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汽化和液化ppt

更新时间:2023-02-01 18:32:49 阅读: 评论:0

进入初中半年的感受-一个足球场多少平方米


2023年2月1日发(作者: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生)

《汽化和液化》ppt公然课(教科版八上)课件

篇一:《汽化和液化》

《汽化和液化》授课方案稿思想图——上什么、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

万年二中

本节内容于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分析授课目的——知识技术、过程方法、感神态度价值观本节内容的重点

和难点

引导、演示等方法二、教法与学法研究、合作等方法小组谈论,综合观察三、授课

过程设计师生研究,新课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知识四、板书设计:以以以下图

生活——物理——生活“先行组织者”策略五、设计理念及创新之处

创新之处:过程性谈论和学生自我谈论板书的设计,采用思想导图的形式

《汽化和液化》授课方案流程图

《汽化和液化》

依照授课纲领和课程标准,再联合实质授课,我们一般将本节课分为三个课时

解说,即两节

新授课,一节坚固课。而我授课的内容是《汽化和液化》的第一课时,汽化和

液化之《水的沸腾》。

本课时的设计对象主要针对一般初级中学,即授课条件一般的学校,能基本易

于实现此堂课的教

学。以下是我的授课流程和授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于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热现象中的第三、四种物态

变化,在初中物

理的专题科学研究实验中举足轻重,而“水的沸腾”是物态变化中最基本的探

究之一。

(2)作用:它与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广泛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感觉

到学物理的乐趣;

以学生亲身经历研究过程,发现水的沸腾是激烈的汽化现象,培养学生合作、

1

沟通的能力,应用

物理的一般规律解说现象;在学生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引出沸点知识,给出几

种液体的沸点表,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教材安排了“想想做做”,坚固学生学习的知识,发掘学

生的着手实验能力。

2.授课目的

(1)知识与技术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和汽化是两个互逆过程;认识沸腾现象,知

道什么是沸点

(2)过程和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激烈的汽化现象;经过研究认识液体沸

腾时的温度特点。

(3)感神态度和价值观经过授课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对科学的求知欲;

使学生乐于研究自然现象,善于独立观察

和思虑生活,认识平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3.授课重点和难点

(1)重点:学生经过学习,认识液体沸腾的特点。

(2)难点:指导学生经过对现象或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

的特点;培养学

生的着手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以引导研究法为主,并联合谈论法、演示法、概括及谈论,充散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研究。合适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PPT课件及有关视频,

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讲堂的有效信息容量。

2.学法: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谈论、小组合作学习及竞争,充分表现学生的主体地

位,使学生自主

进行知识建构。

2

教法、学法的应用将在以下内容中详细提到。

三、授课过程设计

1.3分钟)

问题情境1:用酒精棉在黑板上写下“加油”两个大字,一段时间后“加油”

不见了。引导同学

们思虑:“加油”两个字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问题情境2:(教师演示实验)向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放入热水中。

问同学们“塑料袋有什么变化?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这是为什么”。

此后把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冷水中。问同学们“塑料袋有什么变化?闻一

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这是为什么?”。此过程中以简单的生活物理实验

举例,引起学生思虑,应用了引导研究的教法。

2.提出假定(讲堂中时间为9分钟)

教师:PPT课件表现“问题表格1”,引导学生将假定填入表格中。(表现表格

时间:1分钟)学生:分小组谈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变

瘪了,请学生代表讲话。此过程中,同学们按座位成组,请各组同学的其中一个

做代表,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有利于讲堂的控制和学生的安全)。此后小组将

老师提出的上述两个问题进行谈论,并把各自想到的答案(即假定)概括,写在

起初准备的纸上,由小组长代表回答。(4分钟)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汽化”和“液化”。请学生举出一些生活和自

然现象中汽化现象的实例。学生初步认识出汽化现象可分为两类,蒸发和沸腾。

(4分钟)

整个过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优秀习惯,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以

及用于过程性谈论。本环节采用了谈论和小组合作的学法。

3.师生研究,新课学习19分钟)

(1)水的沸腾:此环节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经历,问“能否观察过水沸腾的

过程?水沸腾前、沸腾时、沸腾后,水的内部和外面,有什么样的现象?”学生

自但是然回想自己的经历,并用自己话加以描绘。此环节应用设疑激趣的方法。

(3分钟)

(2)在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猜想的基础上,老师开始解说,给同学们播放一

3

段“水的沸腾”视频,让同学们加深印象,再次认真地观察,为学习“水沸腾的实

验和水沸腾的特点”做好铺垫。此环节应用演示法。(3分钟)

(3)问学生“假如我们要做一个慎重的、科学的水的沸腾实验,该怎么做呢?水

沸腾前、沸腾时、沸腾后,水的内部和外面,有什么样的现象?水沸腾过程中,水

的温度变化有什么特点?”。教师播放“水沸腾实验”和“水沸腾的特点”视

频,在学生观察实验视频和设想的基础上,教师用PPT课件表现“问题表格2”,学

生将各自的答案(即假定)写在表格,小组谈论概括,将在教师解说结束后比

较哪组的更全面正确。教师解说,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水的沸腾过程和特点,共同达成

刚才表现的“问题表格2”。

此环节学生利用了“先行组织者”,小组合作谈论、竞争的的学法,教师应用

了演示法、图表法等的教法。(10分钟)

(4)在已有的“水的沸腾特点”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沸点”的看法,并引导学

生学习其他液体的沸点。应用先行组织者法。(3分钟)

4.解决问题(讲堂中的时间:4分钟)

学生总结本堂课学习的知识,小组再次将“问题表格1”和“问题表格2”完满整

理,并与以前做的假定进行比较,看能否有收获,与其他组的假定、总结作比较,

看看谁的更全面正确。(4分钟)

5.创新知识(讲堂中的时间:8分钟)

(1)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想想做做”——纸锅烧水。(2分钟)

(2)师生共同总结水的沸腾过程和水的沸腾特点,沸点及其应用。(2分钟)

(3)PPT表现课后思虑:从冷水放入水壶,到水加热烧开,到水烧开后,水壶

口冒“白气”整个过程,能否是只有汽化过程?那些“白气”是水蒸气吗?(为下

节课——“液化”的详细解说

做铺垫)。(思虑题表现时间:2分钟)

(4)PPT表现课后家庭实验的学习任务:向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使用醋,

放入热水中。观察塑料袋有什么变化?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并解说这是

为什么。此后把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冷水中。观察塑料袋有什么变化?闻一闻、

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并解说这是为什么。将假定和答案填入“问题表格3”中。

(表现和解说时间:2分钟)

4

四、板书设计(板书在讲堂中所用的时间:2分钟)

(1)有关于传统的板书设计,本次我将采用“思想导图”的形式设计板书。如

下:

(2)表现本堂课的授课流程图,让学生回想讲堂授课。如第三页:

五、设计理念及创新之处

1.设计理念:“生活——物理——生活”的研究学习设计;应用“先行组织者”

策略;授课媒体的选择应用了“媒体选择率”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

思想及方法,即“提出(发现)问题——提出假定——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

2.创新之处:侧重过程性谈论和学生自我谈论——利用小组谈论表和自我填写

表的比较,授课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每一阶段对问题的认识和解答记录下来,

有利于比较性学习;侧重学生的合作与竞争学习,培养综合的学习能力;板书的设

计,采用思想导图的形式,系统、直观,网状结构,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运用授课流程图,有利于系统地掌握知识。

篇二:5.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物态变化第3节汽化和液化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和液化的两种方法。2.

认识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二、重点: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与不一样样点。难点:能分析生活中一些常有的汽

化和液化所引起的现象。三.预习

1、水开了得悉沸腾是液体_____________________.2.沸腾与蒸发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3.在液体和同时发生的激烈的汽化现象,沸腾需要热。4.

要达到必定的温度才沸腾,且液体沸腾时温度,液体沸腾的温度叫5.液体的

沸点不一样样;在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酒精的沸点是℃。6.液体的沸点与大

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也就越。4.蒸发和沸腾的差异:

5.液化:(1)降低温度能够负气体液化,举例:(2)压缩体积也能够负气体液化,

举例:(3)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4)液化要热。四.

显现

5

实验研究沸腾的规律.想想水沸腾时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图线有什么特点?和

晶体消融有什么相像之处?

实验研究(水)沸腾的规律

“水开了吗?”这是在每家庭几乎每日都会听到的一句问话。“开水不响,响

水不开”或许是

学生很小就学来的判断水能否“开”了的依照。探入思虑过与水沸腾相陪伴的

气泡、声音、水

量、温度等有关特点的变化规律: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引起并确认

实验研究问题。

1.水沸腾与温度的关系,

(烧水过程中直接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从而研究发现沸腾的特点和规律,水的温度

随中热时间变化的记录、水发出的声音、水中的气泡随加热时间变化的有关记

录),·2.水沸腾时温度与气压有什么关系呢﹖从书上实验得悉

总结以下: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__.气压减小,沸腾时的温度降低,

气压增大,沸腾时的温度高升.五﹒反应

衣服能否沸腾现象?,汽化还有一种方式叫做(1)蒸发是在温度下都

能发生的汽化现象。(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3)沸腾与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

式,都需要要热;蒸发能够以致液体和它依赖的物体温度,拥有制冷作用。1.关

于液化,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降温能够使所有气体液化B.压缩体积能够使所有气体液化C.液化过程是个吸热

过程D.液化过程是个放热过程2.水烧开时,壶嘴冒出很多“白气”,这些“白气”

是A.

水蒸气B.小水珠C.热空气D.白烟3.夏天扇扇子能令人感觉凉爽,这是由于扇子

所产生的风A.使空气的温度降低B.在人体表面吸热C.加速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D.

减慢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4.以下现象中不可以能出现的是A.60℃

的水,正在沸腾中B.用纸盒装水,放在火上加热,可将盒中的水烧开C.液体吸

热后,温度却不高升D.用水银温度计测得南极观察站的温度是-60℃5.物质

从液态变为__________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

形式。图1中甲、乙是小明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时看到气泡上涨情况的表示图,

6

其中图__________是沸腾时的情况。

篇三:5.3汽化和液化授课方案(教科版八年级上册)(2)

第3节汽化和液化一、

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术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差异。知道汽化

是吸热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会用汽化和液化的规律解说自然界或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经过研究活动认识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经历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认识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把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乐于研究自然现象和平常生活

中的物理道理。

认识电冰箱的基本源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实验研究水沸腾的规律。

本节的难点是水沸腾的温度(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三、授课过程

1.实验研究(水)沸腾的规律

(1)“水开了吗?”这是在每家庭几乎每日都会听到的一句问话。“开水不响,

响水不开”或许是学生很小就学来的判断水能否“开”了的依照。基本学生拥有

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并未认真观察过水沸腾的全过程,并未探入思虑过与水沸腾

相陪伴的气泡、声音、水量、温度等有关特点的变化规律的授课背景,教师宜按

照教科书的提示,利用透明容器结构水沸腾过程的真切情境,激励学生:你看到

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引起并确认实验研究问题。学生研究的问题,应达成

某种共鸣,比方,研究水沸腾与温度的关系,但也应激励附带研究其他问题,诸

7

如沸腾前后的声音变化、气泡变化、沸腾时水量的变化等。这些附带研究的问题,

对学生进一步深入认识沸腾现象和汽化现象、形成对多种现象联系与思虑的意识,

十分必要。

(2)迁移研究固体消融规律的学习经验,在烧水过程中直接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从而研究发现沸腾的特点和规律,应成为讲堂授课中的“转知成识”、“转识成智”

的优秀契机,同时成为教师引领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的指南。

教师还应提示学生:在实验中,要分工合作,做好观察记录(包括水的温度随

中热时间变化的记录、水发出的声音、水中的气泡随加热时间变化的有关记录),更

要注意安全,防范烫伤。

(3)在学生得出水沸腾的温度和加热时间的关系曲线后,应及时组织分析论证和

沟通谈论:

·该图像与晶体消融图像有什么相像之处?有什么不一样样之处(沸点看法得

以生成)?·沸腾前、沸腾时用酒精灯加热水的作用有什么不一样样?移开酒

精灯,停止加热,水还沸腾吗?

·水的沸点是100℃吗?假如不是100℃,终归是实验误差,还是还有原

因?·沸腾前后,水中气泡变化、声音变化有什么特点?沸腾中减少的水跑到

哪去了?·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这个结论能否可推行到所有液体?为了检验

你的判断,你认为能否有必要换用其他液体再做实验?

(4)由水沸腾时的实验数据和水沸腾曲线学生能够认识到水有确定的沸点。基于

沸点

与气压的关系在生产技术和平常生活上的重要应用(压力锅就是一个典型),引导

学生研究水的沸点温度与气压的关系,十分必要。

·移开热源,停止对水加热,沸腾则停止。这是学生已经亲历的事实。要研究

水沸腾的温度与气压的关系,需在改变气压(增大或减小气压)的前提下,使水

从头沸腾,同时测量对应温度。

如何改变液面上方的气压,这是设计实验中的难点和重点。过去利用关闭的烧

瓶或烧杯,采用冷水淋浴或用抽气机抽气减压的方法实现“复沸”,要么安全性差,

要么设施复杂,而且推理解说复杂,所以不适于学生研究。改用关闭大试管、用注射

器缓慢抽气减压的方法实现“复沸”,不但见效明显、设施简单、便于解

8

释,而且还可利用来进行增压(推进柱塞)“止沸”,为学生完满研究设计供应了

可行的选择。的确,要证明水沸腾的温度与气压有关,不但需要观察气压降低时水

的沸点如何变化,而且需要观察气压高升时水的沸点如何变化。

(5)将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比较分析明显是必要的。而且,蒸发在物

态变化中,特别在水的循环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在授课中恩赐它应有的地位。

除了在表现特点上对两种汽化方式予以辨析外,还可利用分子动理论的分子运

动模型给出初步解说。

影响蒸发快慢的诸种因素:液面面积,环境温度、湿度、气压,周围空气流动

快慢等,都应纳入授课视界。或回首小学《科学》,或组织学生谈论(餐厅卫生

间装的热风干手器就是一个好例子),甚至组织相应实验研究,应视学生知识和

经验基础决定。

本段授课方案应环绕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汽化方式的相同点和不一样样点张开。

“为了使洗过的衣服干得快些,能够采用哪些措施?”就是一个合适的导入话题。

2.气体的液化

与凝结是消融的相反过程相同,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详细授课操作能够着

手于以下两个方面。

(1)水蒸气液化成水的现象,学生十分熟悉。冷玻璃窗上的水滴,眼镜片上的

“雾汽”,烧水时壶嘴喷出的“白雾”,从冰箱中取出的冰镇汽水瓶外壁上的

“泪珠”要注意在授课中调换学生的经验积累,引导他们关灌水蒸汽液化的细节。

比方,冷玻璃窗上的水滴和眼镜片上的雾气出此刻哪一面上?水壶嘴喷出的“白

雾”紧挨壶嘴吗?这些细节关于学生理解液化和汽化规律大有帮助。

(2)气体液化的历史,特别是空气液化的历史,是物理学发展的缩影,也是科

学·技术·社会协调发展的典型。极低温度的获得,真空技术的提高,热力学第

三定律的发现,超导、超流和完好抗磁性的发现,超导电性的唯象和微观理论,

高温超导资料的研究都与气体的液化直接或间接有关。教师应利用各样文本资

料,显现人类研究气体液化的困难历程和美好的远景,概括气体液化的两种门路: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5.1中的人工造“雨”就是经过降低温度使水蒸气液化成“雨”的。授课中还可

9

增加用注射器压缩乙醚蒸气的体积使之液化(反之则汽化)的学生小实验。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能够液化。不存在“永久气体”。——1908年,

荷兰物理学家卡末林·昂内斯(,1853-1962)领导的低温实验室使最

后一种“永久气体”——氦实现了液化,同时获得了4.2K的低温。

在必定温度(临界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能够负气体液化。事实上,到

了1854年,经过包括法拉第在内等人的工作,除了氢、氧、氮等几种气体外,当

时已知的其他气体都能被液化了。早期气体液化大多是经过压缩气体的体积实现

的。

3.汽化、液化过程中的吸放热

陪伴气体和液体过程的能量变化的表现形式是吸放热。本板块的授课应当侧重

以下几个方面。

(1)沸腾过程中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停止加热,沸腾随即停止。对此,学生

已有实验经历。

蒸发过程吸热的例子也很广泛。在温度计测温泡上裹上用水或酒精浸润的棉球,温

度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在手背上涂些酒精,感觉如何?对此,学生更有足够的经

验基础。

气体液化放热的现象,学生虽有感悟,但意会欠真切。所以有必要组织学生动

手实践。教科书第103页图5-3-8是一个很好的比较实验。教师应认真组织好学生的

分组实验和观察谈论。左右试管初始状态相同,左管加热沸腾、水量减少(温度保

持在沸点);右管通入从

左管中导入的水蒸气,温度高升,水量增加。典型地显现了物态变化过程陪伴着能

量的转变这一物理现象。假如使两管中的水循环流动,它就是蒸气传热的模拟装置。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联合“发展空间”栏中有关电冰箱的阅读资料,提示学生

注意循环工作物质(R134a等)物态变化过程典型地陪伴着工作物质能量的变化:

在冷冻室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在冷凝器液化放热(使冰箱外的空气

变热)。这里的压缩机相当于教科书图5-3-8中的酒精灯,没有它,不可以能达成

R134a的循环流动;这里的R134a相当于图5-3-8中的水,不一样样的是,图5-3-8

中的水未能循环流动,而R134a比水更简单汽化、比水蒸气更简单液化。

10

(2)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含消融和凝结、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事实上

都陪伴着能量的变化,不不过限于水的三态变化。教师应在本节之末、

5.4和复习课中予以增强。

三、发展空间

(一)“自我谈论”参照答案

1.采用“分馏法”,利用水和酒精的沸点不一样样,使混淆液(即甘蔗酒)沸腾,

能够从甘蔗酒中分别出酒精。事实上,由于水的蒸发,这样分别出的酒精纯度较低,

假如利用生石灰的极强的%

11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18:32: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39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