人物形
象上的作用相同。
B
.诗歌以自叙的口吻,述说诗人在微风细雨之中,身背药囊,四处为乡邻施药、治病的情
景。
C
.
“
忘机鸟雀驯
”
借写山间与世无争的鸟雀明确表达诗人即便去官多年但依然希望被朝廷重
用的理想。
D
.
“
初夏
”
写诗人给百姓看病的季节,但诗人认为自己不是高贵的人,所以并不害怕天气热。
33
.作为诗歌
“
诗眼
”
的第二联,除了使用典故,还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
诗人对人生怎样的深刻理解?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
陶渊明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①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
注
]①
孟公:刘龚,字孟公,东汉人(见《后汉书
·
苏竟传》)。当时有文士张仲蔚,家里很
穷,住的地方蓬蒿没人,时人都不注意,只有刘龚知道他(见《高士传》)。
3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
“
少年罕人事
”
可与
“
少无适俗韵
”
相互阐释,
“
好六经
”
是平生安身立命的根本。
B
.诗歌二、三联直抒胸臆,说自己虽年过半百,但一事无成,虽饥寒交迫却选择坚守节操。
C
.第五联
“
敝庐
”“
悲风
”“
荒草
”
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凉破败的意境,与作者的心境相吻
合。
D
.此诗语言简练自然,包蕴着渊明一生的心路历程与心灵境界;辞气和婉,而精神凛然。
35
.读此诗,读出了渊明在黑暗时代之中的莫大孤独寂寞,但同时,又读出了一种超越回上
之精神,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西塞山泊渔家
皮日休
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3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前两句塑造了一位垂钓者形象,钓者头戴白纶巾,发如银丝,静坐水边垂钓。
B
.颔联描写渔家日常生活,妻子采摘桑叶,小儿买蓑衣,一家人辛勤劳作,各自忙碌。
C
.颈联中
“
流船
”“
坠钓
”
的描写,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莼菜茂盛和鲈鱼肥美的特点。
D
.诗中作者融描写、叙事和议论于一炉,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西塞山下的和乐渔耕图。
37
.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写道:
“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
皮诗与张词都描写了西塞山风景,两者所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
分析。
阅读下面王维的诗歌和《红楼梦》(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接舆:春秋时楚国人,一位狂人、隐士;诗中是接舆比裴迪。
《红楼梦》(节选)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
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
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38
.对《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二句写景,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动静结合。
B
.三四句写人,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隐者的安闲。
C
.末句
“
五柳
”
写景,兼用陶渊明
“
自号
”
的典故。
D
.这首诗炼字炼句,表达含蓄委婉,境界旷远壮阔。
39
.你认为
“
上
”
和
“
依依
”
哪一个更好?写出看法和理由。
40
.此处《红楼梦》的节选部分表现了黛玉的某形象特点,此形象特点在《红楼梦》整本书
中是前后统一的,请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任一内容,对此加以分析。内容写出概略即
可。
参考答案:
1
.
A
2
.
①
表达了田家热情好客的心情;
②
展现了田家期盼有个好收成的愿望;
③
将
“
行人
”
视
为
“
好人
”
,反映了田家纯朴善良的品格。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
诗人直截了当地劝说路过田家的人
”
说法错误,诗人是在劝自己,不是劝他人。
故选
A
。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结合
“
木臼新舂雪花白,急炊香饭来看客
”
可知田家用新米招待客人,表达了田家热情好客的
心情;
“
不忧蚕麦迟
”
意思是不用忧虑蚕吐丝迟、麦子生长迟,可知展现了田家期盼有个好收成的愿
望;
“
好人入门百事宜
”
,将
“
行人
”
视为
“
好人
”
,并且觉得会给自己家带来好运,于是殷勤款待行
人,反映了田家纯朴善良的品格。
3
.
C
4
.作者对这样一个安定而丰裕的岁晏生活感到心满意足,也为农人的丰收感到高兴。同时
与下文的真不羡形成巧妙对比,表现了自己不贪慕膏粱的富贵生活、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解析】
3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
长势不佳,令人担忧
”
错误。
“
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
”
冬天过后菜苗苗开始发绿了,阳
春将至茶苞苞也露出鹅黄。表现
“
春近
”
的大地生机与活力,寄予作者的喜爱与期望。
故选
C
。
4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这首诗首联点题,写农村中丰收后的乐事。颔联写天虽冷而酒可御寒,还联想到藿头的美味
可口。颈联写
“
菜
”“
茶
”
等植物,均冲破寒冷的地面,迎接春天。写出了农村丰收后丰裕、安
然、愉悦的生活情境,作者为农人的丰收感到高兴。
尾联
“
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
”
表示自己不会因平民身份而去羡慕那些膏粱之徒,而他岁晏
村居,能有此享受,已经心满意足。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喜爱之情。结构上,前三联所描
绘的农村中丰收后的乐事,与
“
真不羡膏粱
”
形成对比,
“
膏粱
”
不足羡慕,表现了自己不贪慕
膏粱的富贵生活、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5
.
C
6
.
①“
甘鲜
”“
肥美
”
表现对家乡物产丰饶的喜爱;
②“
输
”“
献
”
表达对乡民辛勤劳作的赞美;
③“
醉
”
显示对纯朴乡情和民风的恋念;
④“
识破
”
显示内心对得失不计较的豁达;
⑤“
安
如
”“
稳似
”
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⑥“
一笑
”
体现对权贵的蔑视。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
流露了词人借酒浇愁的苦闷
”
错误,体现的是诗人安享田园生活,蔑视权贵的情感。
故选
C
。
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
梨栗甘鲜输地客,鲂鳊肥美献溪翁
”
,家乡出产梨子、栗子等甘鲜的食品,又有渔翁送来各
类肥美的鱼。
“
甘鲜
”“
肥美
”
代指家乡物产,表现作者对家乡物产丰饶的喜爱;
“
输
”“
献
”
表明
家乡百姓的劳动换来了这些丰富的物产,表达了对乡民辛勤劳作的赞美;
“
醉滴小槽红
”
,酒喝醉了,洒在杯外。表面是醉于酒,
“
醉
”
实则显示的是对纯朴乡情和民风
的恋念;
“
识破了,不用计穷通
”
,看破名利,不再计较穷通得失,
“
识破
”
显示内心对得失不计较的豁
达;
“
下泽车安如驷马,市门卒稳似王公
”
,我的下泽车像四匹马拉的车一样安稳,隐居乡间无名
无利身心安然似王公贵胄。
“
安如
”“
稳似
”
,表明此时作者身心放松,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与向往;
“
一笑等鸡虫
”
,
“
一笑
”
,表明作者不再为名利牵绊,而安于乡间生活的自在、闲适,体现了
对权贵的蔑视。
7
.
D
8
.
①
《桃花源记》语言平淡(质朴),本诗语言凝练。
“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
几句高度凝练,概括了《桃花源记》中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
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
②
《桃花源记》长于叙事,本诗侧重通过描写营造意境。本诗通过
“
繁花
”“
茂竹
”
等画面营造
出欣欣向荣的意境,表达诗人的向往、喜爱之情。《桃花源记》更侧重叙事,故事有头有尾,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
③
《桃花源记》语言自由灵活,音乐性相对低;本诗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
有致,音乐性更强。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
后四句从渔人的视角写桃花源
”
错。
“
樵客初传汉姓名
”
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
是从桃源人的视角写的;
“
居人未改秦衣服
”
写渔人乍见
“
居人
”
,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是
从渔人的视角写的。
故选
D
。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桃花源记》语言平淡(质朴),本诗语言凝练。如《桃花源记》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
林
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
”
,语言明白如话,平淡简洁。而本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
“
渔舟逐水
”
的生
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
“
渔舟逐水爱山春,
两岸桃花夹古津
”
,
“
渔舟逐水
”“
两岸桃花
”“
夹古津
”
,高度凝练,概括了《桃花源记》中渔人
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
《桃花源记》长于叙事,本诗侧重通过描写营造意境。如《桃花源记》作为散文有很多必不
可少的交代: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交代原因,中间又写
了过程等,总之《桃花源记》更侧重叙事,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
得具体清楚。而本诗则侧重营造意境,如
“
两岸桃花夹古津
”
,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
派大好春光,为渔人
“
坐看红树
”
、
“
行尽青溪
”
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
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又如
“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
花竹
”
,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
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通过
“
繁花
”“
茂竹
”
等画面营造
出欣欣向荣的意境,表达诗人的向往、喜爱之情。
《桃花源记》毕竟是散文,语言自由灵活,音乐性相对低,如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
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长句
短句随意使用,也不讲究押韵;本诗音乐性更强。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
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
9
.
(1)
通过描写一条幽静的小路进入清寒的竹林,小桥穿过茂盛的野花,描绘了一个清幽、
淡雅的乡间美景,
“
寒竹
”
与
“
野花
”
皆不是富贵之物,小路小桥更显清悠之感渲染了一种田园
风光的气氛。
(2)①
身在官场中,却住在深山中,行为清廉节俭,表达了诗人高雅的品性。
②
心灵沉醉在清幽的山色与乡野的气氛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以及对农家生活
的热爱。
③
自述来年丰收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一片安详、衣食无忧的生活的欣慰和对政治清明的
赞赏。
【解析】(
1
)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
意思是:一条小路蜿蜒进入清寒的竹林,一个小桥穿过茂盛的野
花。诗人穿过青翠竹林掩映的小径,走过小桥,边走边观赏清涧两岸盛开的野花。
“
入
”
写出了春天里此处茂林修竹生机勃勃空气清新的景象,
“
穿
”
写出了春天此处野花遍地的
美好可爱而又淳朴自然的农村田园风光。而这一
“
入
”
一
“
穿
”
所引出的景象则又为下文描写张
谷田舍生活的情景起了烘托和映衬的作用:就在
“
寒竹
”
和
“
野花
”
这样清幽、淡雅的乡间美景
的
“
深谷
”
之中,生活着淳朴闲适的农家。
(
2
)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
诗人在一个春日里,去拜访深山谷中的农家。首句
“
县官清且俭
”
,指出了这个县的长官
清廉正直、节俭爱民。身在官场中,却住在深山中,行为清廉节俭,表达了诗人高雅的品性。
②“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
诗人穿过青翠竹林掩映的小径,走过小桥,边走边观赏清涧
两岸盛开的野花。
“
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
春水涨满了山涧,哗哗地流淌着;设在溪岸上
的水碓,不停地转动、起落,发出渲闹的声音。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唱着一首五谷丰登的歌。
接着,诗人步入桑树林。一架架木梯子斜靠在桑树旁边。农民们正忙碌着采摘桑叶。采桑要
用梯子,足以说明桑树的丰茂,叶子的肥硕,也预示蚕茧的丰收。这四句顺着诗人的游踪,
描写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和平的劳动生活,写得绘声绘色,曲折有致,引人入胜。作者
的心灵沉醉在清幽的山色与乡野的气氛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及对农家生活的热
爱。
③“
自说年来稔,前村酒可赊
”
是田舍主人对诗人的谈话。他告诉来访的客人:近年来这里
的收成不错。在前面的村子里,买酒还可以赊欠呢。这两句以农民自己的语言,描写他们以
辛勤劳动换来的丰足生活。语言朴素而有情趣,形象而逼真地表现了农民的口吻和心理,表
达了诗人对一片安详、衣食无忧的生活的欣慰和对政治清明的赞赏。
10
.雅致(儒雅)、安贫、慈善(雍和、慈爱)、好客。
11
.离别时的环境,浅水野航,白沙翠竹,月色如洗,环境清新幽谧。诗人离开时,已经天
色向暮,明月初上,可见主客相见之欢。
“
才
”
,刚刚;
“
恰
”
,正好。这两个字流露了作者的
心情:似乎一切都很称心如意。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付能力。
主人是位头戴
“
乌角巾
”
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
“
未
全贫
”
,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
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连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
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
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
和谐、宁静!可见主人耿介而不孤僻,慈善、好客。
11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
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
个人。因为是
“
江村
”
,所以河港纵横,
“
柴门
”
外就是一条小河。
“‘
野航
’
乃乡村过渡小船,所
谓
‘
一苇杭之
’
者,故
‘
恰受两三人
’”
。杜甫在主人的
“
相送
”
下登上了这
“
野航
”
;来时,他也是
从这儿摆渡的。
“
才
”
,刚刚;
“
恰
”
,正好。这两个字流露了作者的心情:似乎一切都很称心
如意。
“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
,写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
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此句通过
“
白沙
”
翠竹
“
江村
”
,
勾勒出南邻清幽怡人的家外环境;从
“
惯看宾客儿童喜
”
到
“
相送柴门月色新
”
,不难想象,主
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12
.分别是
“
明
”
和
“
出
”
。诗人在这里用了
“
明
”
和
“
出
”
,充分显现出雨后
“
新晴
”
,诗人极目
“
野
望
”
所见的景色:田野上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
“
白水
”
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
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阳光照射下
“
碧峰
”
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13
.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好处是:再次突出表现
“
新晴
”
这首诗题,因为
“
新晴
”
,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
“
倾家事南亩
”
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
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解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字的
分别是
“
明
”
和
“
出
”
。
“
明
”
是
“
明亮
”
的意思。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
“
明
”
字
突出描写了流水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更加明亮的特点;
“
出
”
是
“
出现
”
的意
思。苍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
出
”
字写出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
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
“
明
”
和
“
出
”
二字,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
特点。随着目之所及,景色由近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
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句内容及其作用的能力。尾联诗句的意思是:正是农忙时节没
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尾联描写了一幅农忙时节,农人全家
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图景。好处:从结构上看,该联又照应诗题中的
“
新晴
”
,正因为雨过天
晴,所以农人们才全家出动忙农事,诗人才得以在眺望原野时看到这样一幅景象。从内容上
看,
“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
只是虚点一笔,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使人感受到农忙
劳动的热烈欢快气氛,呼吸到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笔既丰富了诗的生活内容,又因动
静映衬而使这幅诗中画整个活起来了。
14
.
C
15
.(
1
)诗意:微风拂过,花落似锦,水过阶前,其声如琴。野居之处画面静谧美好,诗人
怡然自得,写景抒情富有诗意。
(
2
)禅趣:风吹花落,阶横水斜,景物本无心,却造就美景;诗人野居偶见,没有刻意追
求,却欣赏到如此美景,无心即为得道。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
C
项,
“
点明只有远离尘俗,身处名山胜水才能得道
”
,错误。这一联的意思是:有心追求道,
也就有了道与人的区别,好比
“
你
”
有意地去结交人,别人会对
“
你
”
的目的产生怀疑因而疏远
“
你
”
;无心于道才是道与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故选
C
。
15
.本题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诗意主要从意象和意境的角度分析,这一联的风、花、流水营造了一个微风拂过、花落似锦,
水过阶前、其声如琴的美好画面,充满诗情画意。
禅理主要从情感和主旨的角度分析。风本无心吹,花本无心落,但风吹花落却织成了最美丽
的图画;石阶无心斜,溪水无心流,而阶前流水声奏出了最悦耳动听的乐曲。这样一种无心
随意的生活,便是最为理想的生活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呢?
16
.
D
17
.
①
以水为背景。这幅画水面上涨,面积也大。
②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鹅儿嬉戏,微
风吹拂,画舫迟缓,舟行塔移,与充满生机的碧水绿岸相得益彰。
③
以绿为主色。水岸芳
草黄中透绿,绿满两岸。
【解析】
16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
考生要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是让选
“
正确
”
还是让选
“
不正确
”
的,是
“
一项
”
或是
“
两项
”
;其
次,阅读选项,回归诗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比对。
D
项,
“
运用豪放的笔调
”
错误。通过阅读这首词,可以感觉到作者通过对水乡春景的描写,
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明净的水乡春景图,传递出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其笔调是
“
清新愉悦
”
的。
故选
D
。
17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干要求,
明确答题的内容和方向,其次依据题干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回答。
本题题干要求考生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
词的上阕是怎样描绘
‘
水乡春景图
’
的
”
。据此,考生重
点分析上阕描写
“
水乡春景图
”
的方法即可。
对上阕内容理解与分析,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结合采用的艺术手法,分析画面特点,指出
表达效果。
在这首词的上阕中,出现的意象有春水、芳草、鹅儿、微风。
“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
绿满微风岸
”
,春水涨满,一直浸润到岸边的芳草,写出了水面开阔;
芳草、鹅儿在微风中活泼泼地抖动、游动,是动景,那嫩嫩、和谐的色调,透出了生命的温
馨与活力,微风轻轻地吹,吹绿了河岸,吹绿了河水,画面色彩以
“
绿色为主
”
;
“
横塘塔近依前远
”
,前方的塔是静景,与上句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现了沿途美丽风光,
表达出诗人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18
.
B
19
.
①
全词以写景为主,选取清幽淡远的意象,无一句直抒胸臆,但又处处融情于景,寄
意言外。
②
词人选取柳、露、宿鹭及月光星辰等意象,营造出生机蓬勃的意境,表现了词
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
活泼鱼虾入人梦中
”
错误,词中
“
鱼虾
”
入的应是
“
宿鹭
”
梦中。
故选
B
。
19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风格和写作特色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开篇二句描写夜行山道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
衣衫都沾湿变重了。这里既表现出途中柳密露浓,景色很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畅快,虽觉
衣衫湿重,游兴仍然很高。
接下二句描写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个饶有幽趣的画面
:
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眯
着眼睛向沙面窥视,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
!
看到宿鹭目
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
却又近情近理。词人观物既极细致,体物又极深微,所以写来如此生动而多趣。全词以写景
为主,选取清幽淡远的意象,无一句直抒胸臆,但又处处融情于景,寄意言外。
柳密露浓原是静景,但词人却借露湿征衣的动象来表现,遂比直写其静态之美更觉真实而多
采。沙滩宿鹭亦在静中,但词人却写其睡中之动态,并写其梦中之幻影,使读者不仅可见其
形之动,而且可感其神之动,因而别生奇趣。词人选取柳、露、宿鹭及月光星辰等意象,营
造出生机蓬勃的意境,表现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
20
.
A
21
.(
1
)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吟咏着诗关上柴门,甘愿姑且做一个像
长沮、桀溺那样的农民。美好的田园风光,充满情趣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情感的寄托。
(
2
)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陶渊明之所以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是因为
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界却使他望而却步。
“
聊为
”
是姑且之意,写出
了内心的失望与无奈,透露着对世道的关心和对清平盛世的向往。
【分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
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
错误。忧道不忧贫:这是《论语
•
卫灵公》中孔子的
话:
“
子曰:君子忧道不优贫。
”
意思是说:君子只忧愁治国之道不得行,不忧愁自己生活的
贫困。作者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不如效法长沮、桀溺洁身守节,隐居力耕。但并不是对孔
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故选
A
。
21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
是说
“
掩闭柴门自吟诗,姑且躬耕做农民
”
。其中,
“
长吟掩柴门
”
表明诗人的避世思想,从
“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
可知,诗人遥想和赞美安贫乐道的孔子。
从
“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
等处可知,诗人更钦羡古代躬耕田
园的隐士长沮、桀溺,甘愿姑且做一个像长沮、桀溺那样的农民。这集中体现出诗人渴望躬
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但
“
聊为陇亩民
”
是写诗人表示愿意姑且先做一个农民。
一个
“
聊
”
字表明隐居避世的思想并非诗人最真实的想法,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失望与无奈,字
里行间仍透露着对世道的关心和对清平盛世的向往,表达了此时的诗人还有想要有所作为。
且结合诗歌开头
“
先师有遗训
”
和引用的孔子让子路向隐士问路的典故,可知诗人在隐居之外,
还有如孔子一般
“
忧道不忧贫
”
的济世情怀。两种情感同时存在,复杂而矛盾。
22
.
C
23
.颔联赏析
:①“
娉娉
”
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扶风垂柳的柔媚之态,情趣盎然。
②“
娉娉
”“
点
点
”
巧用叠词,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形式优美。
结构作用:照应首句
“
春半
”
,为下文的
“
蓑
”“
半湿
”
做铺垫。
【分析】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
诗人戴着蓑笠唱着牧歌,看见篱边穿红裙子的农家少女
”
错误,
“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
的意思是:披着蓑衣的牧童正在唱歌,穿着红裙的少女隔着篱笆偷偷张望。所以应是戴蓑笠
的牧童歌唱、穿裙子的农家少女窥视行人。
故选
C
。
23
.本颢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赏析诗句时要注意从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写景的诗句一般从景与情的关系着手,本诗句
运用了叠词的手法,可以从音韵等角度分析。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时要注意相关诗句在整首诗
中所处的位置。
颔联
“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
中诗人笔下之柳,不是呈一种动势,而是呈多种动势。它不
仅下垂,而且随风摇动,仿佛少女娉娉的腰肢一样,左右摆动。
“
娉娉
”
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
扶风垂柳的柔媚之态,情趣盎然。此外,作者所写的雨,不是大雨,而是点点细雨。
“
点点
”
,
还呈现出落雨的动势。雨落水塘,溅起圆圆的水花,
“
回
”
字,与前面的
“
垂
”
字对照,
“
点点
”
与前面的
“
娉娉
”
对照,更加强了风景的动态美。
“
娉娉
”“
点点
”
巧用叠词,音韵和谐;对仗工
整,形式优美。
如果说,前面两联是写风景动态美的话,那么,后面两联就是写风情动态美了。诗句
“
娉娉
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
照应首联
“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
中的
“
春半
”
,并为下文的
“
蓑
”“
半
湿
”
做铺垫。
24
.祭祀土神,祈求丰收农家(田家、田园)
25
.
①
陆诗中
“
山重水复疑无路
”
一句,不仅叙写了游村时的真实体验,又蕴含着绝处逢生
的哲理,给困境中的人们以新的希望。
②
元曲选用了许多生活细节、农村物景,运用了大
量的口语,生动风趣地描写了田家无忧无虑的快活场景。
【解析】
24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
社
”
意思是祭祀土神,祈求丰收。
《游山西村》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写农民热情好客,《折桂令
·
田家》
“
沙三伴
哥来嗏,
……
只为捞虾。太公庄上,
……
磕破西瓜;小二哥涎刺塔,碌轴上渰着个琵琶
”
写夏
日田家生活。所以,两首诗描写的生活场景都是农家或田家、田园。
2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题目给出了鉴赏的点
“
陆游的诗有理趣,卢挚的曲有谐趣
”
,
因此在鉴赏的时候,要围绕这两方面展开。
陆游的诗中次联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
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这其中蕴含了人
生的哲理,人生中也常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
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
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绝处逢生、消长变化的哲理。因此诗
歌富有理趣。
卢挚的这支曲子是田家生活的一个剪影,写了三个人物组成的一个场面,语言生动活泼,人
物生动活泼,场面生动活泼。
“
青泥
”
、
“
磕破
”
等措词,都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朴野的生活,
泥土的气息,原始的风物,实在叫人艳羡不已,文中大量使用
“
沙三、伴哥
”“
碌轴
”
等民间的
口语,带有浓厚的乡村气息,是一幅田家无忧无虑的快活场景。因此诗歌富有谐趣。
26
.
A
27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一年的收成虽未估量,但劳作已使我开心。表现了诗人更关注农作
时的劳动乐趣,喜欢惬意的农耕生活。
【解析】
2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A.“
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
错误,不是否定孔子人生选择,而是更喜欢这种
“
耕种
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
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
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界却使他望而却步。
故选
A
。
2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和分析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
,
“
岁功
”
指一年的农业收获,
“
即事
”
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意思
是:一年收成虽未估量,眼前的劳作已使我开心。诗人遥想和赞美贫而好学、不事稼穑的颜
回和安贫乐道的孔子,但尤其钦羡古代
“
耦而耕
”
的隐士荷蓧翁和长沮、桀溺。从中叙写劳作
欢欣的句子可以看出,诗人更偏重于向荷蓧翁和长沮、桀溺学习,想成为他们那样的隐士,
表达出诗人更乐于隐居田园的,喜欢惬意的农耕生活的情感。
28
.
C
29
.(
1
)相同点:都有对田园农家生活的热爱,对农村优美风光的赞美和向往。(
2
)不同点:
①
范词内容:上侧重写江南水乡舟行所见之景,农人忙农事的井然有序,有丰收在望的期
待。
②
陆诗则表现丰收之后,农家盛情款待的淳朴民风。
③
陆诗还蕴含哲理
——
只要人们
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
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解析】
2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
.
“
以水乡的寒冷写词人内心寒冷
”
错,词中的
“
寒
”
是写实,指水冷。本词表现的是对农家
生活的满足感,所以并不心寒。
故选
C
。
29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范诗:从
“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
诗歌的下片内容看,下片写田园,写农事,通过对
“
农事
”“
村北村南
”
秀麦
”“
桑叶
”“
新茧
”
等的
描写,流露出对农家生活的认同感、满足感,表达了作者对田园农家生活的热爱。
陆诗: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
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
足鸡豚
”
一个
“
足
”
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
莫笑
”
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不同点:
范诗:词的上片向读者讲述了一幅早春水乡的五彩画面,通过对春水、芳草、鹅儿、画舫、
横塘塔等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净的水乡春景图,表达了对农村优美风光的赞美。
词的下片写到农事,视野更加开阔了。
“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
写出农事
的轻松,农作的井然有序。
“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
,这两句是写高地上景象,
虽然水稻刚刚下种,但漫冈遍野的麦子拔穗了,蚕眠,桑叶也便宜了,农桑丰收在望。所以
下面写道:
“
看看尝面收新茧
”
。
“
看看
”
,即将之意,透着津津乐道、喜迎丰收的神情。下片
写田园,写农事,流露出对农家生活的认同感、满足感。
陆诗:从首联的
“
腊酒
”“
鸡豚
”
来看,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豚,是猪。足鸡豚,意谓鸡猪
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描写的是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
的淳厚品行。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山峦重叠
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
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
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
生命力。
30
.
B
31
.(
1
)欣慰之情。诗人种苗东皋,见禾苗茂盛,欣慰之情油然而生。
(
2
)安适自得之情。诗人劳作归家,斟酒自饮而自得其乐。
(
3
)对劳动丰收的期冀之情。诗人希望桑麻农事兴旺,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
(
4
)对志同道合者的期盼之情。诗人在尾联中,巧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对益者三友的渴慕
和期盼。
【解析】
30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
虚实结合
”
错。
“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
描写诗人傍晚时分
驾着车子回来,夕阳西下,山路也渐渐地变得幽暗。远远望见村中已是炊烟袅袅,孩子们正
在屋檐下盼望诗人回家。此处描写均为实写。
故选
B
。
31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前两句写在东边高地上种植禾苗,禾苗生长茂盛遍布田野。这两句叙事,显得很随意,是说
在东皋种苗,长势如何如何。但就在随意的话语中,显出了一种欣慰、满意的心情,他说这
话好像是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
三、四句写虽然劳作辛苦有些疲倦,但家酿浊酒还满可解乏。陶诗中有
“
带月荷锄归
”
,
“
浊
酒
”
云云是常见的语句。看来他对
“
荷锄
”
并不感到是多大的重负,差不多习惯了。他对劳作
后有酒喝这件事很满意,有一种自斟自饮之乐。
“
自适
”
写出安适自得之情。
十一、十二句写诗人只希望桑麻农事兴旺,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桑麻兴旺,蚕事顺遂,
这是他的生活理想。
“
但愿
”
一词有诚心祈祷之意,表达了对劳动丰收的期冀之情。
最后两句写诗人不求闻达,心愿就这样,希望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
三益
”
用典,表达了自
己对益者三友的渴慕和期盼。
32
.
C
33
.
①
对比的手法。用张释之为王生结袜和潘岳谄媚高官对比,表达了诗人宁愿像张释之
礼待王生那样为乡邻做些有益的事情,也不学习潘岳之流趋炎附会权贵;
②
表达出诗人归
隐山林、厌恶官场、保持高洁品格的情感。
③
人的一生,要坚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找
到生活的乐趣;如果没有高尚的情怀、人生的追求,即使身居高位,也没有了人生的价值。
【解析】
3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
但依然希望被朝廷重用的理想
”
错误。表现诗人在帮助相邻后得到的回报和满足,以及在
山林生活的惬意、闲适等,没有希望被朝廷重用的情感。
故选
C
。
3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诗人情感等能力。
诗歌颔联的意思是宁愿心甘情愿地做像张释之为王生结袜那样的人,也不作像潘岳那样谄媚
高官的人。这里将张释之为王生结袜和潘岳谄媚高官进行对比,通过后文可知,诗人在罢官
期间为乡邻施药,就像山间的鸟一样与世无争,所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宁愿像张释之礼
待王生那样为乡邻做些有益的事情,也不学习潘岳之流趋炎附会权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隐
居山林、不愿做官、不趋炎附势、保持高洁品质的情感。这首诗写于诗人被罢官多年的晚年
时期,但是诗人为乡邻施药让自己很快乐,就像山间那与世无争的鸟一样,所以人的一生要
找到自己的价值,找到生活的乐趣,即使不能身居高位,也要有高尚的情怀、人生的追求。
34
.
B
35
.
①
孤独寂寞表现在首联。渊明天性与世俗不合,故极疏于人事交际,而
“
游好在六经
”
,
正谓渊明之志趣在潜心研习古代经籍,表达了特立独行的孤独寂寞。
②
孤独寂寞表现在尾联。用孟公赏识张仲蔚之典,作者以张仲蔚自比,认为没有像孟公那
样能了解自己的人,所以心中真情就始终不能表露,表达了知音难觅的孤独寂寞。
③
超越向上之精神表现在第三联。渊明自谓始终抱定固穷之志节,纵然饱经饥寒交迫之困
苦,亦决不向黑暗势力屈服。
④
超越向上之精神表现在第五联。披衣坐守长夜,长夜漫漫,晨鸡不肯报晓。此二句诗,
富于象征意味,可以说正象征着时代的黑暗与志士的操守。时代愈黑暗,志士愈孤独。
【解析】
3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
年过半百
”
错误,
“
不惑
”
指四十岁。
故选
B
。
3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联
“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
中的
“
罕人事
”
表明陶渊明少年时就很少与外界交往,可见其
天性与世俗不合,疏于人事;
“
游好在六经
”
表明他所喜好的就是儒家六经,可见其志趣在于
潜心研究古代经书。因而,首联表明陶渊明在黑暗时代特立独行,是孤独寂寞的。
尾联
“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
中
“
孟公
”
指东汉人刘龚,曾赏识家贫的文士张仲蔚,作者借
用典故,以张仲蔚自比,言孟公不在没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自己的真情无法表露。因
而,首联表明陶渊明在黑暗时代知音难觅,是孤独寂寞的。
第三联
“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
中
“
固穷
”
指安于穷困,
“
饱所更
”
指备历饥寒之苦,陶渊明
饱经饥寒交迫之困苦,仍然始终坚守固穷之志节,不向黑暗势力屈服。因而,第三联表明陶
渊明在黑暗时代具有超越向上之精神。
第五联
“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
中
“
守长夜
”“
晨鸡不肯鸣
”
指坐守长夜,长夜漫漫,晨鸡不
肯报晓,很难熬到天明。陶渊明是因为夜寒而无眠,还是由于心情而不寐,或二者兼之。这
两句诗象征着时代的黑暗与志士的操守,纵使时代黑暗,志士永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因而,
第五联表明陶渊明在黑暗时代具有超越向上之精神。
36
.
D
37
.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渔人悠闲自适生活的羡慕、向往。不同:皮诗描写了渔家平淡
幸福的日常生活,由
“
莼菜
”“
鲈鱼
”
等事物引发了诗人奔走客途的思归之情。张词描写了秀丽
的湖光山色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寄托了诗人自身高远、悠然脱俗的意趣理想。
【解析】
36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D.“
议论
”
说法有误。
①
这首诗记叙了西塞山渔家的日常生活,垂钓、采桑叶、买蓑衣,一家
人各有其事,体现了记叙手法;
②
这首诗还描写了雨天河面船儿穿梭和莼菜漂浮的情景,
以及春天鲈鱼肥,体现了描写手法;
③
尾联诗人直接抒情,对渔家这样平淡却丰富幸福的
生活饱含艳羡之情以及自己旅居漂泊的孤独之感,运用的是抒情手法而非议论。
故选
D
。
37
.本题考查学生评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张诗中
“
斜风细雨不须归
”
的
“
不须归
”
和皮诗中
“
隔波相羡尽依依
”
中的
“
相羡
”“
依依
”
都用直接
抒情的手法,表达西塞山可以长留,表达对西塞山此地的喜爱之情。而这喜爱之情,不仅是
因为这里的美景、美食,也是因为这里能够戴着
“
青箬笠
”
,身披
“
绿蓑衣
”
,
“
静倚枫根坐钓
矶
”
,过着毫无机心与纷争的平静隐居生活。这是两者情感的相同之处。
而对不同之处的分析,需要结合两者的不同写作背景来展开。
皮诗根据诗题
“
西塞山泊渔家
”
可知是一首羁旅诗,作者坐船停泊在西塞山,写出了自己的所
见所感。首联和颔联是作者对自己所看到的渔家日常生活景象的叙述,颈联描绘了西塞山菜
滑鱼肥的场景,暗示此处平淡却丰富幸福的生活。而尾联作者笔锋一转,
“
西塞山前终日客,
隔波相羡尽依依
”
,反观自己只是这里的过客,即使羡慕这里的生活也是徒然,此处诗人直
抒胸臆,写出了作为一名羁旅之客的孤独之感。
张词是在颜真卿到任湖州刺史后其驾舟往谒,他们即兴唱和的作品。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
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可见写作此词时,张志和的情绪是高昂的而非
消极的。从渔翁头戴籍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
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也可以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看到作者寄
托其中的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的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
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
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38
.
D
39
.答案示例一
“
依依
”
好。
“
依依
”
与前一句
“
远人村
”
呼应,写出了远处的炊烟隐约而轻柔
的样子,同时又移情于景,将
“
我
”
融于景物之中,传形又传神,表现了田园的宁静安闲,表
达了对田园的热爱。
“
上
”
没有
“
依依
”
更有情味和
“
淡
”
的境界。
答案示例二
“
上
”
字好。
“
上
”
用白描手法,写出炊烟缓慢升腾的样子,极具动态感、画面感
(立体感),使人如临其境;虽没有
“
依依
”
那样移情于景,但景物中自然融入情感,是一幅
无我之境,更显淡泊,更让人回味无穷。
40
.答案示例一林黛玉对陶渊明诗歌的喜爱,对田园诗
“
淡
”
的欣赏,表现了她不愿与世俗
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黛玉葬花,并在葬花词中说
“
质本洁来还洁去
”
,同样表现出对纯洁品
德的坚守。
答案示例二香菱是薛蟠抢的小妾,薛宝钗不教她学诗而黛玉倾心传授,既说明黛玉对命
运悲苦的香菱的同情,也说明她本质上不顾及世俗人情和礼法。林黛玉与宝玉互赠情物情诗、
同看《西厢记》,都说明她更珍视现实人性而抵触传统礼法。
答案示例三黛玉教香菱学诗表现了黛玉的诗性、感性的形象特点,对诗的谈论表现了黛
玉充满了自然的灵性和秀逸天真的意态风神。黛玉葬花,黛玉悲秋,黛玉叫紫鹃撂下纱屉看
大燕子回来的对话,都说明黛玉形象中有诗的气韵灵性。
【解析】
3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D.“
境界旷远壮阔
”
错误,应该是和谐幽静,淡泊宁谧。
故选
D
。
3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的能力。
该题开放式作答,如认为
“
上
”
好,可分析
“
墟里上孤烟
”
,系从陶潜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
烟
”
(《归园田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
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
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
“
渡头余落日
”
,精确地剪取落日
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
留下想象的余地。
“
墟里上孤烟
”
,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
“
上
”
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
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如认为
“
依依
”
好,可分析,
“
依依
”
,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既写的是炊烟自远处
村庄缓缓上升的景色,又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
依依
”
二字似有不舍离去之意,以拟人手
法,流露出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依恋不舍之情,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显得更有情味,而
滋味更
“
淡
”
真动人。
4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黛玉评诗
“
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
”
可见,她喜爱陶渊明的淡然纯真情怀,
这反映出她性格上高洁,不远沾染世俗的特点。黛玉葬花时,是不忍心花落在地任人践踏,
便独自把它们扫入锦袋中,埋入泥土,反映了她的高洁。
从黛玉对香菱学诗的态度可见,她并不因香菱身为薛蟠的小妾而瞧不起她,反而对香菱充满
同情,富有耐心;薛宝钗同样才华横溢,却不愿费心教她;而黛玉则悉心传授,可见她眼中
没有世俗阶级、礼法等级之分,只有性灵相投之感。在《红楼梦》中,她与贾宝玉之间的感
情也是同样出自真纯内心,他们互赠情物情诗,同看《西厢记》,都懂得对方内心对于世俗
礼教的不屑而追求真诚的心意,说明她更珍视现实人性而抵触传统礼法。
黛玉教香菱学诗也体现出黛玉在诗歌上的领悟能力、创作能力极强,她并非墨守成规之人,
而是更推崇淡然纯真,越是
“
淡而现成
”
,越是有诗意,仿佛整个人都是由诗构成的一般,自
然而然地散发出天人合一的诗性。她对一切自然外物的感受,如葬花,对花儿无限同情与爱
怜之意;叫紫鹃撂下纱屉看大燕子回来,对燕子这种自然精灵充满关爱与体贴;她的潇湘馆
幽静深远
……
这些都体现黛玉形象中诗的气韵灵性。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19:42: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42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