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揭开造句

更新时间:2022-11-14 12:29:56 阅读: 评论:0

新东方一对一补课有效果吗-柘皋怎么读


2022年11月14日发(作者:高考图片大全唯美图片)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蝙蝠和雷达》单元第二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

学习

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

解、研究蝙蝠飞行探路的秘密。

二、过程与方法

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飞机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次实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难点通过理解飞机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1、复习检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再来看一下

这些字词认识了吗?认读并造句。

横七竖八证明研究驾驶

即使启示敏锐揭开

2、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

眼睛。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

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

3、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

被蒙住了眼睛。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

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

可以避开障碍物呢?好,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

习这篇文章《蝙蝠和雷达》。

4、板书课题:6、蝙蝠和雷达

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造句

生做游戏

齐读课题

本节课通过复

习上节课的字

词,然后通过做

游戏,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进

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交流探讨: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出示第1-2自然段:

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

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

一架飞机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

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第二自然段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是

为了引起读者对下文的关注和思考。

4、试着写一句设问句:

暑假小敏去了哪里游玩呢?原来她是去了北

京。

5、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第3-7自然段。

(2)交流探讨:读完这一部分,你能提出什

么问题?

2、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哪些

角度进行提问。(提示:可以从课文内容、写作方

法等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

3、出示小组问题清单:

(1)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说明

了什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的)

同桌合作学习

交流探讨

指名读

同桌交流

指名说

有感情地朗读

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探讨

整理问题清单

指名说问题

本部分分为三个

环节:第一个环

节为品读感悟,

主要抓住重点的

字词对文章进行

理解,结合图片、

知识链接等资料

使学生对文章有

一个细致的感

悟,重点语段重

点朗读,多读,

在读中体会词语

的深意。最后对

课文内容进行梳

理,试着让学生

根据梳理的层次

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个环节是拓

展阅读,重点还

是阅读,提出一

些简单的问题让

学生在朗读中寻

找答案;第三个

环节为课堂练

习,主要是对本

节课的内容进行

一个复习回顾,

加深学生的印

象。

(2)课文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针

对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问的)

(3)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针对

课文内容提问的)

4、出示第三自然段: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

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

西吗?

(1)即使……也……表示假设的让步。

即使今天下雨,我也要坚持上学。

(2)最后一句这句话以问句提出质疑,使语

气更加强烈,含有探其究竟的欲望。

5、出示课文第4-5自然段: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

了一次实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

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

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

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

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

个不停。

(1)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说明

了什么?完成表格。

分析问题角度

指名读

了解关联词

理解表达效果

指名读

生读课文完成

表格

(2)课文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详略得当,让文中语言更加准确精炼,不拖泥

带水。运用详略对比,强调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

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了什么?

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

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6、出示第七自然段: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

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

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

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

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

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

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

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

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

改变飞行的方向。

(2)拓展:超声波

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我

们人类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Hz-20000Hz),

它的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

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

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在医学、军事、工业、

农业上有很多的应用。超声波因其频率下限大于人

的听觉上限而得名。

(3)“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

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句中“终于”一次去掉

指名说

生了解写法

指名说

指名读

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终于”对应着“反复”,说明

科学家解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经过了多

次研究的,突出了科学家做研究的艰难和科学态度

的严谨。

7、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三部分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第8自然段。

(2)交流探讨:读完这一部分,你能提出什

么问题?

2、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哪些

角度进行提问。(提示:可以从课文内容、联系生

活经验等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

3、出示小组问题清单:

(1)蝙蝠和雷达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针

对课文内容提问的)

(2)科学家还从哪些动物的身上得到启示,

制造了现代化的设备?

4、出示课文第8自然段: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

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

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

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

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1)蝙蝠和雷达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蝙蝠的嘴——雷达的天线

超声波——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

蝙蝠的耳朵——雷达的荧光屏

(2)出示图解理解

5、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

指名说

生了解超声波

集体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

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探讨

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

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

吗?

鱼——潜水艇

蜻蜓——飞机

青蛙眼睛——电子蛙眼

6、演一演:

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儿碰到

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

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呢?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

(2)派代表上台表演。

7、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六)写法借鉴

设疑法:

设疑法多用在作者要着意说明的地方,先由作

者提出问题,再进行解答。这篇课文在叙述中就用

了设疑法:“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

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运用设

疑法,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更容易把问题说明白,

并引起读者的注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七)知识梳理

蝙蝠和雷达

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发现问题:蝙蝠夜间飞行

研究问题:反复实验

不断研究

得出结论

受到启发:为飞机装上雷达

二、拓展阅读

1、课件出示:

整理问题清单

指名说问题

分析问题角度

指名读

指名回答

根据图片理解

拓展

生试着想象交

人类的“老师”

科学家研究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

示,发明了雷达。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

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

止蝙蝠一种?

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

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

飞机。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

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

的惨祸。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找到了防止这类事

故的方法。其实蜻蜓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

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大一些的

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要是早知道

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啊!现在,飞机

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

蜂等的飞行方法,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

新式飞机。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

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

易举地超过海轮。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仔

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

线体”。而“流线体”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

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

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可是无论怎样

用力,也不能把鸡蛋捏碎。薄薄的鸡蛋壳怎么这样

坚固呢?科学家怀着极大的兴趣研究了这个问题,

终于发现薄薄的蛋壳之所以能够承受这么大的压

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

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的特点

中,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会

有感情地朗读

生了解写法

生梳理知识

自由读

堂和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是

这种“薄壳结构”。

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

车,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广大生物界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2、学生自由阅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3、互相交流,说说

(1)人类的“老师”指的是?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有

许多,除了本文列举了的例子外。你还知道有哪些

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

人类根据野猪鼻子发明了防毒面具,根据蛙眼

发明了电子蛙眼。科学家从萤火虫身上得到启示,

发明了高效的冷光源。

三、课堂练习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不是……而是……

无论……都……

即使……也……

1、(即使)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它(也)照

样能自由飞行。

2、蝙蝠(无论)怎么飞,(都)不会和其他

物体相撞。

3、(因为)驾驶员能从荧光屏上清楚地看到

前方的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很安全。

4、蝙蝠(不但)能在夜里安全飞行,(而且)

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5、蝙蝠能够在夜里安全飞行,靠的(不是)

交流完成练习

生自主完成练

小组评议

眼睛,(而是)耳朵和嘴巴的配合。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同步练习题。

2、寻找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模仿的

动物的某些特点来发明的,找一找,和同学们分享。

课堂小结大自然蕴藏着无尽的奥秘,只要我们善于观

察,善于发现,善于研究,就能揭开更多的奥秘,

从中获得启示,进行发明创造,更好的为我们人类

服务。

对本节课主要内

容进行一个全面

的总结,加深学

生对于本节课的

理解。

板书6、蝙蝠和雷达

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发现问题:蝙蝠夜间飞行

研究问题:反复实验

不断研究

得出结论

受到启发:为飞机装上雷达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12:29: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4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锈蚀怎么读
下一篇:列加偏旁
标签:揭开造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